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禮」
——系列新聞發布會
(第十九場)
「讓綠色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
今天(1月6日)上午9:00
正式召開!
請跟隨小布的腳步
一起走進新聞發布會
合肥市生態環境局
「十三五」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聚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全力以赴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深做實「河湖長制」,縱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南淝河治理,強力推動突出環境問題解決,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呈現出協同共進的生動局面。
這五年,是我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幅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五年。「十三五」空氣品質保持「雙降一升」,2020年,我市PM2.5、PM10分別為36、5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分別下降42.4%、33.1%;空氣品質優良率85%,較2015年提升了13個百分點,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我市被生態環境部評為2019年度空氣品質改善十佳城市。水汙染防治考核等次連年進位,巢湖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巢湖水質由2015年劣Ⅴ類好轉為Ⅳ類,全市15個國考水質斷面全面達標,「母親河」南淝河迎來治理「拐點」。土壤防治穩步推進,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環湖十大溼地建設初見成效,林長制改革全省率先。
一、扛起政治責任,推進工作落到實處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我市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站位,確保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央重大決策落到實處。通過舉辦汙染防治攻堅戰專題培訓班,利用縣幹班、青幹班、科幹班、鄉鎮(街道)黨政正職培訓班等主體班開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色發展合肥行動」「建設綠色發展美麗巢湖」等課程,共培訓各級幹部11000餘人次,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入心入腦入行。同時,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採取調度督查、約談等措施,倒逼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增強了攻堅治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黨政主體責任落實有力。全市上下貫徹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雙主任制的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市委、市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列入重大議事日程,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研究環境汙染防治攻堅和問題整改工作。市人大、市政協加大環境執法檢查、專題調研力度、頻次,其他市級領導強化包保責任,深入突出環境問題包保點和重點區域,調研督導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各地各部門認真履行「管發展、管生產、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職責,特別是在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方面逐步形成了部門合力,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紮實有效推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生態環保體制機制趨於完善。制定出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相繼打響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等7項標誌性戰役,形成「1+7」作戰體系。出臺我市「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統籌抓好重點領域汙染防治。制定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構建了「職責-考核-問責」的閉環工作機制。
二、錨定工作目標,全面提升環境質量
(一)深入開展碧水保衛戰。出臺《合肥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考核規定(試行)》等文件,城鎮生活汙染防治等5大類49項具體任務全面落實。印發實施水質達標提升方案,穩定南淝河、派河和十五裡河水質改善成果。開展南淝河、白石天河專項行動,推動流域一大批突出問題整改。2020年,原劣Ⅴ類河流南淝河、派河、十五裡河、雙橋河水質分別改善至Ⅴ類、Ⅳ類、Ⅲ類。加快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力度,城區建設、提標汙水處理廠13座,汙水處理總規模達到245.5萬噸/日,較「十二五」末增加136萬噸/日。實現85個鄉鎮政府駐地,530個省級、市級美麗鄉村中心村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經驗已形成合肥特色,並在全省推廣。借鑑「新安江模式」,我市在全省率先實行地表水質生態補償機制,在59個跨界斷面、國考斷面開展汙染賠付金、生態補償金「雙向補償」。截止到2020年11月份,各縣(市)區、開發區產生汙染賠付金6110萬元,獲得生態補償金5910萬元。我市共計獲得省級水環境生態補償資金2950萬元,位列全省第一。
(二)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以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等「五控」為抓手,抓好空氣汙染防治。建立空氣品質日分析、周調度等工作調度機制。開展全市散煤集中整治行動,停運16戶散煤銷售網點,沒收小煤爐1800餘個。淘汰治理工業爐窯64臺。全市4家火電廠、6家集中供熱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全市3座儲油庫、283家加油站、239臺油罐車全部完成油氣回收改造。10110家餐飲經營戶完成油煙汙染專項綜合整治。劃定並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登記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1.4萬條,核發環保標牌1.03萬個。實施全國首例柴油車遙感監測排放超標處罰案例。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清零。
