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史姐姐說京劇!京劇演員選拔,除了考核身高、手長、腳長,竟然還要...

2021-01-22 瀟湘晨報

梅派大青衣、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近日做客行知讀書會「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的第三場——「追梅逐夢」。

■行知讀書會

因疫情影響暫停的行知讀書會自上個月恢復以來,驚喜連連,將讀書、賞藝、觀展聯動起來。天氣炎熱,也阻擋不了大家的熱情。當天活動中,主持人閻華與史依弘幽默風趣、妙語連珠,讓讀書會現場歡笑聲、掌聲不斷。

要學戲,先摸腦門兒?

史依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京劇「女神」,很多人喜歡稱呼她「史姐姐」。

談到最初與京劇結緣,她說,是小時候看過的《白蛇轉》《楊門女將》《野豬林》等京劇電影,後來,她憑藉學習過體操的優勢成功考入了戲校,卻因身高問題愁壞了家人和老師,後來終於躥了個兒。

■主持人閻華與史依弘

京劇行業對演員的身高、嗓子、扮相、臺緣等都有極高的要求。

因此,京劇演員的選拔非常嚴格,要考核身高、手長、腳長等,竟然還要摸腦門兒。

現場,史姐姐說,「前幾天碰到一個好朋友,他說自己小時候特別想進戲校,老師後來一摸他的腦門兒,就說不要了。」史姐姐的話讓大家哈哈大笑。

史姐姐揭秘:原來,「京劇表演要勒頭,如果是平頭,是勒不進去的。」

史姐姐回憶自己第一次演《打焦贊》時,勒好頭在後臺還沒有演就吐了,天旋地轉,徹底暈了。演出前,鑼鼓聲一響,史姐姐非常激動、興奮,也忘了頭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無盡的汗水才鑄就了京劇之美。

跟著史姐姐,走近梅蘭芳

梅蘭芳先生是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他創立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梅派」。

史依弘是梅派大青衣,她為什麼選擇了梅派?

這就要說到她的兩位老師——著名武旦演員、京劇教育家張美娟以及戲曲聲樂專家盧文勤,她們將史依弘帶入了梅蘭芳的藝術殿堂。

梅蘭芳先生的梅派,到底美在哪裡呢?在史姐姐看來,梅先生代表了一個中國古典女子的綜合美,唱得好,身段美,表演、眼神等各種運用要比別的演員高一籌,這或許是他排在四大名旦之首的原因所在。

她說,演員在臺上表演時有時會因觀眾的叫好而興奮和失控,所以分寸感顯得非常重要。梅蘭芳先生是一位極具分寸感的人,他對舞臺有著自己的把控能力,能恰到好處地將觀眾帶入劇情之中。

梅先生在中國是代表性的人物,他排除萬難,赴美演出,將京劇藝術傳播到了海外,驚豔了世人,他在《貞娥刺虎》中展現的中國女子形象也改變了外國人的偏見。

京劇創新,也要不走尋常路

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史姐姐,一手做傳統,一手做創新。

2013年,也就是梅蘭芳先生第一次到上海演出的一百年之後,史依弘獨挑五臺傳統大戲,上演「文武昆亂」,她還曾在一天內唱盡「四大名旦」代表作。

史姐姐一直走在京劇創新的道路上,早在2000年,史姐姐就與譚盾先生合作,展開了新奇的探索。在日本NHK交響團的伴奏下,史姐姐演繹虞姬,一位日本演員演繹能劇裡的小春,一位美國演員演繹朱麗葉,三人在舞臺上共演「生死愛」。

■史依弘

當《巴黎聖母院》進入中國京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當《新龍門客棧》進入中國京劇,又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史姐姐的創新演繹總讓人眼前一亮,原來,京劇還能這樣演!

史姐姐還演過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影片在海內外屢獲殊榮,她創辦弘依梅劇團,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活動現場,來自弘依梅劇團的兩位演員郜巍、陳東偉,為大家表演了京劇選段《賣水》、《白門樓》,讓大家與京劇藝術來了一次親密接觸,現場掌聲連連。

