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鷹眼荷魯斯 歷史心發現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歷史心發現】
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在騎馬與砍殺:火與劍的戰場上,有這樣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他們手持有著紅白色旗標的騎槍,背後裝著醒目的人造羽翼,頭頂著龍蝦鱗甲般的頭盔,威風凜凜地橫掃戰場,將敵人斬於馬下。這些人就是著名的波蘭翼騎兵。在遊戲裡,他們的設定和真實歷史其實有著較多的出入,真實歷史上的他們是更加全能的戰士、遠近戰複合的重騎兵,見證了16-18世紀波蘭國運的興衰起伏。
1.翼騎兵的起源
奧斯曼-巴爾幹風格的輕騎兵,翼騎兵的早期原型之一
在起源上,這種輕裝槍騎兵可以追溯到羅馬-拜佔庭時代:在公元4世紀的羅馬帝國的晚期,就出現了被稱為奔襲者的輕騎兵部隊;到了10世紀的拜佔庭,帝國會從塞爾維亞人中招募一些善於劫掠和襲擾的輕騎兵作戰;在13-14世紀,一些塞爾維亞的輕騎兵成為了當地反擊奧斯曼入侵的主力軍。而在塞爾維亞王國崩潰之後,一些塞爾維亞騎兵前往波蘭服務,這些身穿輕便衣甲、手持不規則盾牌和騎槍的巴爾幹輕騎兵,就成為了波蘭翼騎兵的前身。
巴爾幹風格的盾牌,翼騎兵翅膀的來源之一
在這一兵種進入波蘭之後,這些人被稱為hussar,也就是驃騎兵,並面向波蘭、匈牙利、塞爾維亞等不同民族成分的人招兵,這就為大名鼎鼎的翼騎兵奠定了基礎。
行進中的翼騎兵編隊
2.波蘭翼騎兵的編制
盛裝的波蘭翼騎兵
在出身階級上,波蘭翼騎兵一般都是貴族。在16-18世紀的波蘭,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人口有6%-9%屬於貴族階層。雖然在名義上,貴族們都是平等的,但實際上這些人因為財力之分分為三六九等。對於年輕貴族、沒有財力的沒落貴族,加入翼騎兵小隊和連隊往往是獲得升級的綠色通道。翼騎兵的服役期往往有3-5年,服役本身就是以愛國之心為驅動力。
富裕的貴族可以在波蘭國王或者某個黑特曼(波蘭、哥薩克的軍事首長)的封地附近購買一塊土地,然後每年用3-5個月的時間服役。時間一長就有可能獲得高級貴族的注意力,從而獲得升遷的機會,最後獲得"士兵騎士"的身份;而對於年輕的、沒有經驗的貴族子嗣,他們則需要服役更長時間,才有更好的提拔機會。如果不能升級,最後職業軍人會是他們的出路。因為大部分翼騎兵出身於貴族,在軍職上,翼騎兵算是小軍官,由於保留了中世紀貴族騎士的特性,所以他們有違抗軍令後的赦免權。在1775年翼騎兵招募制度廢除之後,翼騎兵的編制"旗"轉化成了類似於西方軍隊的編制。
即便如此,加入翼騎兵部隊意味著無上的榮光。戰友們們會自稱為貴族兄弟(pan brat,意思是lord brother),成為翼騎兵連隊的一員不僅意味著兄弟間互助的袍澤之情,而且還意味著崇高的社會地位。直到18世紀,如果球場、劇院和貴族會議裡人滿為患時,波蘭翼騎兵出現在場,他們永遠是有座位的觀眾。