(三)持續推進淨土保衛戰。土壤汙染源頭預防和監管不斷加強。建立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開展了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隱患排查工作,並完成問題整改。按年度公布全市土壤汙染重點監管企業名單。汙染地塊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取得實效。制定年度疑似汙染地塊名錄和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完成70個再開發利用地塊場地調查報告備案。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工作有序推進。兩個汙染地塊試點項目土壤修復工程已完成。馬(合)鋼地塊將於年底前完成風險評估評審,氯鹼地塊正在開展分區場地調查工作。
(四)縱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圍繞「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巢湖」總體要求,以巢湖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為統攬,縱深推進「河長制」、全面建立「湖長制」。連續實施六期環巢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44億元。2020年1月1日零時起,巢湖湖區實施全域十年禁捕,在巢湖歷史上尚屬首次,在長江流域重點湖泊中也是首例。出臺《巢湖漁業生態保護區漁民退捕轉產實施方案》,投入資金2.78億元,共拆解船隻2144艘,1342戶漁民退捕轉產,完成巢湖漁業保護轉產試點。巢湖水質向好態勢得到有效鞏固,城湖共生的和諧景象正在顯露。
(五)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試點順利完成。我市獲批國家低碳城市和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著力實施林業增綠增效和綠化提品,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廬江縣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開展生態示範創建,肥西縣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合肥高新區成功創建省內首家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成功創建省級「綠色社區」2家,省級「綠色家庭」8個,省級「綠色學校」6所,省級「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實踐基地」1個。1名教師獲全國生態環境優秀教師。
三、踐行綠色發展,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高質量發展,產業選擇是關鍵。2016-2019年,全市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平均增速分別達13.5%、13%。全市戰新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1%,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4.7%。有序引導光伏新能源產業發展,全市累計併網各類光伏電站超2.02萬個,併網規模超2.37GW(吉瓦)。加速推進4個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在全省率先實施節能量交易。全市單位GDP能耗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
(二)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啟動智能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建設,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明顯加快,新增省級新產品64個,42家企業通過貫標認證,54家企業列入技術改造對標診斷名單。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摸排更新重點項目清單,10個項目列入省《2020年工業企業自願性清潔生產項目導向計劃》。抓緊淘汰落後產能,制定《合肥市2020年落後產能退出工作方案》,嚴格常態化執法和強制性標準實施。2020年,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戶、綠色設計產品34款,2戶企業中標工信部年度綠色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三)推進綠色發展方式。淘汰一批落後、汙染企業。整合關閉一批採石礦山,加快淘汰落後產能,2020年以來,全市共排查出「散亂汙」企業391家,基本完成整改。調整城市運輸結構,倡導綠色出行。4條軌道交通線路開通運營。完成公交專用道提升工程,實現交通「一卡通」全國互聯互通。全市推廣新能源汽車4.1餘萬輛,累計總量突破27萬輛,約佔全國總量的5.5%。調整用地結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編制完成《合肥中央公園總體規劃及景觀設計》。完成城鎮園林綠化近6000萬平方米,加快推進「十大公園」等重要公園及小公園遊園建設。
(四)加大企業幫扶力度。進一步壓縮審批時限,制定建設項目環評審批辦理規程,審批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間一半的基礎上,再壓縮五分之一。完成排汙許可「一證式」改革,全年核發排汙許可證934張,排汙登記11882家,限期改正106家。服務好大科學裝置、疫情防控等重點項目落地,迅速制定出臺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對22個大類、50個小類建設項目實行豁免審批,遴選598家企業納入執法正面清單,減少或免除現場檢查,服務企業3558家次,積極推動疫情後經濟「綠色復甦」。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使命光榮,合肥市生態環境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科學編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堅持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科學、依法防汙治汙,著力打造成為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奮力譜寫美麗綠色合肥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信息來源:合肥發布
原標題:《讓綠色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