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和他所塑造的那些角色

2020-12-03 Steven_愛音樂

David Bowie身上集合了多樣的藝術元素。除了音樂生涯中的每個時期都有暢銷專輯之外,他還參演了電影和舞臺劇。

他在舞臺上扮演過各類角色,形象或給人恐懼,或給人愉悅,有的角色激進,有的角色讓人迷惑。但這些閱歷或多或少都幫助他成為流行音樂史上不可抹去的標誌性人物。

但到底是什麼讓David Bowie的形象如此迷人?讓我們來細細探究一番。

在許多訪談中,David Bowie都會提到他總覺得自己與他人格格不入。

「從十幾歲開始我就常常有種孤立於人群中的漂泊感。我的家庭裡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家人們似乎想把我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局外人。」

他的家庭有精神障礙史。有人精神分裂,有人甚至自殺了。這也更加解釋了他早年孤獨與壓抑的原因。儘管受到這些消極情緒和最初受挫的音樂生涯的影響,他仍不斷進取,變化自己的風格。

也正是出於這些孤獨與壓抑的情感,舞臺形象與現實的反差幫助David Bowie創造出他的第一個角色"Major Tom"

Major Tom的故事很簡單:他作為太空人執行一項危險的太空任務。結尾是悲劇的,他被困在了距離地球一百萬英裡之外的飛船裡。

在我看來,Bowie在探索音樂的進程中有相同的體會。他在1969年發行的單曲<Space Oddity>,註定他要麼一舉成名,要麼無人問津。事實證明,這是一次非同凡響的成功

Space Oddity

Meridian String Quartet,David Bowie

(1969.10.20 Dave Lee Travis的訪談)

主持人:David,專輯Space Odiity 目前是個巨大的成功對吧?

David:是唯一的成功。

主持人:我可不這麼覺得。

Major Tom這個角色第二次出現在<Ashes to Ashes>裡。

這首歌發行於1980年。這首歌反映了Bowie嚴重的毒品問題,他曾長期受毒癮困擾,似乎用Major Tom來替自己發聲是件更容易的事情。

儘管這並沒有為Bowie表達自我減輕多少困難,但這使得他的音樂承載的內容更加豐富

比如<Space Oddity>這首歌其實講了一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故事。我們可能不會經歷刺激的太空之旅,但可能會恐懼於出國、第一天上學或是面試等等。簡單來說這是一首關於面對恐懼的歌,正因如此這首歌才顯得親切又真實。

後來 Bowie在形象的變化上更加激進豐富,你或許知道我說的是哪個了。

在1972年,Bowie最驚世駭俗的形象誕生了,那自然是"Ziggy Stardust"

使得Ziggy如此迷人的首要原因便是他實在太與眾不同了。

在那時,很少會有人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虛構角色去表演。所以許多音樂演奏出來時缺乏形象感立體感。

看看70年代同期的樂隊們,包括The Beatles和Led Zeppelin,就可以發現他們與Bowie的區別。

不可否認這些樂隊同樣偉大同樣活力十足。但Ziggy這個面白瘦削,穿著奇裝異服的外星人實在是太顯眼了。許多觀眾都震驚了,因為這遠超出當時他們的審美

同時,被視為異類的不僅僅是他的外表。在此幾個月前,他在媒體上公開宣稱他是同性戀。當時還是70年代,關於同性戀者還有很多禁忌和歧視。

他似乎不再是人們最初認為的那樣了。

Bowie曾說他的形象受Vince Taylor、Iggy Pop和Lou Reed的影響很大。

「我覺得我一直在積累,我好像在把那些個性佔為己有。」

這些元素綜合起來讓Ziggy的形象遠高於它的組成部分

更有趣的是關於Ziggy的故事:人類在五年之內會由於自然資源的枯竭終結,Ziggy是半外星人半人類的。他在噩耗降臨之後變成了一位搖滾巨星,他相信會有一個太空人會降臨地球拯救災難。聽上去可能有些離奇,但不失為一個奇妙的故事。

但在這一切發生之前Ziggy就已經被粉絲們殺死了。

Ziggy Stardust

Meridian String Quartet,David Bowie

這個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Bowie在臺下也持續扮演著Ziggy的角色。在訪談裡和報紙上他始終維持著這個角色,臺上臺下只要有媒體在的場合都是如此。這個形象漸漸與他本人讓人難以區分

他開始懷疑這是不是有些過頭了,最後 Bowie在1973年7月3日這一天突然與這個形象分道揚鑣。正如因Ziggy Stardust而寫的歌<Fame>一樣:名譽來得快,走得也快

Bowie這些年來還有過許多其他的角色。除了Ziggy Stardust還有"瘦白公爵","Aladdin Sane"和"Halloween jack"。

他還在電影裡出演過幾個角色。但為什麼他的表演在音樂的伴隨下能如此之好,原因只能是他同時擁有這兩種天賦當這兩者結合起來時,就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作用於我們的文化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當一個人要扮演並非本身的角色時,可以解讀為他是在隱藏一種弱點。但反觀Bowie,我倒覺得他在利用並發揚了他的強項

