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金獸」依圖科技募資75億繼續燒錢搞研發,重金砸出「求索」晶片...

2020-12-06 和訊

作者:潘妍

出品:洞察IPO

作為較早一批的計算機視覺算法供應商,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佔計算機視覺市場超6成的份額,被業界冠有「計算機視覺四小龍」的名號。

繼曠視科技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雲從科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之後,依圖科技也進入上市進程。目前,依圖科技已搶跑雲從科技,率先獲科創板申請受理。

12月3日最新消息顯示,雲從科技科創板IPO也獲得受理,擬募資37.5億元。同時,曠世科技自去年8月向港交所遞交申請後便再無動靜,依圖科技或將在「AI四小龍」中能否實現反超率先登陸上市,這樣看來還不確定。

軟體轉硬體

商譽突增14億

依圖科技作為人工智慧公司,以人工智慧晶片技術和算法技術為核心,研發及銷售包含人工智慧算力硬體和軟體在內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依圖科技招股書

數據可見,報告期內依圖科技軟體類收入佔比逐漸下降,由2017年作為主要收入47.13%的佔比下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6.74%;同期硬體類產品由14.91%上升至27.84%;同期軟硬體組合由21.49%上升至63.76%,躍升為第一收入來源。

在2017年時,依圖科技創始人朱瓏就曾提到,AI下一階段的發展,需要與晶片進一步結合。

故依圖科技業務中心逐漸被智能硬體類產品所佔據,並在2017年戰略投資初創AI晶片公司熠知電子,為由算法切入晶片行業奠定了基礎。

招股書顯示,2019年5月9日,依圖科技發布「求索」晶片。報告期內,公司尚未對「求索」晶片進行單獨銷售,而是基於「求索」晶片研發智能伺服器及智能邊緣計算設備並對外銷售。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依圖科技發布「求索」晶片的兩日前,依圖與熠知電子籤訂《智慧財產權共有協議》,依圖向熠知電子支付5000萬,購買第一代「求索」晶片51%的智慧財產權及相應的收益權。

同日,依圖網絡與熠知電子籤訂了《聯合開發協議》,約定依圖科技承擔第二代求索晶片的研發費用為8000萬元,獲得第二代求索晶片51%的智慧財產權及相應收益權。

2019年8月,雙方籤署《補充協議》,上述8000萬元研發費用轉變用於購買第一代「求索」晶片及硬體系統剩餘49%的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收益權。

這意味著,依圖科技以1.3億元買下了第一代「求索」晶片100%的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收益權。2020年4月起,依圖科技的人工智慧晶片全面轉為自主研發。

除此之外,招股書裡還披露,截至招股書籤署日,依圖科技已從雲鋒新呈、紅杉迦盛、高瓴智成、高瓴昱盈手中收購熠知電子22.38%股權。目前依圖科技持有熠知電子合計28.92%股權,為其第二大股東。

這一套操作下來,依圖科技的毛利率直線飆升。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營業毛利率為70.99%。

而隨之激增還有依圖科技的商譽金額。

招股書顯示,在2017年-2019年期間,公司均無商譽。2020年上半年,公司收購熠知電子,形成14.96億元商譽,佔當期總資產比重31.19%。

三年半累計虧損超70億

搶跑是無奈之舉?

2017年-2019年,依圖科技的分別實現營業收入0.69億元、3.04億元、7.17億元,2018年、2019年營收漲幅分別為340.58%、135.86%。

與飛速增長的營收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連年虧損的業績。2017年-2019年的三年間,依圖科技累計虧損59.83億元。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81億元,淨利潤虧損更是高達13.03億元。

也就是說,依圖科技近三年半累計虧損72.86億元。

由此可看出,依圖科技不光持續虧損,其虧損金額已遠遠超過同期營收金額。

對此,依圖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虧損主要是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量導致的帳面虧損;以及公司正處於創業期,投入大量資源用於研究創新及市場開拓所致。

招股書披露,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對財務報表損益的影響金額分別為9.83億元、5.45億元、26.19億元、9.36億元。

若剔除優先股帶來的虧損,依圖科技近三年半還是累計虧損22.03億元。

同時依圖科技的研發費用也是水漲船高。三年一期中,依圖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1.01億、2.91億、6.57億、3.81億,佔同期營收的比重分別為146.94%、95.77%、91.69%、100.10%。

