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蛋白能當領鞭蟲「春藥」—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美國研究人員在研究單細胞生物如何進化成多細胞生物時,偶然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一種叫做領鞭蟲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開始進行有性繁殖以響應由細菌產生的蛋白質。領鞭蟲是與動物最接近的近親,但科學家還不清楚為何在自然環境中會發生這種情況,不過他們推測這可能會幫助領鞭蟲容易與同類交配。該發現於8月31日刊登在《細胞》雜誌。

領鞭蟲是一種原生生物,也是被用作研究動物進化起源的模型生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計劃研究一種細菌是如何影響領鞭蟲的,但他們觀察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我們知道費氏弧菌並不能誘導多細胞發育,但當添加該細菌後,我們看到領鞭蟲出現非常奇怪的群集行為。結果發現這是交配的前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家Nicole King說。

成群的單細胞生物通常會在有性繁殖之前繁殖,因為這能迅速增加一個小區域內的生物密度,而兩個領鞭蟲也會自然相遇並交配,但這非常罕見。而研究人員使用基因型分型確定了它們是進行了交配,而不僅僅是「粘性」或細胞融合,這證實了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轉變。

「領鞭蟲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進行無性繁殖,也可以兩性交配,而該轉變是由一個細菌調節的。」King說。「在動物世界裡,誘導或引起性行為的分子可以被稱為春藥。」

研究人員發現產生作用的是一種軟骨酶,它可以降解一種特定類型的硫化分子,而這種酶原被認為是動物獨有的。但如果軟骨酶的功能被抑制,那麼就不會發生領鞭蟲聚集。(唐一塵)

