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之博士解讀《詩經》第165篇伐木
165.1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shěn)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165.2伐木許許,釃(shī)酒有藇(xù)。既有肥羜(zhù),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於(wū)粲灑掃,陳饋(kuì)八簋(guǐ)。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165.3伐木於阪,釃酒有衍。籩(biān)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乾餱(hóu)以愆。有酒湑(xù)我,無酒酤(gǔ)我。坎坎鼓我,蹲蹲(cún cún)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毛詩序】《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毛詩正義》卷九,第673頁)
【朱子集傳】此燕朋友故舊之樂歌。故以伐木之丁丁,興鳥鳴之嚶嚶,而言鳥之求友。遂以鳥之求友,喻人之不可無友也。人能篤朋友之好,則神之聽之,終和且平矣。○劉氏曰:「此詩每章首輒雲『伐木』,凡三雲『伐木』,故知當為三章。舊作六章誤矣。」今從其說正之。
一
《伐木》篇是《小雅》第五篇。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大概是《伐木》篇的最通俗的版本。
程頤《伊川經說》(《二程全書》,第1061-1062頁)就說上山砍樹,一個樵夫是搞不定的,累死他也放不倒幾棵樹。
伐木是一個集體事業,必須一群人。
一群有著共同目標,有著共同事業的人,自然就成了同事同志,伐木工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何況是搞其他的事情呢。
所以必然是有朋友,有圈子,有組織。
伐木工人如此,鳥兒也差不如此。
既然是同事,那就要相互協力,社會亂的根源不就在於不能合力做事麼?詩篇之所以不過時,也就在於此。
「民之失德,故不能修親睦之道。厚朋友故舊之禮,乾餱不相及,蓋人之失德也。豈當然乎?」有一丁點好處都想自己佔了;有一點吃虧的事情,絕對憤憤不平。
這樣能好得了麼?
當年姬周家之所以能夠不斷地擴張,顯然與他們家族的這種品質有著莫大的關係。
據《纂圖互注毛詩》的研究,毛公的序說中,《都人士》篇(225)和《伐木》篇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回頭再談。
二
詩經時刻是一個歷史的時刻,所以我們有必要講講我們的歷史故事。
錢澄之曾注意到《漢書》卷八中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7)的公文有引用《伐木》篇。漢宣帝劉詢是漢武帝劉徹的曾孫,出身看起來很正。但是,他的爺爺,也就是漢武帝的兒子劉據在太子的位子上被廢掉,人稱戾太子。
劉據被人陷害之後,革過命,沒有成功,自殺了事。他的兒子、孫子全部被抓了起來,年齡大點的統統殺掉了事,女人和小孩大概可以不用殺頭,但也需要坐牢。其中一個就是還在襁褓中的劉詢,這時候他還不叫劉詢,叫劉病己。
更要命的是,想好好的做個小囚犯都被人盯著。據說,有人給漢武帝報告,說在長安監獄裡面有天子氣。這還了得,統統殺掉才行。皇帝的手下貫徹落實,去監獄提人,不,是去提頭。
當年的典獄長叫邴吉要對方拿出憑據來,否則不放人。
殺人辦事,哪裡有什麼憑據,只有領導精神。所以人頭沒有提到。又過了一段時間,新皇帝大赦天下,監獄中的一幹囚犯自由了。其中就有小病己。典獄長邴吉就把他送到他的祖母家,也就是漢武帝的兒媳婦史家去了。
後來,漢武帝覺得他的太子可能是受了陷害的,後悔了,就把抓起來的那些個戾太子的親屬中還在世的都給放了,並且還留下遺照如果還有活著的血脈後裔的話,就送到掖廷,可以承認他們的皇族身份。
小病己就在這時候去掖廷登了記,大概算是上了戶口。掖廷當然不是什麼享受的地方,那裡住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被抄了家的官僚女性家屬。
皇宮也需要人來幹活,這些罪犯家屬在這裡勞動改造,等改造好了,也基本上老得不想出去了。
一出生就開始坐牢,一呆就是四五年;出了監獄接著去勞動改造。看起來是沒有什麼學術希望了,豈止是沒有學術希望,整個人生可能都要完蛋了。
事情總會有些轉機,當時的掖廷令叫張賀,曾經是戾太子的人,古人對於忠義這件事情還是比較看重的,張賀也不例外。他明裡暗裡地照顧小病己。而且,他沒有把劉病己是皇曾孫的這個消息上報。
他的想法很奇特,太子一家早被剷除乾淨了,但要是現在放出風,當年那些殺人者,也就是如今的當權派不會害怕?不怕報復?他們瘋狂起來,那就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了。
