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疫苗招募臨床試驗志願者 醫生:接種不感染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6月15日早上9點,北京佑安醫院的一間會議室內已經坐了4位早早前來的志願者,這些人中有90後的學生、80後的年輕母親,也有70後的醫學愛好者。他們此行的共同目的是想成為愛滋病疫苗的臨床志願者。此刻,他們正翻看著手中的知情同意書。

擺放在北京佑安醫院的愛滋病疫苗臨床試驗志願者招募啟事。

  事情緣起於今年6月份,中國疾控中心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一則招募信息,中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愛滋病疫苗(DNA-rTV)招募160名II期臨床志願者,要求年齡在18-55歲之間,身體健康,HIV陰性,試驗周期為2年。

  近年來,愛滋病疫苗的研發是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自1987年首個愛滋病疫苗進入臨床試驗至今,全球已開展了300餘項臨床試驗。在中國,包括疾控中心、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和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等在內的諸多機構的多個研究團隊都在挑戰這一世界難題。然而,進展卻並不順利。

  「事實上,能進行到人體試驗階段已經很不容易了,有權威專家的研究在業內被笑稱為『見鼠死』,一到動物試驗環節就會失敗。」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愛滋病疫苗專家表示。

  而此次招募志願者的愛滋病疫苗DNA-rTV是世界上首個進入II期臨床試驗階段的複製型病毒載體愛滋病疫苗。前期已完成的四項臨床試驗結果均較為理想。

  「按照計劃,我們應該可以在2025年前看到這款疫苗的保護率數據。」疾控中心愛滋病防治首席專家,同時也是DNA-rTV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邵一鳴教授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接種愛滋病疫苗「不存在感染可能」

  招募信息發布後,公眾反響十分熱烈,甚至還上了微博熱搜。這讓北京佑安醫院負責接待諮詢者的夏醫生感到驚訝,「我們一直都這麼招募,沒想到這次會突然上熱搜。」夏醫生表示,近期前來諮詢的人很多,「最多一天能有20個左右,年輕人比較多,什麼行業都有。」

  臨床試驗在北京佑安醫院和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同時啟動,邵一鳴表示,一方面是考慮到兩家醫院有愛滋病研究和治療基礎,另一方面,一南一北兩個臨床中心也有助於收集不同地區人群的數據。

  根據招募信息,參與整個項目的受試者會得到15000元的補助,分期發放到銀行卡中。

  不過,經濟補助並非志願者們考量的重點。一位前來諮詢的70後志願者對新京報記者說,他平時就對醫學比較感興趣,看到招募信息後過來,「想為醫學進步做點貢獻」。一位90後學生志願者則表示,他想「解鎖人生新體驗」,因此,他還叫來了朋友一起參與。

  參與該項目的志願者還有來自關注性少數群體的民間公益社團向陽花開的成員,「我們也希望可以為研究出一份力。」志願者闖闖說。

  要想正式成為臨床志願者並不容易,他們需要在了解試驗目的、流程以及潛在風險後,籤署知情同意書,並通過包括問詢、體檢在內的一系列篩選。只有在符合標準且本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能參與臨床試驗。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副主任張彤告訴新京報記者,招募過程中,大家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因為接種疫苗而感染愛滋病。實際上,疫苗裡沒有真正的HIV病毒,只是人工合成的部分HIV病毒基因片段,「不存在感染的可能。」

  一般情況下,新藥和新疫苗在上市前需要通過I、II、III期臨床試驗,通俗來講,這三期的目的分別是測試該產品是否安全、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普遍有效。夏醫生介紹,此次臨床試驗屬於II期的a階段,主要目的是測試間隔多長時間接種疫苗效果最好。

  知情同意書顯示,DNA-rTV疫苗的前幾期試驗已分別在2009年、2014年和2017年完成,受試者合計232名。試驗證實了該疫苗在人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有效性。

  就本期臨床試驗而言,志願者需要在未來2年時間內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和參與隨訪。由於經常出差,無法按時隨訪,新京報記者遇到的那位70後志願者並未籤署知情同意書。

