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實驗室裡的兔子:背負動物獻身的重擔,承擔人類生存的使命

2020-12-05 校園小事

在人類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很多動物犧牲在實驗室裡。英國的動物保護組織將4月24日確立為世界實驗動物日(World Day for Laboratory Animals)。雖然這個紀念日並不為國人所知,但如何對待實驗室裡的動物,卻是醫學院學生一堂非常重要的課程。

為了培養未來的醫生,醫學院會安排各種實驗課,其中一些課程,會以兔子為實驗對象。4月19日下午2點,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機能學實驗課,老師對操作要求進行簡單講解後,大二學生穿上白大褂,一場練習即將開始。

醫學機能學實驗課現場

一間大約十平米的房間內,同學們見到了這場練習的另一位主角——白兔。這些兔子上午從實驗動物養殖基地被帶回來,在這間備有簡易兔糧的小屋子暫時歇下。房間桌子上,置放著一個為兔子稱重的電子秤。醫學生走進房間,四人一組,分別選擇一位「搭檔」,稱重、記錄。

任課教師徐力致介紹,醫學機能學實驗課是給大二醫學生開設的一門動物實驗課,目的是提供學生動腦和動手的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的科研、臨床實踐奠定基礎。

實驗過程中,小組合作,一人主刀,一人輔助;另外兩位負責監控儀器和總領整個實驗過程。

一場沒有彩排的練習

蔡錫霆對第一次上課場景記憶猶新。

「站上操作臺的那一刻,潛意識裡的害怕就全部湧現出來了。」最初接觸這門課時,蔡錫霆懷著的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但走上實驗臺的那一刻,好奇便全部轉化成了對實驗失誤的憂慮和不安,「因為小小的失誤,可能就會讓一條生命無謂流逝。」

徐力致告訴記者,第一節課的時候,她會以課堂小測的形式,檢驗同學在假期時預習的相關知識和虛擬課程。「如果做好了充足的理論準備,再去進行實驗的話,不僅可以提升實驗效果,獲取更多的實驗數據,也能減輕同學的緊張和壓力。」徐力致說,第一節課往往會出現「滿場飛」的情況,但今年的第一節課倒沒有發生特別大的意外。

「我只希望同學們能夠善待手中的動物。」這是徐力致對每一屆學生不變的希冀。

感同身受的痛感

「即使注射麻藥之後,它仍然會掙扎,一掙扎,我就嚇得跳到一邊去。」第一節實驗課,程書瑜感覺自己比兔子還緊張,「我很害怕在活體上做實驗,因為我會覺得感同身受。」

徐力致說,這種做法並不正確,就像護士給患者打針一樣,肯定是一針下去直接注射,而不是針尖輕輕碰一下,患者喊疼,護士就不打了。這樣反覆多次,才會真的疼。

在實驗過程中,她會引導同學克服這種「感同身受」,教他們變得更乾脆果敢。

「在動物身上做實驗,包括制定各種緊急預案,很多時候對我們來說既是心理上的鍛鍊,也是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的培養。」這是張熙雯對這門課的感想。

每一次實驗都伴隨著未知與不測。兔子本身不是模式動物(生物學家通過對選定的動物物種進行科學研究,用於揭示某種具有普遍規律的生命現象,此時,這種被選定的生物物種就是模式動物),自身可能已經攜帶一些基礎病,實驗效果可能並不如預期完美;同樣地,臨床上任何情況都可能發生,每一次這樣的練習,都是為日後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增加一份籌碼。

「課堂應該是思想發生碰撞的地方。」徐力致在課堂講解中引用了紐曼之言,「哪怕實驗中出現了錯漏之處,也要暴露出來。真理最終是可以獲得的。現在錯漏地暴露,便是將來生命的保護。」在徐力致看來,這是每位醫學生走向臨床的必經之路。

「為醫學實驗而生」

實驗前,徐力致會為同學做心理疏導,告訴他們實驗養殖基地的兔子是為醫學實驗而生。倘若沒有醫學實驗的需要,可能不會有它們的存在,「就像養豬場裡的豬,它們一出生便註定了要被端上飯桌的命運。」

「每一隻為實驗獻身的兔子都是偉大的。」程書瑜說,對兔子最大的尊重和敬畏便是在實驗中,讓自己獲得更大的知識面,獲取更多的經驗。楊智宇認為,既然白兔不可避免要為實驗獻出生命,那麼他能做的就是使兔子儘可能少受一些痛苦。

記者採訪徐力致

與每年的第一堂課一樣,只要一提到生命敬畏,徐力致都會禁不住落淚。但正如她所說:「這門課我總有對不起的一方:我敷衍地上會對不起學生,對不起未來的那些病人;認真上會對不起動物,因為有時候會有些折騰它們。兔子的犧牲無法避免,我只希望同學們能夠善待它們。」

「這是一個成就的過程,讓它們(白兔)成就你們(醫學生),你們去成就更多人類。」徐力致經常讓學生站在倫理的天平上去看動物的犧牲,體味敬畏生命。同時,她也希望公眾可以站在這些「白衣醫學練習生」的角度,去理解生死場上的使命擔當,「他們背負著動物獻身的重擔,也承擔起人類生存的使命。」

