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大青衣、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近日做客行知讀書會「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的第三場——「追梅逐夢」。
■行知讀書會
因疫情影響暫停的行知讀書會自上個月恢復以來,驚喜連連,將讀書、賞藝、觀展聯動起來。天氣炎熱,也阻擋不了大家的熱情。當天活動中,主持人閻華與史依弘幽默風趣、妙語連珠,讓讀書會現場歡笑聲、掌聲不斷。
要學戲,先摸腦門兒?
史依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京劇「女神」,很多人喜歡稱呼她「史姐姐」。
談到最初與京劇結緣,她說,是小時候看過的《白蛇轉》《楊門女將》《野豬林》等京劇電影,後來,她憑藉學習過體操的優勢成功考入了戲校,卻因身高問題愁壞了家人和老師,後來終於躥了個兒。
■主持人閻華與史依弘
京劇行業對演員的身高、嗓子、扮相、臺緣等都有極高的要求。
因此,京劇演員的選拔非常嚴格,要考核身高、手長、腳長等,竟然還要摸腦門兒。
現場,史姐姐說,「前幾天碰到一個好朋友,他說自己小時候特別想進戲校,老師後來一摸他的腦門兒,就說不要了。」史姐姐的話讓大家哈哈大笑。
史姐姐揭秘:原來,「京劇表演要勒頭,如果是平頭,是勒不進去的。」
史姐姐回憶自己第一次演《打焦贊》時,勒好頭在後臺還沒有演就吐了,天旋地轉,徹底暈了。演出前,鑼鼓聲一響,史姐姐非常激動、興奮,也忘了頭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無盡的汗水才鑄就了京劇之美。
跟著史姐姐,走近梅蘭芳
梅蘭芳先生是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他創立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梅派」。
史依弘是梅派大青衣,她為什麼選擇了梅派?
這就要說到她的兩位老師——著名武旦演員、京劇教育家張美娟以及戲曲聲樂專家盧文勤,她們將史依弘帶入了梅蘭芳的藝術殿堂。
梅蘭芳先生的梅派,到底美在哪裡呢?在史姐姐看來,梅先生代表了一個中國古典女子的綜合美,唱得好,身段美,表演、眼神等各種運用要比別的演員高一籌,這或許是他排在四大名旦之首的原因所在。
她說,演員在臺上表演時有時會因觀眾的叫好而興奮和失控,所以分寸感顯得非常重要。梅蘭芳先生是一位極具分寸感的人,他對舞臺有著自己的把控能力,能恰到好處地將觀眾帶入劇情之中。
梅先生在中國是代表性的人物,他排除萬難,赴美演出,將京劇藝術傳播到了海外,驚豔了世人,他在《貞娥刺虎》中展現的中國女子形象也改變了外國人的偏見。
京劇創新,也要不走尋常路
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史姐姐,一手做傳統,一手做創新。
2013年,也就是梅蘭芳先生第一次到上海演出的一百年之後,史依弘獨挑五臺傳統大戲,上演「文武昆亂」,她還曾在一天內唱盡「四大名旦」代表作。
史姐姐一直走在京劇創新的道路上,早在2000年,史姐姐就與譚盾先生合作,展開了新奇的探索。在日本NHK交響團的伴奏下,史姐姐演繹虞姬,一位日本演員演繹能劇裡的小春,一位美國演員演繹朱麗葉,三人在舞臺上共演「生死愛」。
■史依弘
當《巴黎聖母院》進入中國京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當《新龍門客棧》進入中國京劇,又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史姐姐的創新演繹總讓人眼前一亮,原來,京劇還能這樣演!
史姐姐還演過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影片在海內外屢獲殊榮,她創辦弘依梅劇團,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活動現場,來自弘依梅劇團的兩位演員郜巍、陳東偉,為大家表演了京劇選段《賣水》、《白門樓》,讓大家與京劇藝術來了一次親密接觸,現場掌聲連連。
活動最後,史姐姐清唱了典雅大氣的《梨花頌》,現場氣氛達到了最高潮,觀眾深深沉浸於梅派藝術之大美中,回味無窮。
本次活動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