所以,張賀只是花了些錢讓小病己去學堂學習,一學就是好多年。大概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吧。當然,小病己不能去官辦學校,因為沒有公開的戶口身份,別說什麼好學區了,貴族學校更是想都別想。
能找個培訓學校讀書就算不錯的了。
這種學校大概也就是一個老師,從小學教到大學,畢業了也沒有國家承認學歷。收費絕對不會少,教育水平絕對不會高。既然不是為了接班人培養著想,識文斷字也就可以了。
小病己去學習的地方,是一個叫私立東海老水手學校,校長就是這個老水手(東海澓中翁)。這位老水手,有點墨水,除了教《詩經》之類的經典外,還教點打架招數,當然名義上是防身術。
小病己學得很不錯,鬥雞走馬都學會了。畢竟有老水手這個好榜樣,小劉徹慢慢地忘掉了他爺爺,對於那個從來沒見過的高祖父更是沒有什麼感情。
在老水手的教導下,小病己對長安的下層生活很熟悉,什麼幫派大哥小弟,都知道了這麼一號公子哥,不知道他的外號是不是浪裏白條。這樣一晃就是十三四年。
大概小病己自己的理想也就是像老水手那樣,給那些灰色人等當個老師什麼的。或許今後他接著做東海老水手學校的校長,肯定要比老校長幹得好點。
三
不過,人生往往會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正在小病己為了校長的偉大夢想奮鬥的時候,發生了不少大事情。雖然看起來和他沒關係,但是慢慢也開始有了關係。
就在這十來年間,漢武帝去世,他的小兒子劉弗陵當皇帝十三年,二十一歲的時候突然生病死掉了。劉弗陵沒有兒子,只能在宗室中選擇了。
選來選去,最後權臣霍光拍板,把漢武帝的孫子劉賀請來當皇帝,幹了不到一個月就讓他下臺。
劉賀的墓已經出土了,裡面有大量的金銀財寶,當然也有不少書。可見,當時的皇室還是很愛學習的,死了之後還要讀書。
這些書對現代搞學術的人來說很重要,因為這可是二千年沒有人看過的書,弄出來之後不知道可以改寫多少學術觀點呢。
誰當皇帝?大家都在想,霍光也很頭疼,總不能來一個辭退一個吧。既然孫子不行,那就找重孫吧。調子定了,目標也就好找了。就在這時,退休的前首都監獄典獄長邴吉放出一個驚人的信息,當年太子家還有血脈在人間,也就是漢武帝的重孫,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叫劉病己。他就在掖廷呆著呢。
大家趕緊去查檔案,果然有這麼一號人物。再仔細查查劉病己的經歷,發現他也就是一個培訓班畢業生,老師叫什麼東海老水手。老水手早就已經不在人世了,也查不著了。霍光當了那麼多年的權臣,自然是有他一套識人的辦法,那就試試吧。
劉病己就第一次踏入了皇宮,拜見了皇太后,封侯,然後即皇帝位。在這個位子上幹了二十五年。前面六七年,都聽霍光的。一直等到霍光死了之後才親政。他是不是因為從東海老水手那裡學了不少經典之後養成了一個持重的性格,還是其他,我們就不清楚了。
可以肯定的是,劉病己也就是漢宣帝在經學史上的地位很重要,甚至有人說經學的成立就有他的貢獻。《漢書》中記載他的詔書中,引用《詩經》《尚書》的地方不少。這些詔書雖然不必出自漢宣帝之手,但絕對是他點過頭的,那麼我們認為漢宣帝是個經學愛好者也是沒有問題的。
在一篇引用《伐木》篇的詔書說:
結婚生娃,是立國之本,是人倫秩序最緊要的事情;結婚典禮,得喝酒聚會為樂,不然人民怎麼知道結婚的意義呢。結婚辦婚禮,鄉裡辦酒會,都是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好事情。有些人打著中央的旗號,禁止鄉裡百姓舉辦婚禮酒會,這是讓人民失去了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搞法,不是引導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好辦法。
《詩經》不是說「民之失德,乾餱以愆」麼,說的就是人民失去了和氣,充滿的怨氣,往往就是因為沒有吃好喝好的緣故,人民沒有獲得感,怎麼可能有好的社會呢。
人民吃好喝好,這難道不是政府的所追求的麼。不讓老百姓結婚辦酒席這類的無聊政策,以後就不要出臺了。
四
秦漢以來,政府主張以吏為師,管的事情很多,什麼都計劃,什麼都要出政策,老百姓都被管的死死的。
劉病己皇帝希望那些省長、市長之類的,少花點心思在禁這禁那上,多花點心思在怎麼促進就業,怎麼促進人口增長上,多花點心思在社會發展上。
他認為這樣才能得民心,也才能讓漢家天下長治久安。後來,漢宣帝在歷史上成了一代中興之主。
皇帝劉病己雖然是私立東海老水手學校畢業的,但他的經典素養似乎還是不錯的,而且善於把經典的東西和漢家天下結合起來。就這樣,這個時代的經學也越發興盛起來。《詩》云:「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就是這個意思。
漢宣帝的故事和《詩經》的故事一樣,都是古老的故事,離我們似乎太過於遙遠了。我們更喜歡的是現代的東西,比如歐美,比如蘇俄。
他們的故事,更能打動現代人。他們中間有些人也恰好寫過一些和詩篇故事中有點關係的東西,但是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
比如契訶夫(1860-1904)《櫻桃園》中的伐木丁丁,就非常現代,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