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沒有中國式城牆?

2021-01-10 謝謝你的生活

這其實是中日之間城市化進程不同帶來的後果,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地理,經濟和政治對於城市化道路的影響。開宗明義:日本的」城「在中國一般應當被稱為」塞「或者」堡,「其設計初衷是純軍事的防禦要塞。所以當然不會有中式方城一樣囊括廣闊非軍事區域的的城牆防禦體系,但這並不妨礙日本的城市化進程。

在日本最早出現的聚落防禦工事是彌生時期的壕溝聚落,和我們的半坡聚落相似。也有在丘陵頂端聚居的高地性聚落。

然後日本人從同是多山國家的百濟(古朝鮮)引進了山城築城法,沿山勢挖出梯田一樣的土壘連郭(有錢的再用石垣加固),在山頂挖出本丸作為防禦核心(然而比較搞笑的是百濟在被漢化程度極高的新羅滅亡後,朝鮮半島上的城市規劃也逐漸漢化,以至於日本人再次入侵朝鮮時,朝鮮人還要把日本人修築的這種出口轉內銷的產物稱作「倭城」)。這種築城法的優點就是成本低(比起在平地起高牆,山地的天然高低落差不用白不用),防禦效能極佳(仰功有多難爬過山的都知道,更何況連郭梯次防禦,極難一氣攻破),以及給敵人造成補給困難(山城的山地附近缺乏耕地道路,難以調配或現地徵集圍攻大軍的補給)。所以山城築城法從多山且靠近朝鮮的的西日本一直傳到了東日本。以下是晚期的竹田城遺址,可以看出其和原本山勢的貼合程度和險要程度。

其實要論山地防禦,這種依山而建的多重防禦體系在整個東亞並不罕見,比如中國的釣魚城。

因為這幾乎是當時技術條件下的最優解,比如蒙元攻宋的時候,襄陽這樣的大城都攻下了,釣魚城也攻不下。在文祿長慶之役中,朝鮮戰場上的日式倭城也比中式方城要難啃得多,以說,單從軍事角度來說,這種山城要塞優於中式方城要塞。

這種築城法的缺點也很明顯:城市城市,既要有"城」(防禦工事),也要有「市」(讓手工業者商人服務業者等市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場所),你都把城建在那麼鳥不拉屎的山上了,怎麼指望老百姓來做生意?其實這種城根本就不是用來當」市「的,它的職能無非就是待在山谷裡一片耕地旁的一個小山包上,讓山城裡的土豪看著附近的農民耕地和附近的道路上有沒有山賊而已。

這就引出了城池制式的一個決定因素:一個城池的規模,是由其依附的生產方式和規模決定的。一個有著漫長城牆的巨大中式方城(比如長安和北京)的優點是其可以容納大量產生高附加值的非農業人口為城市主人提供巨大的經濟實力,而且由於其人口的高度集中和基礎設施的完備,城市相對人口散布的農莊更容易被中央政府有效的管理,所以依附於耕地的大地主一般都需要和城市裡的中央政府的代官們爭奪地方上的人口和主導權,其缺點就是漫長的城牆需要驚人的建造維護成本和大量的兵力來保護。所以一個大型城市的生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商業環境和有效的政府威權(哪怕這個政權只管理一座城市也可以)。

一旦出現長時間的經濟政治動蕩(注意是長時間的,而不是短暫的圍城戰役)導致城市之間的經濟活動停滯,那麼城市人口和其帶來的附加值都會銳減,城主既失去了經濟來源也失去了兵力來源(守城的時候臨時動員的市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過大的城市就成了守不住也養不起的虧本的存在。最耳熟能詳的離子就是東漢末年中央失權導致士族兼併大量農業人口,再加上畿內動亂,導致城市大量被毀人口基本上都集中到了士族的塢堡周圍 (扯遠一點,曹操的銅雀臺和董卓的郿塢都屬於這種要塞化的私人宅邸)。而這個塢堡,基本上就可以對應日本的「城」了,其本質上就是一個地方豪族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家族自保性質的要塞,其職能就是平時作為豪族家族成員的住所,戰時收容周邊耕地上的農民成為以農民兵和家丁為骨幹防禦力量的要塞,所以平時並不需要收容很多商業人口。

(這些土樓就是建立在以宗族為核心的傳統莊園經濟上的塢堡的遺留)。

而對日本而言,上述的兩項對大城市不利的情況簡直一直都是常態:一來日本在中世以前一直在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中亞貿易圈裡處於邊緣地位,長期以來對外貿易很有限,對內貿易又受制於本土過少的人口和市場規模,以至於日本本土的地方領主很難從自己的土地上單純靠農業獲得足以維持大型方城的經濟實力。

