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

2021-01-08 澎湃新聞

「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禮」

——系列新聞發布會

(第十九場)

「讓綠色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

今天(1月6日)上午9:00

正式召開!

請跟隨小布的腳步

一起走進新聞發布會

合肥市生態環境局

「十三五」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聚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全力以赴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深做實「河湖長制」,縱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南淝河治理,強力推動突出環境問題解決,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呈現出協同共進的生動局面。

這五年,是我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幅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五年。「十三五」空氣品質保持「雙降一升」,2020年,我市PM2.5、PM10分別為36、5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分別下降42.4%、33.1%;空氣品質優良率85%,較2015年提升了13個百分點,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我市被生態環境部評為2019年度空氣品質改善十佳城市。水汙染防治考核等次連年進位,巢湖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巢湖水質由2015年劣Ⅴ類好轉為Ⅳ類,全市15個國考水質斷面全面達標,「母親河」南淝河迎來治理「拐點」。土壤防治穩步推進,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環湖十大溼地建設初見成效,林長制改革全省率先。

一、扛起政治責任,推進工作落到實處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我市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站位,確保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央重大決策落到實處。通過舉辦汙染防治攻堅戰專題培訓班,利用縣幹班、青幹班、科幹班、鄉鎮(街道)黨政正職培訓班等主體班開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色發展合肥行動」「建設綠色發展美麗巢湖」等課程,共培訓各級幹部11000餘人次,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入心入腦入行。同時,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採取調度督查、約談等措施,倒逼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增強了攻堅治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黨政主體責任落實有力。全市上下貫徹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雙主任制的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市委、市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列入重大議事日程,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研究環境汙染防治攻堅和問題整改工作。市人大、市政協加大環境執法檢查、專題調研力度、頻次,其他市級領導強化包保責任,深入突出環境問題包保點和重點區域,調研督導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各地各部門認真履行「管發展、管生產、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職責,特別是在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方面逐步形成了部門合力,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紮實有效推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生態環保體制機制趨於完善。制定出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相繼打響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等7項標誌性戰役,形成「1+7」作戰體系。出臺我市「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統籌抓好重點領域汙染防治。制定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構建了「職責-考核-問責」的閉環工作機制。

二、錨定工作目標,全面提升環境質量

(一)深入開展碧水保衛戰。出臺《合肥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考核規定(試行)》等文件,城鎮生活汙染防治等5大類49項具體任務全面落實。印發實施水質達標提升方案,穩定南淝河、派河和十五裡河水質改善成果。開展南淝河、白石天河專項行動,推動流域一大批突出問題整改。2020年,原劣Ⅴ類河流南淝河、派河、十五裡河、雙橋河水質分別改善至Ⅴ類、Ⅳ類、Ⅲ類。加快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力度,城區建設、提標汙水處理廠13座,汙水處理總規模達到245.5萬噸/日,較「十二五」末增加136萬噸/日。實現85個鄉鎮政府駐地,530個省級、市級美麗鄉村中心村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經驗已形成合肥特色,並在全省推廣。借鑑「新安江模式」,我市在全省率先實行地表水質生態補償機制,在59個跨界斷面、國考斷面開展汙染賠付金、生態補償金「雙向補償」。截止到2020年11月份,各縣(市)區、開發區產生汙染賠付金6110萬元,獲得生態補償金5910萬元。我市共計獲得省級水環境生態補償資金2950萬元,位列全省第一。

(二)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以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等「五控」為抓手,抓好空氣汙染防治。建立空氣品質日分析、周調度等工作調度機制。開展全市散煤集中整治行動,停運16戶散煤銷售網點,沒收小煤爐1800餘個。淘汰治理工業爐窯64臺。全市4家火電廠、6家集中供熱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全市3座儲油庫、283家加油站、239臺油罐車全部完成油氣回收改造。10110家餐飲經營戶完成油煙汙染專項綜合整治。劃定並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登記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1.4萬條,核發環保標牌1.03萬個。實施全國首例柴油車遙感監測排放超標處罰案例。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清零。