只是,技術的高度投入卻與其產業化進程並不成正比。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應收帳款和應收票據合計約為0.30億元、2.53億元、5.67億元、6.95億元,分別佔營收43.48%、83.22%、79.08%、182.41%,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而應收帳款周轉率則在持續下降,由2017年的2.68次/年下降至0.57次/年。

不置可否的是,與日俱增的應收帳款對公司現金流影響顯著。

報告期內,依圖科技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淨流出狀態。近三年半,依圖科技經營性現金淨流出合計26.13億元,而同期公司籌資活動現金流淨額卻呈流入合計42.85億元。

籌資活動現金流量表

圖片來源:依圖科技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依圖科技的這8年共經歷10輪融資,這其中的投資方包括不少類似於真格基金、高瓴資本、雲鋒基金、紅杉資本等明星機構。

特別是近幾年,依圖科技融資頻率越來越高,光今年上半年就經歷了兩輪。

圖片來源:企查查

顯然,依圖科技這些年基本都是在靠著外部融資來做資金支撐,自身「造血能力」堪憂。但這些對每年都需大額投入的依圖科來說實屬杯水車薪,並不能改變其持續虧損的事實,這或許也是迫使其加速上市的重要原因。

在本次公開發行中,依圖科技計劃募集資金75億元,其中有23.18億元資金將用於新一代人工智慧IP及高性能SoC晶片項目中,10.71億元用於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系統項目中,合計佔比45.16%。

同時,除了視覺領域的投入,依圖科技在AI語音語義領域也有布局。

募集資金用途

圖片來源:依圖科技招股書

只不過,研發項目投入就像無底洞,而晶片研發的不確定性因素又有很多,依圖科技這種靠持續燒錢依賴外界輸血的路子還能走多久呢?

「燒錢」研發背後

同行對比仍相形見絀

2020年7月,3年累計虧損16億的寒武紀成功登陸科創板,並在上市首日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的經歷,無非是給依圖科技打了一劑強心針。

在此背景下,同樣也呈常年虧損的依圖科技在遞交招股申請後,市場也給出140億元的高估值。

說起寒武紀,就不得不提一下「求索」晶片的對標產品,寒武紀「思源220」以及華為「昇騰310」,三產品均是適用在邊緣端的人工智慧晶片。

而與兩位行業大佬相比,依圖科技貌似不佔什麼優勢。

據了解,AI晶片在相同功耗下,算力越高,晶片越先進;相同算力下,功耗越低,晶片越先進;相同算力下,晶片面積越小,晶片越先進。而製造工藝決定晶片面積,數值越小,晶片面積越小。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圖表製作:洞察IPO

數據可見,在製造工藝上「求索」不如「昇騰310」更為精巧,在算力上不如「思源220」高,可它的功率卻是最大的,這樣對比來看它就顯得不那麼先進。

同時,雖上述提到依圖科技因大額的研發投入而資金承壓,但與寒武紀相比卻稍顯匱乏。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研發費用率為100%,而寒武紀已達到318.10%。

同行業研發費用率對比

圖片來源:依圖科技招股書

造芯之路任重而道遠,依圖科技憑「求索」晶片能在這個優勝劣汰的AI市場中站穩腳跟麼?

