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三蔡 根在中原

2021-01-08 大河網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政 文/圖

  對河南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河南駐馬店有個上蔡縣,上蔡以東有個新蔡。其實在古代,新蔡東邊還有一個「下蔡」。這「三蔡」的得名皆與楚國有關。

  鬥轉星移,到了現在,蔡姓已經發展成為位居中國第44的大姓,蔡姓子孫遍布海內外。每到清明,不少蔡姓後人都會不遠萬裡,回到「發源地」上蔡縣祭拜祖宗。

  蔡姓由來

  西周蔡國的國姓

  2月19日,上蔡縣楊屯鎮,54歲的蔡小啟正抱著2歲的孫子旭旭曬太陽。說起蔡姓,蔡小啟一下子來了精神,「俺可是蔡叔度的後代啊!」

  他說,楊屯鎮姓蔡的人不多,但他所在的村民小組的人都姓蔡。他聽父輩說過,村裡的蔡姓人都是古蔡國的後裔。蔡小啟的說法,被村裡其他蔡姓人證實。他們公認的老祖宗,便是3000多年前古蔡國的建立者——蔡叔度。

  上蔡縣蔡氏宗親會會長蔡國芳介紹,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發打敗了殷紂王,為鞏固西周政權,他大封宗室,把弟弟姬度分封在蔡地。姬度建立了蔡國,都城位於今天的上蔡縣城附近,他被人稱為「蔡叔度」。相傳,蔡叔度死於郭鄰(上蔡縣城西1公裡處),葬於郭鄰東200米處的臥龍崗。

  在蔡國芳的指引下,河南商報記者來到上蔡縣城城西的臥龍崗。這裡,蔡氏後人建造了規模不小的「叔度陵園」,以紀念蔡姓始祖蔡叔度。

  對於當地蔡姓人而言,說到蔡國和蔡叔度,不得不提蔡仲。蔡國芳介紹,蔡仲是蔡叔度的兒子,一部分蔡姓人視他為得姓始祖,並在上蔡縣城東北修建了「蔡仲陵園」。

  史料記載,公元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所滅。後人為了保留蔡姓,便「以國為氏」,四散分居。不過,蔡姓來源也存在多種說法,比如源於少數民族改姓等。

  蔡國故城

  父子接力,建造蔡國城池

  蔡國故城遺址,位於今天的上蔡縣城西南。故城已經難覓蹤影,而寬厚的古城牆依然矗立,城牆最寬處近百米,最高處約20米。

  上蔡縣蔡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蓋志介紹,古城牆總長10490米,圍起來的面積約8.86平方公裡,是如今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周時期城牆遺址。

  與大多古城牆不同的是,古蔡國城牆有內外兩層。站在高處,能看到古城牆呈「U」形。蓋志說,這種構造在古代被稱作「甕城」。甕城是城牆的一部分,分為內外兩層,它用於保護主城門,加深縱深防禦,同時利於守衛部隊迅速集結人馬,居高臨下,從多個角度打擊進入甕城的敵軍。考古人員介紹,上蔡的「蔡國甕城」開了我國甕城之先河。

  關於故城遺址,當地流傳著「父子倆合力建城」的故事。當地村民介紹,蔡叔度被周武王封到蔡地,首先建造城池。而動工不到3年,蔡叔度因不滿周公旦攝政,起兵反叛被鎮壓。蔡國的封號被取消,蔡叔度也被軟禁,不久去世。

  好在蔡叔度的兒子蔡仲「率德馴善」,贏得周公旦讚譽,被重新封在蔡地。蔡仲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終於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蔡國城池。