(三)持續推進淨土保衛戰。土壤汙染源頭預防和監管不斷加強。建立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開展了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隱患排查工作,並完成問題整改。按年度公布全市土壤汙染重點監管企業名單。汙染地塊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取得實效。制定年度疑似汙染地塊名錄和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完成70個再開發利用地塊場地調查報告備案。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工作有序推進。兩個汙染地塊試點項目土壤修復工程已完成。馬(合)鋼地塊將於年底前完成風險評估評審,氯鹼地塊正在開展分區場地調查工作。

(四)縱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圍繞「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巢湖」總體要求,以巢湖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為統攬,縱深推進「河長制」、全面建立「湖長制」。連續實施六期環巢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44億元。2020年1月1日零時起,巢湖湖區實施全域十年禁捕,在巢湖歷史上尚屬首次,在長江流域重點湖泊中也是首例。出臺《巢湖漁業生態保護區漁民退捕轉產實施方案》,投入資金2.78億元,共拆解船隻2144艘,1342戶漁民退捕轉產,完成巢湖漁業保護轉產試點。巢湖水質向好態勢得到有效鞏固,城湖共生的和諧景象正在顯露。

(五)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試點順利完成。我市獲批國家低碳城市和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著力實施林業增綠增效和綠化提品,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廬江縣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開展生態示範創建,肥西縣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合肥高新區成功創建省內首家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成功創建省級「綠色社區」2家,省級「綠色家庭」8個,省級「綠色學校」6所,省級「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實踐基地」1個。1名教師獲全國生態環境優秀教師。

三、踐行綠色發展,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高質量發展,產業選擇是關鍵。2016-2019年,全市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平均增速分別達13.5%、13%。全市戰新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1%,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4.7%。有序引導光伏新能源產業發展,全市累計併網各類光伏電站超2.02萬個,併網規模超2.37GW(吉瓦)。加速推進4個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在全省率先實施節能量交易。全市單位GDP能耗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

(二)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啟動智能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建設,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明顯加快,新增省級新產品64個,42家企業通過貫標認證,54家企業列入技術改造對標診斷名單。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摸排更新重點項目清單,10個項目列入省《2020年工業企業自願性清潔生產項目導向計劃》。抓緊淘汰落後產能,制定《合肥市2020年落後產能退出工作方案》,嚴格常態化執法和強制性標準實施。2020年,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戶、綠色設計產品34款,2戶企業中標工信部年度綠色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三)推進綠色發展方式。淘汰一批落後、汙染企業。整合關閉一批採石礦山,加快淘汰落後產能,2020年以來,全市共排查出「散亂汙」企業391家,基本完成整改。調整城市運輸結構,倡導綠色出行。4條軌道交通線路開通運營。完成公交專用道提升工程,實現交通「一卡通」全國互聯互通。全市推廣新能源汽車4.1餘萬輛,累計總量突破27萬輛,約佔全國總量的5.5%。調整用地結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編制完成《合肥中央公園總體規劃及景觀設計》。完成城鎮園林綠化近6000萬平方米,加快推進「十大公園」等重要公園及小公園遊園建設。

(四)加大企業幫扶力度。進一步壓縮審批時限,制定建設項目環評審批辦理規程,審批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間一半的基礎上,再壓縮五分之一。完成排汙許可「一證式」改革,全年核發排汙許可證934張,排汙登記11882家,限期改正106家。服務好大科學裝置、疫情防控等重點項目落地,迅速制定出臺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對22個大類、50個小類建設項目實行豁免審批,遴選598家企業納入執法正面清單,減少或免除現場檢查,服務企業3558家次,積極推動疫情後經濟「綠色復甦」。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使命光榮,合肥市生態環境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科學編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堅持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科學、依法防汙治汙,著力打造成為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奮力譜寫美麗綠色合肥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信息來源:合肥發布

