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會哪裡來的官氣?

2021-01-14 非典型佛教徒

這些學生幹部怎麼了?

 

從小學到大學,我一直當班長,也在團支部、學生會、系團委歷任過一些所謂「幹部」。當幹事時,我跟學長學姐逗貧,當「領導」後,學弟學妹也敢拿我開涮。大家都心知肚明,學生幹部嘛,過家家一樣,保研時那點可憐的加分,還不到我一篇「挑戰杯」論文權重的十分之一;分配獎學金時的「權力」,最多就是給學工老師一些建議。

 

明明是把芫荽,愣把自己當盤菜,再裝腔作勢擺起官威來,真是笑掉大牙。

 

這樣的事並不鮮見,前段時間,網絡上調侃中山大學學生會學年度幹部任命公告,長長的名單中,職務繁複,一些副職還不忘在括號中註明:正部長級、主持常務工作。小學生群體中更加露骨,有新聞報導:一個擁有檢查作業權力的副班長,居然能受賄幾萬元……

 

不寒而慄的是,官氣蔓延到年輕一代。官不大、威不小,他們不再理解權力的虛妄,反而致力於建立權力秩序,從中獲得快感。奇怪的是,他們既不仰望星空,也不腳踏實地,不敢與天鬥與地鬥,只剩下與人鬥的勁頭。就像盛行的宮鬥劇,一群困在深宮中的后妃,既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有多大,又沒能力打倒皇帝,只能變成目光短淺的零和博弈。

 

把討好當事業,把爭寵當奮鬥,把壓迫當榮耀。人人平等的時代,什麼力量讓官氣這幽靈回魂?

 

1, 榜樣

 

媒體盛行的宮鬥劇和各種節目,傳遞了某種時代精神特質,人們對權力的反思少了,敬畏多了。以國師張藝謀為例,新世紀之前的作品中,《秋菊打官司》裡面目可憎的村長,《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神秘莫測的老爺,《活著》裡翻身當幹部的春生,都能看到當權者的多面性,從而實現對權力的解構。從《英雄》開始,張藝謀轉向美化和歌頌,暴虐的秦王居然是為了「和平」?而最新的《影》,所有人物都變成權謀的符號,內心卻無比空洞。國師的敏銳也好,妥協也罷,作品和媒體內容,都是成人世界的映射而已。如今開始為《英雄》翻案,與媒體模式化的內容形成互文。

 

再聯想到成人世界,權力正日益成為秩序和規則的中心。這些新聞事件中,我相信那些大學中也不乏官僚氣,上下級之間、師生之間,所有的頤指氣使和奴顏婢膝,與傳媒建構的氛圍融合在一起,構成下一代的榜樣。

 

2, 特權

 

資源,往往是權力的來源。很多人談到,學生會幹部為什麼有吸引力,要麼是當學生會幹部能優先獲得獎學金、保研資格等等,要麼是學生會幹部有分配這些資源的權力。

 

任何組織的管理都要實現權力的讓渡,但倘若不加制衡,往往會變成特權。這種制衡並非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有效的監督。獲得獎學金和保研資格的學生幹部,應該行駛自己的服務義務,並有完備的考核體系;擁有分配資源權力的學生幹部,則顯示了制度的缺陷,既當球員又當裁判。這些制度漏洞,都構成特權滋生的土壤,年輕人哪裡禁得住這樣的誘惑。

 

3, 儀式

 

營造權力感需要儀式,古時官員出巡要迴避、肅靜、官銜牌、鐵鏈、木棍、烏鞘鞭、金瓜、尾槍、烏扇、黃傘,隨行儀仗之外,還要鳴鑼開道。如今似乎沒有這副陣仗,但我們回想一些飯局禮儀、稱呼後必備的尊號,是否依稀能感覺到還魂?我發現很多批評學生會官威的文章下,就有人指出最初那個稱呼楊主席的人「不敬」,我倒吸一口冷氣,稱呼「學長」還算不敬,那要跪下叩頭不成?有人說,那個學長二字本來包含在群聊名稱裡,那位同學@過程中等同於直呼其名,「讓人不舒服」。我不禁感嘆,這尊稱背後的奴隸思想深入骨髓。