  這種情況十分正常。張彤告訴新京報記者,志願者在體檢合格後,甚至是接種之後退出試驗的都有,退出原因包括工作變動、個人突發狀況或者單純不想再參加。「在試驗過程中隨時退出是受試者的權利。」

  「曾經有志願者瞞著家人來參加試驗,後來因為帶回家的知情同意書被家人翻出來就退出了。也有志願者要求把知情同意書寄存在我們這裡。」夏醫生表示。

  截至6月20日,浙醫一院已招滿56名受試者,佑安醫院招募了80餘人,剩下的20餘個名額後期將進行再次招募。

  「安裝了HIV病毒基因片段的小船」

  現年62歲的邵一鳴已經研究愛滋病疫苗近40年,他也是國內最早關注愛滋病的研究人員之一。1993年,他曾與多位專家一起在雲南開展了發展中國家最早的愛滋病疫苗臨床試驗,然而結果並不理想。

  現在,他參與的第二個愛滋病疫苗項目DNA-rTV疫苗已經成為全球使用複製性載體的愛滋病疫苗中走得最遠的。

  所謂複製性載體的疫苗可以形象理解為,把HIV病毒基因片段像一塊木板一樣,安裝到一艘小船中,這艘小船就是痘苗病毒——一種曾作為天花疫苗在中國廣泛接種的疫苗。

  小船進入人體後,會在2周內持續繁殖,以不斷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因此被稱為「活疫苗」。與不繁殖,僅逐步衰減的「死疫苗」相比,「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更強,更持久。

  「使用具有複製性的痘苗病毒是這個疫苗與國際上其他愛滋病疫苗最大的不同點之一。」邵一鳴說。

  小船,即疫苗載體的選擇至關重要。在歷史上,也曾有其他公司嘗試過不同類型的小船,然而以失敗告終。

  美國製藥巨頭默克公司的Ad5曾被稱為愛滋病疫苗中的「希望之星」。這種疫苗選擇的載體小船是腺病毒,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感冒病毒。

  然而,該疫苗在泰國進行臨床試驗時,非但不能有效預防感染或降低愛滋病患者血液中的HIV水平,反而增加了部分志願者的HIV病毒的感染風險。2009年,該試驗被叫停。

  這是諸多愛滋病疫苗臨床試驗中唯一被證明無效且有害的試驗,在那之後,以腺病毒為載體的愛滋病技術路線宣告失敗。

志願者需要籤署的知情同意書。 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攝

  「任何研究都不能對受試者有害。」邵一鳴向新京報記者解釋稱,該試驗的失敗主要在於疫苗載體的選擇錯誤。由於部分受試者曾經感染過感冒病毒,免疫系統對此有記憶反應,所以當感冒病毒的小船駛入人體,會觸發反應,白細胞大量增殖,正好為HIV病毒的繁殖提供了溫床。

  而DNA-rTV疫苗選擇的載體是痘苗病毒,由於天花已經滅絕多年,人不會從自然界中感染到,免疫系統也就不會有記憶反應。即使中國最後一批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現在也40歲了,經過這麼長時間,記憶反應已微乎其微。

  「80後應該沒有人接種過。」在諮詢過程中,夏醫生說到此處,幾位志願者不約而同地擼起袖子,露出胳膊上小指甲蓋大小的橢圓印記。他笑著解釋,「你們那是接種卡介苗的印。」此時,剛好一位年齡較長的女醫生推門而入。作為中國最後一批接種者,她的左上臂外側留有一個幾乎不可見的花形痕跡。

  DNA-rTV疫苗採取活疫苗的技術路線,在效果可能更強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安全性挑戰。為了進一步確保安全性,邵一鳴團隊將痘苗病毒小船上的一塊毒力基因木板卸掉,換上了HIV基因片段。「這讓痘苗病毒的毒力減弱了500-1000倍以上。」並規定,只有免疫系統完全健康的人才能接種。邵一鳴介紹稱,參與前幾期臨床試驗的200餘位受試者,只發生了1例低燒,持續不到2天。作為對比,有近1/3的人都在接種天花疫苗後出現了中低度發燒。