地方上也有翼騎兵鎮守
波蘭翼騎兵的編制來自於中世紀的騎士制度,一個編制的騎兵小隊叫做一騎槍,若干個騎槍可以組成一旗。一般來說一旗由一個貴族帶隊,包括3-5個作為成熟戰鬥力的騎兵、旗手、鼓手、2個武裝侍從、其他營地僕役;30-60個騎槍可以組成一旗,也就是一連隊,一連隊的人數在100-300人不等,取決於招募者的財力、經濟水平。
隨軍作戰的僕役
在一個騎槍中,作為主力的戰鬥人員是在編人員,可以領取國家的軍餉補貼,而武裝侍從往往是沒落貴族子弟或者是平民階層。他們屬於貴族私募人員,不屬於領餉者,貴族可以隨意炒掉他們,他們也會因為待遇不佳等原因將戰馬偷走。富裕貴族子弟或者富人子弟如果能負擔得起戰馬和昂貴的裝備,就可以升級為相對低級的騎兵。富有的波蘭-立陶宛貴族在得到貴族議會授予的招募令之後,可以將這樣的一支支小隊集合招募起來,組成一個連隊。一般連隊的人數在100-300人不等,連隊規模的大小取決於招募者的財富情況。由於連隊的招募者需要預付一部分軍餉,所以連隊的招募者往往非富即貴,只有大貴族才有充足的財力招募部隊。
王室也會有自己的翼騎兵部隊
在軍隊屬性和職責劃分上,翼騎兵部隊分屬於不同的編制。最主要的是按照旬發軍餉的常備軍,3000-5000人的常備部隊中有1000名翼騎兵,這些職業軍人的主要職責,是在南部邊境上防禦克裡米亞韃靼人劫掠波蘭;除此之外,由於1652年常備軍災難性的戰敗,貴族議會臨時組建了一些軍隊,這些人中的骨幹力量會在和平時代保持編制,在戰時作為主戰部隊的重要補充。除了國家軍隊,1576年開始,巴託雷國王開始組織一支規模為1000人的皇家翼騎兵部隊。
當然,各地的大貴族們也會組織自己的私人部隊或者儀仗隊保衛波蘭各地。這些人中雖然不乏善戰之士,但是他們往往也是為錢和家鄉而戰,不願意到遠離家鄉的地區服役。
波蘭城堡
在軍餉方面,波蘭翼騎兵的軍餉往往是每旗3個月15茲羅提,而皇家翼騎兵部隊往往是每旗18茲羅提。到了17世紀上半葉,隨著通貨膨脹,這一額度被提升至50茲羅提;從17世紀50年代開始,這一額度沒有變化,但是貨幣貶值則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騎士們實際收入的下降。與瑞典、土耳其的戰爭則進一步殘破了波蘭的經濟。導致了很多連隊領不到國家的餉錢。所以翼騎兵的軍餉水平,和國家的經濟情況是緊密相關的。
波蘭農莊
3.武器裝備
在武器方面,一般富裕的旗長或者聯隊長、黑特曼會自費武裝一部分翼騎兵和侍從;作為為國徵戰的回報,他們有機會獲得國王授予的終身的步兵上校或者終身官職,然後,他們就可以通過固定的軍餉維持自己的騎兵部隊了。
早期翼騎兵使用的卡帕林頭盔,與瑞典手槍騎兵的款式相通,體現了早期翼騎兵的裝備不統一
由於早期的翼騎兵來自於塞爾維亞、匈牙利等地區,所以匈牙利式、奧斯曼式裝備的風格比較明顯;而那些來自波蘭本民族的翼騎兵連隊,使用的是西歐式裝備,所以早期翼騎兵部隊,在武器風格上是名副其實的大雜燴。從蜈蚣排扣的軍服,西歐風格的鎖子甲、板甲,羅斯-韃靼風格的尖頂鏈甲頭盔,到巴爾幹風格的斜形盾牌幾乎無所不有。
改良後的翼騎兵裝備