  祖地三蔡

  歷史上的「三蔡」

  「可惜,蔡人的祖先無法抵擋南方日益強大的楚國。」蓋志說,正是楚國的強大,才使古蔡國歷經多次遷移,也就有了上蔡、新蔡和下蔡這「三蔡」的說法。

  上蔡,即蔡叔度建立的蔡國。後來,他的後代蔡靈侯被殺,蔡國在上蔡共歷經18個王,持續了514年。

  楚國第一次滅掉蔡國後,楚國公子棄疾被封為蔡公。3年後棄疾叛亂,殺掉了楚王並自立為王。為了收買人心,他重新恢復了蔡國,將蔡國的後裔封為蔡平侯。蔡平侯南遷,在今天的新蔡縣城西北建立都邑,稱為新蔡。

  何為下蔡?蔡平侯建都新蔡後,蔡國仍不穩定,遷入了楚國境內。好景不長,東面的吳國兵臨城下,蔡國抵擋不住,被迫將官民和蔡侯的祖墳一起遷入吳國的州來(今安徽鳳臺縣一帶),後人稱之為「下蔡」。

  成亡皆楚

  死心塌地跟楚國,卻受它傷害最深

  在蔡小啟看來,上蔡是蔡姓的根,但上蔡的蔡姓人並不多,原因是古蔡國幾次覆亡。

  在蔡氏後人看來,蔡國和蔡姓的遷徙,與楚國聯繫密切。蔡國芳說,春秋時期,最早臣服楚國的是蔡國,最死心塌地附屬於楚國的也是蔡國,但受楚國迫害最深的還是蔡國。

  蔡國多次遷都,國人散居四方,蔡人以國為氏,後裔遍布大江南北。如今,蔡人,足跡已遍布今天的河北、安徽、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江蘇等地。

  河南商報記者查閱史書和蔡氏族譜發現,兩晉之交,蔡氏有族人隨中原士族南渡,定居江浙一帶。唐末中原戰亂,河南的蔡氏後人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後來又從福建寧化縣遷到了廣東梅州。到了明代,蔡姓人已分布全國各地。

  你知道嗎

  在臺灣

  蔡姓人數位居第八

  五湖四海的蔡氏後人,一直渴望回到祖先所在地。上蔡縣僑辦一位負責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近年來,國內蔡姓人經常來上蔡祭拜祖先,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的蔡氏後裔,也經常組團回上蔡尋根謁祖,臺灣地區的蔡姓人更是頻繁「回家」。

  說起臺灣蔡姓的來歷,文獻資料中有記載: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已有蔡姓人移居臺灣。清康熙、乾隆年間,進入臺灣墾荒的大陸蔡姓人也不在少數。