  愛滋病疫苗研發像黑夜中行路

  曾有研究者將愛滋病疫苗的研發比作黑夜中行路,格外艱難。

  由於HIV病毒的高危險性,研究者無法在疫苗中直接使用減毒或滅活的HIV病毒,只能使用基因工程技術來人工合成。按照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要求,HIV病毒的病毒殺滅水平要達到單次殺滅一萬億個病毒,而是否達到這一標準,實驗室現有技術水平甚至無法驗證。

  研究者常用公眾更熟悉的流感病毒來做類比。流感病毒變化多樣,需要每年接種新疫苗進行預防,但和HIV病毒的變化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徐建青教授說,「一個愛滋病患者身上所攜帶的病毒種類可能超過全球範圍內的流感病毒種類。」考慮到在世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流行株,想要研製出一款能針對所有毒株的疫苗難度很大。

  邵一鳴團隊研製的這款DNA-rTV疫苗也只適用於部分毒株。該疫苗針對的是一種在中國感染最多的HIV病毒毒株,中國約40%的HIV病毒感染者都感染了這一毒株。

  「我們目前在做的還是概念驗證,只要科學上證明是有效的,那麼針對中國剩餘60%流行毒株的疫苗,預計一兩年就可以完成。」邵一鳴表示。

  而且,不需要讓所有的毒株都有相對應的疫苗,一般情況下免疫屏障的建立只要超過一定比例就可以實現有效預防。也就是說,如果身邊的人都不會感染病毒,某個個體是否攜帶病毒或是否接種疫苗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在徐建青看來,預防性疫苗發生作用的過程好像用槍打靶。上世紀已經滅絕的天花病毒就像固定靶,只需要通過調整優化來擊中靶心,而HIV病毒則相當於多個移動靶,難以同時擊中多個靶子。

  「靶心」在哪裡是困擾研究者多年的難題。針對這一問題,徐建青是最早提出「攻擊病毒保守區」這一思路的研究者之一。在他看來,HIV病毒的變異是由逆轉錄酶功能缺陷造成的隨機突變形成,病毒序列中始終不變的「保守區」可能正是維持病毒生存的關鍵點,而這個「保守區」,就像天神阿喀琉斯之踵,或許能成為破壞「金剛不壞之身」的關鍵。

  「蛇打七寸」,徐建青說,通過攻擊HIV病毒保守區,或許能夠獲得更加廣泛的防護效果。在過去的幾年中,徐建青團隊也一直在優化他們的愛滋病疫苗。然而,「整個研發過程耗時非常長,加上觀察動物反應的時間,每輪疫苗優化需耗時4個月左右。一年可能只能進行3輪優化。」

  此外,缺少合適的動物模型也是愛滋病疫苗研發路上的障礙之一。HIV病毒只可以在黑猩猩和長臂猿身上發生與人體類似的複製行為。「愛滋病最早就是猩猩傳染給人的。」邵一鳴提到。但是作為重點保護動物,這些動物被禁止用於醫學實驗。

  種種困難讓愛滋病疫苗的研發漫長而艱難。距離首例愛滋病病例於1981年在美國被發現,愛滋病疫苗的研發已經走過了近40年的時光。截至2018年6月,全球已經進行了302次臨床試驗,然而至今,尚未有愛滋病疫苗上市。

  在愛滋病疫苗的研發中,中國研究者佔據一定優勢。

  在世界範圍內,愛滋病疫苗方面,擁有自主技術路線、自主研究能力,且擁有良好疾病資源的國家很少,中國正好是其中之一。邵一鳴說,「中國男同性戀群裡的愛滋病新發感染率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先發感染率越高,III期臨床試驗中所需要的樣本數量就越少,有利於研發進程的加快。」此外,中國臨床試驗的志願者招募能力和管理能力較強,這也為新疫苗研發提供了幫助。

  曾有人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比喻來評價愛滋病疫苗的研發進展,「以前我們只能遠遠地看著,現在我們走近了,看清了上山的路,並且大概知道要怎麼走了。」

  除了等待疫苗,我們還能做什麼?