 

蔣方舟曾描述過一次學生會聚餐,「進入包廂,所有人都不急著落座但也不謙讓,都垂目頷首微笑站得筆直,我不明就裡,也模仿他們謙卑溫婉如良家宮女,最後走進來的是學生會主席,直到他落座並露出眾愛卿平身的表情,所有人才按照官階大小依次坐下。整場飯局讓我像是客串了某個低成本的清朝皇帝劇,大王一揮袖,眾臣舉杯歡暢。」我想,這樣的情形,在體制內並不鮮見,儀式背後的秩序和尊卑分別,始終縈繞在我們心頭耳畔。

 

4, 附庸

 

儀式背後的社會秩序和尊卑分別,很容易讓人變成當權者的附庸。這些人是維持權力的重要力量,就如同那兩位跳出來的管理員同學,楊主席並不需要親自發話(大領導怎麼能跟小兵直接對話),自然有狗腿子幫你打殺威棒。

 

閻王好見,小鬼難求。高層的聖明燭照,與執行人員的聲色俱厲形成強烈反差,於是常常聽到這樣的感嘆,領導是好的,都是底下人把經念歪了。其實不過是一個紅臉一個白臉而已,沒有幹髒活樹威風的人,怎麼能顯示領導的恩澤,恩與威是權力的一體兩面,只是這些幫忙立威的狗腿子格外惹人厭罷了。

 

納悶的是,年輕學生中,這樣的附庸為數不少。我前邊說過,權力往往是虛妄的,如同黃渤在電影《一齣好戲》裡設置的情境,流落荒島,于和偉扮演的老總,瞬間失去了對群體的控制權,以往的爪牙,立刻倒向會爬樹摘果子的小王。一旦發現廢棄的大船,爪牙又恢復了嘴臉。

 

在榜樣、特權和儀式三者的作用下,那些張牙舞爪維護學生會主席的「心腹」們,往往把附庸誤解為忠誠,領導們也安之若素心曠神怡,可那些諂媚和討好之下,誰能看清心中的齷齪呢?遙想魯迅先生筆下狂人的吶喊,從這吃人的幽靈手中,救救孩子……