通過創造角色,Bowie在不同性格之間建立起橋梁,並且可以更加輕鬆地與觀眾互動。他通過戲劇以及講故事的方式將音樂的藝術延展至更大的層面,也正因如此他是位十分迷人的藝術家。這也是為什麼他死後多年仍有視頻在紀念他的原因。

-End-

圖文整理 | 小愛

@Steven_愛音樂

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媒體

我們在乎和音樂有關的事

相關焦點

  •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威和布萊恩莫爾克的經典合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次要推薦的音樂來自搖滾變色龍大衛鮑威(David Bowie)和安慰劑樂隊主唱布萊恩莫爾克(brain molko)的經典合作曲目——without youPlacebo是英國1994年組建的一支搖滾樂隊。Placebo 中文譯名為「安慰劑」,樂隊的名字 Placebo 取自拉丁語,含義是「我願意」(唱讚美詩前所說的第一個詞)。是一個三人樂團。主唱兼吉他手Brian Molko,鼓手Steve Forrest,以及Stefan Olsdal(貝司、吉他和鍵盤)。
  • Vans新出六款鞋,致敬搖滾巨星David Bowie!
    這不,最近Vans發布了一個新的系列,向英國著名搖滾音樂家—David Bowie(大衛·鮑伊)致敬。這個在搖滾界與時尚界都不可抹滅的Icon在其一生中為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如果說,有一個搖滾明星最受時尚界寵愛,那必然是David Bowie!
  • 莫扎特x大衛·鮑伊 給流行搖滾穿上古典「外套」
    吉米的成功在於,他是第一個推出電音吉他的爆炸性可能性,以及吉他演奏中最經典的掄臂動作。把莫扎特非凡的才華,搭配吉米·亨德裡克斯驚人的歌曲,古典,布魯斯,民謠,搖滾,R&B和爵士,這樣的開場曲,讓人大呼過癮!
  • 「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的時代終究還是結束了
    所以沒有下一張專輯了,「變色龍」大衛·鮑伊的時代結束了,在經歷了長達18個月和癌症的鬥爭後,他去世了。他讓上世紀七十年代免於黯淡1972年,大衛·鮑伊把自己變成太空搖滾歌手Ziggy Stardust。
  • 這個弄潮兒為什麼被稱為「變色龍」?你欣賞他嗎?
    這是一個時代的弄潮兒,他曾在20年前引領流行音樂的潮流。這是一個在舞臺上塑造出完美的雙性人的偶像,他的形象讓人癲狂。這是一個搖滾音樂史上活著的傳奇,成為過去某個年代不可或缺的標誌……於是,他有一個綽號:變色龍。
  • 和David Bowie 有關的 10 個瞬間,每次都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
    本人將自己的生涯視作一場表演,認為他不過是為不同角色換裝,在不同身份間游離和轉換。而事實上,近半個世紀以來,他不僅是搖滾史的傳奇,也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藝術和時尚風向。他汲取與融入不同文化與藝術形式,不斷探索自我身份認同,在此過程中逐漸超脫出任何固定形式,也超越了時間。無論他願不願意,David Bowie 已經成為一個藝術形象和文化符號,難以複製,同時卻能激起無數回想和共鳴。
  • 《經典搖滾音樂指南:大衛·鮑伊》"搖滾變色龍"創作生涯全記錄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場華麗的搖滾演唱會,死亡則是他最後的作品。時值大衛·鮑伊一周年祭日後不久,由知名文化品牌「未讀」和「樂童音樂」聯合引進的《經典搖滾音樂指南:大衛·鮑伊》也將於近日面世,這是英國權威搖滾音樂雜誌UNCUT《經典搖滾音樂指南》系列引進中國大陸的第三本特輯,也是目前國內所有出版物中,關於大衛·鮑伊音樂創作生涯和專業評價最權威的珍貴讀本。
  • 國家地理十大怪異動物:迷惑搖滾變色龍
    第1頁:獨眼鯊魚 第2頁:迷惑搖滾變色龍 第3頁:白化活板門蛛 第4頁:惡魔蝙蝠 第5頁:殭屍真菌 第6頁:薄煎餅海蛤蝓 第7頁:吸血飛行蛙 第8頁:惡魔線蟲 第9頁:深海玉鉤蟲 第10頁:「刻薄鬼」水母  美國國家地理網站近日評選出了十大怪異動物,包括惡魔蝙蝠、獨眼鯊魚、殭屍真菌、吸血飛行蛙、迷惑搖滾變色龍在內的「
  • 緬懷大衛·鮑威:搖滾變色龍人生已足夠傳奇(17/35)
    這位大名鼎鼎的搖滾變色龍在69歲生日剛過的兩天後,也是新專輯《黑星》(Blackstar)正式發行的兩天後,永遠消逝於他所嚮往並歌唱的星空。如若習慣性地從逝者離去前的語言文字入題分析,那麼他註定不會是那個「在天空出現,告訴我們別放棄,讓孩子們體會失去懂得珍惜」的歡快「星星王子」,而更應該是專輯同名新歌《黑星》裡那個陰鬱的「噬魂師」,嘟嚕著不清不楚的咒語,「帶上你的護照和鞋,以及鎮定劑和大麻,一起上路」。
  • David Bowie 「現身」紐約地鐵站,樂迷們不要錯過
