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興全(左)和馬興軍兄弟倆在電商辦公室裡查看網上訂單。 |
核心閱讀
從考上大學走出達坂山,到回鄉創業幫助鄉親們再翻過貧窮這座山,在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一根細細的網線成了馬興全、馬興軍兄弟倆戰勝貧窮的得力助手。
成立牛羊養殖銷售公司、嘗試開展牧場旅遊、創辦電商服務站……在擺脫貧困的過程中,他們為鄉親們帶去一種信念:只有人翻過的山,沒有山擋住的人。
「青海長雲暗雪山」,壯闊詩句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甘與掙扎:這裡不只有惡劣的條件、閉塞的環境,還有一代又一代傳遞著的貧窮生活。
對於出生在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的馬興全、馬興軍兄弟倆來說,巍峨綿延的達坂山哺育了一代代門源人,卻也帶來了難以逾越的閉塞和貧窮。「考上大學,讓我們走出了達坂山,走進了富足的現代生活,但家鄉的人們還面臨著貧窮這座山。」
於是,想方設法走出大山的兄弟倆,又毅然決然回到大山,懷著帶領鄉親們脫貧這個更大的願望。
只有人翻過的山,沒有山擋住的人。在門源,有這樣一群人,正沿著一根細細的網線,努力翻過貧窮這座大山。
記憶與選擇,兩個大學生回村了
「馬家出去兩個大學生,回來了一雙。」2016年的春節還沒過完,這個消息就在北山鄉金巴臺村村民中傳開了,大夥想信卻不敢信。
「走出去的艱難不言而喻,回來也不是一句話的事。別說大家了,我們自己也糾結。」馬興全回憶起當時的決定,至今仍然難忘,「如何說服父母、如何面對鄉親們的議論?說是創業,拿什麼創?怎麼創?」一面是對未知的焦慮,一面是翻湧的記憶。
小學時,捉襟見肘的家境和父親到處借錢的身影,成了馬興全對貧困最深的印象,正如他後來總結的:「對我來說,貧困的滋味是鹹的,和眼淚是一樣的味道。」
在門源,貧困的並不只有馬興全家。「低矮的門樓進個架子車都困難,被柴火燻得烏漆麻黑的牆壁長滿了雜草梗子。」兒時村裡的樣子,他記憶猶新,「誰家都好不到哪裡去,可世世代代不都這樣嗎?」
後來去外地讀書,見了繁華的景象,才體會到落後的滋味。「那時候就經常想,鄉親們天生就應該貧困嗎?怎樣才能拉他們一把,翻越那橫亙在鄉親們心中、腦中的『大山』?」
返鄉創業、讓富裕走進大山的想法在馬興全心裡扎了根。馬興全把想法告訴了弟弟,沒想到倆人一拍即合。可如何說服父親?誰也不敢開口。
作為村裡人交口稱讚的對象,兄弟倆是父親馬良元最大的驕傲。大兒子馬興全考上了長安大學,成為全村的第一個大學生,尕娃馬興軍考到了吉林財經大學。「在全鄉算走得最遠的!」「老馬的苦沒白吃,將來肯定有享不完的福。」這些是馬良元百聽不厭的話。
「要是你們回來,我就當沒生過兒子!」聽到兒子要回來的想法後,父親只撂了這樣一句話。
堅持與成長,農村天地大有可為
「胳膊能不能拗得過大腿,沒拗怎麼知道?」打廣告、拉客戶、建倉庫、聯繫貨源……經過幾個月忙活,2016年,一個做牛羊肉預售的網店開業了。看著兒子忙前忙後,馬良元不同意又有什麼辦法呢?嘴上沒說好話,可實際上已經在到處幫忙了。「他們瞄準當地的特產牛羊肉,做起了預售,投入成本少,銷路也很廣。」算了算兄弟倆年底的收入,馬良元感覺到了些許欣慰。
但網店規模較小,資金風險大,貨源不穩定,肉質也沒法保證。2017年初,拿著預售的收入,再加上東拼西湊的錢,兄弟倆一合計,成立了一個集牛羊養殖、銷售為一體的公司。「倆沒啥經驗的毛頭小夥子,就憑一腔熱情,能把養殖規模有上千頭牛羊的公司運營起來?」父親嘴上沒說,但暗地裡不由得打了問號,揪緊了心。
