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講解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看完對世界的理解提升N個檔次

2020-12-05 胖福的小木屋

相比起艱澀難懂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 1905 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的艱深,那麼狹義相對論究竟講的是什麼呢?今天我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帶大家了解一下!

狹義相對論提出的背景

1687 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誌著經典力學的建立,牛頓經典力學在很長時間裡都成為了物理學家心中的聖經與權威。

牛頓的經典力學的核心是伽利略變換,伽利略變換是經典力學中用以在兩個只以均速相對移動的參考系之間變換的方法,屬於一種被動態變換。伽利略變換構建了經典力學的時空觀。

伽利略變換認為,在同一參照系裡,兩個事件同時發生,在其他慣性系裡,兩個事件也一定同時發生,時間間隔的測量是絕對的,長度測量也具有絕對性,經典力學定律在任何慣性參考系中數學形式不變,換言之,所有慣性系都是等價的(相對性原理)。

所以我們才會說伽利略變換構建了經典力學中的絕對時空觀,時間和空間均與參考系的運動狀態無關、時間和空間是不相聯繫的,是絕對的。也就是說空間、時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受經典力學的影響,物理學家認為宇宙到處都存在著一種稱之為以太的物質,因為在經典力學裡,曾經有兩種力的概念存在.一種是接觸力(如碰撞、壓力或拉力等勒,另一種是超距件用力(如重力),在當時的觀念裡,似乎除了由直接接觸所產生的那些作用之外不應有別的作用。

按照這樣的觀念,人們曾試圖以接觸作用力來解釋牛頓的超距作用力,即認為超距作用力實際上是靠充滿空間的媒質來傳遞的,傳遞方式或是靠這種媒質的運動,或是靠它的彈性形變.這樣,便提出了以太假說。

他們普遍認為以太是傳播光的媒介,引力甚至電、磁力是在以太中傳播的,由此發展了「光以太」假說。

除此之外,物理學家將這種無處不在的「以太」看作絕對慣性系,其它參照系中測量到的光速是以太中光速與觀察者所在參照系相對以太參照系的速度的矢量疊加。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在火車上跑,那麼你的小夥伴看來,你的速度=火車的速度+你在車上的速度發現沒有,在這個理論當中,速度是可以疊加的,但是如果你的小夥伴在一輛速度相同的火車上看你,那麼你的速度就是你在車上奔跑的速度。

所以其它參照系中測量到的光速是以太中光速與觀察者所在參照系相對以太參照系的速度的矢量疊加。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光速會隨著參照系的不同,也變得不同。

但是到了後來,麥克斯韋創建了電磁理論,實現了物理學的第一次大一統,麥克斯韋方程組構建了電動力學的基石,但卻和牛頓的經典力學產生了矛盾。麥克斯韋建立的電動力學,有一個結果就是光速在不同慣性系是不變的,電光速是不需要相對於某個參考系而言的。在任何慣性參考系下,光速都是3×10^8m/s。

這個結果和經典力學的伽利略變換是相矛盾的。如果我們把伽利略變換應用於描述電磁現象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時,將發現它的形式不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光速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即在伽利略變換下麥克斯韋方程組或電磁現象規律不滿足相對性原理。

我們可以由麥克斯韋方程組得到電磁波的波動方程,由波動方程解出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常數。按照經典力學的時空觀,這個結論應當只在某個特定的慣性參照系中成立,這個參照系就是以太。但是電磁理論卻得出了光速在任何情況下是不變的,也就是說以太這個絕對慣性系是不存在的,

一句話概括:電磁現象所遵從的麥克斯韋方程組不服從伽利略變換,導致了經典力學出現危機。

物理學家對經典力學的修補

而為了否定電磁理論,捍衛經典力學的權威性。許多物理學家都開始去嘗試證明以太的存在。其中之一的方法就是通過尋找光以太相對於地球的運動,來佐證以太的存在。

著名實驗物理學家麥可遜和莫雷就用幹涉儀以尋找光以太相對於地球的運動做了實驗觀察.這就是著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

這個實驗的用意在於探測光以太對於地球的漂移速度,從而證明以太的存在。因為在經典力學裡,以太代表了一個絕對靜止的參考系,而地球穿過以太在空間中運動,就相當於一艘船在高速行駛,迎面會吹來強烈的「以太風」。若能測定以太與地球的相對速度,即以太漂移速度,便可證明以太的存在。

以太風

麥可遜在1881年進行了第一次實驗,想測出這個相對速度,但結果並不十分令人滿意。於是,他和另外一位物理學家莫雷合作,在1886年安排了第二次實驗。這可能是當時物理史上進行過的最精密的實驗了。他們動用了最新的幹涉儀。為了提高系統的靈敏度和穩定性,他們甚至多方籌措,弄來了一塊大石板,把它放在一個水銀槽上。這樣就把幹擾的因素降到了最低的限度。