活動最後,史姐姐清唱了典雅大氣的《梨花頌》,現場氣氛達到了最高潮,觀眾深深沉浸於梅派藝術之大美中,回味無窮。

本次活動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緣起京劇,情系「大花臉」
    他帶著京劇演員特有的京腔味道,用清晰柔和的聲音跟我說話,完全顛覆了我從收音機中聽到的聲若洪鐘、高亢有力之印象。他和藹地問我是否喜歡京劇,我說喜歡聽也喜歡唱,還特地把家父跟過劇組的事兒告訴他,老人家還真的想起來了,直誇我爸的攝影技術很專業。為了不影響他演出,我匆忙告辭,要趕回觀眾席。我幾乎走出化妝間時,老爺子在我背後又輕輕喊了一嗓子「小孫,回家別忘問候你爸。」
  • 京劇的奇特之處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雜技成分?
    京劇而言,其奇特的表現是它「程式化」的表演體系。 例如: 大家熟悉的《三岔口》,兩位演員在只有一張桌子的背景下要展現黑暗中的打鬥,在聚光燈的舞臺中央,既要展現打鬥,又要表現黑夜,這個就完全需要靠演員身上的每一個動作表演展示出來
  • 京劇名家孫萍談京劇文化推廣:「要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講故事」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題:「要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講故事」——京劇名家孫萍談京劇文化推廣  新華社記者白瀛、高蕾  她是中國第一代京劇專業大學生,現為全國政協委員;她曾三次在歐洲斬獲戲劇節大獎,被前輩稱為「知識型京劇演員」。
  • 青春版京劇《死水微瀾》上演 青年演員挑大梁
    20日至22日,青春版京劇《死水微瀾》將在上戲劇院演出。相較經典川劇《死水微瀾》在舞臺上久演不衰,由此移植改編的京劇版還一直處在探索的「青春期」。  因此,出演京劇《死水微瀾》的演員也多為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在校生和上海青年京崑劇團青年演員,上戲青年演員石曉臖飾演鄧么姑,上海京劇院青年演員藍天飾演男一號羅德生。全劇充滿創新,加入了許多舞蹈、話劇的表演元素。著名劇作家徐特別為男女主演增加了唱段,京劇作曲家陳磊也為讓該劇更「京劇化」而調整了不少唱腔,川劇名家、上戲戲曲學院副院長田蔓莎執導。
  • 劉曾復摹繪京劇臉譜
    龔和德劉曾復先生說:「醫學是我一生的事業,京劇是我一生的愛好。」劉先生不僅是京劇的執著愛好者,也是很有造詣的研究者,其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京劇臉譜。臉譜一詞泛指中國戲曲中淨、醜行當的繪面化裝,生、旦亦有個別角色用之。因為這種化裝「師弟授受,有專譜備載其式,謂之『臉譜』」。
  • 京劇名家與塘沽戲院
    出生於京劇世家,葉盛長行五。其父為「富連成」社長葉春善,其四哥葉盛蘭為紅極一時的文武小生,三哥葉盛章是著名京劇丑角藝術大師。▲葉盛長與「富連成」說起「富連成」,地位是中國整個梨園行外加半部京劇史。富連成按照「喜、連、富、盛、世、元、韻」七字排序,排列為七個科次。
  • 著名京劇演員擔憂花臉行當傳承:目前人才奇缺
    舒桐演出劇照。受訪者供圖  在戲曲界,舒桐是一位很有名氣的花臉演員,曾得到過多位名家指點,獲得過「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表演獎等多項大獎。就在前不久,他又拜京劇大家尚長榮為師,開啟一段新的學藝旅程。  舒桐出生在梨園世家,父母原本是中國京劇院老四團的演員,後來支援邊疆去了寧夏,他則被寄養在北京的姑奶奶家中,直到小學畢業返回銀川,才接觸到京劇。  戲曲需要「幼功」,舒桐的年紀已經偏大,在練功時吃了不少苦。他在寧夏藝術學校就讀時,每天早晨還要由父親「監工」練一出《鐵籠山》,「變聲期很痛苦,得咬牙堅持」。
  • 把《霸王別姬》當作勵志片,她為京劇代言
    王珮瑜有天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開始學戲太晚也是事實,這就意味著她要用更多的時間追上別人,對於講究「童子功」的京劇,這種追逐並不容易。來到戲校之後,她很快就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因為比班裡同學年長兩歲,小時候也沒有系統的基本功訓練,她的腰腿比別人要硬得多。剛進練功房的時候,別人壓腿腳尖能夠到額頭,她卻連手都碰不到腳;別人下腰能摸到腳脖子,她的眼睛都看不到腳。
  • 首屆青年京劇演員(北京)擂臺邀請賽獲獎人員名單
    根據市領導指示,北京京劇院按照擂臺邀請賽參賽演員的比賽分數,擬分出5種獎項。時增帥武旦:上海京劇院              馮  蘊天津市青年京劇團           李  洋  三、觀眾最喜愛的演員獎,根據票房收益和現場觀眾打分的平均分數選定前10名的演員獲得觀眾最喜愛的演員獎;青衣:戰友文工團              丁曉君北京京劇院              姜亦珊
  • 一名京劇名角的年終總結報告:讓史依弘在舞臺上訴與你聽
    此番是為紀念京劇大師梅蘭芳赴日公演100周年,今年8月在日本東京演繹的京劇《貴妃醉酒》《百花贈劍》和崑曲《遊園驚夢》《貞娥刺虎》被搬回上海人民大舞臺上演。返場有新意戲不在大,也不在多,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字、一句腔便足夠,史依弘在日本的演出徵服了3000多名新老觀眾。不少日本觀眾在節日期間趕到東京捧場,坐席中有中國戲迷鼓掌叫好,惹得日本觀眾也有樣學樣,氛圍熱烈。