相關焦點

  • 新華網:學生幹部的"官氣"要不得 會滋生出以權謀私
    ,讓人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凌人的「官氣」。寫錯學生幹部名字要「開大會檢查」、社團要求給學生幹部發「節日祝福」等爆料,也讓人聞之心憂。在一些高校,學生組織「官僚化」、學生幹部沾染「官氣」的問題不容忽視。一些人年紀輕輕就講「級別」、重「排場」,搞「抱大腿」「混圈子」「玩花活」等不正之風。這種現象如果任其蔓延,後果不堪設想。是什麼讓一些學生幹部淪為「官迷」、渾身「官氣」?
  • 大學生的「官氣」,跟誰學的?
    但在其背後,大學生「官聲官氣」「過度社會化」的現象,則不是一件小事。今年10月,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社團的QQ聊天記錄截圖同樣引發了網友關注。一名低年級學生在群中詢問「7號要開會嗎」,並@了一名學長,隨後兩位高年級學生回應:「楊主席是你們直接@的?現在你是在叫學長?
  • 學生幹部沾染「官氣」引關注 團中央回應
    的現象,學生組織「官僚化」、學生幹部沾染「官氣」的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6日,北大清華等41所高校學生會聯合發起《學生幹部自律公約》,表示堅決反對「官」本位思想。團中央回應稱:要繼續完善學生代表大會制度,推進學生會改革。
  • 小班長家長會「官氣十足」訓家長,打臉了誰?
    視頻中小幹部「官氣十足」的表現,會令在場的家長們倍感不舒服。家長們當面不說什麼,既然把視頻傳到網上,那麼不滿不言而喻。小幹部「官氣十足」地訓家長,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一件事。爺爺去世時我剛剛上小學三年級,跟視頻中的小學生幹部差不多大吧。那時候村裡人去世後,一般在家裡停屍兩天,第三天出殯。
  • 去「官氣」易,接地氣難
    」問題,施行「去官氣」十不準。那麼,他們身上的「官氣」從何而來呢?    究其思想根源,是因為一些官員雖然嘴裡念著「公僕」二字,心裡卻從未真正想過要做公眾的「僕人」,而是把自己當成了「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人上人」。既然是「人上人」,當然要有人伺候才能顯出自己高人一等。怎樣才能讓自己顯得高人一等呢,這就需要「包讓別人提、車門讓別人開、茶杯讓別人端」來襯託。
  • 毛澤東: 官氣是一種低級趣味
    在1958年1月28日召開的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做官問題時指出,我們是做官,官是得做,但是官風或者是官氣要慢慢地打掉一些,最好是把它根絕,就像消滅「四害」一樣。  官氣是一種低級趣味,擺架子、擺資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這是最低級的趣味,這不是高尚的共產主義精神。
  • 沒「官氣」,才能有「民氣」
    眼下,舉國上下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多到群眾中去接些民氣、地氣,才能把「官氣」去掉,重塑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    「烏紗略戴心情變,黃閣旋登面目新。」    幹部出現人才的「官氣」,究其原因是官僚主義在作祟,其內心存在相對於群眾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以「自我為中心」,無視群眾利益,服務意識淡薄,或者壓根就沒有。官有所畏,業有所成。幹部「官氣」不去,不僅「民氣」難聚,形象難樹,長此以往還會產生歪風邪氣,進而貪汙腐化。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幹部形象就像一個「窗口」。
  • 戒「官氣」才能接地氣
    反觀今日,縱使「做官不可太像官」的告誡不絕於耳,臉難看、話難聽的霸氣,拉圈子、擴勢力的躁氣,講排場、擺架子的闊氣卻始終未滅,以致百姓對於官氣之感,古今竟無太大差別,值得警惕。 話說官氣,一個頤指氣使的模樣便浮於眼前、一聲吆五喝六的腔調即繞於耳邊、一副前呼後擁的姿態亦深入人心,無不令人詬病。的確,一朝權在手,是腳沾泥土埋頭苦幹,抑或呼風喚雨盡顯威風,選擇有所不同,格局自然有異。
  • 應「有操守而無官氣」
    他曾說,「天下大事當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而且特別憎恨官氣,他自稱「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在湘軍中,他選人用人也把「有操守而無官氣」作為一條標準。他常告誡家人:「傲為兇德,驕為敗徵。」  官氣的本質是自視高明、高傲自大、目空一切。
  • 四川彭山出臺去官氣十不準:禁止幹部背手講話