邁爾克實驗

然而,實驗結果卻讓他們無比震驚和失望:兩束光線根本就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時間差。以太似乎對穿越於其中的光線毫無影響。根本測量不到地球相對於以太參照系的運動速度。 地球相對以太不運動。此後其他的一些實驗亦得到同樣的結果。麥可遜和莫雷不甘心,一連觀測了四天,情況都是一樣。麥可遜和莫雷甚至還想連續觀測一年,以確定在四季中,地球繞太陽運行對以太風造成的差別。但因為這個否定的結果是如此清晰而不容質疑,這個計劃被無奈地取消了。

隨著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多次失敗,證明以太的存在捍衛經典力學的權威性的想法宣告破產。

這個時候,著名物理學家洛倫茲為了在承認光速與參照系無關的條件下,拯救以太假設,便拋棄了空間間隔和時間間隔與參照系無關的絕對觀念。在他看來,常駐以太參照系是基本參照系,在這個參照系中,時間是均勻流逝的,空間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任何實際參照系都相對於這個基本參照系運動著。

根據他的設想,觀察者相對於以太以一定速度運動時,長度在運動方向上發生收縮,抵消了不同方向上由於光速差異。

洛倫茲變換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經典力學和電動力學之間的矛盾,給了伽利略變換一個適用的領域,那麼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伽利略變換下麥克斯韋方程組或電磁現象規律不滿足相對性原理。

然而洛倫茲變換畢竟是為了拯救錯誤的以太假說而提出的,在調和經典力學與電動力學之間的矛盾上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在相對論以前,洛倫茲從存在絕對靜止以太的觀念出發,考慮物體運動發生收縮的物質過程得出洛倫茲變換。在洛倫茲理論中,變換所引入的量僅僅看作是數學上的輔助手段,並不包含相對論的時空觀。

所以,經典力學的危機並沒有解除,這個時候,愛因斯坦登場了!

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誕生新的時空觀

愛因斯坦洞察到解決這種不協調狀況的關鍵是同時性的定義,愛因斯坦認為既然光速不變,作為靜止參考系的以太就沒有理由存在。於是拋棄靜止參考系以太,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的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以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原理為基本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種區別於牛頓時空觀的新的平直時空理論。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大名鼎鼎的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除引力外的力學定律、電磁學定律以及其他相互作用的動力學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中均有效;或者說,一切物理定律(除引力外)的方程式在洛倫茲變換下保持形式不變。不同時間進行的實驗給出了同樣的物理定律,這正是相對性原理的實驗基礎。光速不變原理:光在真空中總是以確定的速度c傳播,速度的大小同光源的運動狀態無關。在真空中的各個方向上,光信號傳播速度(即單向光速)的大小均相同(即光速各向同性);光速同光源的運動狀態和觀察者所處的慣性系無關。這個原理同經典力學不相容。有了這個原理,才能夠準確地定義不同地點的同時性。

愛因斯坦基於事實的觀察著眼於修改運動、時間、空間等基本概念,重新導出洛倫茲變換,並賦予洛倫茲變換嶄新的物理內容,來解釋麥可遜-莫雷實驗和光速不變。愛因斯坦的洛侖茲變換是指純數學的空間縮短,不再是組成量杆的帶電粒子距離縮短。而且這種空間縮短不具有任何實質性的物理意義。

在狹義相對論中,洛倫茲變換是最基本的關係式,狹義相對論的運動學結論和時空性質,如同時性的相對性、長度收縮、時間延緩、速度變換公式、相對論都卜勒效應等都可以從洛倫茲變換中直接得出。

根據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於任何慣性參考系,光速都具有相同的數值。在光速不變和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上,

在狹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並不相互獨立,而是一個統一的四維時空整體,不同慣性參照系之間的變換關係式與洛倫茲變換在數學表達式上是一致的。

由此,經典力學與電動力學之間的矛盾徹底被調和,如果速度v比光速с小很多,而且被觀察的物體的運動速度也比光速小很多,則洛倫茲變換就與伽利略變換近似一樣。對於日常的力學現象,使用伽利略變換就可以了。然而,對於運動物體的電磁現象,雖然物體的運動速度比光速小很多,但由於電磁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是光速,所以仍必須使用洛倫茲變換。

所以說,伽利略變換明顯成立的公式在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時、亦或者是電磁過程不會成立,這是相對論效應造成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給經典力學和電磁場論都劃分了各自適用的領域,一旦超過了這個範圍,那麼將不再適用。

簡而言之,就是愛因斯坦在以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原理為基本假設的基礎上,以洛倫茲變換為核心提出了狹義相對論,解決了經典力學的危機,並且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時空觀。