  • 【說文武場】說說月琴在京劇音樂中的功能
    品位和弦數的增加,使京劇月琴也可以自由轉調,能夠滿足京劇現代戲音樂音域寬、轉調多的要求。 京劇月琴與民樂月琴的弦數,弦粗與品數,音域與定弦方法以及演奏技巧不同,京劇月琴重視右手力度和攝和點的運用,重視與京劇演員、京劇樂隊的整體配合,民樂月琴則重視各種演奏技巧的運用,包括吟弦、推拉弦、打音、帶音、泛音等左手演奏技巧和掃、拂、雙彈等右手演奏技巧。
  • 聽國粹與科學共鳴!京劇名家以經典致敬共和國科學家
    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川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27日電(記者 李川)1月26日,「獻給共和國的科學家們——2019新春京劇名家名段欣賞」活動在北京中國工程院舉行,來自京、津、滬等地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會聚一堂,為在場的近800位科技工作者獻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國粹盛宴。
  • 京劇醜行生存堪憂? 看「小丑」如何挑大梁
    第一次走近京劇演員的幕後場地,鬥魚網友也很是興奮,嚴慶谷介紹說,京劇中的醜行,俗稱「小花臉」,歷來都有「無醜不成戲」的說法,可見丑角在一齣戲當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演出中丑角多為配角,「通常妝面比較喜劇,臺詞諷刺嬉笑,在一齣戲裡充當活躍氣氛,調節戲劇節奏的角色。看戲的人,基本上能一眼辯出。」
  • 漫談京劇小花臉
    原標題:漫談京劇小花臉今日推送之《漫談京劇小花臉》錄自《蕭長華戲曲談叢》,作者為蕭長華。蕭長華、姜妙香之《群英會》上面說的是京劇小花臉的分工分路。說到這一行的表演技巧,也是唱念做舞,樣樣俱全的。
  • 吐故納新、包容並蓄:國產動畫《京劇貓》裡推陳出新的京劇文化
    而《京劇貓》以貓為主角,京劇為核心,並通過另類的表現手法,為人們展現出來京劇的魅力。同時,《京劇貓》的展現,符合了現代青少年的審美,更容易在現代青少年中傳播京劇的魅力。除了武術,在文化元素上也有很多展現。如象棋、山水畫作為故事重要元素融入到劇情中,毫無說教色彩,卻能培養觀眾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審美觀,並促使觀眾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同時,在劇情上的設置也十分有趣。雖然是一部長篇的動畫,但在劇情上多數是單元劇的形式,每集都有一個完整且別出心裁的故事,在傳播京劇文化的同時,又向外傳播了一些道理。
  • 當傳統技藝遇上動物保護:京劇演員曬點翠頭面惹爭議
    有網友這樣寫道:你說那藍色美麼?長在翠鳥身上的時候,絢爛得讓人窒息。可粘在首飾上的時候,我看到的卻不是藍色,而是一片血紅。這跟象牙犀角鶴頂紅一樣,本就不是生活所需,不過是某些人硬加給它們「昂貴」的符號來滿足私利而已,卻給動物個體和生態平衡帶來巨大災難。
  • 「京劇萌娃」閃亮登場
    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廣西等十多個省市的京劇小票友匯聚一堂,為觀眾帶來了《鳳還巢》《牡丹亭》《定軍山》《夜奔》等經典劇目。  三位6歲小選手有實力  本屆邀請賽經過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選拔,最終有68名小選手進入決賽。入選的小選手中年齡最小的6歲,最大的14歲。  第一場決賽中,有三名6歲小選手同場展演。
  • 京劇貓:盤點京劇貓十二宗派宗宮,這三個宗宮哪個你最喜歡?
    京劇貓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個叫「貓土」的國度,貓土上的貓是萬物之靈。但是貓土上突然被名叫「混沌」的黑色煙霧攻擊,混沌會主動攻擊貓,讓它們變的毫無意識,然後變成極具攻擊力的魔物,從此貓土眾貓深受其苦。正是這時候有一個名為「修」的貓即使壓制住混沌。
  • 嚴慶谷:京劇世界中 我也是一個行者
    的確,傳統藝術的修習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孩童時便要積累功底,隨著舞臺實踐和閱歷的增多,技藝慢慢發酵、沉澱,要數十年的琢磨才得換來厚積薄發,從頭至尾沒有捷徑可走。因此嚴慶谷說自己「11歲學戲,30歲有點感覺但還不成熟,40多歲時才算有了點自信」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起來,嚴慶谷1981年進入上海市戲曲學校京劇科完全是「聽媽媽的話」。
  • 2020年新年京劇演唱會在威海精彩上演
    12月20日晚,威海市群眾藝術館海洋劇場內琴聲悠揚,京腔嘹亮,2020年新年京劇演唱會在這裡精彩上演。在這場將近3小時的演出中,15個曲藝類節目輪番上演,表演者中既有功底深厚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也有在全國京劇演唱或演奏比賽中獲獎的小選手,老少同臺獻藝,給觀眾們奉上了一頓豐盛的國粹「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