  邵一鳴的右手食指有一道極淺的痕跡,這是他30年前在研究愛滋病患者淋巴切片時不慎劃傷的。「當時什麼措施或藥物都沒有,只能聽天由命,好在沒事。」

  許多年前,由於缺乏有效的預防、阻斷和治療愛滋病的途徑,高危人群在暴露後往往無計可施,只能像賭博一樣,等待「感染」的大悲或「未感染」的大喜。

  即使是現在,人們對愛滋病的恐懼仍然存在。有受訪者說,曾經有研究生家長來跟導師商量,希望儘量不要讓自家孩子接觸活的HIV病毒,也有研究人員因為研究HIV病毒而難找女朋友。

  上世紀90年代,「雞尾酒療法」問世,聯合使用三種或三種以上抗病毒藥物,讓愛滋病從「致死」轉變為「可控」。「現在,愛滋病其實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需要長期或終身服藥的慢性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張彤表示。

  隨著治療手段的逐步成熟,醫療和衛生部門開始將工作重點轉向針對高危人群的預防和保護。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渠道、保護易感人群是目前傳染病防治的主要思路,其中愛滋病疫苗就是用來保護易感人群的,一旦疫苗問世,將給愛滋病防治工作帶來巨大改變,張彤稱。

  但是在疫苗出現之前,多種預防方案也在研究當中。北京地壇醫院愛滋病感染臨床與研究中心主任張福傑告訴新京報記者,對於健康人群,應避免吸毒等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性行為;對於高危群體,除了做好定期檢測,還可以通過暴露前預防(即PrEP,通過每天服用兩種藥物製成的複合製劑來減少高危人群感染HIV病毒的風險)來進行愛滋病預防。

  儘管PrE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認可,但是在中國,高危人群中知道並願意採用這種預防方式的比例卻並不高。一項2011年進行的針對西部男男性行為群體對PrEP認知程度和使用意願的調查顯示,知道PrEP這種預防方式的比例不到3成,而使用過的僅不到1%。

  在向陽花開與醫院合作的幾次倡導PrEP研討會上,參與者對PrEP藥物的價格和副作用有所擔憂。並且,PrEP的藥物目前在國內缺少合法購買途徑。一位志願者表示,「都是朋友出去玩的時候帶幾瓶回來,或者找專門的代購。」

  張福傑提到,隨著愛滋病防治工作的推進,很多人都已經知道要使用安全套、不共用注射器等,但是「知道」和「行動」之間仍有距離。「就像我知道抽菸不好,也還會忍不住點上一根煙一樣。知識可以帶來改變,但又難以改變行為。」他表示,如果經常會發生危險行為,建議通過暴露前預防或者事後阻斷的方式來降低感染風險。