牛頓時空觀認為:時間、空間是絕對的,絕對是指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無關,與參考系無關;空間和時間也是彼此獨立的,空間的度量與時間無關, 時間的度量與空間無關,同時性也是絕對的。牛頓時空觀反映在伽利略變換之中。

而狹義相對論時空觀認為:時間、空間、運動三者是不可分割地聯繫著; 時間、空間的度量是相對的。不同的慣性系沒有共同的同時性,沒有相同的時間、空間度量。比如時間延緩是一種相對效應;時間的流逝不是絕對的,運動將改變時間的進程(這句你可以簡單理解為,你的運動狀態對你的壽命將產生影響);長度收縮是空間的屬性,是一種相對效應。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
    等等等等……這是個好問題,不過如果真的想要把這個搞清楚,那沒個萬把字肯定是說不清楚的,真的想搞清楚這些背景和細節,可以去看看《愛因斯坦傳》的前部分,我這隻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相對論創立初期整個理論體系就非常完善了,但是壓根沒人相信他,為什麼?就是因為沒有實驗驗證,直到愛丁頓在1919年觀測到了和廣義相對論相符的日食現象,愛因斯坦和相對論才開始慢慢被大家接受,而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那一年是1905年,足足過去了14年。
  • 兩個小故事能否增加你對狹義相對論的簡單理解
    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1.愛因斯坦相對性原理:在不同的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2.光速不變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參考系中都是相同的。》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它宣告了狹義相對論假說的問世。
  • 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是否得到實驗的嚴格驗證?
    請問,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是否得到實驗的嚴格驗證?這些驗證實驗具體如何做的?如果沒有嚴格的實驗論證,愛因斯坦和一個神棍有什麼區別?小愛的狹義相對論以及廣義相對論,那可是經受過無數考驗的存在。狹義相對論的實證——世界的傷痛1905年,物理歷史的第二個奇蹟年。愛因斯坦當年提交了5篇論文,其中三篇都達到諾獎級別。而狹義相對論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E=mc2,當然也包括其中。E=mc2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這個等式的意思是: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到底有啥區別?
    之前的所有文章,我們多次談到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概念,其實這裡所說的相對論僅僅是狹義相對論,其中長度收縮僅僅是一種相對效應,也就是地面人看運動的物體,長度變短了,但是運動物體自己看自身,長度依然是沒變的,這就是長度的相對性,如果不理解這個,可以翻翻前面的文章看下。
  • 狹義相對論到底是什麼意思,給大家一個具體的解釋,幾分鐘就明白
    具體的情況是在狹義相對論中,此時兩個人的光速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光速的速度並沒有變快或者變慢,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最令人感到驚奇的一點,因為愛因斯坦將光速恆定在一個速度上,所以任何時候光速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這點就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宗旨。
  • 一口氣搞懂狹義相對論
    在科學史上,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在這一年,愛因斯坦共發表了4篇學術論文,每一篇都是諾獎級別的理論,並且也是開創性的科學成果。其中,在1905年6月30號發表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後來也被叫做:狹義相對論。今天是狹義相對論發表的114周年。
  • 什麼是廣義相對論?通俗易懂,了解牛頓到底錯在哪裡了
    100年來,廣義相對論仍然是科學家對引力的最佳理解,也是我們理解宇宙最宏大尺度的關鍵。它用數學精確地解釋了質量和能量的分布是如何扭曲了時空,基本思想是十分簡潔,不需要特別專業的知識就能理解。但是它解釋不了很多問題,比如說兩個天體的高速運動的動力學規律,像是某天體以0.1個光速向另一個天體移動的時候,萬有引力在這裡就會計算失敗。因為我們知道,根據狹義相對論,在高速運動裡,質量會隨速度而增加。再比如說如果天體發生融合,它們相互旋轉、加速,這個體系中的質量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空間的扭曲發生變化,這些都是要用引力波,用廣義相對論時空彎曲的角度才能去解釋,像萬有引力的這種簡單的模型是不可以的。
  • 專訪《相對論之路》作者:最早科普相對論的正是愛因斯坦本人
    在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之際,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舉辦了一場關於這位科學巨匠的特展「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吸引了許多科學愛好者的目光。書中呈現了愛因斯坦的完整論文手稿,以及由作者進行的逐頁科普闡釋,並講述了愛因斯坦如何從狹義相對論走向廣義相對論、這一標誌性論文手稿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從柏林被移送到耶魯撒冷等內容。作為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館的學術主任,哈諾赫曾經手過數以萬計關於愛因斯坦的一手資料。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但是,乍一看,GRT是不是真的很複雜?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以用幾個字來表達:「時空告訴物質是如何運動的;物質告訴時空是如何彎曲的。」
  • 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到底破解了什麼秘密?