哥哥馬興全負責後方生產,弟弟馬興軍負責前方銷售。聽起來分工明確,可對沒有任何養殖、運營經驗的兄弟倆來說,註定艱難!「上千頭的牛羊,光一天吃飼草料就要花六七千塊錢。」一邊是牲畜似乎永遠餵不飽的肚子,一邊是公司填不平的資金缺口,馬興全開玩笑:「休息的時間都在想著去打草。」
弟弟馬興軍也不輕鬆。為了打開銷路,他到處跑酒店、找公司,聯繫訂單,甚至在展銷會上現場架起高壓鍋、倒進礦泉水,煮起牛羊肉來。「我現煮現賣,用煮肉的香味吸引顧客。別說,這招還挺管用!」後來,隨著訂單逐漸增多,馬興軍又積極拓展線上銷售渠道,為了儘可能保證牛羊肉的鮮美,他們還給每一個訂單附上具體做法,連花椒、生薑和鹽都給裝好。
「政府也給力,不僅協調了優惠貸款、減免了稅費,還幫著蓋了養殖大棚,甚至連路都修到了養殖場的大門口。」大約半年後,公司挺過了最難的時期,不僅還清了前期所欠的債務,還略有贏利。兄弟倆想著擴大規模,吸引牧民入股、建設冷庫廠房。如今,公司已經成了縣裡牛羊肉銷售行業的排頭兵。
「老馬家的尕小夥,幹啥啥成!」鄉親們的交口稱讚,讓馬良元別提有多高興了。
帶動與回饋,為鄉親們打開一扇窗
門源是青海頗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而金巴臺村又是花海腹地。前年,馬興全兄弟倆依託養殖場,嘗試開展牧場旅遊、牧場體驗。光去年夏天,他們就接待了2000多名遊客。馬家養殖場附近的廣場成了村民們最愛扎堆的地方。「在這,能見到大山外面的人,聽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呢。」一個村民說。
打開馬興全的手機,一個名叫八爪同城的電商APP極為醒目,點開一看,銷售的除了牛羊肉,還有極具當地特色的點心、炒麵、酥油等。「很多產品並不是我們公司生產的,有的是鄰居們在做,我正好給他們提供一個銷售平臺。」
如今,兄弟倆的公司成了不少村裡人就業的新選擇。公司裡,7個大學生成為智能養殖、線上線下聯合銷售的主力軍,他們創辦的電商服務站也已經吸引了4家本地小微電商入駐。
同村的馬有魁是海北藏族自治州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學生,前陣子放假時跟著馬興全做了一段時間電商。「幾個月下來,我對網絡銷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發出很多想法。」他說,「現在全省都在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建設,有很多政策優惠,這也是我們縣的優勢。將來我也想通過電子商務的形式,做一些有機農產品交易。」
大學生原來也能放羊,牲畜也能戴智能監測項圈,放牧也可以用無人機……馬興全兄弟倆一次又一次刷新著鄉親們的認知。驚訝之餘,大家紛紛學習模仿:買智慧型手機的多了,輟學打工的少了,對網速的要求高了,各種直播短視頻軟體在村裡走紅了。
「接下來,我們計劃在外地設立直營門店、完善銷售網絡,另一方面提升養殖水平、擴大養殖規模,讓更多的鄉親們參與進來。」說起未來的打算,馬興全信心滿滿。
在馬家兄弟倆心裡,貧窮這座大山,距離跨越只有一步之遙。「我們要跟鄉親們一起翻過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8日 10 版)
(責編:嶽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