  「我們還是建議儘量減少危險行為,即使愛滋病疫苗研發成功,也只能預防愛滋病,而不能降低感染其他病毒的風險。」研究者們都提到了這一點。

  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相關焦點

  • 愛滋病疫苗離我們還有多遠?
    強生宣布HIV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志願者100%產生抗體》,近日,這則新聞在微信朋友圈刷了一回屏。「愛滋病疫苗要問世了?人類終於可以戰勝愛滋病了?」不少網友「喜大普奔」。但是很快,這則新聞被指出將重要實驗數據張冠李戴,只是個烏龍報導。事件背後,其實可以看出人們對於愛滋病預防性疫苗的期待。   從1981年報告第一例愛滋病,1983年分離出HIV病毒以來,HIV疫苗的研發從未停歇。
  • 疫苗無效載體有毒 愛滋病疫苗研製禍不單行—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對兩種疫苗的結合體進行測試,其中一種包含植入DNA碎片中的HIV基因,另一種使用了弱化版本的腺病毒—— 一般會引起常見的感冒,以承載愛滋病病毒的基因導入。監督委員會通過實驗數據發現,疫苗組中有41人感染HIV,安慰劑組中有30人。國立過敏症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隨即立刻在HVTN 505試驗中終止了接種疫苗,該機構之前已在11年內對該實驗投資7720萬美元。「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 疫苗試驗:當人們陷入絕望時,總想放寬道德標準
    原創 GlobalMD 全球醫生組織 來自專輯新冠病毒全球疫情廣角報導|專輯恐怖的事實「疫苗人體試驗」「疫苗挑戰試驗」將招募3萬健康成年志願者參加。許多政界人士、醫學倫理專家和醫生並不以為然,而且支持這種做法,即向健康志願者注射試驗性疫苗,然後故意讓他們接觸SARS-CoV-2病毒,看看是否能有預防病毒感染效果。
  • 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有希望的 HIV 疫苗項目宣布「徹底失敗」
    但一個獨立檢測委員會提前對數據進行了峰值檢測,在評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後,獨立檢測委員會很遺憾地告訴項目負責人,接種疫苗組有 129 例感染,安慰劑組有 123 例感染—— 這意味著試驗失敗了,1.04 億美元的投資也宣告「打了水漂」。
  • 周一開始在哈瓦那進行該國首個新冠疫苗項目的人體臨床試驗。其前...
    古巴自主研發新冠疫苗啟動人體臨床試驗;①據報導,古巴於本周一開始在哈瓦那進行該國首個新冠疫苗項目的人體臨床試驗。其前兩個階段的試驗將持續到今年11月初,並將涉及676名志願者。報導稱,該候選疫苗由古巴芬利疫苗研究所研發,被命名為「主權01」,已於8月13日在古巴國家藥品、醫療設備和器械管理部門進行註冊;②芬利疫苗研究所所長比森特·貝雷斯介紹說,「主權01」已在5月至8月間順利完成動物實驗,是拉美國家首個自主研發並開展臨床試驗的候選新冠疫苗。
  • 「人用皮卡佐劑狂犬病疫苗」取得臨床突破
    專注於研究、開發、製造、銷售和推廣疫苗產品的生物製藥公司中國依生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簡稱「依生生物」)今天宣布,皮卡狂犬病疫苗的臨床一期試驗取得了良好的結果,皮卡狂犬病疫苗是一種臨床開發階段的疫苗,用於潛在的狂犬病病毒暴露後的免疫保護。
  • 強生的實驗性新冠疫苗在臨床前研究中取得積極結果 預防倉鼠出現...
    強生公司的一種實驗性疫苗能夠防止在接種候選疫苗四周後接觸病毒的倉鼠出現嚴重症狀。強生公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第一個證明疫苗可以預防動物受試模型出現肺炎等嚴重併發症的研究。Ad26.COV2.S人體試驗的第三階段將於9月開始,該公司希望將6萬名志願者納入研究。
  • 中國新冠疫苗在土耳其三期試驗 土媒:試驗參與者未出現重大副作用
    央視網消息,據土耳其《自由每日新聞報》12月1日報導,土耳其官員稱,土方對參加中國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志願者進行了密切的觀察,目前試驗結果顯示沒有出現重大副作用。9月15日,中國新冠疫苗的三期試驗在土耳其啟動,參與接種的人員包括具有高感染風險的醫護工作者以及其他中風險志願者。目前,試驗沒有報告嚴重的副作用。
  • 第一批臨床試驗者成功注射疫苗,光體檢就抽8管血
    近日,陳薇院士帶領團隊研發出一種名為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隨後該團隊向社會招收志願者,開展第一批臨床試驗。陳薇對該疫苗的原理作出解釋。即了解病毒後,為它「做手術」,將其改造成研發人員所需要的載體病毒,將疫苗注入人體後可以產生免疫功效。
  • 國家重大新藥創製項目「人用皮卡佐劑狂犬病疫苗」取得臨床突破
    狂犬病是一種目前已知的最致命的急性傳染病,一旦出現臨床症狀,感染死亡率幾乎達100%,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球有60,000人因此喪生,在中國、印度和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威脅。
  • 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如何?哪些人群不適宜接種?——權威專家解讀新...
