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全球變暖趨勢日益明晰

2021-01-10 中國微山網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

《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新冠疫苗點亮希望之光

2019年末發現的新冠病毒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當全世界陷入恐慌之時,2020年1月12日,中國科學家向世界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組,為全世界科學家尋找應對和治癒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基礎,研製新冠疫苗的工作也拉開了序幕!

此後,多名科學家紛紛投身於新冠肺炎疫苗的研製工作。截至12月10日,全球有162種候選疫苗正處於研發階段,其中52種候選疫苗已經進行臨床試驗,有些疫苗已經公布了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此外,今年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研究論文激增。截至12月中旬,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超過20萬篇,而在非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更多。

全球各國仍在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而努力,同時也警醒我們,只有齊心協力,科學才能夠發揮出最大作用。

「特殊患者」開啟治療愛滋病新策略

置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稱,雖然對這些「特殊患者」的新認知不會直接導致治癒愛滋病,但它開啟了一種新策略,可以讓其他感染者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活幾十年。

與所有逆轉錄病毒一樣,愛滋病病毒(HIV)會將其遺傳物質整合到人類染色體內,在那裡創造出「儲存庫」,免疫系統無法檢測到,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也無能為力。

儘管如此,HIV藏身於何處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今年,一項針對64名HIV「特殊患者」進行的研究表明,在沒有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情況下,他們體內的病毒載量仍然非常低,這揭示了病毒在整合到基因組中位

世界上最古老的狩獵場景面世

去年12月,澳大利亞科學家報告了一幅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洞穴藝術畫作,這幅作品描繪了一些類人形象狩獵豬和水牛的畫面。研究人員使用鈾系法,為這幅4.5米寬的巖石藝術作品進行了測年,結果發現其至少可追溯至4.4萬年以前,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狩獵場景。

研究人員認為,畫中出現半獸人可能表明,印度尼西亞的洞穴藝術早在人類首次在歐洲進行藝術創作之前,就表現了關於人與動物聯繫的宗教式思考。

科學家反對種族偏見支持多樣性

今年五六月份,反對種族偏見的抗議在美國愈演愈烈,不僅普通民眾,就連科研人員也參與其中。今年6月10日,全球有5000多名科學家罷工,聲援在美國發生的抗議活動。兩家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和《自然》與他們一起停止營運。

CRISPR首次成功治癒兩種遺傳性血液病

被重新注入患者體內。

開展試驗的兩家公司12月報告稱,這些患者17個月前接受治療,現在正產生大量胎兒血紅蛋白。此外,這些公司為7名正常輸血治療β地中海貧血的患者提供這種治療後,這些病患就不需要輸血了。

2012年,顛覆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橫空出世,它賦予研究人員編輯農作物和動物的強大力量,為科學研究和生物醫學領域帶來新一輪革命,成為《科學》雜誌2015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並摘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

今年,這一「基因魔剪」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魔力」:首次成功治癒β地中海貧血和鐮刀型細胞貧血症這兩種遺傳性血液病。

為治療三名鐮狀細胞病患者,研究人員從每名病人身上採集了不成熟的血細胞——血幹細胞,然後用CRISPR靶向沉默一個「關閉」開關——這個開關在成人體內會停止胎兒形態血紅蛋白的產生,而這種血紅蛋白可對抗鐮狀突變的影響。在病人接受化療清除病血幹細胞後,經過CRISPR處理過的細胞

發現快速射電暴起源

快速射電暴(FRB)是來自遙遠星系的短而強的無線電波閃爍,其起源究竟是哪裡?13年來這一問題吸引了無數天文學家。

今年11月,中外科學家刊文稱,他們結合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獲得數據認為,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SGR1935+2154是今年觀測到的一個快速射電暴的起源。這是人類首次確定一個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也是首次在銀河系內觀測到快速射電暴。

