北京發現金中都外城城牆體系

2021-01-21 人民網

在考古現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館員、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丁利娜介紹如何通過剖面地層來認識金中都城牆的建造方式和牆體的夯層結構。從解剖溝上可以看到城牆夯層,順著夯層繼續往東延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夯土層,說明這是城牆的倒塌土。由此確定了城牆東邊界的位置。通過考古發掘,確定了金中都的城牆寬達24米。 (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本報電(記者施芳)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實證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輝煌歷史。金中都城牆遺址目前在地表尚存南城牆萬泉寺、鳳凰嘴和西城牆高樓村等三處,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2020年,為配合金中都城牆保護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豐臺區文化和旅遊局首次對金中都外城城牆開展考古發掘。考古工作基本釐清了外城城牆的保存狀況、形制結構,及其與城外護城河、城內道路的關係,首次確認了護城河、城牆的寬度及營建方式。首次完整揭露了1處金中都外城牆的馬面遺蹟,確認其形制為圓角長方形,構建方式為在城牆外二次增築、外圍包磚。考古中還發現了疊壓在南城牆下的唐代墓葬、遼代墓葬,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遼南京城基礎上改、擴建的史實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學證據。

金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中居於重要地位,此次考古發現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實證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

據介紹,規劃中的金中都遺址公園已經制定初步方案,待審批通過後實施,有望於2022年開工建設。

遺址公園將把金中都城牆遺存在地表的「三堆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區域。

相關焦點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重要成果: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北京金中都城牆考古首次發現外城護城河
    2021年1月13日,北京,近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1月13日,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 「金中都考古」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北京將籌建金中都遺址公園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歷史。 近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據了解,為更好地展示金中都現存的外城牆遺蹟,豐臺區正籌劃建設遺址公園。
  • 文化|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北京市豐臺區,金中都城牆遺址之西城牆高樓村遺址。(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歷時兩年考古發掘公布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防體系基址」重見天日
    歷時兩年考古發掘公布重要成果「金中都城防體系基址」重見天日城牆、馬面、護城河組構城防體系,牆基最寬可達24米,城牆下發現前朝墓葬…… 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歷經兩年的考古發掘,作為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這將為了解金中都城牆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提供依據
  • 探訪北京市豐臺區金中都遺址
    1月13日,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近日,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中居於重要地位,此次考古發現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
  • 日本為何沒有中國式城牆?
    這其實是中日之間城市化進程不同帶來的後果,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地理,經濟和政治對於城市化道路的影響。開宗明義:日本的」城「在中國一般應當被稱為」塞「或者」堡,「其設計初衷是純軍事的防禦要塞。所以當然不會有中式方城一樣囊括廣闊非軍事區域的的城牆防禦體系,但這並不妨礙日本的城市化進程。在日本最早出現的聚落防禦工事是彌生時期的壕溝聚落,和我們的半坡聚落相似。
  • 直擊百年前北京古城牆:壯觀無比,難怪梁思成林徽因拆除時淚滿襟
    今天,我們便來看看讓這對夫妻如此維護的北京古城牆。 第一張照片:航拍北京古城牆 沒錯,這便是當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哭著守護的古城牆,當年的永定門,乃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是外牆城門裡最大、最雄偉的一座,但最後還是被夷為平地,不復存在,可笑的是,梁思成先生一語成讖
  • 郭沫若曾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完全說中
    北京城牆始建於元朝,距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時光中它幫助當時的中國抵禦無數次外敵的入侵。  刀槍棍棒在它身上留下了印記,歲月的侵蝕使它滿目瘡痍,它見證了三個封建王朝的迭代,封建制度文化的終結與新中國的誕生,無數外敵的侵略沒有使它倒下,而最終使它倒下的卻是那些曾經被它保護過的人們。
  • 如果當年梁陳方案被採納,古城牆保留下來,如今的北京會是怎樣?
    「昨來亦有吳趨詠,惟寄東都與北京。」北京是我國首都,也是一個3500年的建城史的古城。作為一個屹立在風雨中見證了時光流逝的城市,古城牆就是北京最明顯也是最具有城市特色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古城牆其實就是北京城的「骨架」。
  • 老北京的城牆,為什麼沒有西北角?
    古代建城,尤其是都城,講究「城方如印」。比如唐都西安、元大都等,都是四四方方的。 ▲金中都城 但是,作為明清兩代帝王居所的北京城,卻缺了「西北角」,變成了五邊形。
  • 山西平遙古城牆外發現距今兩千多年東周古墓葬
    09:43:44 來源: 山西品位生活 舉報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3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
  • 南京城牆磚上發現來自明代的貓狗腳印
    貓狗在城磚上留腳印  明城牆是南京的文化名片,雄偉壯麗的城牆由一塊塊專門燒制的城磚組成。很多人都知道,這些城磚來自明朝初年的全國各地,由不同的府州縣燒造。其地名信息以銘文的形式留在了城磚上。有趣的是,城磚上除了銘文,竟然還有別的「東東」。  南京文物愛好者王林,就酷愛研究城牆,經常拿著相機,去尋找各種有趣的銘文。
  • 專家建議重建北京城西南角樓 再現城牆輪廓風貌
    原標題:「推進新時代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座談會昨天召開  專家建議:重建京城西南角樓 再現城牆輪廓 由北京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民進北京市委、首都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推進新時代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座談會昨天上午在京召開。
  • 上遊深閱讀丨700多年前,涪陵龜陵城抗蒙時山城防禦體系如何,考古...
    通過多年對渝中重慶城、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等宋蒙山城開展的考古,使重慶地區宋蒙(元)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趨於體系化、系統化,研究深度和廣度進入了新階段。涪州隸屬夔州路,為川東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屏蔽重慶、維繫兩川的要道。因此,宋蒙之戰中涪州成為雙方反覆爭奪的要地。
  • 路過無數次蘇州相門城牆的你,可曾發現這個地方?
    蘇州城牆博物館於2013年11月起正式對外開放,為遺址類博物館,分為上下兩層,展示的都是有關蘇州城牆的史料。門洞一側為服務臺,提供預約講解、行李寄存等服務。服務臺對面便是博物館展覽區,建造在南段城牆的中空部位,分序廳、城紀千年、城門故事、城裡城外、城頭記憶和城牆復現六個展廳,集中展示了蘇州城牆的歷史變遷和考古成果。
  • 郭沫若堅持拆除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撂狠話反對,多年之後全被說中
    引言: 一座城市的歷史越是悠久,就越是有別樣的韻味,我們無時無刻可以從城市的建築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北京就是一座有著豐富底蘊的一座城市。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非常多,比如故宮,八達嶺長城,皇家園林,以及街頭巷尾那些無數鮮為人知的過去,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客。
  • 從大阪城看日本古代城防設計
    來源:中國國防報呈弧形的扇坡設計大阪城城牆採用錯層設計,城牆並不在一水平面上大阪城,是日本大阪旅遊名勝之一。筆者在大阪城遊玩期間,發現該城城防設計具有一些獨特細節,如狹縫、扇坡、錯層等,體現了日本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軍事思想。狹縫。
  • 成都舊影丨成都城牆:200多年前 福康安給成都留下的一份大禮
    他發現這些「龜城」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它們都是臨水築城,龜型可減少洪水衝擊,也利於排洪排澇。模仿靈獸或動物形象,也體現出古代中國匠人效法自然,與自然共處的觀念。成都也是一樣。整個城牆圈子依照檢江(現為南河)走勢,總體朝西北-東南方向傾斜。這個方向正好面對著成都的水口: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