    我國新冠疫苗研發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國布局了5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疫苗研發工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截至12月2日的統計,目前我國有15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5款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已經涵蓋我國布局的所有技術路線。
  • 首位參與新冠疫苗試驗女生:接種跟平時打針一樣 之後就是吃吃吃
    開始接種疫苗。2. 疫情期間做志願者,先後幫助多家單位採購口罩、防護服等物資。3. 一日三餐不重樣。4. 中間進行血液樣本採集。口述者:靳官萍(武漢志願者)口述時間:3月25日我是一名新冠疫苗試驗志願者。
  • 國產新冠滅活疫苗將在南美國家開展三期臨床試驗
    據國藥集團消息,8月20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試驗(Ⅲ期)秘魯共和國啟動儀式在京舉行。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研製生產的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正式獲得了秘魯衛生部國立衛生研究院頒發的Ⅲ期臨床試驗批件。
  • 接種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症狀」,美國醫藥巨頭暫停新冠疫苗研究
    不過,強生公司也強調,症狀、意外和其他醫療問題都可能出現在臨床研究中。並強調了「試驗暫停(study pause)」和「臨床暫停(clinical hold)」的區別,後者是一項更正式且持續時間更長的監管行動。美媒指出,雖然臨床研究中出現暫停並非罕見,但疫情期間的疫苗研究關注度明顯更高。
  • 科技部:我國三個新冠病毒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4月14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藥物研發、疫苗研製等科研攻關進展情況。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目前我國已有3個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其中陳薇院士團隊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研究,已於3月底完成了一期的臨床試驗,並於4月9日開始招募二期臨床試驗志願者,是全球首個啟動二期臨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種。
  • 美國十二月中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FDA外部顧問將於12月10召開會議,討論輝瑞公司開發的緊急使用疫苗,該公司宣稱這款疫苗在對抗高傳染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有95%的有效率。「保證絕大多數人在住所五公裡內,就能找到能夠接種疫苗的藥店。」目前加拿大和美國已經表示,全民免費接種。加拿大訂購了3.58億隻疫苗,平均人均十支,人均配置十分充裕。
  • 惡狗咬了陶醫生還吠:你嘴上支持國產疫苗,身體卻要接種美國疫苗
    方狗針對的是陶醫生12月13日的微博表態:我支持國產疫苗,但我願意吃螃蟹嘗試mRNA疫苗,和是否美國生產沒有關係。然而,在方狗發微博的前一天(也可能是當天),陶醫生於北京時間26日10點30分接種了中國的滅活疫苗(詳見:剛剛,陶醫生接受了中國滅活COVID-19疫苗的輕...),這算不算打方狗的臉呢?
  • 中國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受試者最多打3針,臨床前研究用時98天
    臨床試驗第一針已在武陟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疫苗臨床研究現場完成注射。此外還有兩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疫苗是,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重組新冠病毒已於3月底完成Ⅰ期臨床試驗受試者的接種工作,4月9日開始招募Ⅱ期臨床試驗志願者。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滅活疫苗4月13日開展臨床試驗。
  • 新冠病毒疫苗接種20問,讓你了解接種全過程
    >有新冠病毒感染史者;臨床醫師或接種工作人員認為不適合接種者。接種後一周內避免接觸個人既往已知過敏物及常見致敏原,儘量不飲酒、不進食辛辣刺激或海鮮類食物,建議清淡飲食、多喝水。10. 接種新冠疫苗後如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怎麼報告?根據既往的經驗,一般接種疫苗後嚴重的不良反應會在接種後30分鐘內出現,請及時告知接種點醫生。
  • 5月底疫苗進入動物試驗,為什麼疫苗研發一定要進行動物試驗?
    近日,清華大學表示,清華大學抗疫攻關團隊研發疫苗和抗體藥物5月底均可進入動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試驗階段。在陳薇團隊研發重組新型冠狀病毒(2019-COV)疫苗(腺病毒載體)Ⅰ期臨床試驗之後,中國疫苗研發的又一項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