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袁迎蕾 通訊員 張亞傑 敖傑
在今年第2號颱風「鸚鵡」還只是菲律賓以東洋面的熱帶擾動時,它就已被海南氣象部門密切監視。路徑穩定、移速快的小小「鸚鵡」,兼具強度弱、結構不對稱的特點,並且給南海東北部和海南島東部海面帶來強風雨天氣,瓊州海峽航線也於6月13日15時起全線停航。
海南氣象部門提前嚴密監測,緊盯颱風「鸚鵡」,在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同時,抓住有利時機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將氣象趨利避害的效能最大化。
緊盯「鸚鵡」,新技術新手段「上線」
今年入汛以來,海南颱風災害影響評估三維模擬系統投入運行。
這個由海南省氣象局研發的省重點項目,實現了從天氣預報向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的轉變,可為政府部門防汛指揮決策提供更加專業化和信息化的技術支撐。
6月11日20時,位於菲律賓東部近海熱帶擾動加強為熱帶低壓。該系統第一時間監測到颱風生成和發展,通過實時站點監測、雷達回波、衛星雲圖等手段全方位監測颱風動向,讓預報員全面了解颱風動態;通過智能網格預報中的大風、降水數據,以及經濟、人口、船舶等承災體空間分布,進行災害影響評估,並通過三維模擬展示評估結果。「預計,未來24小時該熱帶低壓對海南省經濟、人口、交通、船舶等沒有明顯影響。」系統持續逐小時滾動更新評估結果,及時發布颱風災害評估信息。
緊抓「鸚鵡」,人工增雨緩解旱情
今年以來,海南氣象乾旱呈階段性發展。截至6月14日,15個市縣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乾旱。中國氣象局和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抓住有利時機,聚焦前期受高溫影響乾旱地區,科學、安全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鸚鵡」登陸前後水汽條件好,有利於開展作業。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邢峰華早早坐在指揮臺前,與空域管制人員、市縣作業人員密切聯繫。
與指揮作業的邢峰華一樣,一線作業人員為了抓住有利時機,密切緊盯挑燈夜戰。14日凌晨3時30分,作業指揮人員監測到三亞以南的海面上有對流雲生成。三亞市氣象局柯賢章、麥世堅、梁正鵬3名作業人員立即到達指定地點,並於6時12分在吉陽區大茅山莊附近成功實施人工增雨作業。
截至6月15日8時,海口、三亞、儋州、樂東、東方等17個市縣成功實施人工增雨作業133次,發射火箭彈260枚,燃燒催化煙條37根,作業效果明顯。據統計,14日8時至15日8時,增雨點附近普降大到暴雨。
緊跟「鸚鵡」,預報預警全方位發布
準確的預報是做好氣象服務的前提。在海南,將預報預警信息傳遞給社會公眾的最為特殊的一種方式,當屬北鬥船載終端了。
5月20日起,海南氣象部門對全省所有大中型漁船上的北鬥船載終端全面更新升級,「海南省氣象局海洋漁船氣象信息衛星發送系統」升級成為「北鬥船載終端可視化氣象預警系統」,可實現在北鬥船載終端上顯示颱風、海上雷雨大風、大霧等信息的功能。
據統計,6月11日21時50分至6月14日12時,海南氣象部門通過該系統向全省6166艘漁船發送颱風預警信息和海洋預報26次。
此外,海南氣象部門基於微博、微信、手機App、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及傳統媒體平臺,及時對外發布文字、圖解、視頻等形式的「鸚鵡」相關預報預警信息融媒體產品,為公眾提供了有關颱風「鸚鵡」的融媒體「科普盛宴」。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6月16日二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