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少更有可信度的研究數據之前,若不能更多在市場需求的源頭控制想辦法,無論是對捕捉蚯蚓獲利的人,還是對包括相關電商平臺在內的渠道商施加過多壓力,最終的效果,恐怕都是不及預期的。
文 | 宋金波
日前有自媒體推文,批評有人用一種「電蚯蚓機」捕捉蚯蚓,會導致「我們的土地失去生機」,並且指出各大電商平臺對此負有責任,對此「推波助瀾」。
在百度搜索「蚯蚓機」,有69萬多條相關信息,有售賣廣告、使用視頻、捕捉方法等。這種「電蚯蚓機」是何種物事?它真的有那麼「厲害」,甚至會造成「土地失去生機」嗎?各大電商平臺應該對此負有怎樣的責任?
電蚯蚓機 圖:網絡
疑似一個中國原創的「發明」
很多人看到「電蚯蚓機」的大體操作模式,立刻就聯想到了「電魚」,進一步會想到「竭澤而漁」四個字。聯想很靠譜,因為「電蚯蚓機」最初的「創意」,確實很可能來自於「電魚」。
網上有媒體對據稱是「電捕蚯蚓機發明人」朱昌軍的訪談。朱昌軍是安徽亳州人。在訪談中,可以得到的幾個關鍵信息包括:「電蚯蚓機」大概是在2010年前後開始「研發」的,因為亳州市是全國最大藥材交易市場,也是全國四大藥都之一。蚯蚓是中藥材地龍。地龍是珍貴的中藥材,老農民都是靠出力氣去挖蚯蚓,費力又費時間。朱昌軍說,他試著拿電魚的機器去電蚯蚓,最初效果並不好,後來他把電魚的機器改動了一下,加上幾個配件,使高電壓和高電流變成了低電壓和低電流,又加上了脈衝配件,依據上述信息,在有新的證據之前,「電蚯蚓機」很可能是中國原創的發明,而且時間不過10年左右。它最初的機理,來自於「電魚」的啟示。
至於「電蚯蚓機」的作用機理,有各種說法。我不認可所謂「電流脈衝把蚯蚓電暈」的解釋。魚電暈會浮上水面,蚯蚓電暈後可不會浮上土表。更大的可能性是電流脈衝對蚯蚓形成了刺激,促使其逃離土壤。朱昌軍強調說訣竅在於「低電流和低電壓」,也是同樣的原因。
應該說,「電蚯蚓機」的基本原理和技術幾乎沒有什麼門檻,所以現在生產廠家很多。就我所知,很多人都曾經想過或實驗過把土壤局部導電後會對土壤中的生物造成何種影響,但能把這個念頭引入捕捉蚯蚓,付諸實施,並且找到能讓蚯蚓自己爬出土表的參數,不管怎麼說,也是不容易的。
從各種來源看到的視頻或者數據,包括各電商平臺的消費者評價來看(很多評價都附帶了實際操作後的「成果」圖片),「電蚯蚓機」的效果顯然是非常好,否則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就「風靡全國」,甚至在百度有數十萬的搜索量。當然,有些電商商戶宣稱的「一網打盡」肯定是有些誇張了,但是「應收盡收」還是差不多。具體的數據,還是有明顯的差別。
會使「土地失去生機」嗎
蚯蚓的環境生態作用在科學上基本是定論。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土壤本身,蚯蚓的生命活動有助於破碎和消化分解枯落物,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蚯蚓也是土壤食物鏈上的重要一環,養活很多其他物種,也可以說是「基石物種」。另外,蚯蚓還是一種很重要的環境指示物種,比如,蚯蚓數量多,一般來說,就說明土壤受到有害汙染的程度低。
這樣一個物種,如果過度捕捉,那麼對土壤環境甚至對更大範圍的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是無可置疑的。
更確切地說,如果不是必要,在當下的環境壓力下,人類應該儘可能不對任何野外物種予以採集或捕捉,以避免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不必要的壓力。這當然是在說一種極端理想下的情況。現實中,人類總會出於不同的需求,對自然界伸手,從採摘野果,到捕捉海魚。主要出於兩個因素,這些行為被容許甚至成為一種無傷大雅的風尚,一個因素是大自然有自我調整的能力,包括一些被捕獵的野生動物,會對外界壓力做出反應。但這只能是在一定區間內的,超過某個臨界壓力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過度」,對某個物種或者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就可能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短期不可逆,比如說對某種動物的捕獵使其種群數量小於「最小生存種群」的值。
另一個因素,則是需求的必要性,包括它的緊迫程度,是否可以被替代,它產生的外部價值,這種需求在文化習俗中的重要程度通常,人們甚至可以在心理上原諒一種非法捕獵行為,假如確實是為了「救人命」。反過來說,假如某種需求是可以替代的,例如當研究證明虎骨酒中的虎骨可以用貓骨替代,阿膠的原料驢皮可以用牛皮等替代,那麼這種需求的必要性就會大大降低。
前一個因素,主要是「度」的問題。那麼用「電蚯蚓機」捕捉蚯蚓,有沒有「過度」導致對土壤環境有實質性的破壞呢?
