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科學家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哺乳動物的社會性行為,最早可追溯到7550萬年前!這遠遠比學術界之前所認定的,這種主動意識的社會行為是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才成長起來的說法,要早上將近1000萬年了。
這個推論,來源於一個遠古恐龍時代所留下來的一堆化石!據考古學家們,細心挖掘和初步的還原,它們是一群生活在白堊紀時代末期的小型齧齒動物Filikomys primaevus。其長相與習性,與現代的地松鼠比較相近,可卻是哺乳類動物最古老的種群之一!從發現化石的遺蹟現場,人們注意到了它們與現代穴居的動物,有著共同的特徵——一樣很喜歡待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放鬆,哪怕它們遭遇不測,也是圍聚在一起。
並且,在化石上,科研人員找不到絲毫被咬的痕跡,換言之,它們並不是肉食動物存儲的口糧,另外就算河水衝刷一起,也不可能如此完好無缺把它們攏聚一塊。因為,在這化石中,它們幾乎包含了多個完整的頭骨和骨骼,它們就像突然被封存於自己曾經生活的地方。然後經歷了7550萬年後的今天,重新向我們展示它們曾經的過去。
這種動物群居生活的鐵證:成年動物和年輕動物,選擇一起挖洞和築巢,然後共同撫養它們的孩子!對於這個驚人的發現,華盛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盧克 · 韋弗,感慨地表示: 「我認為,看到哺乳動物(如此之早),就有這樣深層次的社會互動,這真的很讓人興奮。」
人類,其實也是社會性極強的動物之一,一直以來,我們總以為這種社會性,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標籤,又或者是人類在相比近親的哺乳動物來說,在進化上出現的社會性,是我們過去一直認為的獨一無二的優勢之一。但如今看來,這樣的社會性,並沒有我們所假想的那麼獨一無二。現在的證據證明,至少在哺乳動物的「家譜」中,這一特性,或許還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時期!
當然,如今所發現的這種社會化極強的小型齧齒動物,距離現在大約3500萬年前,它們就被滅絕了!但,群居的方式,不僅讓它們躲過了恐龍時代的被捕食的危機,哪怕是那次恐怖的大滅絕,也沒有讓它們消失。至少存活了數千萬年的它們,確實是無法逃脫種群滅絕的危機。但現在,它們至少代表著,這個地球上最早發現的那群,以群體形式,共同扶持在遍地危機的白堊紀時代存活下來了。
人們過去,一直以為社會行為,只會發生在類似人類這樣的胎盤類哺乳動物才會出現的特徵,這次新發現,也算是顛覆了大家的認知。因為,按過去的理解,就像古人類那樣,出於繁殖和撫養下一代的需求,大家會聚集在一起,而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種社會化行為,不僅可以更高概率地躲避捕食者、共享資源,實現最終的「抱團取暖」。
但現在來看,這種「抱團取暖」的生活方式,在時間上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多了,同時也再次提醒我們,哪怕是今天,本質上跟7550萬年前的它們,我們是一樣的。都是靠相互扶持,才能走得更久遠,才在這世界上,獲得更強大的生存概率。哪怕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藍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