本文由「大學新聞」與南京大學新記者<NJUXJZ>聯合首發

文字 | 吳梓溢 賈梓晗 杜世嬌

圖片 | 張靜怡 王宇婧

責編 | 孔德淇 白淨

相關焦點

  • 動物世界裡的生存大法 竟藏著人類社會的「經濟學」
    Discorery有一個特別火的節目,叫做《荒野求生》,節目中主持人「貝爺」帶領拍攝團隊去各種地方冒險,並在極度險惡的野外環境下進行生存挑戰。這些險惡的野外環境中,總會有一些「原駐民」,正是遵循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這些野生動物才得以繁衍生息。
  • 動物實驗科學道義難兩全 人類痛苦動物承擔(圖)
    資料圖片:為了進行醫學研究,實驗室裡的長尾猴經常被迫接受精確的大腦手術。  看到關在籠子裡、等著被開膛破肚的猴子或貓狗,動物保護主義者總是義憤填膺;而另一方是科學家與政府用論文與法律,闡述動物實驗對於治療人類疑難病症的必要性與貢獻——這是人們在思考動物實驗這個問題時所面臨的良心考驗。
  • 近10年提供100多萬隻實驗動物 揭開武大模式動物研究所神秘面紗
    猴子房間裡有玩具有電視武大模式動物研究所在武大中南醫院的最深處,是一個由保安嚴格把守的小院,這裡還有另兩塊牌子:武漢大學動物實驗中心和武漢大學ABSL-Ⅲ實驗室(下文簡稱A3實驗室)。實驗動物樓大門的門檻上,設置了半米多高的金屬擋板,以防止院外野生小動物意外進入。
  • 從《瘋狂動物城》到《一條狗的使命》:我們如何想像動物
    這兩部電影都以動物為主人公,前者講的是兔子朱迪在動物城的從警經歷,後者講的是一條狗的生命輪迴。《聖經·以賽亞書》中寫道:「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如果說《瘋狂動物城》展現了前一句話的場景,那麼《一條狗的使命》則描述了後一句話的圖景。
  • 野生動物生存的家園,有著令人窒息的絕美風光,卻需要人類來守護
    在工業化發展的現代社會,野生動物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所剩無幾,而中國卻有這麼一片野生動物的聖地,那就是青藏高原的可可西裡,可可西裡的美麗打動了世界,它聲名遠播,幾乎家喻戶曉,那裡有美麗的過往,也有黑暗的曾經,那裡有盜獵、破壞生態和平的偷獵者,也有拿起獵槍保衛自己家園的守衛者!
  • 實驗中獻身科學,為什麼老鼠總是首當其衝?
    鼠年大吉雖然是十二生肖之首,但一提到「鼠」,人類總是貶義詞當家,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鼠目寸光、抱頭鼠竄、膽小如鼠……老鼠也很委屈呢:「你們不想想不管啥樣的實驗,都是我們的難兄難弟英勇獻身呢?」經典的實驗動物是豚鼠,它曾經是實驗動物的代名詞。
  • 向實驗室裡的小白鼠致敬!
    當然也可以理解,畢竟小白鼠這三個字深入人心,如果說真的要摳字眼的話,可以認為當我們在說小白鼠的時候,談論的應該是實驗室裡常見的小鼠這種實驗動物!那為什麼不用小白鼠大白鼠這樣的叫法來稱呼小鼠和大鼠呢?至於這個問題的另外一層意思,我們則可以理解為為什麼小鼠如此重要,以至於全世界每天需要那麼多的小鼠來為科學獻身,這個倒是有必要和大家再聊聊的!無論是小白鼠還是小黑鼠小灰鼠小無毛鼠,小鼠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最佳的實驗室動物,優點其實真的很多,比如說體型小,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強,產仔多,飼養管理方便,易於控制,生產繁殖快,有明確的質量控制標準,已經培育出了大量的近交系突變系和雜交群等等!
  • 重慶為實驗小白鼠立碑 每年10萬動物獻身科學
    每年有10多萬小動物為科學研究獻身  本報訊小白鼠、大白兔、豚鼠……每年,我市有10多萬小動物為了醫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獻身」。記者昨日從市科委獲悉,這些為人類作出了貢獻的小動物將受到更人性化的對待,除了已為它們立碑外,死前先麻醉、不在同伴面前實驗等,都已列入相關規定。
  • 為新冠疫苗「獻身」的動物:雪貂、馬、老鼠還有雞
    為了抗疫,這些動物們也是夠拼的,雖然不是主動犧牲,但對於人類來說,死道友不死貧道才是最好的結果……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病理學家戴夫奧康納表示:「我們需要了解病毒在不同物種中的表現,以及哪些物種能夠給人類提供最佳答案。」肩負抗疫重擔,誰才是真的動物英雄?
  • 動物的「保護色」是為了更好的生存,那為什麼沒有綠色的兔子?
    而為了更好的生存將自己體表顏色固定為某一種顏色的動物就數不勝數了,小到蝗蟲、大到獅子,它們都有保護色。蝗蟲體表大都為綠色或者是土黃色,這種體色更加貼近它們生存的環境顏色,讓天敵很難發現它,而獅子雖然是兇猛的食肉動物,但是它淡黃色的外表也與環境非常貼近,這種體色更有利於它偷襲獵物等等。
  • 全球野生動物滅絕三分之二,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的責任,也是使命
