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所說的話,所得出的結論都需要論證,才能被接納為真或者為拒絕為假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想一出是一出,想一句名言以為就是真的。教會中間所流傳的箴言,也需要拿著聖經去默想這個真言是否真的是真的。我們自己在不斷地進行了鏖戰,就是與我們心裏面冒出來的念頭搏鬥。因為我們心裏面冒出來的念頭,很多是經不起思考和考驗的。我們太容易相信從自己腦子裡冒出來的或者說從自己的情緒裡冒出來的念頭了,只是因為那是從我們裡面冒出來的。「魔鬼入了猶大的心」,這句話的應用就是魔鬼也會在我們的意念裡投注謊言的意念,而且欺騙我們說那個意念是來自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心裡的意念不都是來源於自己,這個是我們需要警惕自己的。被鬼附的人裡面有更多的鬼的意念浮現出來。而大多數人不是被鬼附的,但是魔鬼也會投注意念的毒箭,這個可以看看路易斯的《魔鬼家書》,看看魔鬼是怎麼在我們的心意上面做文章的。
另外,就算意念來自我們自己,我們就可以懈怠檢查,而輕易的斷定為真的嗎?我們太把自己當作是對的了。就算意念來自我們自己,我們的本質是罪人,我們心裡所發出來的是咒罵、苦毒、爭競、嫉妒等各樣的邪惡念頭。耶穌說,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汙穢人。我們以為我們心裏面能夠發出來什麼好的嗎?不要輕易的就信了自己心裡所冒出來的念頭,甚至說不要輕易的就信了自己的簡單的邏輯簡單的論證得出來的結論。說話要負責任。
許多人得出的結論是不負責任的,是簡單的邏輯、膚淺的論證的。不過還好的是,教會的牧者的教導,會給出正統的和正確的答案,以至於就算是我們自己對某些問題沒有經過嚴格的論證,但是還是可信的。因為牧者代替我們思考過了,或者說牧者從神學家那裡學來的,神學家替牧者思考過了。因為有教會歷史的存在,教會走了很多彎路,也在進展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思想經驗。這些思想遺產也是可信的,是歷史公認的,也是走過彎路以後再被考核過的。大公教會在替我們核對這些思想,替我們思考和論證過。我們只是拿來主義,樸素的相信就得到結論了。
因此我們可以坐享其成,只是也沒那麼簡單,還是要做出努力和選擇。歷史所留下來的神學也是很多派別,有些人選擇了這個派別,有的人選擇了那個派別。都自以為正確。但是很可能是,一個人的神學和他的做人風格是一致的,他只是剛好找到了表達工具。我們每個人的先天的資源、學習能力、社會背景、工作背景,都可能成為我們傾向某一派神學的基礎。我們的原先的資質,都可能成為我們讀聖經時候讀出來的風格。我們並沒有那個客觀。
像有人說加爾文說的那樣,他像做三角幾何一樣客觀地做神學研究。這是他的可信的地方。他的學者風格和獨立自學的精神,未必誰都吃得消,跟得來。我們雖然不會像他那麼教師的恩賜和文字的恩賜,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儘量客觀一些。而不是完全隨著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一個答案。也要考慮其他的可能性,也要考慮其他派別的可能性。
我們一方面拿著大公教會的歷史思想資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一方面拿著牧者所思考的方式來看聖經,如果我們懶惰和不獨立,我們大概就會到此為止。牧者說什麼,那就是什麼。就做一個中國式的填鴨式的學生就好。很多人的確是在教會如此當學徒的,結果是消化不良。除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外,我們也需要我們自己的默想和琢磨,我們也需要個人的禱告和尋求。學別人而不自己思考,就會迷惘。所以我們需要個人默想和個人禱告。
只是自己思考閉門造車,而不學習群體的智慧和歷史的智慧,就可能走向思想的死胡同,或者走向旁門左道。因為很多人並沒有那麼大腦袋,思考能力並沒達到能走向死胡同和旁門左道的地步,大多數人只是思考著思考著思考不通,就算了,倦怠了,就放那裡吧,不管了。這就是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學而思,思而學。站在巨人的肩膀人,自己也要做出遠眺的嘗試。在學習前人智慧的時候,也要學習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如果一邊學習,一邊思考,在自己心裏面真的融會貫通了某個正統神學家的思路,得到了他的精髓,那也真是他的弟子了。在對神學著作不只是閱讀中,也是在默想和禱告中,見到其中神的思路,這就是為我所用了。拿那些神學前輩的書,作為教材來默想靈修,當成一個普通的教材來使用,會物盡其用吧。關鍵還是要揉碎消化。
