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很多時候我們會陷入各種困境。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總想著找到一種方法可以馬上解決問題,但結果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開始的時候能夠得到一點緩解,然後,又周而復始,不斷在煩惱裡循環。
比如,工作上遇到麻煩,我們可能會選擇跳槽來解決當前的困境。但如果不從根本上想清楚,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工作對於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我在工作中可以為別人帶來什麼?那麼,工作就會一直困擾你。
婚姻也是如此,最近關於離婚冷靜期的話題沸沸揚揚。但如果夫妻雙方不從根本上想清楚,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婚姻對我意味著什麼?我在婚姻裡想要得到什麼?我願意承擔的責任是什麼?那麼,婚姻問題就會一直困擾你。離婚冷靜期只能治標,而非治本。
但我們常常不願意從源頭上去解決人生問題,總是為自己找了很多藉口,比如:「我的性格就是這樣的;我的星座是摩羯座,沒有辦法;我的屬相是兔子,性格就是這樣的,沒有辦法。」
這種性格決定行為的理念,阻礙了我們對於自我的認知,尤其阻礙了我們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努力。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不是性格決定行為,而是行為決定性格。並不是因為你是摩羯座,有了一個固定的性格來決定你的行為,恰恰相反,是你的行為在決定你的性格。
人生最本質的事情就是做人
人類個體幾乎經歷了一樣的生命孕育的過程,但生而為人的性格和行為往往天差地別。人之所以會命運各不相同,哲學家叔本華歸納出三個原因:
第一:人是什麼(這裡的人是廣義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氣質、道德、理智、教養等)。
第二:人有什麼(這裡的人就是財產和各種所有物)。
第三:一個人在他人的評價中處於什麼地位。
在今天這樣一個變幻莫測的時代,「人是什麼」比「人有什麼」要重要得多。你需要去追求物質、名譽,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獨立而健康的個性。
能夠讓我們應對變化的,從根本上說,並不是找一個穩定的公司、職業、技能,這些都靠不住,甚至房地產也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你自己的德性、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等,這些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能夠確保你在險惡的塵世平安生活的根基。
人生最本質的事情就是做人,做人就是成就自己的人格。如果我們把握了做人這個根本,那麼,一生就很簡單,卻又很豐富;根脈清晰,枝繁葉茂。如果我們不能把做人這一件事做好,那麼,做其它再多的事也沒有什麼用。
做人的過程,並不是一個索取的過程,而是一個把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挖掘出來的過程,是一個回歸的過程,是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把控的。但很多人的困境在於,把所有的目標和精力都聚焦在一些自己無法把控的事情上,比如做官,發財,他們窮盡力氣去追逐,卻忘掉了自己唯一可以把控的事情,其實是做人。
王陽明的立志成聖之道
說到「做人」,不能不提中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知行合一」對後世影響巨大。而王陽明心學最大的意義,就是提醒我們回到「做人」這個根本上來。
王陽明提出過三個原則:你應該有一個高於世俗的人生目標;你應該為你唯一的人生目標找到動力;你應該把任何事情當做你唯一目標的實現手段。
王陽明大約在12歲的少年時代,就確立了「讀書做聖賢」的志向,這個志向一下子把王陽明和同時代人拉開了距離。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大部分都希望通過科舉實現自我價值,但這個自我價值只是為了做官,讀書已經不是為了人格的完善,而僅僅只是為了做官。
王陽明的立志成聖,既沒有走上退隱的路,也沒有走上絕大多數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條自我人格完善的路。他回到了儒家的初心,恢復了儒家的源流:要做人,做你應該成為的那種人。
成為聖賢,作為王陽明唯一的人生目標和終身追求的理念,不僅是心學的起點,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礎。
著名文化學者費勇教授所著的一本《做人》以淺白的語言解讀王陽明的五個生活法則:這是有關日常生活困惑的答案書,一本切實可行的「做人「指導手冊。
《做人》2020年6月果麥文化出品
如何在工作中獲得幸福?如何找到內心真正的熱愛?如何擁有不焦慮的人生?
