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最新研究對白鰭豚滅絕之謎給出答案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長江女神」白鰭豚的滅絕究竟因為人類活動,還是氣候變化?來自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合作的最新研究給出了答案:人類活動必須擔負主要責任。 

  最近,他們成功繪製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圖譜。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白鰭豚從陸生至水生的進化特性,同時通過重建白鰭豚物種種群歷史,確認了這個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通訊》上。 

  據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介紹,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基因組相比,白鰭豚的基因組在進化過程中顯現出遺傳多樣性低的特徵。遺傳多樣性低,與鯨類生物分子進化慢相關。有觀點認為,這意味著白鰭豚的滅絕是由於該種群已無法適應現有生存環境。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通過基因組測序重建種群歷史,結果顯示,大約在2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冰川消失期的末尾,由於惡劣的環境,白鰭豚曾遭遇過一次嚴重的「種群瓶頸」。但是,冰川消失期結束後,海平面的上升與海體的擴大為白鰭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種群數量大幅回升。 

  楊光告訴記者,這就證明,所謂遺傳上的衰退因素其實並非白鰭豚滅絕的原因,相反正是由於目前白鰭豚種群的衰落,才造成了其遺傳多樣性過低的結果。「過度捕撈、船舶航運、環境汙染……這些人類活動加劇了白鰭豚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這才是白鰭豚滅絕的主因。」楊光說。 

  同時,通過水、陸兩組物種基因比較分析,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白鰭豚其他一些進化特性:在適應水體環境的過程中,白鰭豚的基因組中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相關的基因急劇減少,而與回聲定位系統相關的基因則發生了顯著的加速進化。 

  作為世界僅存四大淡水豚之一、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白鰭豚從陸地重返水體的時間可追溯至數千萬年前。然而,這一長期分布於長江中下遊水域的美麗生物在過去幾十年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目前已功能性滅絕。 

  楊光表示,對白鰭豚全基因組的成功測序研究,除了生物遺傳學上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引起公眾對保護瀕危物種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和關注。