二來日本雖然從大化革新一來一直希望學習中原體制建立以中央為主導的集權政府,然而由於各種大和朝廷本身歷史上的威望局限和宮廷鬥爭導致了日本的地方很難保持長時間的穩定,所以除了朝廷特別為了作為集權典範而設立的平城京,平安京和主導對中朝貿易的太宰府等少數幾個朝廷能夠集中一點威權的地點之外,日本幾乎沒有幾個地方能夠承受建立中式城市規劃的成本。而就算在這幾個地方,其城城防的規模也很簡陋,而且由於顯而易見的中央政府的失權,這些城市的外圍城防大多沒有像中國城池一樣被維護至近代。(平安京及其城防的圖幾位答僚都放過了,在下就不贅述,還記得芥川筆下羅城門慘澹的情景麼,那大抵就是日本人對於京都破敗城防的印象)。

所以問題的第一部分可以這樣回答:日本早期之所以沒有出現中式城牆是因為日本的地理,經濟,政治因素導致了日本本土無法出現有效維護大規城池的政治實體。(簡單來說就是窮和亂,中央老大由於地方太亂造不了城牆,地方土豪由於太窮也造不了城牆,住在山裡的土豪可以把山挖成要塞一輩子不用擔心中央打過來,而住在平地上的土豪就只能堆起一層土壘把自己的家在人造山上,所謂平城。)

但這並不說明日本的城市化程度在中世以後低於中國。中世晚期,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和貴金屬需求的增加,日本在東亞貿易體系裡的地位不斷上升,而一些有力的大土豪(為了順口,之後稱作大名)已經以完全不同於舊朝廷唐制的封建軍政府體制控制了廣大國土,達成有限的地方穩定。於是乎從山裡搬出來在平地上的交通要隘修城以吸引商人在城下做生意從中抽成成了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勝過了住在山裡帶來的安全。所以沿海和交通要道上的大名和和尚們就這麼在平地上壘起的人造山上收穫了第一桶金,就連當時日本第一大名的軍旗上也畫著東亞市場上的硬通貨幣。而錢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的,於是乎當時的日本出現了商人自發構建的壕溝商業都市:

和這樣充滿著暴發戶品味的山頂要塞(當然原件早就被毀了)。

而各地的大名在強大的經濟實力下也不再滿足於僅僅在平地上堆出一層土山,而是把山城那繁複錯雜的多層連郭體系搬到平地精心挑選的丘陵上,產生了現在一票令人驚豔的日本城池。由於平緩的丘陵沒有了高山山勢的制約,這種平地起高山的要塞(被稱作平山城)可以帶入各種理想化的防禦設計,成本幾乎不輸給一些中小型的中式方城,而這種中世之後的的平山城也因其優秀的效能和錯落的美感成了人們心中日本城郭的代表(姬路城,大阪城,江戶城,犬山城等)。而且為了保護更多依附城下的非農業人口以給城主獲得更多附加值,大名們也不斷擴充自己要塞的外圍城防規模以容納更大的城下町。這個時候日本城池的廣義城防體系在體量上已經不低於中式城池了。

比如說你印象中的大阪城可能是這樣的:一座已經不算小的多層要塞。

但如果你看過那張比較有名的大阪冬之陣陣圖的話,你會發現大阪城的外圍城防其實依託在一圈並不算小的河川和外壕(藍軍防線所在)上,上圖中看起來很廣大的那一堆石頭池子不過是外壕右上角的一部分。

再比如說江戶城,雖然現今皇居的本體佔地並不大,但舊城外壕的長度也有6公裡,單論城防工事覆蓋面積,日本晚期的很多城池也不輸給中國小縣城了。

江戶城地圖,本體要塞是中央三葉葵的空地,但核心城防卻是依託那環聯通大海的外壕建立的。基本上就是現今的千代田區和中央區。廣島城的城下町,注意核心要塞和河川壕溝城防的規模差異。

然而為何在具備了城市化的條件後,日本依然採取了(偽)山地要塞式的城防體系?而沒有轉投中式城牆的」正道「呢?

這還是要扯到日本中世後的政治體制。日本在中世戰亂後採取了以幕府將軍為主導的軍事貴族分封體制。雖然其中的」一國一城令(即除少數例外之外各大名都只能擁有一座要塞)「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各地的城市人口,但日本的統治階級依然以維護要塞內的武士利益而非要塞外的城市市民利益為宗旨。再者,由於幕府體制崇尚程朱理學,所以現有要塞的形制規模區別也成了」君臣尊卑「的體現,更何況在和平時期這種沒有城牆的城市體系更適合城市的生長。所以在武家不可廢弛軍事和潛在的內亂威脅,以及現有城市體系帶來的足夠的經濟效應下,大部分日本封建領主並沒有放棄舊有城防體系的動力,所以這種以大名居城為核心的城下町城市結構也就就一直被維持到了明治時期,而在其間很多城下町都發展成了東亞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在明治以後,中央接管各大城市,西式的城防體系也就代替了老城。而這種從依附於農業經濟的山城塢堡向依附於商業經濟的平原要塞都市的轉變也向我們啟示了在軍事封建體制下不同於中式官僚封建體制的城市化道路。