    世界自然基金會份最新報告顯示,在近半個世紀時間裡,全球野生動物滅絕了2/3以上,而人類活動是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而且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更進一步威脅了100萬個物種,他們面臨著在未來數10年滅絕的風險。
  • 未成年犯管教所:警衣擔重擔 大愛自長留
    未成年犯管教所:警衣擔重擔未管所裡年齡最小的逆行者在大多數同事們眼中她還是個「小女孩」我用微信@她「小武,我最近會寫一篇關於你的報導」她立刻回復我說「姐,是因為這次援鄂麼我給你發幾張好看的照片原圖」......
  • 人類應當向「實驗動物」致謝
    作為活體動物的青蛙,同樣能感受到痛苦。但研究疾病又離不開實驗動物。4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實驗動物日」,溫州醫科大學200多名師生手捧鮮花,在「實驗動物紀念碑」前緬懷為科學研究作出犧牲的鼠、兔、蛙等各類動物。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動物是工具,人是目的。」在人類發展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宰殺、食用動物。
  • 專訪"一條狗的使命""忠犬八公"導演
    時光網特稿 萌寵治癒系電影《一條狗的使命》已於3月3日登陸內地上映,人與狗狗之間四生四世的羈絆故事即將上演。《一條狗的使命》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接受時光網專訪時光網:你為什麼看中這個劇本,並決定把它拍成電影?
  • 四川華西醫院為動物建墓碑 感謝為科學獻身動物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科技園的動物實驗中心的一處角落豎立著一塊「墓碑」,這是特意留給它們的——那些為科學而獻身的動物們。昨日,澳大利亞莫納士大學副校長A.lan.Smith參觀了華西科技園實驗動物中心,拜訪了為人類醫學事業貢獻的「幕後英雄」,當許多人看到這塊特殊的「墓碑」,紛紛駐足敬禮,感謝這些為科學技術而獻身的小動物們。
  • 具有保護色的動物在生存競爭中具有優勢,為何沒有綠色的兔子呢?
    而處在食物鏈中下層的動物,則會想方設法地提升自己的生存的能力,這種生存能力更多的是傾向說最大程度地降低來自捕獵天敵的傷害,同時儘可能地提高自身繁衍能力,從而維持著個體的生存資本和種群的穩定。對於處於食物鏈底層的動物來說,還有一項特殊的本領,那就是偽裝。偽裝的最大意義,就是使自身處於比較難被天敵發現的狀況,或者能夠在被天敵發現後順利爭取逃脫時間。
  • 古代女子獻身方式:初夜與動物交配
    原標題:古代女子獻身方式:初夜與動物交配   古代女子七種獻身:初夜竟與動物交配  女子「獻身」,顧名思義,就是將自己的初夜獻給異性。而在世界古代史上,女子對自己的「第一次」獻身對象卻沒有多大選擇的權利,有的女孩甚至一旦到了發育年齡就會被別人殘忍地剝奪去第一夜……讓我們一起來揭秘古代最令人瞠目的7中「獻身」方式吧。  第一種:「獻身」給動物  古埃及有崇拜「金牛」之風,所謂「金牛」是體上有特別的斑紋的黑牡牛,據說這是生殖之神奧色裡斯的化身。
  • 猩猩和人類能有後代嗎?當年為驗證而「獻身」的女科學家,後來怎麼...
    大家都知道,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成的,在遠古時代,猿為了生存,不得不開始雙足行走,而且還懂得用火,發明了各種生存工具,在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上都如出一轍,那人類和星星會有後代嗎?對於這個問題,一位女科學家親自驗證了。
  • 從大劫難中的動物奇蹟看人類生存本領
    據報導,印度洋大海嘯席捲島國斯裡蘭卡後,野生動物學家居然沒有發現一具動物的屍體。海嘯來臨時,高達3公裡的海浪撲向位於斯裡蘭卡東南部的亞拉國家公園,但公園內的數百頭野象和不少美洲豹無一發現死亡。  目前,南亞、東南亞受災各國最保守估算的遇難人數已達十幾萬,相比之下,眾多野生動物能在這場災難中餘生,不能不說是一個「大劫難中的奇蹟」。
  • 用活體動物做實驗的德國實驗室,被鉗住脖子的猴子,插入喉管的比格犬!
    在我們科學發展的過程當中有進步就會有犧牲,在很多實驗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生物體來作為實驗的對象,很多的實驗室都會選擇動物,比如說像白鼠兔子等等,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來看,這個曾經為多個公司提供動物實驗服務的實驗室,被強行關閉,因為用動物所做的活體實驗太過於殘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