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是什麼意思?

2020-12-05 一尺裂釉罐

導讀:相信有很多的小夥伴不止一次的聽過這句俗語:「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現在不管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很多的老人不止一次的對子女念叨過這兩句話,卻不知這句話有多少的心酸和感恩。

小編小時候一直在農

小編小時候一直在農村生活,知道老一輩人和現在的年輕人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在思想觀念上都有一定的代溝。老一輩人都講究細水長流,省吃儉用的過日子,從不亂花一分錢。而現在的年輕人可就不一樣了,尤其是還沒結婚的年輕人,肆意的享受生活,享受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新奇、刺激。好多人都是月光族,不懂老一輩人當時生活的艱辛,不懂得攢錢,不懂得如何管理和計劃生活,所以當年輕人大手大腳的亂花錢的時候,老人們還會說:「當家方知柴米貴」,你們現在還年輕,等你成家結婚了以後,你就知道了日子不好過嘍。

沒有結婚的人可能暫時還不能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小編也是剛結婚一年多,現在可以說特別理解這句話,慢慢就發現生活中根本不是想像的什麼柴米油鹽醬醋茶那麼簡單,兩個人在一塊生活,日常開銷太多了,需要花錢的地方數不勝數,特別害怕逢年過節,緊接著車貸、房貸,生孩子的各種費用,之後的奶粉、紙尿褲。突然感覺怎麼人活著這麼累啊,結婚前怎麼不攢點錢,現在真是後悔莫及呀!

農村俗語:「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是什麼意思?

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其實更不如容易,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歷過叛逆期,把父母對我們的愛覺的是應該的,告誡我們的多少金玉良言,被我們拋之腦後。電視或網絡上以前出現多少這樣或那樣的新聞,十幾歲的孩子在商場讓母親給自己買一部心儀已久的手機,母親以孩子太小,自己工資太低買不起為由拒絕了孩子的要求,這位「勇敢」的孩子竟然拽著母親的頭髮死活不放,非要買這部手機。即使這樣,這位母親還是沒有打罵孩子,像一個委屈的孩子哭了起來,嘴裡喃喃道:「是媽媽不好,沒有本事,不能給你買手機。」突然讓小編感到特別的詫異!