    音樂流媒體 Spotify 和布魯克林博物館合作發起了 #DavidBowieIsHere 活動,他們用 David Bowie 音樂生涯中的經典照片、海報和巨型肖像畫和支持者們製作的藝術品裝點了紐約地鐵站,以紀念 David 對音樂、時尚和文化的影響,也讓這位來自倫敦的搖滾傳奇成了紐約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 我在70年代跟 Andy Warhol 和 David Bowie 開過轟趴
    密斯·羅森▼鄧肯·漢納(Duncan Hannah)1971 年來到紐約,他的模樣像奧斯卡·王爾德名作《道林·格雷的畫像》中描摹的樣子:大眼睛、高顴骨。他的中性美感吸引了紐約不少女人和同性戀男子的注意 —— Ta 們對漢納的追求無止無休,不免讓這個堅定的異性戀也為之動搖。
  • 與David Bowie相互成就的日本設計大師山本寬齋病逝——大膽前衛的...
    七十年代搖滾時尚夢 山本寬齋先生不像其他日本時尚界名人那樣馳名遐邇,其中包括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和創立Comme desGar ons的川久保玲。但是,山本先生領導了一代日本設計人才在西方工業歷史上嶄露頭角。
  • 《變色龍》優秀教案
    教材分析與教法設想 《變色龍》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學期小說單元中的一篇課文,精短的篇幅中,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藝術內涵。課文通過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案件中反覆無常的變化,塑造了一個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巧妙揭示了俄國警察統治的反動和黑暗。
  • 影評:《搖滾年代》
    如今,將具有同樣令人滿意的角色發展和敘述收益的娛樂性歌曲和舞蹈數字並列是特別棘手的,那麼搖滾年代最終會為音樂類型的粉絲帶來引人入勝的電影體驗,還有足夠的核心娛樂價值來吸引不那麼熱情的新人?一方面,搖滾年代為音樂愛好者(以及原百老匯節目的粉絲)提供了很多東西,但不幸的是,這部電影也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肯定會疏遠外人對這種類型的影響。
  • 火影忍者:哪個角色是塑造得很真實的,犬冢牙是大部分觀眾的縮影
    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在每個火影迷的眼中,每個角色的閃光點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喜歡的角色。當然啦,隨著故事的架構越來越大,作者也不能顧及到每一個細節,所以有些角色就慢慢地被作者忽略了,所以對他們的刻畫就非常失敗了,角色形象就顯得有點蒼白。
  • 《變色龍》:別戴太多面具,你不是變色龍
    你可能不知道避役是什麼,但是你一定聽說過它的俗稱--變色龍。低級動物中的變色龍主要樹棲,因其善於隨環境的變化,隨時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而被稱為變色龍。沒見過它不要緊,小編帶你去見識高級動物中的「變色龍」!
  • 初三語文《變色龍》測試題及答案
    第10課《變色龍》同步練習 【同步評價】 一、基礎知識 1.本文作者 , 國短篇小說家。 2.給 下列加點字注音: 逮住 ) 畜牲 ) 魁梧 ) 戳穿 ) 3.結合句意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我要拿出點顏色給那些放出狗來到處亂跑的人看看。
  • 樂壇變色龍大衛寶兒病逝
    圖:大衛寶兒1996年在奧地利演出 路透社  有「樂壇變色龍」之稱的英國傳奇搖滾歌手大衛寶兒(David Bowie)10日病逝,享年69歲。  新專輯成絕響 籠罩死亡氣氛  大衛寶兒剛於8日度過69歲生日,並於當天發行了他的新專輯《Blackstar》,專輯在英國iTunes銷售排行榜上即刻衝至第一。在專輯中,他的歌詞和MV畫面都色調陰暗,籠罩?死亡氛圍,被認為是他暗示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也成為他傳奇人生的絕響。
  • 《搖滾紅與黑》來了,五位主演告訴你,其實他們都想互換角色
    歷經近300年,《紅與黑》依舊在全世界範圍內經久不衰,它深深影響了後世的小說和作家,也成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被稱為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被譽為「靈魂的哲學詩歌」。 而作為改編版音樂劇的主創們,他們對自己所飾演的角色也有著他們自己的理解。在科莫的眼裡,於連是害羞的,也是野性的。
  • 如何塑造鮮明的角色之三:在細節上精雕細琢
    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一種「方法派表演」,這種方法要求演員針對自己的角色,應該更具體、更真實地對劇本上沒寫的細節進行精雕細琢。大澤在昌說,對於塑造小說的人物時,作者也需要如此,越是重要的角色,就越該雕琢好細節部分,否則是無法塑造出鮮明而立體的角色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