原標題:《讓綠色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王一鷗:讓綠色發展成為嶽陽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底色
    君山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致力於打造「最美長江岸線」。在城陵磯新港區天欣碼頭,放眼望去,已然成為一個草綠花開的小公園。圖/米翔來洞庭湖越冬的候鳥。姚毅 攝南湖,是長江流域洞庭湖的派生湖泊,更是嶽陽市城市名片。新金寶生產線。
  • 吉林:努力讓生態「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新華社長春6月14日電 題:吉林:努力讓生態「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新華社記者張建、高楠  東有虎豹山林長嘯,中有梅花鹿平原競逐,西有白鶴翩翩起舞美景……作為生態資源大省的吉林近年來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大手筆推動東中西三大板塊協調聯動發展和黑土地保護
  • 讓綠色成為拉薩經開區發展「最美底色」
    近年來,拉薩經開區圍繞拉薩市「青山擁南北、碧水灌東西,綠脈系名城、林卡綴家園」的城市景觀特色,深入實施「綠色圍城」工程,圍繞「園區生態化、道路園林化、企業公園化」的目標定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綠色成為拉薩經開區發展「最美底色」。
  • 福建三明:綠色發展繪「濃」轉型底色
    新華社福州2月22日電  題:福建三明:綠色發展繪「濃」轉型底色  新華社記者劉姝君、林超、張逸之  莽莽林海,一望無際;清溪如帶,蜿蜒其間。地處福建中部的三明市,森林覆蓋率達76.8%,被譽為中國最綠省份的「綠海明珠」。
  • 有機農業發展五大趨勢:綠色底色助力安全健康
    人們對食品安全十分重視,對有機食品的需求,逐漸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企業都開始涉足農業,在這些農產品中,「有機」成為一大賣點。 趨勢2 農業綠色發展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早已不滿足單調的飲食,豬肉要吃生態的,蔬菜要吃有機的,總之方方面面都追求健康和營養。
  • 市北經濟開發區:綠色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近年來,市北經濟開發區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在優化項目招引體系、調整提升產業結構、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園區走上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先後獲得山東省低碳經濟示範園區、山東省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山東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園區、首批國家級綠色園區等榮譽稱號。
  • 澳門色調之一:澳門綠——底色與主彩
    原標題:澳門色調之一:澳門綠——底色與主彩國際在線報導:綠色,是大自然中最普遍的顏色,它既不是冷色,也不是暖色,代表著清新與希望,給人一種安全、平靜與舒適的感覺。如果說綠色是澳門的底色的話,毋庸置疑地,回歸祖國之後,代表希望與生機的綠色是過去十五年來澳門發展的主色調。
  • 青海加快工業綠色轉型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央廣網西寧1月7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段莉 曲田)「十三五」期間,青海省以新發展理念為行動先導,堅持工業綠色發展方向,著力推進節能和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綠色成為青海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 走綠色發展之路
    為切實推動地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全國各省市先後發布的當地「十四五」規劃《建議》,對「綠色發展」理念濃墨重彩。可以看出,在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各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綠色發展與以往相比,內容更加深入和細化,發展綠色金融、優化能源結構、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等成為高頻熱詞。
  • 戴德梁行在昆舉辦「綠色可持續發展」論壇 發布《「綠色」經濟發展...
    為探討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經濟帶來的可能性與機遇,1月6日,由戴德梁行華西區主辦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昆明舉行。   本次論壇,戴德梁行不僅重磅發布《「綠色」經濟發展路徑》白皮書,分享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共同推進城市精明增長和高質量發展。