此外,眾所周知,近些年市場對這些AI企業虧損現象一直報以相對寬容的態度,但這份「縱容」又能持續多久呢?依圖科技持續虧損的同時還外加高昂的投入,以及承壓的現金流,如若未來上市,這些「病症」能否被治癒?顯然,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實現。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洞察IPO。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嚴重資不抵債卻估值500億:「AI四小龍」依圖科技闖出一個未來
    說出來不怕嚇人,事實上,依圖科技2018年7月融資時,估值已經超過150億。這次科創板上市打算募資75億,新增股份佔比不超過15%,測算估值為500億左右!2017年-2020年中,依圖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0.99億、2.85億、6.55億、3.81億,佔當期營業收入比例為146%、96%、92%、100%。這怎麼不虧……研發費用主要支出是職工薪酬,因為研發人員數量比較多。(研發費用明細)截至2020年6月30日,依圖科技研發人員有837人,佔員工總數55.54%。
  • 不設限的依圖進化史:從算法到算力
    小區治理正從被動處置到主動發現,從經驗判斷到數據分析,從人力密集到人機互動型的轉變升級,映射出城市管理水平的躍遷。想像力在人類身上所耗費的能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在物理世界中,為了支撐上海這樣一座城市的感知,就得掀起一場計算革命。掀起計算革命的主角,獨角獸企業——人工智慧算力公司依圖科技正是其一。
  • 臺積電加速研發2nm工藝:晶片成本超10億美元
    臺積電加速研發2nm工藝:晶片成本超10億美元 2020-04-23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燒不起的晶片:研發3nm費用高達50億美元
    先進工藝的半導體晶片研發投資越來越高,未來的5nm工藝晶片研發耗資需要5.4億美元,3nm工藝就更燒錢了,工藝研發就需要40-50億美元,晶圓廠建設需要150億美元。眾所周知,製造出來的晶片性能越好,功耗越低,核心面積更小,成本更低——前面三個優點沒什麼問題,成本更低這個是針對核心面積減少,同樣的晶圓下生產出來的晶片更多,這樣會降低成本。
  • 美國科技霸權再三打壓晶片!若晶片研發遇到資金缺口,你會捐多錢
    常玩電腦單機遊戲的3A大作發燒友們,想必都對英特爾公司的電腦CPU有所了解,唯一能和英特爾CPU爭奪市場份額的也就只有另一大巨頭AMD,性能強勁的英特爾CPU可以說完全就是用天文數字般的經費砸出來的。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講,在遊戲顯卡屆,英偉達的遊戲顯卡晶片就是半個神仙。而為了支持公司的遊戲顯卡不斷推陳出新,英偉達每年給晶片研發上投入的經費也達到了90億元人民幣。注意,這裡僅僅只是研發費用,不包括晶片的實際生產製造,並且這也僅僅只是專業級遊戲顯卡的晶片研發費用。
  • 硬科技投向標|聯想集團擬科創板上市 京東方擬定增募資不超200億元
    繼雲從、依圖之後 曠視科技確認衝擊科創板:人工智慧有望迎IPO大年工業物聯網晶片企業杭州國芯擬科創板IPO《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杭州國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擬前往科創板上市,中信證券任其輔導機構。據了解,杭州國芯是專注於物聯網應用領域晶片設計與系統方案開發的晶片企業,目前有數位電視機頂盒晶片、AIoT晶片及工業物聯網晶片三條產品線。
  • 2020年中國AI晶片融資全景圖:京滬爭霸,四城搶人
    ▲燧原科技首款雲端AI訓練加速卡雲燧T10因AI算法而知名的獨角獸依圖,去年推出首款雲端AI推理晶片「求索」後,開始在AI晶片領域展露頭角,其科創板IPO申請於今年11月獲上交所正式受理▲2017-2020年1-6月依圖科技毛利率變化另外,同樣正在衝刺科創板上市的蘇州AI獨角獸思必馳,於2018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深聰智能,其首款語音AI專用晶片在同年11月流片
  • 分析師:拜登仍將繼續對中國晶片科技的封鎖
    「從長遠來看,我們將看到半導體製造回流美國的政策將繼續下去,並有可能會加強。拜登還可以通過放鬆移民限制、加大對國內勞動力和研發的投資來強化這一努力。」  今年5月,美國政府擴大了對華為的制裁,要求使用美國技術的外國晶片製造商在向華為銷售晶片前獲得牌照。12月初,美國將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列入涉嫌與軍方有聯繫的名單。  經濟學人智庫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Mark Marro表示,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實施的出口管制預計不會在拜登任內顯著放鬆。他補充稱,中國科技行業可能會繼續「成為美國政策制定者的瞄準目標」。