到了1576-1577年巴託雷國王的改革之後,翼騎兵的武器裝備得以統一:頭盔,護臂甲、鏈甲衫、胸甲、騎槍、馬刀、火槍以及全套馬具,還有恐嚇敵人的裝飾物。在頭盔和甲冑方面,巴託雷國王尤其中意匈牙利式的龍蝦式板甲和頭盔,頭盔的護脖和胸甲部分看起來很像龍蝦層層相疊的關節式外殼,這些甲片用鉚釘焊接起來,而護甲的下半身相對缺乏有效防護。波蘭翼騎兵的整套鎧甲重量只有15公斤,這一重量,和他們習慣使用的輕便馬鞍相輔相成,以保證戰馬衝鋒時的高速度。
龍蝦式頭盔
在鎧甲的保養上,和當時逐漸拋棄沉重鎧甲的西歐軍隊不同,當時西歐軍隊習慣將鎧甲塗黑來防生鏽,波蘭軍隊則喜歡將胸甲打亮磨光來防鏽;有時為了方便保養,普通騎兵或者出身平民的騎兵、武裝侍從會將鎧甲塗黑。在1620年之後,波蘭本國的特色也在鎧甲身上得以體現,比如頭盔上象徵著聖母瑪利亞的心形聽孔和心形開口。多數裝備都是由各地的鎧甲作坊手工製造的,大貴族們會在鎧甲上鑲金鍍銀,或者鑲嵌寶石、琥珀,而普通的連隊成員則只能武裝相對便宜、沒有什麼裝飾的大路貨。
波蘭貴族騎士依舊會攜帶弓箭
由于波蘭軍隊在1648-1656年間哥薩克大起義的慘敗,波蘭軍隊的鎧甲流失率很高,在1658-1660年的記載中,很多波蘭翼騎兵連隊的鎧甲裝備率僅有10%,直到楊-索別斯基國王即位之後,這一情況得以好轉,翼騎兵們得以迎來最後的輝煌。
插在馬鞍側的手槍
在遠程武器方面,直到1710年的大北方戰爭時期,波蘭貴族騎兵依舊會攜帶弓箭上前線。弓箭是波蘭貴族日常裝束的一部分,作為他們是軍事貴族的象徵,但是波蘭貴族的弓術普遍不高明。
從16世紀20年代開始,波蘭貴族騎兵開始使用早期的手槍,到了1567年巴託雷國王的改革階段,翼騎兵們被要求每人裝備1-2支火槍,並要求能夠熟練使用。到了17世紀晚期,波蘭翼騎兵一般是一人兩支手槍,放在馬韁繩的左側,作為副武器使用;到了1680年,翼騎兵的武裝侍從被要求武裝卡賓槍,與時俱進。
翼騎兵如林的長槍
作為歐洲當時少有的重甲騎兵,翼騎兵的重要進攻武器----騎槍比中世紀時期的騎槍更長。這種長約4.5-6.2米的騎槍,因為手柄部分有一個球體手柄,所以被人稱為蘋果槍。蘋果槍一般是用兩截空心的蘋果木或者松木粘合在一起製成,頂部有著一面紅白相間的旗幟。
此外,在17世紀對抗韃靼人和哥薩克的戰鬥中,波蘭人還會使用一種半截騎槍,長度為蘋果槍的一半。由於折損率高而且價值不菲,這種武器一般是由國王或者一旗長官來提供。
長刺劍
除了騎槍,馬刀和長刺劍也是波蘭翼騎兵的重要裝備。立陶宛風格的長刺劍長度為1.5米,主要成三稜形或者四稜形,用於推殺或者刺穿敵人的鎧甲,但無法用於劈砍或者揮舞。這種武器在遊戲中出於區分兵種、統一武器風格的考慮,被劃給了波蘭敢死騎兵。除了刀劍類武器,戰斧、釘錘和圓頭權杖也是他們常用的武器。由於這些破甲武器威力太大,被當時的波蘭共和國禁止帶入議會會場,以防止發生流血事故。
因此,波蘭翼騎兵是當時戰場上的全能戰士,可以發揮火槍手、槍騎兵等兵種的作用。
4.訓練方式
翼騎兵的裝束和旗幟樣式
在訓練方式上,波蘭翼騎兵本質上和中世紀騎士大體上沒有區別,他們依舊堅持了從學徒、武裝侍從到騎士的升級通道。在貴族少年們結束了訓練期之後,也可以獲得一面屬於自己的紋章旗幟。在訓練中,騎術是十分重要的科目一句。16-17世紀的魯塞尼亞民間諺語這樣說道:一個沒有戰馬的波蘭人如同一具失去了靈魂的身體。除了一人一騎在一個直徑3米的圓圈內打圈、不賣出圓圈外,常見的騎術訓練還包括兩隊騎士拿著騎槍對衝,兩隊人從對方的空隙間穿過。1683年在維也納之戰後的慶功儀式上,索別斯基從自己的宮廷衛隊中選了24個騎士舉起騎槍對衝,但是在逼近對方的時候突然舉起騎槍,最後兩隊人毫髮無損,這讓圍觀的德意志人看的目瞪口呆。
