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E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在美國加州從事學校心理學測評、診斷和諮詢工作的老師。
在他工作17年中的1000多案例裡面,大於85%的都是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造成的學習問題,其中大部分原因都與先天智商無關,而與後天教育相關。對學習成績起到關鍵影響的究竟是哪些因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智商高並不幫助學習的結果
我們做學校心理學工作的,第一步都是做測評。當孩子在學習上有任何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工具是智商測試。
所以,當初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以為找到了預測學習的最簡潔的途徑。因為通過兩個小時的智商測試,我可以把孩子的能力,哪個地方弱,哪個地方強,全部清晰的給家長列出來。可是,很快我就發現,很多孩子在智力上沒有任何問題,在班裡卻有各種學習的問題。
智力會幫助學習,但對學習的結果,只是一個方面。
學習的硬體,比如記憶力,理解力,詞彙量,推理能力,信息處理速度等,其效果容易看得到;但無形的軟體,影響著硬體能發揮到什麼程度。
成功的習慣
美國學前班(Kindergarten)的成績單中包括:
>>>>專心聽講
>>>>做事獨立
>>>>遵守指令
>>>>做事時注意力集中
>>>>按時完成並交上作業
>>>>有效利用時間,努力做好作業
>>>>遇到困難嘗試不同方法去解決
到六年級又加上:
>>>>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需要時會尋找幫助
>>>>做事有條理, 作業質量高
>>>>學習努力
>>>>顯示獨立、恆心和主動性
其實,這些和國內中小學要求非常相似。
找到個性特點和養成專注力
習慣和品格的形成確實受孩子天生氣質(temperament)的影響,確實有孩子天生責任心強、做事有恆心、遇到困難心態更積極樂觀。但品格的可塑性,比起記憶力、理解力等認知能力因素強得多,這些習慣的可塑性很大。
尋找孩子自身的特點:聽力學習還是視覺學習
傳統教育模式比較強調聽力理解和處理能力,但很多孩子需要其他的學習方式。
這17年的觀察發現孩子確實各有恩賜,能力特點和傳統教育的要求以及父母的期待常常不吻合,那就需要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多觀察和接納孩子。教育是要以長取勝而不是以短取敗,花很大心力去教,不如用心去觀察,先找到孩子的特點在哪裡。
很多家長可能看過下面這個學習的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告訴大家,Lecture就是講座這種形式的學習,不到10%的孩子會吸收的比較快,50%以上的孩子會在與別人討論的過程中吸收理解的比較快,90%的孩子在重複教給別人的過程中他會吸收理解的最好。
剛上學的孩子,可以在家裡準備一塊白板,鼓勵他們當老師,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教給家人,不但提高學習的樂趣,同時還加強了理解。
哈佛心理系教授加德納博士(Dr. 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指出除了廣為智力測試和學校教育認同的語言(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數理邏輯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還有多種其它智能的存在。比如:
>>>>音樂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運動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空間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人際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內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然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讓大家理解到,孩子的天生特點非常不一樣,希望我們能夠完成做家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點,找到一個最適合他們的學習道路,這個對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專注力特別影響學習
下面要特別提一下對學習影響特別大的一個孩子天生的氣質特點,就是專注力。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兒童的年齡作為一般起點分鐘,孩子可以參加到一個指定的任務數......所以5分鐘對應5歲,7分鐘對應7歲等。如果是新穎、有趣的遊戲活動,年齡6-7歲的兒童維持注意力長達30分鐘,已經是最佳狀態了。
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一下,電子產品對注意力的影響。在美國有一個研究,對2600個孩子進行跟蹤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在2歲的時候在電子產品上花費的時間,對7歲的時候的自控力、條理能力都有負面的影響。
那孩子如果天生能專注的時間就比較短該怎麼辦?
在這裡提醒大家六點:
>>>>每天按時休息、保證有規律的睡眠,睡眠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
>>>>減少周圍分心的事物,保持一致的學習環境。
>>>>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預習和複習,了解一些內容,更容易跟得上老師的講解。
>>>>利用一些工具來幫助孩子,比如說,計時器、記事本。
>>>>最後一個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就是學習的內容。
太容易或者太難都不利於專注力,都會影響學習,最佳的狀態就是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程度(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最怕孩子沒有求知慾
在這些年工作中,我不害怕孩子專注力差一點,也不怕孩子暫時學習成績不太好,我最害怕孩子求知慾沒有了。
你跟他說:「你鋼琴彈得不錯。」「那是我媽讓我彈的。」;「你棒球打的不錯。」「那是我爸爸讓我學的。」
你可以看到孩子也許在小學期間暫時有一些成就,可是你問他你自己喜歡什麼呀?不知道。八九歲的孩子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是最可怕的。學習的態度,強烈的求知慾是孩子的無價之寶.
我觀察了很多喜歡學習的孩子,都是因為學習的過程給她帶來了成就感(Sense of Competence),而且在學習中與家長和老師的互動中,加強了健康的人際關係(Sense of Connection)。如果這兩個心理需要達不到,孩子則會逃避學習。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凱蘿·杜艾克博士(Dr. Carol Dweck)研究了35年上進心(motivation),她提出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教給他們去熱愛挑戰,感興趣去找到失誤的原因,享受努力的過程,保持強烈的求知慾。
我特別希望孩子能夠在小學結束的時候達到這個狀態和心態。能達到這個目標,她給父母的建議是,注意觀察孩子被什麼所吸引,並及時表揚他們為之付出的努力。如果這個過程接收的只有打擊,孩子很難有強烈的求知慾,看到學習就害怕。
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情緒和態度受什麼樣的「理念」左右?一方面有基因的影響,另一方面來自環境。
美國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馬丁·塞利格曼博士(Dr. Martin Seligman)的研究表明,孩子的解釋方式在8歲左右開始形成。
三個原因決定了孩子悲觀或樂觀的取向:
>>>>孩子在成長中常聽到和看到的父母對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
>>>>孩子失敗時父母批評的方式。
>>>>早期生活中有負面事件反覆發生,如親近的家庭成員在自己幼年時離世、父母又失業等。
杜艾克博士做過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她反覆把這個實驗用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現最後的結論都是一樣的,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努力的過程常常被肯定,常常被鼓勵的話,那孩子在面對困難的任務的時候,就更願意去嘗試,願意去付出更多的努力。
《心態》(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是杜艾克博士的書,家長檢查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有成長的心態。
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檢測:
>>>>失敗、被批評時是否感覺羞恥或要反擊;
>>>>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時是否嫉妒並失去自己前進的動力;
>>>>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時是否有恐懼。
這些都幫助家長來調整好我們自己成長的心態,才能夠幫助孩子擁有成長的心態。
行為習慣
最後一點影響學習的因素是,外表可以看到的行為習慣。其中,特別是時間的管理、責任感、條理性、自控力,這些都是對學習有關鍵作用的軟因素。
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更有學習的動力呢?
有四個不同的因素:
>>>>學習的內容對孩子來說有興趣。
>>>>如果沒有興趣,他自己至少有這個信心,有這個成就感能夠學會,那他也會有動力。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做的事情、自己的行為,與成果有直接的關係。
>>>>最有一個就是,比如說,他跟同學相處很好,那他的朋友們學習都很努力,那他也願意學習努力,因為這個對他來說在人際關係上是一個獎勵。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孩子的兩個基本需要,做事情能夠帶來成就感或是健康的人際關係,那他都會在學習上更有動力,在學習上能夠付出更多的努力。
了解孩子,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學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看到挫折和挑戰的時候不灰心,更願意在學習過程中付出努力,另外加上行為習慣,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造成了孩子到底學習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