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北大學子弒母案」?4位父親實話實說,很揪心
「北大學子弒母案」馬上就要進行公開審理,相信圍繞在該案背後的很多謎團都會被一一揭開,到時候自然會真相大白。
社會大眾之所以特別關注北大學子弒母案,是因為該案的發生,讓很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個特別優秀的大學生,一位孝順的孩子,一位鄰居眼裡的好孩子,為何能變成弒母的惡魔?幾位父親感同身受的談了對該案的看法。
高爸爸,34歲:
一位兒子能夠殺了自己的母親,這需要多大的仇恨才能夠下得了手,吳謝宇弒母之所以能夠發生,最後一定是情緒崩潰,行為無法自控。
吳謝宇的母親患有一種「侵入式的母愛症」,打著關愛孩子的幌子,不管孩子接受不接受,把自己所謂的關愛和呵護,一股腦的送給孩子。吳謝宇的母親就曾經說過,我是你媽,我說你就要聽我的,我這樣做也是為你好。
吳謝宇母親這種強勢的母愛,讓孩子別無選擇,即使心裡有反抗,但是在表面上依然做出很聽話很順從的樣子,如此以來,孩子心裡的負面情緒越積越多,量變引起質變,最後達到一個爆發失控。
魯爸爸,52歲:
在談論吳謝宇弒母案的過程中,很多人,只是把焦點和關注點對準了吳謝宇母親,而忽視了吳獻宇的父親。
在吳謝宇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缺失了。吳謝宇的父親是福州一家大鋁廠的副廠長,平時工作很忙,幾乎一個禮拜才回一次家,回到家裡的父親和兒子之間,也沒有什麼過多的交流。
有人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錯誤都能從父母的身上,尤其是父親的身上找出來原因。吳謝宇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沒有教給吳謝宇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對待考試成績和人生的未來?如何做一個人?如果父親給吳謝宇把這些問題都講清楚了,解決好了,也就不會發生弒母的慘案。
張爸爸,47歲:
北大學子弒母案之所以能夠發生,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滯後和缺失有很大的關係。
讀大學的大學生,在中學的時候和父母關係比較密切,交流比較多,兒女有什麼心理不適,會在父母這裡得到解決。
進入大學之後,父母遠離了,大學生遇到了什麼棘手的心理問題,往往都是自己承擔,自己解決,自己進行心理疏導,而很多心理問題大學生自己是想不通的。
不少的大學生,雖然離開了父母,但是社會心理並沒有發育成熟,面對社會上五光十色的各種誘惑以及撲面而來的利益關係,自己感到無所適從,就會產生一種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大學對於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卻嚴重的落後和缺失了。
齊爸爸,59歲:
北大學子弒母案,當很多人一味譴責吳謝宇的時候,是不是想到了,弒母的責任是否應該由吳謝宇一個人承擔?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效應下,不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營造了一種不健康的導向,仿佛只有孩子學習好都是萬能的,這樣的教育也是不是太功利了?
從家庭角度而言,吳謝宇的母親希望吳謝宇當「學霸」給自己爭光,讓自己在同事面前有所炫耀,把自己當年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給了兒子身上,對於孩子而言是不公平的。
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凡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都是老師和校長心目中的好孩子,那些學習成績中遊或者是很差的孩子,往往被老師和校長瞧不起,有些孩子注重做人,有些孩子僅僅注重學習成績,究竟哪一個走得更遠?
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整個社會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了一種好成績和高薪的關係,進入重點幼兒園,進入重點小學,進入重點中學,進入重點大學,然後找一個好工作,不是從孩子的興趣學習出發,僅僅把工作當成謀生手段,沒有創造性,沒有興趣,必然會感覺工作壓力很大,沒意思。
讀者朋友,對於本文的觀點,你有什麼特別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裡積極跟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