翼騎兵槍術訓練
除此之外,騎士們還要訓練用騎槍刺中掛在樹上的圓環;俯身拾起地面上的紙片等等。除此之外,由於騎士的重型騎槍非常沉重,此外他們還要使用馬刀和輕型火器,所以他們幾乎沒有閒暇空出手來操縱韁繩御馬。因此這些波蘭騎兵完全依賴大腿和膝蓋的夾腿壓力來控制戰馬的方向。因此危險的馬球賽也是波蘭騎兵們的日常訓練項目。最後類似於中世紀的騎士比武,翼騎兵也有自己的比武大賽,而且這種比武大賽由於賽場沒有阻隔和防護欄,所以顯得異常激烈,有大量的死傷,1605年的皇家婚禮上進行了最後一次騎兵比武,後來1629年義大利人安東尼奧-安薩隆在回憶錄中,曾經這些寫道:這些遊戲只是他們白白浪費生命的藉口。
而最好的訓練學校,毫無疑問是波蘭共和國的常備性質的騎兵軍,這些隊伍是波蘭人培養年輕騎士的重要基地。但是隨著1648年波蘭在大洪水時代一系列的災難性戰敗,波蘭軍隊一度出現了缺乏老兵來培訓新兵的局面。這一局面,直到索別斯基執政之後才慢慢得以好轉。
訓練中的波蘭騎手,牽著一匹良種馬
5.翼騎兵的人造羽翼
翼騎兵羽翼的演化歷程
翼騎兵區別於其他重騎兵的最大特點是他們的人造羽翼,這種羽翼最早來源於奧斯曼和巴爾幹騎兵的不規則盾牌上的羽飾,然後發展成了裝飾著羽毛的木架。
直到1574年,在波蘭國王的加冕禮中,才出現了關於翼騎兵羽翼的清晰描繪。在當時人的描述中,這些騎兵的翅膀是老鷹和天使的形狀,而且還有著鍍金,看起來巨大、威嚴而沉重,對於敵人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不過根據同時代人的報告顯示,這些翅膀並不完全是綁在馬背上,還有一部分翅膀是裝在馬鞍上或者騎手的盾牌上的。在1590-1600年的繪畫作品中,則出現了很明顯的描繪,翅膀是裝在馬背或者馬鞍上,而不是直接安在騎手背上的;
但是到了1635年,法國外交官查爾斯-奧吉爾的描述中,這些騎兵會把翅膀安插在背後,並直接指明這些翅膀是用於恐嚇敵人的;在1660年,一個為波蘭貴族服務的義大利裔秘書齊法裡則表示,過去波蘭騎士們會將大翅膀裝在背後恐嚇敵人,但是現在他們很少使用翅膀了;與此同時,使用單個翅膀、將翅膀安裝在馬鞍上的立陶宛翼騎兵,則體現了波蘭翼騎兵的早期原始形態。
早期的羽翼是插在馬鞍上的
從以上的歷程可以看出,波蘭翼騎兵的翅膀歷經了從裝在馬鞍-妝造盾牌上-安在人背後的演變過程。對於翅膀的功能,早期的解釋是:這種巨型人造道具可以製造巨大的噪音,對敵人製造巨大的震動和恐嚇效果,但是在1998年拍攝的波蘭歷史戰爭片《火與劍》時,在波茨南附近的翼騎兵復原中,15個急速衝鋒的翼騎兵演員發出來的聲音微乎其微;有人認為它的作用是防止韃靼騎兵的套馬索將騎士拉下戰馬,但是也缺乏過硬的證據。
