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周志斌 劉恩權 劉人銘
「咚鏘咚鏘咚咚鏘咚鏘!」一陣鏗鏘的鑼鼓聲驟然響起,一頭火紅的雄獅躍上高樁,好戲開場。出洞、上山、過橋、飲水,騰、挪、閃、撲、迴旋、飛躍之間,喜、怒、哀、樂等神態一一呈現。雄獅時而威猛剛遒,時而謹小慎微。若說青紅相間的北獅勇猛兇狠,眼前的南獅除威嚴外,又有幾分憨態可掬,伴隨鑼鼓聲靈動起舞,引得陣陣喝彩。來自廣西的獅頭劉良嘉和獅尾高志威,四年的朝夕相處,哥倆配合得十分默契,二人因為愛好舞獅追隨周賢春來到邵陽,加入武舞青春龍獅體育會。周賢春在臺下面帶微笑,滿意地頷首稱讚。
▲劉良嘉、高志威在高樁上練習
▲舞獅隊至少為5人,獅頭、獅尾、鑼、鼓、鈸各一人,圖為鼓手
周賢春創辦的武舞青春龍獅體育會,聚集了十餘名舞獅教練及四十餘名學員。他是邵陽市新寧縣人,由於幼時體質欠佳,深受家鄉尚武之風影響的父親,送他去學習傳統武術,師從本村的一名拳師。彼時民風淳厚的新寧鄉村,布袋戲、划龍船、雜耍、舞龍獅等傳統文化風頭正勁,尤以舞龍獅風俗為甚,周圍十裡八村幾乎村村都有龍獅隊,逢年過節的龍獅表演應接不暇。那些舞獅的藝人,通過精湛的技藝,硬是將竹扎紙糊的舞獅道具注入靈魂,讓其栩栩如生,這些漸漸讓周賢春著了迷,他開始認真學習舞獅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些都是他堅守的學藝信條。在良好的武學基礎上,他比同伴對舞獅技藝的把握似乎更為精準,經過融會貫通,終於學有所成,成為業界首屈一指的舞獅大師。
▲劉良嘉給記者展示,獅頭中隱藏的機關
龍獅運動是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和民俗表演節目,它融合了武術、舞蹈、藝術創作、民族鼓樂等多種表現元素,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經考證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但近年來,舞獅在湖南遇「冷」,同時期學藝的師兄弟們早已轉行,另謀他業。
▲南獅威嚴中透著幾分可愛
「手中獅也有喜怒哀樂懼,是有靈魂的,絕不是舞獅人手中把玩的道具。」高志威說。在他與劉良嘉的配合下,手中的獅仿佛活了一般,它會怒視眾生,也會低頭害羞。舞獅久了,舞獅人便沾染了獅的性格,勇敢和驕傲。在他們看來,獅非狗,不會去取悅於人。舞獅的沒落不僅是傳統習俗的逐年淡化,也是舞獅人最後的倔強。在他們的心中,獅乃萬獸之王,地位僅次於龍,代表著中國人威武不屈、勇敢堅毅的個性,只有的德高望重的尊者才配得上。周賢春見家鄉的龍獅文化風光不再,他決心站出來,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留住這即將消亡的文化符號和記憶。
▲劉良嘉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整理獅身毛髮
2004年,當大多數同齡人還徜徉在「象牙塔」時,18歲的周賢春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到廣州學習醒獅文化,併購回當時邵陽唯一的梅花樁。2005年起,他開始創辦武術學校,將舞獅項目做為一項重點練習內容。2019年,周賢春成立「武舞青春龍獅體育運動會」,出資百萬,在金羅灣打造一處高規格的龍獅訓練基地。
▲周賢春在指導學員練習基本功
獅隊的發展兼顧傳統和創新,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同時,努力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競技型隊伍。為留住龍獅文化記憶,周賢春帶領團隊人員南徵北戰,先後參加國內外一些重要賽事,由於舞獅技藝精湛,各種榮譽紛至沓來。先後獲得2017年全國第六屆龍獅錦標賽獲傳統南獅季軍,2017年東安龍獅大賽一等獎,2018年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獅爭霸賽自選南獅高樁銀獎、傳統南獅銀獎,2019年中國東協(富川)龍獅大賽高樁自選南獅傳統南獅金獎,2020年6月寧鄉市首屆「興寧優選」杯舞龍大賽一等獎,2020年11月第三屆賀州「世界長壽市」獅王邀請賽傳統南獅亞軍等獎項。
▲劉良嘉、高志威剛下場,周賢春便上前指出二人尚需要改進的方面
「我們現正在積極籌備龍獅文化協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凝聚一些關注、喜愛龍獅文化的年輕人來傳承龍獅文化,決不讓這項寄寓民族圖騰、凝聚先民智慧的傳統文化在我們這一代失傳。」面對統一著紅色演練服裝、正在練習舞獅基本功的學員們,周賢春道出了武舞青春體育運動會未來發展藍圖。
▲武術是舞獅的基礎,學員正在練習基本功
時近臘月,鑼鼓鏗鏘,火紅的獅子在高樁上起舞,威風凜凜。背後奏響的《太平樂》,讓人珍惜當下,憧憬未來。
▲武舞青春的成員刻苦訓練,圖為訓練中用壞的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