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流浪老人,昨天我們接到市民楊大姐提供的線索,在泰山路與遼寧路交叉路口,有位流浪漢已經躺了好幾天,我們記者也感到了現場,可是無論怎麼勸,老人就是不願意跟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走,而且更讓我們不解的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員似乎對老人很熟悉,難道是老相識?咱們接著往下看!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能容忍一個人將乞討當做一種生活,犧牲人格尊嚴去換取基本的生存需求,但是不允許有人將乞討當做職業,靠欺騙別人的同情來致富。因為這樣的行為不僅欺騙了人們的善良,更可能使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失去被救助的機會!
這位流浪老人,張文榮已經很熟悉了。這些年來,他和同事幾乎掌握了島城所有街頭流浪人員的基本情況。他們中的大多數,因為遭遇變故而被迫流浪。但還有一個小群體,卻是以流浪乞討為職業的人。
110巡邏民警,也確認了流浪老人職業乞討者的身份。入冬以來,警方接到的市民報警數量並不少,可每一次出警,都是無功而返。因為職業乞討者們,早已習慣了和救助部門打太極,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救助。
帶著孩子一起乞討?流浪老人的話,讓人吃驚。在他的觀念裡,乞討似乎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而他的三個孩子,每逢節假日,也會兵分三路沿街乞討。一天下來,收入非常可觀。
放大身體的微小殘疾,寧願放下尊嚴去乞討,也不想吃苦受累勤勞養家,討錢比賺錢更容易,這樣的想法,驅使著他們選擇了這樣的生活。
幾乎每一個街頭流浪人員,都有嗜酒抽菸的惡習。救助站裡雖然衣食無憂,但卻禁菸禁酒。更重要的是,每一名受助人員最終都會按照國家規定被護送回原籍地。而這,也正是外來職業乞討人最排斥的事情。
臨沂、濟寧、貴州......張文榮說,近年來,青島的流浪職業乞討人員逐漸形成了分區域、劃幫派的特點。他們有組織、有目的的分布在青島的各個區域,成為了這座城市裡最頑固的「牛皮癬」。而對於這類人群的管理和安置,是救助部門最頭疼的事兒。
歷經一個半小時的勸導無效,流浪老人執意拒絕救助。後來,乾脆撇下一地的「行李」,朝著遠處漫無目的地走了。雖說,這次夜間救助宣告失敗,但過程中突顯的問題卻值得我們反思。該如何面對這些日益增多的「職業乞討者」?人們單純而美好的愛心,又該安放在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