作為信徒,要博覽群書,你才有獨立思考的可能。不然的話,就像路德把讀聖經的權力下放給信徒,結果每個信徒讀的都不一樣,讀得一塌糊塗。結果路德又收回來了讀經的權利,以路德派的要理問答來對信徒進行培訓,讓他們帶著這樣的眼光去讀聖經。
而我們自己呢?既然有那麼多新教的著作,只要勤奮去讀,禱告著去讀,總會得到真傳和精髓的。讀了以後,就會有一定的鑑別真假的能力。以後再去讀聖經,也會帶著這些眼光去讀。以後也可能會偶爾突破這些書籍的眼光而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因為聖靈也會引導我們的思考,使我們得出聖靈要給我們的結論。聖靈會帶領我們的默想,使我們明白真理是怎麼成為一體的,而不只是一節一節的零碎的信息碎片。
聖經、神學經典、牧者教導、個人的人生背景、個人的思考默想、聖靈的教導,這些聚合起來塑造著一個信徒的世界觀的形成。這些各自發揮著自己的功用,神使這些互相效力,使信徒個人明白真理。我們作為個人的責任是,勤奮於對聖經的默想,勤奮於應用聖經在自己的生活中,勤奮於閱讀經典書籍,求神在自己的思想形成中帶領,也學習一些思考方法和釋經方法,總有一日,我們會成為一個站在思想巨人們肩膀上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具有獨立批判能力的聖經的門徒。
另外,我們也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思考。我們自己的過往,以及一些重大事件,不只是影響我們信主之前的精神狀態,也會影響到信主以後的世界觀的傾向。這個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非要迴避的。我們在自己的裡面思考是最得心應手的。只是需要大公教會信仰規則的修正。我們都是在我們的喜怒哀樂裡,進行著對聖經的學習,進行著對神的認識的,也是進行著對自己的認識的。
我們的歷史和我們的心路歷程,塑造著我們人格成為現在的我的獨特的樣式。我們不知道個人歷史是如何塑造人格特色或者世界觀特色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個人歷史在塑造我們個人的人格特色上和塑造世界觀特色上,功不可沒,而且影響深遠。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把脈,我們就會知道現在的我為什麼如此具有樂觀精神,或者為什麼如此具有悲觀精神,為什麼會很大氣,或者為什麼很小氣,或者為什麼很勇敢,或者為什麼很懦弱。靈界一定在使用我們的個人歷史,塑造著我們的這些特色。神借著歷史在我們的人格上做了許多的工作,把我們塑造成為現在的我這樣的人格特色。魔鬼也借著歷史做了很多的工作,影響著我們的人格特色。歷史事件本身、神、鬼,三者在各自的角色中,我們自己的人格如同一個器皿,在陶器了製作,就成為了如今的樣式。
總之,反觀我們的人生歷史,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聖經思想世界觀是與之匹配和一致的。這個是我們的資源,我們可以認出自己的思想特徵。這個也是我們的缺陷,因為我們過於使用自己的心用手的資源,就容易把這個當作全部的資源。實際上,我們也需要看別人的人物傳記,或者探訪跟我們類型不一樣的人們,在別人的人物心路歷程裡,習練我們人生歷程中所沒有的其他的方面。聖靈對帶領我們對其他的屬靈人物的傳記感慨,或者對其他類型的人生感慨,在這種感慨中,我們得著新的人格體驗,以至於我們就可以擴大心胸。這些新的人格體驗,也會使我們的默想,不只是限制在我們個人的人生經歷裡。我們越多的體驗別人的人生,我們越會對聖經有全面的認識,我們的世界觀也會更加的全面。
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去形成自己的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獨立的批判能力吧,總有一日,你會在思想上長成耶穌基督長成的身量。「耶穌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我們也是坐在眾多的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思想漸漸成形,長大成人,成熟結果。造就自己,也造就有需要的人,如同約瑟是多結果子的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