    2月25日,彭山下發「紅頭文件」,針對部分黨員幹部身上「官氣」問題,施行「去官氣」十不準。其中有一條,即「不準在出行中讓他人提包包、端茶杯、開關車門」。  昨日,彭山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羅焱回應說,新規施行一月有餘,已發現一起違紀案例,相關人員正在接受調查,擇日將公布。
  • 書協沾「官氣」緣於藝術阿附權力
    對於官員加入書協繼而腐敗而言,無疑是藝術跪拜在權力「石榴裙下」,增添了「官氣」,增添了「名氣」,增添了「撐腰」的砝碼。就算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遆高亮認為,若干年前已被判刑的官員至今才被書協開除,「有點晚了」。但筆者以為,如果沒有官員「落馬」,會這麼容易被開除書協麼?
  • 41所國內頂尖高校學生會聯合發文:響應學生會自律公約!建議一看
    41所國內頂尖高校學生會聯合發文:響應學生會自律公約,建議高校學生都看看!近日圍繞著高校學生會掀起了一波熱議潮,國內41所頂尖高校學生會聯合發文,學生會的風氣決定了學生今後步入社會的處事態度,同時對於學院的發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支持並加入此倡議,為營造良好的校園社會氛圍,我願不斷自律,監督自己,監督他人,時刻反省!
  • 毛主席這幾段話,將官氣、官架子和官僚作風揭露得淋漓盡致!
    近來,通過閱讀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的相關文稿(主要收錄在《毛澤東文集》第六至八卷),以及毛澤東同志有關談話的真實記錄(詳見《毛澤東年譜(1949-1976)》),我們隨處可見毛澤東同志對官氣、官架子和官僚作風的辛辣諷刺與批判,其中也不乏幽默的談吐。就讓我們在嚴正批判官氣、官架子和官僚作風的過程中,盡情享受毛澤東文章所特有的那種輕鬆活潑的幽默氣息吧。
  • 新華時評:官氣要不得 士氣缺不得
    新華社福州9月14日電 題:官氣要不得 士氣缺不得新華社記者塗洪長、陳弘毅近年,通過馳而不息的正風肅紀,幹部隊伍狀態持續向好,但現實生活中,衙門派頭、老爺心態等不良官場風氣並未絕跡。
  • 臺灣教授:「學生你哪裡來的?」「大陸」「非常好,祖國來的!」
    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微博@臺灣傻事、網友評論近日,網上流傳著一個視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講授「懷疑論」哲學專題課程時,詢問一女學生,「你哪個系的?外校的?生工系的?」
  • 讓「官氣」少一點
    各級幹部應少些「官氣」,多些「民氣」。要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看問題、想事情、做決策,經常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以情換情,設身處地地為人民群眾著想,積極主動靠上前去做工作。
  • 組織部長:要遠離稚氣、傲氣、官氣和庸氣
    這「四氣」就是:未脫的稚氣、可笑的傲氣、多餘的官氣、該祛的庸氣。所謂「未脫的稚氣」,就是「三門」幹部,人生軌跡很簡單,個人履歷較清白,簡單的生活經歷,必然決定了簡單的思想認識、簡單的價值觀念、簡單的理想追求。總的來講,世界觀、人身觀和價值觀還比較幼稚、比較理想化,與實際工作、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一旦「夢想照進現實」,比較容易產生較大的落差。
  • 官氣要不得 士氣缺不得
    對照中央要求和群眾訴求,進一步檢視自己,看看身上是不是還有「庸、懶、散、傲」的官氣,缺不缺幹事創業的心氣,有沒有昂揚奮進的士氣,是每一位黨員幹部的必修課。在發展改革任務艱巨和黨風廉政建設從嚴的背景下,一些黨員幹部身上出現「為官不為」的新問題,比如對本職工作不冷不熱、對群眾訴求不聞不問、對推動發展不緊不慢、對追責問責不疼不癢等。
  • 官氣不改,官話難改
    從根源上講,現時存在著的不良文風、話風、會風,其實是「官風」的表現睢寧的優秀講話稿和優秀會議形態評選雖然有了結果,但公布它的不是當地的《今日睢寧》,不是本省的《新華日報》,而是5月19日的《人民日報》。
  • 去官氣接地氣沾土氣
    全市各級黨組織創新建立黨員固定接待群眾日、機關黨員輪崗制工作機制,變「常訪」到「常駐」,去「官氣」、接「地氣」、沾「土氣」,常態化聯繫服務群眾。該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樞紐作用,以黨員志願服務為載體,實施了群眾下單、黨員接單、黨組織查單、群眾評單等代辦服務機制,實現群眾動嘴、黨員跑腿的無縫對接,真正為群眾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