相關焦點

  • 古代明明沒有水泥,為何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看磚頭裡放的啥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來自600年前的堅固建築,明明連水泥都沒有,為何它歷經百年風雨依舊屹立不倒堅不可摧?別急,咱慢慢說。 南京明城牆原本由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4重城牆組成,長度達到35.267千米,不過經過歲月和戰爭的摧殘,如今完整保存的長度為25.1千米,但這些得以保存下來的城牆
  • 「長安49日」 中國最美「京師」西安的歷史年輪:西安城牆
    西安,這座城市即使已經名位異處,但自秦帝國至唐帝國這一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所經歷過的紛紛擾擾在現今中國版圖中也僅有「洛陽」可以與之比擬了。西安作為最後一任帝國首都是唐帝國的國都 —— 唐長安城,「長安」這個古名也隨著唐朝289年國祚的結束而被歷史永久性地封存起來。從五代十國時期開始,西安再也沒有做過中華王朝的行政中心,甚至連陪都也沒有做過。
  • 登城牆,看州橋!古都開封讓人夢回千年繁華
    大河網訊(記者 賀志泉 馬紹坤)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如開封這般傳奇。9月12日,「中部崛起勢正勁」網絡主題活動走上開封大梁門及州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在悠遠浩蕩的歷史長河中一窺古都的昔日繁華。
  • 到日本旅遊,為何街頭沒有早餐店?遊客疑惑:日本人不吃早餐嗎?
    為何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因為書中的畢竟就只是書中的,如果能夠親身經歷,也就更容易吸收外界的新奇事物,這樣就造就了如今旅遊業的盛況。中國遊客是目前全球遊客最亮眼的一個群體,在乎它的多,也在乎它的有錢。雖然聽起來不太好聽,但中國遊客是真的有錢,什麼都能買,什麼都敢買,也就讓很多國家對中國遊客都抱有深切的好感,畢竟行走的人民幣誰不喜歡。
  • 2021辛丑新春中國城牆全球徵春聯活動徵聯啟事
    為做好城牆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彰顯新時代精神,打造全球品牌文化活動,塑造「中國城牆」國際文化IP,2021年辛丑新春中國城牆全球徵春聯活動將聯合正定、大同、蘇州、開封、襄陽、荊州、西安城牆管理機構,共同舉辦首屆「中國城牆全球徵春聯」活動,開展全球範圍內徵春聯、評春聯、寫春聯、掛春聯等活動。
  • 為何大量日本人移居中國?日本姑娘揭秘,中國有西方卻沒有的優勢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致使眾多外國人開始選擇到中國生活工作。而這些外籍友人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日本。別看日本是發達國家,但在很多日本人心裡中國才是更適合生活的地方。因為,日本國土面積小競爭強不說,每年還會被自然災害頻繁光顧,颱風海嘯,火山地震就像家常便飯一樣,讓很多當地居民過得心驚膽戰。而且中國和日本同屬亞洲國家,且相距很近,在很多方面的差異也不是太大,日本人移居中國更容易適應。據相關統計,目前在中國生活工作的日本人總數已達50萬之多,這些日本人主要集中在中國北京和上海此類高度發展的城市。
  • 老北京的城牆,為什麼沒有西北角?
    等到明朝時,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相比於元大都,整體南移五裡,北城牆正好穿過積水潭最深的地方,施工難度極大。 所以,西北角的城牆,沒有拐直角,而是折向西南,成為了五邊形。
  • 郭沫若曾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完全說中
    北京城牆始建於元朝,距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時光中它幫助當時的中國抵禦無數次外敵的入侵。  刀槍棍棒在它身上留下了印記,歲月的侵蝕使它滿目瘡痍,它見證了三個封建王朝的迭代,封建制度文化的終結與新中國的誕生,無數外敵的侵略沒有使它倒下,而最終使它倒下的卻是那些曾經被它保護過的人們。
  • 上新了,南京城牆奇妙夜!
    650年的「時空對話」,享受了沉浸式的奇妙體驗。記者從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獲悉,南京城牆已根據假期開放情況和反饋,啟動新一輪項目,讓城牆之夜更奇妙。來自北京的遊客文女士被中華門甕城的恢弘氣勢所震撼,「沉浸式的演出把城牆作為天然的舞臺,非常值得一看。」登上城牆,音樂潮玩會、六朝市集更是潮玩出彩,涵蓋文創、手作、漢服、非遺等類目,將650年城牆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南京城市最具活力的時尚潮流元素碰撞融合。活動還聯動知名品牌,跨界定製打造潮玩快閃空間,互動遊戲玩不停。
  • 淺談建國後為何沒有學習蘇聯式校服?
    我朝當年為什麼不引進蘇聯先進的校服,反而在九十年代後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運動服統一天下式校服?順便求問日本的那種水手服是什麼時候從英國引進的?英國那種水手服又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還有英國現在那種格子裙校服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毛子校服:飛翔的轟炸機:提供不了那麼多布。lh4122:其實還是運動服方便。