  • 浙報專版丨美麗台州 綠色發展
    」規劃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美麗台州建設富有成效,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有效提升。當前,台州正積極打造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標杆市,全力構建美麗台州升級版,融入浙江新時代「富春山居圖」,為「重要窗口」建設增添靚麗底色。生態為先全域顏值全面提升
  • 民營企業綠色發展需過三關
    6月4日,全國工商聯、生態環境部在京聯合召開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座談會。在統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下,會議的主題和內容備受關注。會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高雲龍會見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一行。
  • 車牌5種底色都有著不同含義,車主:反正看到黑白色,躲著走最好
    車牌5種底色都有著不同含義,車主:反正看到黑白色,躲著走最好。我們在大馬路上,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汽車。雖然說大多數車都有著不盡相同的外表,但是有一樣,不少車都是差不多的,就是車牌的底色。在馬路上,放眼望去,大部分車都是藍色的車牌。
  • 石景山區打造高端發展的綠色基底
    「東臨帝闕,西瀕渾河」的石景山區是北京市六大主城區之一,如何實現山水融城,統籌山水林田湖、城鎮鄉村路,構建一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區山林處處鳥語花香,山水生態文化可知可感,精緻園林與自然野趣交相輝映的城市森林創新示範區,已成為石景山區人民的共同思考和共同擔當。
  • 「觀察」「興山」綠色發展的神來之筆
    在倍受教育鼓舞和為興山讚美的同時,也從中悟到了興山抓綠色發展的神來之筆。著色之筆:還綠水青山興山因水而盛。流域面積佔全縣國土面積90%的香溪河,是長江三峽庫區一級支流。精品果園、高效茶園、標準菜園、生態藥園等高標準產業基地遍地開花,環保生態養殖模式悄然興起,興山綠色、無公害、有機生態農產品享譽萬家,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產品成為興山富農增收的「搖錢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興山縣將全域旅遊作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最佳結合點,一條通往幸福生活的綠色發展之路正在綠水青山間鋪就。
  • 中國企業貢獻綠色發展力量 _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本報訊  記者霍興華報導  「致力綠色發展、實現2060碳中和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李錦記一直在朝著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 在11月20日北京正大中心舉辦的「邁向 2060 碳中和,中國企業的綠色力量」主題論壇上,李錦記(中國)銷售有限公司企業事務總監陳姝在演講中這樣表示。
  • 生態富民:把握高質量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的人本邏輯
    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彰顯綠色底色。綠色是生態文化產業的最大優勢。生態文化產業是以精神文化產品為載體,向消費者傳播生態、環保、健康、文明信息的新興產業,是一種無汙染、低消耗、高效益的綠色發展產業。加快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龍魚圈】談談龍魚的底色及發色的問題!
    五種不同底色金龍魚當中,巧克力底金龍魚當屬特別的。因深棕特別的底色而成為人們口中的「巧克力底金龍魚」,巧克力色讓人想到自然、簡單、可靠與愛情間的忠誠,有人說它不像紅色等亮色那般鮮明,需要亮色來與之配合,而恰巧深深厚重的巧克力底色配上金燦燦的第一鱗框或是第二鱗框,整尾龍展現出的是深沉中帶有霸氣,高貴中又不失和善,金色的腮蓋。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展開的鰭,身上的每一個點都盡顯出金龍魚獨有的氣質,特有的驕傲。
  • 【潮流視界】9個綠色配色方案,證明這種新鮮的色調幾乎可以與任何...
    無論你是喜歡淺海綠色還是深色調的蕨類植物綠,其色調都是新鮮,活潑且始終具有風格。它與各種各樣的顏色搭配都很好,包括中性的棕色和灰色,以及充滿活力的黃色、藍色、粉色等。在你的配色方案中加入綠色,讓你的風格煥然一新。
  • 「護鳥紅色聯盟」引領綠色發展——
    飛躍鳥道最後是發展聯抓。實施「黨建帶頭人聯手發展生態經濟行動」,鼓勵區域內黨組織書記以管理、技術、銷售資源等入股,成立跨區域的鄉村旅遊、特色種養等專業合作社。實施「致富帶頭人聯育行動」,組織兩地黨員致富帶頭人互相學習取經,舉辦「千年鳥道」生態旅遊發展培訓班,開設發展論壇,著力提高致富帶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