  • ...黃汪將成為後者實控人④聞泰科技擬發可轉債募資90億元獲證監會...
    1月6日#集微早報#★多家晶片廠商漲價,DRAM現貨價格大漲三成晶圓代工廠產能吃緊,半導體產業掀起漲價風。在供給緊張之下,除了功率、觸控等晶片價格喊漲外,內存方面,TrendForce預測,固態硬碟(SSD)控制晶片價格將漲 20%。受此影響,eMMC、UFS第一季價格估計將漲 5%。另外,DRAM 現貨價漲不停,固定價格合約看漲。
  • 麒麟9000之後,華為再次宣布,晶片研發繼續,海思3nm技術新突破
    不管是網絡、軟體還是硬體,都離不開的一個核心元素就是「晶片」,國內從上個世紀存活到現在的企業,都是一批重視晶片研發的企業。1991年,華為還是靠著組裝企業級路由器以及為鄉村市場提供網絡硬體支持的「小公司」。
  • 格力500億造芯計劃進展如何?中國芯的國產化之路!
    還記得嗎格力電器的董小姐投資五百億造芯的小目標。不知道現在格力系列怎麼樣了。在華為被斷供國產晶片事務組的情況下,格力能否扛起國產晶片的大旗呢?雖然家用電器晶片也是顆中國芯,最少這個芯我們國產化了,但它遠遠算不上是高端晶片,其實做晶片就像一個無底洞,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未必會有回報,所以想繼續造芯,董大姐每年一百億拍是遠遠不夠的。造芯第一,不要搞研發。華為海思造型十六年,整整虧損了七年。從零八年到一七年,華為研發投入了四千億,光是晶片研發就佔到了百分之四十,也就是一千六百億左右。
  • 騙取國家11億研發資金,讓中國晶片淪為笑話,卻出逃美國逍遙法外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曾經被奉為是國家的人才,予以他重大的任務,但是他卻憑藉著國家對他的信任,來滿足自己的私慾,騙取了國家11億的研究經費,最終逃離國外,這是我們國家的晶片事業停滯了13年,這個人就是陳進。騙取國家11億研發資金陳進出生於1968年,那個時候的中國還是非常貧困的,大部分人都在溫飽線上掙扎。
  • 2020年,拿到百十億美金募資的,憑什麼是他們?
    至今,高榕資本參與投資了連咖啡、麻辣誘惑、佐大師等餐飲食品品牌,也有電商雲服務公司魔筷科技、社交電商平臺服務商貝店等電商服務企業,此外也是內容推薦平臺微見、新媒體品牌新經濟 100 人等傳媒娛樂企業的投資方。同時高榕資本也投中了人工智慧科技公司深鑑科技、智能運維產品研發和供應商必示科技等企業。
  • 一顆晶片引發的投資狂潮
    在熱錢的簇擁下,晶片行業的創業者顯著增加。晶片設計公司展訊創始人陳大同曾提到,2000 年代初展訊剛成立時,中國只有個位數的晶片設計公司,2005 年後變成了五六百家,如今有 2000 多家,而矽谷從未超過 100 家。原本晶片並不被認為是好生意。晶片太燒錢,並且和市場規模動輒萬億美元的消費行業相比,針對企業銷售的晶片公司天花板也更低。
  • 寒武紀上市:虧損 11.8 億,30家資本圍獵、估值500億,晶片時代的...
    3月26日消息,上交所披露,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至此,科創板受理企業數量達到221家。事實上,自科創板推出,寒武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眾多AI領域公司都備受關注。作為中國發展最快的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上市計劃一直諱莫如深三緘其口。如今,隨著上交所信息披露,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的「靴子」終於落地。
  • 藍思科技150億元定增募資落地
    藍思科技150億元定增募資落地 全景快訊 吳銳
  • 雲知聲衝刺科創板AI語音第一股:業務遭擠壓,三年半虧損9億
    相較同樣在2012年成立的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AI四小龍」,雲知聲商業化成效較為遜色,其最近三年半累計營收不足6億元,和同在智能語音賽道的科大訊飛的百億營收更是相差甚遠。同期,雲知聲合計虧損近9億元,研發投入則超過6億元,超過營收,成為虧損主因。
  • 募資210億 創業板最大IPO來襲!東風集團遞交上市申請(附IPO排隊列表)
    具體來看,消息稱螞蟻調高估值目標至2800億美元,將創全球最大IPO記錄;共和國「軍車第一品牌」東風集團A股募資210億元,將刷新創業板新記錄;數字科技第一股中方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
  • 國內自主研發一款商用的手機晶片需要多少錢?
    晶片代工行業在製程邁入10nm以內後,面臨的成本壓力也越來越高。據SemiEngineering報導,IBS的測算顯示,10nm晶片的開發成本已經超過了1.7億美元,7nm接近3億美元,5nm超過5億美元。如果要基於3nm開發出NVIDIA GPU那樣複雜的晶片,設計成本就將高達1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