  • 中國大媽疑惑:為何日本人便當都是冷的?日本人的回答令人扎心!
    中國大媽疑惑:為何日本人便當都是冷的?日本人的回答令人扎心!隨著全球的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出去旅遊了,不少身上有些錢的就會到一些發的達的國家,好比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的美景放眼亞洲乃至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乾淨的地面以及超高的人口素質,都讓這個國家備受歡迎。
  • 中國大媽:為何日本這麼發達卻沒有行動支付?日本人表示不屑!
    要是去過日本的肯定都會發現,在很多便利店即便是大商場裡,都是要求現金或者刷卡的,這讓不少中國大媽有這麼個疑惑,明明日本那麼發達,為什麼不會用如此便捷的行動支付呢?其實這和日本的國情有關,日本雖說是一個發達國家,但是其國土有一大部分都是山區以及丘陵沒人住的地方,因此對於很多地方來說,他們的信號並沒有像我們國家那樣,到了山區都會有信號,因此對於他們來說,手上拿點錢會更加好。
  • 正定古城牆,長度在我國十大古城牆排名第三,堪稱古城牆的活化石
    在戰爭和歲月的洗禮後,正定的城牆只保留下很小一部分,是中國目前現存較少的明代城牆遺存。如今人們所見所登的,已是後來維修過的。即使這樣,也為這座城增色不少。一座小城,還有一圈城牆,還有幾千年的歲月可以回味和追憶,是城市之幸。
  • 西方評出的世界十大古都:中國僅一城入選 日本用8年未能踏入半步
    西方評出的世界十大古都:中國僅一城入選 日本用8年未能踏入半步 說起中國最受日本人歡迎的城市,很多人會想起北京和上海,但這隻考慮了經濟層面。如果從文化層面來說,這個城市也許才是日本人最喜歡的,因為他們的文化起源地就是這裡。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 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
    本文為歷史研究基地原創,請勿轉載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縱觀如今的日本文字,我們就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字體中還是可以看到漢語的存在。因此在許多日本產品的包裝上,我們通常都會倍感親切。的確日本在後來借用我國文字,作為他們國家的一個支柱,在此基礎上加入片假這種讀音,共同構成了如今的日本文字書寫方式。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加上了自己的特有讀音寫法之後,一切都變了,與我國有了一些不同,也更加容易區分。同時上彰顯了他們自己國家的獨特魅力。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重要成果: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日本網友: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只因中國有一方面比日本強
    其實很多對日本文化比較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大串的日文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夾雜著幾個漢字,如果你細心一點的話,甚至會發現這些語句的讀音甚至都與中文有些類似,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日本網友在國外歷史論壇提出這一疑問:「為何日文發音與中文有點像?」
  • 在日本滅絕又在中國重生,為何要保護野生動物朱䴉?
    圖為何鑫拍攝的朱䴉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1月25日報導:日前,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紀實系列推出《朱䴉的遺言》。11月24日,作家陳歆耕、動物保護專家何鑫做客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與讀者分享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䴉日本滅絕又在中國重生的故事,探討動物與環境保護的現狀與未來。  《朱䴉的遺言》講述了日本本土朱䴉滅絕的故事,也是愛鳥人士努力拯救朱䴉的故事。 Nipponia nippon,朱䴉的拉丁學名象徵著日本。這種美麗的鳥,曾經遍布日本全境。
  • 日本有國鳥國魚,為何沒有國獸?100年前被屠光了!
    一、說起日本的國鳥,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烏鴉。圖:烏鴉在日本隨處可見烏鴉在中國是不祥之鳥,在日本卻是「神鳥」。日本傳說中,日本開國的神武天皇曾在熊野山迷路,這時天神派了一隻八咫烏為他引路,終於順利走出熊野山,而傳說中的「八咫烏」就是三隻腳的烏鴉。不過,烏鴉雖被日本人視為神鳥,卻並非國鳥。圖:朱䴉朱䴉,也是一種深受日本人喜愛的鳥,身上的朱紅色甚至被譽為日本的「國色」。朱䴉的拉丁學名叫做「Nipponia nippon」,直譯就是「日本的日本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