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身陷於各種各樣的苦惱中,往往在世俗標準和內心追求中左右搖擺。而在「三不朽」聖人王陽明看來,解決一切生活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做人」這顆種子。王陽明將生活的全部答案,歸結為「做人」二字——做人,就是做你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剛剛創立企業的時候,遇到年輕的員工「造反」,要集體辭職,在和他們的溝通中,稻盛和夫領悟到,經營公司,只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是不夠的,應該永遠保障員工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公司員工的幸福為目標。
但這還不夠,在自傳裡,他這樣講述當時的心理轉變:「自己的人生只是為了養活照料員工嗎?作為社會的一員應當有傾其一生而要承擔的崇高使命,譬如『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想明白這些後,他心中豁然開朗。
稻盛和夫做了好幾家上市公司,做了很多事,但他好像也是和王陽明一樣,只做了一件事。在回顧他自己一生經歷的時候,他有一句總結性的話:「人只要堅持正確的為人之道,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的。」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和發明家富蘭克林,小時候的經歷並不順利,貧困、缺乏愛、沒有機會上學、離家出走、生意失敗,等等,但最後,他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和發明家。
富蘭克林20歲的時候,就給自己確立一套終生奉行的「正見」,徹底解決自己的人生問題。他總結自己過去很多的失敗其實是源於錯誤的生活選擇,因此,他為自己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原則,力求自己道德完美,並可以一輩子恪守。
富蘭克林的原則,其實就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就是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總的「做人」原則。
富蘭克林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有一本小本子,裡面是設計好的表格,對於自己哪些原則做到了,哪些沒有做到,都一一記錄下來。每天都記。而且富蘭克林喜歡抄寫各種格言。這種記錄的習慣,其實是對自己的生活每天在做一個整理。
做任何事,首先要找到關鍵點
王陽明關於「做人」的原則,如果應用到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裡,其實很容易理解和學習。
這幾年很多人創業,但很多人創業的時候,並沒有想明白自己創業的根本是什麼,而是跟隨潮流,跟隨風氣,有些靠編故事拿到了投資,然後他們燒錢做了很多門面功夫,轟轟烈烈。
這就好比種樹,這幾年中國很多創業者的玩法是,先花錢搞一個很大的樹的架子,在上面弄了很多綠葉,很多掛件,看上去很茂密很好看,但是大樹沒有根部,自己不會生長,所以,用不了多久,就完全枯萎了。
如果按照王陽明心學的做人法則,如果你要創業的話,你首先要找到一個非常關鍵的點:你真正想做什麼?你自己身上有什麼別人拿不走的只有你才有的資源?
很多人的失敗,在於他們不去自己身上找目標,而是成天去找竅門,找風口。今天P2P,明天新零售,後天又是區塊鏈。最後的結局只能是一無所獲。
找工作也是如此。每年都有畢業生問:老師,找什麼工作好?先不要想著去找好工作,所謂好工作,都是社會界定的,但今天的好工作,十年後可能會變成爛工作。所以,不要先急著找工作,而是找自己,也就是好好想清楚我這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我一輩子去做的?想明白了這個事,就像你一生的種子,會讓你像樹一樣成長。
成長的過程裡,重要的是學習,所以,不要想著什麼是好工作好單位,而是要認真想想什麼樣的工作能夠讓自己更好地成長。還有一點很重要,從一開始就不要遷就,不要遷就任何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想做什麼。人生很短,成敗很虛幻,唯有做點有意思的事才是真切的。
婚姻也是如此,一些人總想從專家那裡找到保持婚姻長久的方法,卻常常不去想明白自己想從婚姻裡得到什麼。如果是為了愛,那麼當愛消失了怎麼辦?如果是為了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怎麼辦?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的想法與需求,一味盲目地要求婚姻長久,結果只能是問題不斷。
找到自己做人的目標,找到那股能讓你越來越流向開闊的源泉,這是王陽明心學在生活層面非常實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會讓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抓住要點,會讓你的人生變得很簡單,卻又很豐富。會讓你活在一個整體性裡,也會讓你不糾結,踏踏實實埋頭做事。
理解做人,不一定就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一定會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