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躲貓貓」,學校、家長又很支持,教育部禁令落實有點難。
教育部每年都會發出一個通知,規範整頓中小學生全國性的各項競賽活動,隨後各省市教育廳也會相應發出類似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的中小學生競賽必須報備審批,否則就是違規;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以此舉辦競賽輔導;學校招生不得以競賽獲獎成績作為招生依據。
同時對各級各類競賽實行清單時管理,羅列出所有經過審核的競賽項目,不在清單上的全部是不合法競賽;通知提醒家長明辨是非,切勿上當受騙。按照這樣的整頓管理措施,中小學生競賽的亂象應該得到有效遏制了;但是,事實上競賽禁止了嗎?競賽成績和招生沒關係了嗎?校外培訓機構沒有競賽輔導班了嗎?
教育部以及各省市教育廳的整頓措施雖嚴厲,但現實效果很微小,各級各類競賽依然存在,難道有人竟敢如此明目張胆公然無視教育部的禁令?當然不敢明目張胆,但好多校外培訓機構能量確實大,也把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和教育部門玩起了「躲貓貓」遊戲。
不是說不能舉行競賽嗎?好啊,我不舉報」奧賽「競賽及培訓,我就舉行」研學活動「」闖關活動「」創新思維訓練營「,等等。這些活動名稱都很高大上,符合如今教育導向,咋一看都是寓教於樂的活動,都是拓展學生視野開發學生思維的活動,實質上就是徹頭徹尾的」奧賽「性質的競賽活動。
那麼如何讓家長心甘情願掏錢參加培訓參加競賽呢?很簡單,只需要和升掛鈎就行,但這個又不能明目張胆額,否則就是違規了。校外培訓機構通過公關手段,獲得某些名校的認可,只要在某某培訓機構培訓參加競賽的,就有入選某某名校的資格,至於如何錄取,當然要看培訓競賽成績了。
為了規避風險,所有的證書都不寫成獲獎證書,只寫明參加過幾期」研學活動「或者幾期」闖關活動「等,獲得了幾顆」小星星「。這個」幾期「和」幾顆「是大有玄機的。這類培訓是實行淘汰制的,能一路」闖關「的自然是優勝者,能獲得較多」小星星「的自然是獲獎等級最高的。
哈哈,鑽空子的智商真的高!這類」黑話「,家長學生懂,名牌學校懂,培訓機構當然更懂。表面上沒有了各級各類的競賽,實質上各級各類競賽」從沒離去「,只是不斷頻繁地換馬甲而已。
校外培訓機構」躲貓貓「手段高明,當然得到許多家長的推波助瀾,家長們儘管花費了時間和金錢,但確實得到了孩子入讀名校的資格,自然會支持了;學校選擇生源有了依據,獲得了優質生源。這樣的」躲貓貓「是多贏啊!因此,教育部的有關禁令就這樣被迫形同虛設了,實施起來確實有點難度了。
這樣的情形在各地普遍存在,這種現象的存在好不好呢?由聰明的網友們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