相關焦點

  • 狗狗反覆感染上鞭蟲?主人該如何預防鞭蟲?關於鞭蟲的相關知識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鞭蟲這個名字?鞭蟲是一種寄生蟲,一般都是出現在人類和狗狗身上,至於貓咪則是比較罕見。跟其他的寄生蟲一樣,鞭蟲也是極為難纏的一種寄生蟲。這種疾病在我國多地都有發生,對於幼犬來說,感染鞭蟲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為了能夠幫助狗狗應對這種難纏的寄生蟲,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鞭蟲的相關知識。幫助各位主人應對這種意外的情況。
  • 大蜜蜂能找到最好的花—新聞—科學網
    Ibarra說,「由於大黃蜂比小黃蜂能攜帶更大的重量,因此會探索距離巢更遠的地方。而飛行距離和載量較小的小黃蜂不能有那麼大的選擇性,所以它們接受的花卉種類更廣。」 因此,這些小蜂往往更多地參與到巢內的工作中,只有在群體內的食物供應不足時才會出去覓食。
  • 麝香:既能當墮胎藥和春藥,還能美容養顏?
    傷中陰痿,令強熱生子       鹿茸 鹿角 鹿 髓及精 鹿腎 白膠 麋角 麝香 豬腎               當然還有一些知名的古代春藥如美女倒提金方、素女與王母方也都少不了麝香的參與。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該模型能預測它們可以持續繁殖和存活多久。 「底線很簡單。如果我們繼續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方式,我們很可能會在本世紀末之前失去幾乎所有北極熊,除了棲息在北極以北的高緯度地區,例如伊莉莎白女王群島的種群。」Molnár 指的是高排量的場景下,到2100年全球氣溫升高近4攝氏度。
  • 狗能聞到新冠病毒嗎?—新聞—科學網
    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都在測試狗是否能通過嗅覺檢測新冠病毒但也有人質疑這一過程是否能產生有實際意義的結果。 11月3日,與這些動物一起工作的「國際K9小組」團隊在網上研討會上分享了實驗初步結果,並一起協商了如何改進研究。 德國漢諾瓦獸醫大學獸醫神經學家Holger Volk表示:「沒有人說它們可以取代PCR機器,但它們可能非常有希望。」他正在研究新冠病毒嗅探犬。 人類利用犬科動物優越的嗅覺已經有幾十年了。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許多頭足類動物不僅能改變皮膚的顏色,還能控制它們的透明度。例如,乳光槍烏賊基本上是透明的,但雄性烏賊體內的白色睪丸可以看到。雌性烏賊通過將透明組織變成白色,形成類似於雄性烏賊睪丸的白色條紋,以此來阻止具有攻擊性的雄性烏賊。 這個過程是在含有一種叫做反射蛋白的細胞層的幫助下做到的。當反射蛋白分子彼此分離時,大多數光會通過組織,進而變成透明。
  • 鱂魚胚胎假死偷生—新聞—科學網
    為了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許多物種已經演化出進入幾種獨特的生命暫停能力。滯育是最常見類型中的一種,它能在惡劣條件下暫停胚胎發育,並使該生命體堅持等到情況變好後再恢復發育過程。而且,在滯育中所花的時間不會影響動物的壽命,也不會影響其在「醒來」後的整體衰老及繼續生長。然而,滯育能保護動物免於衰老的生理機制仍屬未知。
  • 無味春藥馬來西亞面市 試飲女郎昏迷10小時
    聯合晚報5月17日報導:馬來西亞巴生出現中國人兜售春藥的事件已屢見不鮮,最近,又有新款春藥如「美國辣姝」、「紅蜘蛛」全新面市,而且藥力奇強,可以使女性昏迷狀況持久,恐怕會成為瞥伯和不法之徒一名自稱豪放女的25歲女郎,在好奇心驅使下試藥,方才得知新藥效力驚人,在短短20分鐘內藥力就發作,因為這樣才揭發此藥物能對女性造成巨大的威脅。加埔四哩華人協會會長陳學璋指出,該名女郎曾兩度試藥,飲下兩小瓶無色無味的春藥,馬上全身發燙和口渴,然後進入10小時的昏迷狀況;女郎發現事態嚴重,將這些春藥交給他處理,避免落入不法之徒手中。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在花粉中加入少量脂肪酸以增加其脂肪含量,結果發現,大黃蜂能明顯區分正常花粉和脂肪含量增加的花粉,並對正常花粉表現出明顯的偏好。 哪些營養物質會影響大黃蜂的覓食行為,對它們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有什麼影響?這些是隨後的餵養實驗關注的中心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花粉中脂肪含量越高,大黃蜂消耗的花粉就越少。也就是說大黃蜂寧願「餓死」,也不吃高脂肪的花粉。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35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
  • 破譯豬鞭蟲基因組揭示人類免疫之謎
    豬鞭蟲也稱作豬毛尾線蟲,是寄生在豬盲腸的一類土源性寄生蟲。鞭蟲可以寄生在人體的盲腸中引起鞭蟲病。
  • 誰是最後的迅猛龍—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描述了Dineobellator一系列獨一無二的特徵,包括靠近尾巴根部的脊椎向內彎曲,這或許能增加敏捷性,提高其捕食成功率。通過化石可以看到該恐龍巨大的鐮狀利爪上有一個圓鑿,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和另一隻Dineobellator或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如霸王龍)爭鬥導致的。 物種關係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Dineobellator可能屬於伶盜龍亞科,其中包括伶盜龍。
  • 聯合用藥幫助小鼠抵抗多種蛇毒—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Wolfgang Wüster 12月16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聯合使用兩種小分子毒素抑制劑能幫助小鼠對抗多種毒蛇的毒液。研究結果表明,聯合使用毒素抑制劑或有助於找到針對蛇咬傷的廣譜療法。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和東南亞、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農村地區,蛇咬傷每年約造成13.8萬例死亡。蛇毒的構成差異意味著基於抗體的抗蛇毒素一般只對特定蛇種的咬傷有效。
  • 紐西蘭鸚鵡「能掐會算」—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表示,紐西蘭食肉鸚鵡(keas)似乎也能這樣做。這是此類認知能力首次在類人猿之外被證明,該成果可能有助於人們理解智力是如何進化的。 「這是一項很棒的研究。」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鳥類學家和鸚鵡專家Karl Berg說。 食肉鸚鵡在紐西蘭小有名氣。
  • 甜辣椒新品種走上餐桌—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海龜愛吃臭塑料—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cub.2020.01.07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西部大猩猩:我的地盤我做主 —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0504-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利用一項技術突破,由德國馬普學會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人口遺傳學家Felix Key和Johannes Krause,以及細菌基因組學家Alexander Herbig共同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名為HOPS的方法,用於從致病細菌中檢測其古代DNA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