    愛因斯坦沉思了片刻,對他們說,現在我和一位漂亮的妙齡金髮女郎坐在一起聊天,哪怕時間過去了1個小時,我也感覺僅僅過去了3分鐘。我又面對著一個燃燒著熊熊火焰的火爐,雖然才過去了3分鐘,但是我感覺過去了1個小時。愛因斯坦的這個有趣的比喻引發了哄堂大笑,大學生們紛紛鼓掌。
  • 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通俗的講一下這些不通俗的事
    然而,牛頓力學體系並不完美,甚至可以說並不是一種普遍的規律,其所描述的其實是一種普遍規律之中的一小部分特例,所以,之後便有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終於算是將力和運動的事情給說明白了。那麼,什麼是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以及廣義相對論呢?這些是複雜而高大上的話題,不是一句兩句,一天兩天能夠說清楚的。
  • 如何簡單理解相對論裡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性?一張簡單的坐標圖搞定
    上世紀初,德國+瑞士(雙國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時間和空間具有相對性的全新時空理論——狹義相對論。在這個劃時代的物理理論裡,愛因斯坦指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絕對的,它們是相對的,但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時空卻是絕對的。
  • 相對論為什麼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說起愛因斯坦,都知道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但是你可知道,相對論為什麼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呢?了解「相對論」對於研究現代物理學的人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據說,相對論的創始人阿耳伯特?愛因斯坦從小就思考這樣兩個問題:(1)如果有人跟著光線跑,並努力趕上它,那麼,這個人將看到些什麼現象呢?
  • 如果愛因斯坦早於牛頓,世界會如何?或許問個身高都要數腳趾頭
    接下來,請暫時把時間與空間的單位弱化掉,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先入為主,思維定式,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並不需要它們,我們先不講相對論,只講講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跟著我趣談一下500年前,愛因斯坦的世界。不過,這樣的單位也不是一無是處,相對來說,這樣的單位對於微觀世界的粒子來說會比較友好,最起碼零會少一點。例如:在粒子界,物理學家通常用能量的單位來表示粒子的質量,比如電子的質量是511kev,用kev不需要零,用焦耳小數點後16個零,換算成質量9.11×10^ -31千克,小數點後30個零,所以這局愛因斯坦勝利。
  • 相對論中:時間在狹義和廣義的概念下有什麼不同?
    其實難懂是因為大家只針對相對論的結論去思考。如果大家能看看狹義相對論的原理還有一些推導過程,會發現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一切都結論都是那麼水到渠成。狹義相對論兩大原理光速不變原理(實際叫作光速不疊加更好)狹義相對性原理(後來的廣義相對論,直接推廣為相對性原理)
  • 除了愛因斯坦之外,還有哪位科學家有可能發現相對論?
    雖然在愛因斯坦生前,相對論並不受到科學界的認可,愛因斯坦也沒有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相對論對於科學界的影響和價值、意義,是沒有辦法取代的,也是其他理論沒有辦法比肩的。特別是伴隨著越來越多相對論中的理論被發現,人們對於相對論,也越發重視,甚至很多人都將相對論視為指路明燈。
  • 十分鐘內讓你理解相對論
    理解相對論的途徑:光速不變——狹義相對論——等效原理——廣義相對論——時空彎曲。也就是說,光速是個固定值,是個常數,它不隨著觀察者的運動而改變。二、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很短,只有幾頁。它要表達的意思更短,只有一句話:不管觀察者如何運動,被觀察的光速不變。從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可以得出一些非常奇妙的結論,這些結論嚴重違背了我們的日常經驗,但現在都被證明是正確的。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當然也是近代大尺度物理學/宇宙學最偉大的成就。而愛因斯坦場方程則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凝練的核心數學表達式,愛因斯坦場方程對很對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和神秘的。今天,我們準備寫一篇簡單的科普文章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場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 愛因斯坦到底比牛頓偉大在哪些方面?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和牛頓都是物理學的大咖級別人物,從時間上看牛頓在先愛因斯坦在後,但是從名氣上來看,似乎愛因斯坦更佔據上風,那麼愛因斯坦究竟比牛頓再哪些方面技高一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不過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牛頓的運動三定律中體現了一個速度疊加公式,上一期文章我專門講解了為啥在一個運動列車上面打一束光,地面人去看這束光依然是光速c,不會出現超光速現象。
  • 遲到的科普:廣義相對論
    講完引力波,有的人提醒了冷言。在講相對論的的時候將其分成兩部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很久很久以前講過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卻遲遲沒有講。所今天冷言和大家談談什麼是廣義相對論?其實廣義相對論最主要的有兩點:廣義協變原理和等效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