但是不能在主觀的角度去批評任何一個父親、母親對自己孩子的溺愛,他只是不願讓你受他們小時候的苦,努力想把最好的給你。希望慢慢長大之後,都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這兩句俗語,小編真的是從小聽到大,以前不懂事,沒有聽進去一句話,總覺得父母嘮嘮叨叨的很囉嗦,進入社會成家立業後,才是深有體會呀,同時更懂得感恩父母,感謝父母對自己的無私奉獻,真的不容易。也希望看到本文的各位多體諒父母,多孝敬父母。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趕豬三年成疲漢,當家三年狗也嫌」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用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幾句話總結,具有深刻的意義。「趕豬三年成疲漢,當家三年狗也嫌」簡單的兩句話,蘊含深刻的道理。在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養豬,有些人會養母豬,母豬發情了,就要請種公豬。這些趕豬的人,趕豬是個技術活,不會趕豬的人豬會亂跑。以前趕種公豬的人都是步行到農戶家中,路遠還得步行,種豬見到陌生人受到驚嚇會到處亂跑,有時幾公裡的路程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長期趕豬的人,還是會碰到豬受到驚嚇到處亂跑的狀況。趕一次豬,真的讓人心力憔悴。
  • 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啥意思?
    農村很多俗語都來源於生活,並且很貼切生活,再加上它簡單易懂的語言,所以很受老百姓的喜愛。這句「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是小編的老媽從小就在耳旁叨叨的一句話,但凡跟著老媽幹活時偷懶或者做出一些在老媽看來不合規矩的事兒,老媽便要搬出這句俗語來教導一番。
  • 養兒方知父母恩!那一天那句話我哭了,哭得像個孩子!
    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樣的感受也真的只有過來人才會懂得。我是一個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家裡的條件是非常的差,我記事的時候我們家還是茅草頂的房屋,鄰居家都是瓦房,可想而知我父母結婚的時候家裡的條件更是很簡陋了。在我三個月大的時候母親就把父親「趕」出了家門。母親的原話是:「如果你也在家裡種田,那麼你兒子以後也只能跟著我們種田」。
  • 農村俗語:「趕豬三年成疲漢,當家三年狗也嫌」啥意思?
    說起農村俗語,想必很多人都非常好奇,這短短幾句話為何會流傳千年,其實這俗語真正能夠被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就是俗語所代表的文化是其它文化不可比擬的,尤其在農村,人們知識水平有限,如果什麼事情都要繁文縟節的去學習豈不是浪費時間,同時對於沒有學問的農村人來說也是在浪費精力,所以人們就把這些過於複雜的道理總結成了俗語
  • 俗語:看看娘的後腳跟,便知閨女三四分,什麼意思?母親有多重要
    俗語:看看娘的後腳跟,便知閨女三四分,什麼意思?母親有多重要如果走在農村中的鄉間小路上,經常會聽到一些俗語。而生活在城市裡的很多人大多對俗語都是比較陌生的。俗語也算是我國語言文化的一種,那麼為什麼農村會有那麼多的俗語,而在城市中俗語就沒有那麼盛行呢?
  • 俗語:「看看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啥意思?當媽的要看看
    俗語:「看看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啥意思?當媽的要看看本文由【亮哥說史】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學。
  • 《短篇》養兒方知父母恩,想起我的父親母親
    千言萬語都道不盡操勞一輩子的父母,為了家庭子女,毫無保留付出全部的愛。我的父親母親是尋常不過的一對的農村夫婦。據父親說,在父親還是學生的時候,成績優異,寫得一手娟秀好看的字跡,在那個年代中考考上了中專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因為文革後家庭成分不好,考上的名額就被人給剝奪了。後來只好跟著姑父,也就是父親的姐夫去當學徒,學一門手藝當木匠。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農村廣為流傳,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相信在我們中間,有很多人是來自農村的,有些人就是從小是在農村生長,免不了在農村聽了很多俗語。我們也知道農村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俗語,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你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我知道有很多農村的老人很相信這句俗語,儘管有的俗語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言。
  • 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披露人性但少有人知!
    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披露人性但少有人知!生活在農村的朋友經常會從年紀稍大一點的老人口裡聽到很多俗語,這些俗語是在咱們老祖宗根據生平經驗所總結出來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富有哲理,通俗易懂。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的,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常常聽到的要麼說的是上半句要麼就是下半句,就好比下面小編說的俗語一樣,大部分人只聽過上半句,但是其實下半句才是最為經典,披露人性但少有人知!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很多人對於這句俗語是相當的熟悉了,因為在平時的生活中可能都會聽到過,但是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最為經典的。
  • 農村俗語:「何知人家女人賢,坐時入定語不繁」,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何知人家女人賢,坐時入定語不繁」。由於在下才疏學淺,雖然我對這句俗語認真思考了良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思考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農村話「鍋門口的光鮮」,什麼意思?或許只有「農村娃」才懂
    農村話「鍋門口的光鮮」,什麼意思?或許只有「農村娃」才懂在農村生活對於很多城市人來說,那裡的慢生活的節奏,處處洋溢著生機,也是很多飽受生活壓力的人的嚮往,不過,如果在農村給你幾畝地,給你一間屋,在沒有網絡,沒有應酬的環境下,你真的會選擇生活在農村嗎?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鴿子的反義詞是知更鳥是什麼梗和意思 為何說是知更鳥原因
    鴿子的反義詞是知更鳥是什麼梗呢?我來簡單介紹下,鴿子,指的是經常放人家鴿子的人。可以延伸理解為,作家寫一半不寫了,畫家畫一半不畫了。知更鳥呢,即為知道自己要更,且會更的人。  鴿子的反義詞是知更鳥是什麼梗和意思  鴿子的反義詞是什麼呢?想必有不少小夥伴們都懵了。
  • 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是什麼意思?為啥在農村有這樣的說法
    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有什麼道理?有的人怕狗、有的人恨狗、還有的人愛狗,雖然一些人對狗是又愛又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而在農村裡,狗狗也是農民們的忠實夥伴,一些農戶家中、養殖場裡總有著這麼一條或幾條狗給主人看家。因此來說,相對於城市裡一些人嫌棄狗狗,農村人還是更樂意待見狗的。
  • 農村俗語「墳後山探頭,家敗損人丁」,什麼意思?
    在農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文化和傳承。而唯一貫穿始終的莫過於俗語的魅力!在長年累月的生活積澱中,先人靠著不斷的摸索,細緻的觀察,在生活中不斷的總結,形成了一套涉及社會現象,人情世事,農業種植,建築規範等簡短精煉的句子,這就是俗語!
  • 農村俗語說:黃鸝來拔蒜蓉,黃鸝去出紅薯。飛禽知農時,準確嗎?
    農村俗語說:黃鸝來拔蒜蓉,黃鸝去出紅薯。飛禽知農時,準確嗎?當然準確了。在一定的區域,會有不同的飛禽,特別是一些候鳥,會隨著季節遷移。當地人民,就是根據候鳥的活動規律,結合農忙,總結出來的俗語,才有飛禽知農時一說。
  • 農村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的兔子無人追」,說的是什麼意思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的兔子無人追」,說的是什麼意思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特別注重面子,人們經常會說千年的龜長壽,就像人一樣,老人經常說,人要像千年的龜一樣活著,才能活得長長久久。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其中,俗語作為一種特別存在類型的文化,一直在民間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播,其朗朗上口的語氣加上富含哲理的語句一直養育著一代一代人,尤其是在農村,俗語散發出的生命力異常絢爛。 俗語包含俚語、順口溜、歇後語等等,其中相當大一部分的詞語形式粗俗簡單,難登正統文學的大堂,但其內蘊含的道理卻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 農村俗語,「天有雷公,地有舅公」,這話有啥意思,原來是這樣
    農村俗語,「天有雷公,地有舅公」,這話有啥意思,原來是這樣相信大家生活在農村地區的朋友們,都或多或少的,有聽過一些農村俗語或者諺語的,甚至有聽得多的,每天都能聽到,不管是自己說,還是家中的長輩說,當然,這些農村俗語,都有著不同的含義,因為這些農村俗語,都是家中的長輩,根據以往生活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