相關焦點

  • 「長江女神」白鰭豚疑似現身 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1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的第九年,有人在長江蕪湖段或再次看見了白鰭豚的蹤跡。據安徽衛視稱,10月4日,一支由民間愛好者的考察隊在長江安徽蕪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鰭豚。考察隊將發現通報給了位於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經派出科研人員已前往調查。
  • 長江豚類動物瀕臨滅絕
    關於白豚  「功能性滅絕」離滅絕不遠  新京報: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但在2006年,你們組織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中,數量卻是0。
  • 跳蚤「認祖歸宗」 江蘇科研人員最新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在12月21日出版的《古昆蟲學》期刊上,研究所科研人員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破解了跳蚤地起源之謎,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這一發現對於修正現生昆蟲系統分類體系具有深遠影響。
  • 豚——對話動物學家周開亞
    我對白豚的初期研究,只是給動物學文獻修正了一處失誤,沒有給瀕危的白豚提供任何幫助。它依舊默默無聞地生存著。     上世紀70年代白?豚正名     記者:聽說您是在16年後,又重新開始了對白豚的研究?周開亞:在當時的環境下,還沒有人注意這種古老動物的生存狀態。
  • 揭開鹿豚怪異獠牙之謎 用它們吊掛在樹上?
    美國科學家琳·克雷頓博士投入14年心血,針對鹿豚展開了一項深入的野外研究。     克雷頓說:「很早的時候有一個故事,講得很離譜,說公鹿豚用它們的獠牙吊掛在樹上,這樣一來,就能看到從樹下經過的母鹿豚了。還有一種說法,說鹿豚用獠牙保護自己的眼睛。其實,關於鹿豚獠牙的功用,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鹿豚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的是,公鹿豚頭上長有一對彎曲的獠牙。
  • 旅鴿滅絕之謎:人為之外的原因
    …旅鴿滅絕之謎:人為之外的原因胡德良  譯1914年,當最後一隻旅鴿在一家動物園死亡之後,該物種的滅絕就成為一個警世故事,說明了人類對自然界影響有多麼巨大。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旅鴿滅絕之前一百萬年的時間裡,這種鳥類經歷了多次數量上的急增和驟減。研究人員認為,旅鴿種群對自然波動的敏感性有可能是造成其易於滅絕的原因。「這是一項非常精彩的研究,」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鳥類學家海倫·詹姆斯說,「我希望,我們可以通過從該研究所了解到的情況,開始構建更加完善的方案,用來確定物種滅絕的風險。」詹姆斯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 大角鹿神秘滅絕之謎新解:氣候惡化食物匱乏
    ,箇中原因一直是個謎 在過去幾個世紀,隨著古生物學家發現愛爾蘭大鹿(學名Megaloceros giganteus)的殘骸,對其的研究不斷深入,它也變得越來越出名 然而這種巨大的動物卻在10600年前神秘地滅絕了,箇中原因一直是個謎。一項對愛爾蘭大鹿牙齒進行的最新研究表明,這一物種由於無法適應當時的氣候變化,最終從地球上消失。 科研人員將研究結果發表在《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及古生態學》(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雜誌上。
  • 別讓「白(既魚)豚歸來」的戲碼 在長江流域重複上演
    加強對長江中下遊野生淡水豚棲息地的保護,至少能給那些尚存於世的物種,一個不同於白(既魚)豚的命運。」   前不久,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一篇文章,讓白(既魚)豚重回人們視野。該消息稱,在4月中旬的一次尋「(既魚)」活動中,有攝影師拍到了被認為已經功能性滅絕的白(既魚)豚。
  • 白暨豚 滅絕倒計時(組圖)
    12月19日,中科院水生物所白既魚豚館,王丁和課題組所有成員一起開總結會。這時,距長江淡水豚類考察結束已有6天。考察沒能發現白既魚豚的蹤影,擺在王丁及課題組成員面前的問題就是:接下來的日子裡,還要開展怎樣的工作。  他們都不願說白既魚豚已經消失。在接受採訪時他們一再強調,「白既魚豚滅絕」之類的說法都不科學。淇淇是人類飼養成功的惟一一頭雄性白暨豚。
  • 恐龍滅絕之謎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呢?古生物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氣候變遷、植物更替、哺乳動物崛起甚至是外星人。沒料到的是,最終給出答案的,竟然是地質學家和物理學家。這是一個精彩的科學破案故事。上世紀70年代,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茲對 K-Pg 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是廣泛分布在全世界地層中的薄薄一層黏土,通常厚度在 1 釐米左右。
  • 中華鱘,不再上演白公式豚滅絕的悲劇?
    「去年年底,我們在第一時間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後,獲取部分魚卵帶回實驗室進行孵化研究。」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水生態修復研究室副主任姜偉博士介紹,「當時有專家擔心,怕魚卵是雜交鱘的後代,種質不純正。但經過鑑定,認定其是貨真價實的野生中華鱘卵。」  「去年所獲的野生中華鱘魚卵的受精率、孵化成活率都很低。」
  • 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證實
    22年裡,通過對淇淇的飼養,我國科研人員取得了一批成果,使得我國淡水鯨類研究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曾經科考38天未見白鰭豚   今年4月,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組長王丁研究員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供的照片,來源於今年45歲的焦少文。
  • (楚天視點)白(既+魚)豚中華鱘的命運悲歡(組圖)
    白(既+魚)豚,你在哪裡  白  (既+魚)豚生活在長江中下遊,是我國獨有的國家一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被稱為「長江女神」。由於它本屬於古老、原始的鯨類,是研究鯨類演化的「水中活化石」。  1997年至1999年,我國連續3年在長江對白(既+魚)豚進行考察。結果,3年分別發現了13頭、4頭、4頭。
  • 史前化石解開頭甲魚「泳姿」之謎
    史前化石解開頭甲魚「泳姿」之謎 早在19世紀,科研人員就通過化石發現了這種早已滅絕的動物。但由於頭甲魚鰭的排列方式和現代魚類不同,科學家一直只能猜測它的「泳姿」。最近,英國考古學家的發現,終於揭開了迷底。  4億年前,曾有一條小河從眼前這個砂巖採石場流過。數億年的時光改變了這裡的地貌,河道較淺的地方,首先變成了寬闊的半沙漠地帶。
  • 自然的法則,恐龍的滅絕之謎
    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毒素在恐龍體內越積越多,由於毒素侵襲,恐龍神經變得麻木,直到最後導致了整個種群都消失滅絕。另外類似的觀點,還有氧氣過量說、便秘說等等。但這些觀點都是純粹基於生物學角度來看問題。現代科學家們認為,這些觀點的不足之處在於:生物學意義上的物種滅絕是需要-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的,而人們目前已經掌握的資料顯示,恐龍是在距今大約6500萬年「很短」的一段時期內突然滅絕的。
  • 「親子鑑定」或給出答案
    「親子鑑定」或給出答案本報記者 謝開飛通 訊 員 曹佳奕 陳 旻金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吉祥、富有的寓意,在世界範圍內也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但金魚從哪裡來?金魚馴化歷史如何?金魚那麼多性狀受哪些基因控制?這些問題人們一直在追尋答案。
  • 組圖:中國獨有的豚類動物--國寶白鰭豚面臨滅絕
    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數碼傳真照片) 圖為研究人員正在為「淇淇」抽血化驗。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數碼傳真照片)圖為白鰭豚館的研究人員準備為「淇淇」做例行體檢。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         繁衍生息於長江中下遊的白鰭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有「活化石」之稱。是獸非魚的白鰭豚全身灰白,體態健美,是中國獨有的豚類動物。它的價值不僅在於觀賞,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學、生物學、考古學、軍事學等多學科的科研價值,被列為世界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專家估計,目前長江裡的白鰭豚遠遠少於100頭。
  • 如果地球變成水世界,人類會進化出鰭嗎?海豚的側鰭就是這麼來的
    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不得不在水中生活,那麼人類會不會進化出鰭呢?科學家給出的答案讓人難以接受:會,海豚的祖先本來也有手指的,但是因為習慣了在水中生存,它們的手指逐漸退化,前肢進化成了側鰭。把海豚的側鰭放進X光機裡,你會看到一個驚喜:一段手指骨的弧線。海龜、海豹、海牛和鯨魚等海洋爬行動物或哺乳動物的側鰭也有類似的結構。
  • 圖文:中國獨有的豚類動物--國寶白鰭豚面臨滅絕
    繁衍生息於長江中下遊的白鰭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有「活化石」之稱。是獸非魚的白鰭豚全身灰白,體態健美,是中國獨有的豚類動物。它的價值不僅在於觀賞,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學、生物學、考古學、軍事學等多學科的科研價值,被列為世界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專家估計,目前長江裡的白鰭豚遠遠少於100頭。 圖為研究人員正在為「淇淇」抽血化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