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樹林
學生時代,解剖青蛙了解器官構造似乎是每一個人的生物必修課。但是,你知道嗎?作為活體動物的青蛙,同樣能感受到痛苦。但研究疾病又離不開實驗動物。4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實驗動物日」,溫州醫科大學200多名師生手捧鮮花,在「實驗動物紀念碑」前緬懷為科學研究作出犧牲的鼠、兔、蛙等各類動物。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動物是工具,人是目的。」在人類發展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宰殺、食用動物。尤其是,一些動物的身體組織、器官、生理代謝特徵與人類較為相似,且人類許多疾病在動物身上可以找到或者複製出來,所以研究人類自身的疾病暫時還離不開實驗動物,其工具性非常鮮明。目前,我們正處於世界範圍內新技術革命的非常時期,生物工程、微電子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生命科學的新時代已經到來,而作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和條件——實驗動物科學,無疑首當其衝。
「人類健康的背後是每年上億動物的獻身」——估計每個正常的人看到這個刺眼的數據時,心都會為之顫抖吧。人類在研究各種疾病和檢測藥品的安全性時,是不可能以人類本身為實驗對象的,這就是倫理的悖論。在享受動物在以上領域帶來的福利的同時,我們人類在對動物懷有敬畏之心,對犧牲的億萬動物致以最高禮讚的同時,更應該儘可能人道地對待動物,這不僅關乎人的道德感,更能彰顯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世界實驗動物日」,即每年的4月24日,是1979年由英國反活體解剖協會發起的重要的實驗動物保護節日,呼籲人類減少和停止不必須的動物實驗。善待動物就是善待人類自己。
為了感謝實驗動物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國內許多大學及科研院所、企業等動物實驗單位陸續開始設立紀念實驗動物的紀念碑和舉行紀念活動,並成立了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比如,武漢大學動物實驗中心的動物實驗樓左側聳立著一塊巨大的花崗巖石碑,這塊被命名為「慰靈碑」的石碑正面刻著一行大字:「獻給為人類健康而獻身的實驗動物」,背面的碑文裡有這樣一段文字:「慰藉首批為研究抗SARS病毒疫苗、藥物獻身的38隻恆河猴。」揚州大學獸醫學院在一棵銀杏樹下建起一座實驗動物紀念碑,紀念碑上銘刻著:「謹以紀念為生命科學研究而獻身的實驗動物。」
甘地曾說:「從一個國家如何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國家的偉大與否和道德進步的程度。」1959年,英國學者提出動物實驗的「3R」(替代、減少和優化)原則:使用沒有知覺的實驗材料代替活體動物,用最少的動物達到所需要的目的,優化實驗程序、改進技術以最大程度地保護動物福利。同時,英國出臺了專門的《實驗動物法》,對怎樣使用實驗動物,怎樣把實驗動物的痛苦減少到最低點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2016年3月,中國公布了對待實驗動物的國家標準草案,並在2016年年底正式實行,國家標準草案中設定了有關動物安樂死、疼痛治療、運輸、居住條件、養殖設施和培訓等多方面的要求,這些對喚醒人們對動物的尊敬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普通人雖然平時無法接觸實驗動物,但每個人都在享受實驗動物所帶來的紅利,因此每一個有責任、有感恩情懷的公民都需要自覺堅守道德倫理,用一顆溫柔的心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動物。同時,國家應該儘快出臺《禁止虐待動物法》,從法律上對虐待、虐殺動物者說「不」,最大限度給每一個動物以安全的生長環境。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