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腎臟就像一個超級「篩子」,可以把血液中的有用成分保留下來,同時將身體新陳代謝下來的「廢物」篩出去,然後通過尿液排出體外。腎臟不好了,身體產生的代謝產物就不能很好地被腎臟篩選出來,某些指標就會出現異常。很多人把腰酸腿疼、尿中出現泡沫、尿黃尿臭當成腎病發生的標誌,其實這樣做往往會耽誤診治腎病的最佳時機,而且「誤診率」和「漏診率」也是很高的。#百裡挑一#
不知道為什麼,相對上述所謂的腎病「症狀」,可以表示腎功能好壞的醫學指標就不那麼「普及」了。很多朋友都知道肝功能好壞要看轉氨酶,但要問他們腎功能好壞看什麼指標,就一臉茫然了。究其原因,可能與我國曾經是B肝大國有關,人們對肝病的了解要更多一些。老人們都知道腎病是一種「富貴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腎病患者日益增多,當前我國的慢性腎病患者已超過1億人了。
腎病發生的初期,患者是感覺不到任何症狀的。當出現明顯的腎病症狀,如全身乏力、雙下肢水腫、排尿異常等,病情往往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腎臟是個超級「篩子」,一旦腎臟功能出現了異常,首先就會表現在某些代謝產物的異常上。在這些代謝產物中,血肌酐、尿素氮和胱抑素C比較具有代表性,它們都具有評價腎功能好壞的作用:
1、血肌酐,是肌肉組織新生代謝的產物,每天產生的量幾乎是恆定的;肌酐只能通過腎臟排出體外,排出多少完全取決於腎小球的濾過能力。眾所周知,腎小球濾過率是反應腎功能的金標準。成年人血肌酐的正常範圍是44-133μmol/L,超過了這個範圍就意味著腎臟的損傷;
2、尿素氮,尿素氮是蛋白質代謝的產物,每個蛋白質可產生0.3克尿素氮;腎臟也是尿素氮的主要排洩器官,尿素氮在腎小球濾過,在腎小管被重吸收,可反應腎小管的功能好壞,這項指標對透析患者尤為重要;
3、胱抑素C,這是近年來才逐漸被學界重視的一個指標,胱抑素C是一種小分子蛋白質,在血液中濃度非常穩定,還不會被其他因素所幹擾。腎臟又是它唯一的排洩器官,是理想的腎功能評價指標,只是現在應用得還不廣泛。
從上面三個評價腎功能指標來看,血肌酐是最重要的一個,大家看到這個指標的檢查結果,就可以大致判斷一個人的腎功能好壞了。一般來講,如果血肌酐大於133μmol/L,就說明腎臟有炎症和輕微的損傷;如果超過186μmol/L,就說明腎功能有明顯的損傷了;如果超過了451μmol/L,就說明已經發展到了腎衰竭期;如果超過707μmol/L,就發展到尿毒症了。
在專業腎內科醫生的眼中,血肌酐指標容易受到多種病理和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肌肉總量和飲食習慣等。罹患某些肌肉損傷性疾病或者服用了某些藥物,也會影響到血肌酐值的準確性。醫學界公認的判定腎功能的金標準,是使用ECT測得的腎小球濾過率。如果尿常規檢查發現血肌酐值升高,大家應去腎內科就診,做進一步的確診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