現代人對翼騎兵的還原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翅膀的主要作用是製造強大的視覺衝擊力,這一做法在土耳其人的德利騎兵那裡曾經有過,他們會在自己的不規則盾牌上安裝鷹翼,韃靼人也會將一對人造鷹翼安裝在馬背上,製造視覺衝擊力。這一作用也被很多同時代的文獻記載所證明。1576年蘇黎世的海因裡希-沃爾夫在參加斯特凡-巴託雷國王的加冕典禮時,曾經這樣記載翼騎兵:這些騎士們在身上披著豹皮、熊皮、狼皮,他們遠遠看起來不像是一支人類的軍隊,而是騎著佩加索斯神馬的神話軍隊。
1616年的翼騎兵版畫,人造翅膀是斜插在手臂上的
6.戰術和戰場表現
戰鬥中的翼騎兵部隊
在戰鬥之前,翼騎兵們會進行一些戰前祈禱工作,比如彌撒等等,用寶劍擦拭聖物等等。在翼騎兵早期的戰鬥中,每個戰陣的規模大小不等,從150騎到1500騎的都有,類似於中世紀的騎兵戰,翼騎兵們在戰鬥中分為左中右三部分,每一部分在戰鬥中將同伴放在最前,後面的扈從排成若干隊。在戰鬥中,扈從們會到陣地後面列隊,為衝鋒回來的騎兵們換馬換裝備、騎槍,為下一次衝鋒做準備,並且收容照料傷員。在戰前,偵查工作 要保證戰場能讓成隊的騎兵陣進行180度的轉向,足夠平整、沒有泥濘。
翼騎兵的騎槍衝鋒
在戰術方面,翼騎兵的主要戰術是成排衝鋒,以快速衝鋒-再衝鋒為主要戰鬥方式。在發現敵人後,翼騎兵會排成相對鬆散的隊形,以緩慢的速度逼近對手,防止火槍火力的密集殺傷;跑完衝鋒路程一半時,根據隊長口令,連隊會放低長矛至矛尖大致和馬耳齊平;在衝鋒過程中,翼騎兵的長槍後端不是在腋下夾緊,而是放在一個馬鞍上的皮製套筒裡,然後騎士們在逼近之後突然加速,並縮短間距,在據敵100碼時以加速度衝入敵陣。如果一次沒有打垮敵人,他們會重複這一動作,直到徹底打垮敵軍為主。在當時有這麼一句話:"如果天塌下來,翼騎兵會用矛支起來。"在長槍折斷之後,翼騎兵一般會選用刀劍或者火槍參與近戰。所以騎槍的損耗率很大,往往要耗費大量木材和金錢,才能補充完畢。
瑞典手槍騎兵
隨著哥薩克人對於車營的嫻熟運用,以及瑞典軍隊在古斯塔夫主持下進行的改革,瑞典軍隊在火力上和隊形機動性上大為提升,足以給波蘭翼騎兵造成更大的殺傷,在近戰中,手槍騎兵們在近戰中的火力也是一個可怕的威脅。
於是在陣型上,波蘭人開始學習西歐同行,將翼騎兵和火炮、火槍手混合使用,開始採用兩翼部署翼騎兵、中間是步兵的陣型。一場激戰過後,按照甲冑完整的正常情況估計,100人的連隊往往只有不到10人的傷亡,其中馬匹的傷亡可能比人更多,而且火器造成的傷亡遠遠多於冷兵器的傷亡,所以相比於韃靼人和哥薩克,護甲完善、火器更強的瑞典人和德意志人是更加難纏的對手。
與步兵協同作戰的翼騎兵
隨著國家財政的嚴重惡化,貴族莊園的縮水和收入銳減,波蘭翼騎兵這一兵種變得越來越難以維繫,此外翼騎兵本身的貴族習氣和服從軍令是相違背的,而火器威力、精度的提升,對於傳統的重騎兵只會是越來越不友好。因此,波蘭翼騎兵在戰場上的空間越來越小。
到了18世紀的驃騎兵們,也開始了輕裝化與火器化進程,在大北方戰爭時代,一些依舊攜帶著弓箭上陣的波蘭騎兵受到了同時代西歐軍隊的恥笑。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遊戲與歷史:波蘭翼騎兵》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