答案是,我不確定。這主要是因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對土壤生物的監測、研究,相比其他動物,包括很多昆蟲,都非常匱乏,特別是定性的研究。大部分相關論文,在生物學上,主要是關於蚯蚓的採食、繁殖等行為,在農業領域,則有一些關於農藥施用對蚯蚓生存的影響。可以看到,至少在近幾年裡,關於「電蚯蚓機」的新聞和爭議一直都有,在以往的報導中,科班出身的專家,無論是來自農業還是生物學、生態學領域,幾乎沒有哪位非常肯定地做出結論。一個嚴肅的自然科學從業者,在缺少一手信息和數據的情況下,是很難武斷地說,「電蚯蚓機」這種捕捉手段在目前的條件下,一定有或者沒有達到這樣一個閾值。
鑑於我們的討論是從幾篇相關的網文開始,那麼,就我看到的幾篇網絡推文,我可能會更強調,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電蚯蚓機」這種方式已經達到了這些文章所指控的那種程度。在這些推文中,有些表述,未免因為專業性的缺失顯得誇張,更多是憑藉直覺得出結論。當然,我也不會肯定地說,這些結論本身一定是錯的,只是任何結論都需要更多的專業研究數據支撐。
一些民間環保組織在做出相當嚴重的指控時,忽視了在不同地理空間、不同氣候帶、不同土壤背景環境及生態系統的情況下,蚯蚓數量的增減影響是不一樣的。同樣,蚯蚓的種類不同,種群繁殖更新的速度也有差別。另外,在東北、西北和海南,不同的採捕組織形式,有些是大批、有組織、成規模的,有些則不是,對土壤環境的影響顯然也是不一樣的。「一刀切」的結論,不具有說服力。
這些指控可能同樣忽視了在有「電蚯蚓機」之前,捕捉蚯蚓的行動已然在多年裡廣泛存在,只不過人們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通過挖掘、誘捕等方式進行。這些既有的捕捉行為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也不得而知。相比「電蚯蚓機」,對蚯蚓生存環境及土壤影響更大的,應該是耕作生產方式,包括農藥與化肥施用的影響。不能對上述影響作出評估,就很難在此基礎上同步評估「電蚯蚓機」的影響。
當然,影響客觀存在。有媒體報導,在某地,「抓蚯蚓這一行業,已有20多年歷史,多年的濫捕,使當地土壤裡的蚯蚓數量銳減,五六年前,隨便一上午就能抓到100多斤,現在即便下雨天,最多也只能抓個四五十斤。抓了五六年蚯蚓的符先生介紹,由於蚯蚓越來越少,抓蚯蚓的都是開車到處跑,甚至會跑上幾公裡遠。」但這些直觀的觀察,仍然不足以證明「電蚯蚓機」的害處到了不得不禁止的程度。
電商的責任與源頭管理
從需求角度來說,儘管捕捉蚯蚓的目的可能很多樣,比如用於一些特種養殖的飼料,釣魚愛好者的魚餌,甚至僅僅是「好玩」,但能造成如此規模的捕捉,能讓「電蚯蚓機」成為熱門產品,只能是商業需求,確切地說,是蚯蚓作為中藥原料「地龍」的市場需求。前面幾種在目前都是可以代替的,而且總量微乎其微。
蚯蚓養殖 圖:網絡
上世紀末,筆者在西藏墨脫科考,發現當時部分村莊因為刀耕火種造成的滑坡情況有增加趨勢。後來了解到,當地一直局部保存有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但長期以來,在相對較低的生產力水平下,人與自然相安無事。直到上世紀中葉以後,由於油鋸等工具出現,刀耕火種的強度突然加大,對環境的壓力也就驟然增加。
在某種程度上,「電蚯蚓機」很像技術進步造成環境壓力增加的一個類似例證。理論上,「電蚯蚓機」可能會因為大幅度降低捕捉成本和難度,使捕捉蚯蚓越過一條界限,使其從一種雞肋行當,轉而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行為,並因此造成環境壓力越過極限。但即便未來果真到這一步,工具本身也沒有罪錯。在發現「刀耕火種」的問題後,並沒有誰要求禁絕油鋸,而是逐漸減少了「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電蚯蚓機」雖然不是油鋸這樣的基本工具,但其原理極為簡單,只要有足夠的市場需求,而且這種市場需求還不違法,那麼,即便能夠做到在電商平臺上禁絕「電蚯蚓機」的售賣,也不大可能減少其進入市場的數量。
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叫「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裡的「買賣」,是指市場需求。野生動物保護領域,類似的案例就太多了。很多野生動物偷獵行為即使在嚴厲打擊下也難以禁止,就是因為市場需求沒有減弱,減少供給只能抬高價格甚至刺激需求。今年出臺野生動物「禁食令」後,情況就很快出現了轉機。
蚯蚓作為中藥的確切價值仍有爭議,而且事實上它可能存在其他風險,比如重金屬或有毒物質的富集,如果用於藥材或食品,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隱患。這一點此處不再展開。考慮到蚯蚓本身曾經有過成功的大規模養殖,所以如果顧忌對野生資源的破壞,用養殖替代捕捉,當然是一個好的選擇。不過,和當年穿山甲保護遇到的問題很接近,因為人們無法區分野生和養殖的個體,所以很難控制捕捉行為。
依照現有的法律體系,很難說捕捉蚯蚓是一種違法行為。當然,在一些地方,已經基本將用「電蚯蚓機」捕捉蚯蚓視為不合法。在近幾年重視生態環保的大背景下,包括社會整體上對生態保護的認知水平也在提升,有理由相信,大規模的「電蚯蚓」會越來越失去市場,最終成為一種非常小眾的行為。不過,在缺少更有可信度的研究數據之前,若不能更多在市場需求的源頭控制想辦法,無論是對捕捉蚯蚓獲利的人,還是對包括相關電商平臺在內的渠道商施加過多壓力,最終的效果,恐怕都是不及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