  另有記載稱,漳浦縣蔡姓於明清時入臺人數也很多,鄭成功部將蔡文就是漳浦人,他協助鄭氏治理臺灣20多年。

  如今,蔡姓已發展成為位居中國第44的大姓,在臺灣,蔡姓人數位居第八,臺北市區、臺北金山鄉和萬裡鄉及基隆市一帶的望族多為蔡氏。

相關焦點

  • 河南為什麼是姓氏文化的祖根地?
    因此,可以肯定的說,河南是中華姓氏的起源地和根親地,中華的祖根地。一、姓氏肇始時期人類活動重要地區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氏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是從氏族、部落中的少數家族形成的「氏族貴族」中產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區(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記.封禪書》中所云「黃帝時萬諸侯」。中原地區這成千上萬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淵源。
  • 辛卯年拜祖大典舉行發布會
    3月14日下午,中共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政府黨組成員丁世顯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拜祖大典活動具體安排和總體思路、總體特點。   據介紹,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繼續由政協河南省委員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由鄭州市人民政府、政協鄭州市委員會、新鄭市人民政府具體承辦,主題延續保持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
  • 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官方網站手機網站開通
    他希望中原網、商都網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多媒體、無國界的特性,緊緊圍繞拜祖大典「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的主題,深入挖掘鮮活素材,廣泛發動網民參與,多採寫「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報導,體現時代性,保持民族性,增強吸引力,使專題網站成為宣傳鄭州、宣傳河南乃至宣傳中國的重要窗口和平臺,為拜祖大典的成功舉辦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氛圍。
  • 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將於4月5日在新鄭舉行
    新華網鄭州3月14日電(記者劉金輝)「三月三,拜軒轅」。鄭州市1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將於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三)在黃帝故裡新鄭舉行。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定於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三)上午在新鄭市黃帝故裡景區舉行。沿承規制,共有九項儀程,分別為:盛世禮炮、敬獻花籃、淨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拜文、高唱頌歌、樂舞敬拜、祈福中華、天地人和。
  • 許嘉璐將出席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並恭讀拜祖文
    中新網鄭州3月18日電(崔巖新)「三月三,拜軒轅」,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將於4月5日即農曆三月初三在河南省新鄭市舉行。今日,記者從新鄭市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指揮部獲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將出席拜祖儀式,並恭讀拜祖文。
  • 身在中原「福地」,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哪些「福」?
    「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和歸宿,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自古以來人們就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出燦爛的中原文化,而福文化更是滲透於中原地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原地區「福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對福有高度的心理認同感。中原「福文化」的體現形式與內涵更是多種多樣。「節日慶典之福」傳統節日是中原「福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孕育了伏羲女媧神話、軒轅黃帝的傳說等經典故事。軒轅黃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即上巳節,是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 大型傳奇歷史電視連續劇《根在中原》項目招商
    項目名稱:大型傳奇歷史電視連續劇《根在中原》項目單位:湖北省廣播電視總臺投資總額:(待定) 合作方式: 項目概述: 《根在中原》是首部反映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具有史詩般傳奇色彩的電視連續劇。本劇突破了以往古裝戲戲說的苑囿,以「歷史劇,主旋律」和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民族融合,和諧社會為主題。從題材、故事情節、人物設置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做到了既尊重歷史事實,又推崇歷史人物的雙重結合。
  • 辛卯年拜祖大典議程 擬請梁國揚擔任主司儀
    大典儀程  4月5日上午舉行  儀程仍是九項  昨日,商報記者從鄭州市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的拜祖大典定於4月5日上午9:50在新鄭市黃帝故裡景區舉行。  儀程方面,沿承規制,仍是九項內容。  發布會上,拜祖大典組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鄭州市委宣傳部長丁世顯強調,今年是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戰略正式實施的第一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又恰逢農曆「三月三」和「清明節」為同一天,因此,辦好今年的拜祖大典意義尤為重大。  「在迎賓儀式、周邊氛圍的營造上,今年我們將有進一步改進。
  • 安徽鳳臺:下蔡十二連城
    下蔡古代為州來國,淮夷領地,春秋時為楚國侵佔,又被吳國奪去。鳳臺縣素稱「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下蔡十二連城」就是下蔡四面屯兵之城。除十二連城之外,下蔡四面屯兵之城還有小肥陵城、梁城、湄城、元康城、魏昌城、木城、柳城、羅城、留輔城等。一、下蔡古城即今城關北,以今古城村為中心,機械二廠、看守所、鳳臺一中、二中一帶,古為州來邑。
  • 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個性化郵票正式發售
    3月30日下午,「辛卯年黃帝拜祖大典」集郵產品發布會在鄭州舉行。會議宣布,即日起鄭州市內各個郵政網點接受預訂和銷售《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個性化郵票。  《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個性化郵票是專門為本屆拜祖大典量身定製的,主圖為「和諧」,並將拜祖大典的九項議程躍然呈現。首次發行《方寸映中原》,助力中原經濟區建設,是一部認識河南、了解河南、圖說河南、宣傳河南的文化典藏。  據悉,蓮鶴方壺作為故宮博物院與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首次報請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四方聯貴金屬郵票。
  • 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 這一筆寄語騰飛
    4月4日,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的前一天,在東方今報聯合新浪河南設立的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直播會客廳上,在談及尋根、投資、招商、中原經濟區建設時,這位花甲老人中氣十足地說:「生命不息,為家鄉貢獻不止。」
  • 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隆重舉行
    2011年4月5日上午,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在新鄭市隆重舉行,來自中央和各省市的代表,以及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代表,依次向軒轅黃帝敬獻花籃。 記者 史長來 攝  惠風和暢,春滿中原。  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由政協河南省委員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由鄭州市人民政府、政協鄭州市委員會、新鄭市人民政府具體承辦,主題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  上午9時,參加拜祖大典的嘉賓陸續到來。新鄭市到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歡迎您回家拜祖」等標語讓海內外賓客倍感親切。
  • 為何全世界客家人對於「祖」有著特殊情結,敬宗祭祖,不忘祖德!
    為使後人不忘本根,長輩總是特別叮囑子孫牢記祖地、祖宗、祖訓、祖德。)為表達緬懷祖先,不忘祖德的情感,各家族都設有供奉祖先的祠堂,凡過節必祭祖,以追懷祖德,勖勉後人。有些大宗族還建有祭拜列祖列宗的大宗祠。如上杭稔田的李氏大宗祠,龍巖湖洋郭氏崇孝堂宗祠等。李氏大宗祠建於清道光年間,佔地5600平方米,是一座雄偉古樸、宮殿與樓房完美結合的古建築,其世祖李火德裔孫遍及江南各省和東南亞等地。
  • 鄭州即將舉行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
    新聞發布會現場(向明超 攝)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將於4月5日,即農曆三月初三,在鄭州新鄭市黃帝故裡景區隆重舉行。目前,大典的籌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4月3日上午,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政府黨組成員、辛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組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丁世顯通報了這一情況。據丁世顯介紹,新鄭是黃帝出生、創業和建都之地。三月三在新鄭黃帝故裡公拜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大典,肇始春秋,綿延至今。
  • 網上拜祖——庚子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全網點擊量達二十九億人次
    【我們的城市2020鄭州印記】「城事」系列之一⑧網上拜祖 漢服在身祈福中華 ——庚子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全網點擊量達二十九億人次「同根同祖,血濃於水;同心同願,祈福中華。」遠在澳大利亞雪梨求學的白楊打開電腦,微博裡的拜祖換裝海報把時間定格在2020年3月26日。
  • 絕命後衛師政治部主任蔡中犧牲地在哪?他家鄉的史志工作者這樣說
    #湘江戰役#編者按:關於湘江戰役絕命後衛師政治部主任蔡中犧牲地,有犧牲在陝西與廣西兩種說法,以下為湖南省株洲市攸縣檔案史志局曾建榮副局長的觀點。他認為犧牲在廣西全州縣安和鎮文塘的可能性大。那位犧牲在文塘穿著暱子大衣的紅軍高官,很可能就是蔡中。以下是他的原文。
  • 戊戌年炎帝朱襄氏拜祖大典在柘城舉行
    5月12日,以「五湖四海一家親、同根同祖同家人」為主題的戊戌年炎帝朱襄氏拜祖大典在炎帝朱襄氏故裡柘城縣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的朱氏宗親及社會各界來賓三百餘人參加拜祖活動,共同祭拜炎帝朱襄氏,緬懷人文始祖功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從印尼島鯵進中原看李志順的「拿菜當命做」-大河報網
    經過認真考察和反覆研判,自即日起,夏季最天然、最純正的島鯵魚經由李志順大師的上帝之手,被二合館正式引入中原……他和⽇本東京海洋⼤學、近畿⽔產⼤學、美國加州⼤學等⾼校有著密切的學術交流,根據當地的⽔溫和地質特徵
  • 慶陽盤克古鎮9000年人祖民俗文化記憶
    三年時間,習近平與黨中央連續三次作出指示,對黃帝陵溯源找根,讓文化遺址活起來,讓文物說話。慶陽人總在口頭說,20萬年前慶陽就有古人類生存,在哪裡生存?有什麼遺址?誰能為老祖宗魂歸黃土地喊出第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