儘管研究快速射電暴的天文學家相信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名「肇事者」,但他們仍然不清楚磁星是如何產生快速射電暴的。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來自磁星表面附近,因為磁場線斷裂並重新連接。或者它們可能來自更遠的地方,因為衝擊波撞擊進入帶電粒子云內,產生了類似雷射的無線脈衝。具體是哪種情況?我們目前只能拭目以待。

AI首次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50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解決生物學領域最大的挑戰之一:預測一系列胺基酸在「變身」為工作蛋白質時會摺疊成何種精確三維形狀。今年,他們實現了這個目標。

12月1日,谷歌旗下的「深度思維」公司宣布,其新一代AlphaFold人工智慧系統在國際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上擊敗了其餘參會選手,精確預測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準確性可與冷凍電子顯微鏡、X射線晶體學等實驗技術相媲美。

研究人員指出,鑑於蛋白質的精確形狀決定了它的生化功能,這一新進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發現疾病的發病原理,開發新藥,甚至創造出耐旱植物和更便宜的生物燃料。

首個室溫超導體面世

自1911年超導首次發現以來,尋找能在室溫條件下達到的超導體一直是眾多科學家競相追求的目標。

此前研究表明,富氫材料在高壓下可以將超導溫度提高至零下2攝氏度左右。此次,美國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將可以實現零電阻的溫度提高到了15攝氏度,但這是在2670億帕斯卡壓力下的一個光化學合成三元含碳硫化氫系統中實現的。這一發現促進了室溫超導體的研究工作——這類材料可以帶來重大技術變革並節約大量能源。

鳥類聰明程度超出人類想像

今年發表的兩項研究表明,鳥類的聰明程度超出想像。其中一項研究表明,鳥類大腦的一部分類似於人類的大腦皮層。另一項研究表明,小嘴烏鴉的意識比研究人員想像得還要高,而且其或許能有意識地進行思考。

這種「感覺意識」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一種基本形式,它在鳥類和哺乳動物中的存在表明,某種形式的意識可以追溯到3.2億年前,可以追溯到我們最後的共同祖先。

全球變暖趨勢日益明晰

40多年前,全球頂尖氣候科學家齊聚美國麻薩諸塞州,試圖釐清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人類繼續排放溫室氣體,地球會變得多熱?最基本的氣候模型顯示,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工業化前翻一番,地球最終將變暖1.5到4.5攝氏度。今年,來自世界氣候研究計劃署的25名科學家將氣候敏感區間縮小到2.6到3.9攝氏度之間。這項研究排除了一些最壞的情況,但它幾乎確認氣候變暖會淹沒沿海城市、加劇極端熱浪、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研究人員期待這些清晰的前景激發我們的行動。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達到百萬分之420,離560ppm的翻番點已過半。因此,除非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採取更積極行動,否則人類可能在2060年達到這一閾值。記者劉霞

相關焦點

  • 《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新冠疫苗研發居榜首,還有一項關於鳥類
    來源:上觀新聞(下同)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
  • 新華社評出2020年國內十大新聞
    新華社評出2020年國內十大新聞(按事件發生時間先後為序)1、全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 ...或將被嚴禁,《科學》2020年十大突破,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 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
  • 南極洲海底首次發現大量甲烷洩漏,或令全球變暖趨勢雪上加霜
    由於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能加速氣候變化,比二氧化碳更能使地球變暖,因此甲烷大量洩露可能會加速全球變暖的進程。這一發現於周二發表經同行評審的《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科學雜誌上。 洩露點最早是在2011年由潛水者意外發現,科學家直到2016年才回到原地展開調查。
  • 寄生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學分:俄勒岡州立公園全球變暖事件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都在增加,威脅著全球許多生態系統。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攀升,寄生蟲和疾病的關係、流行和傳播也增加了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寄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方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疾病傳播的新視角。這篇論文發表在5月份的《生態學與進化趨勢》上。
  • 2020展望:未來10年十大趨勢
    GDP比例66%,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總量規模的上升,增速下降符合科學規律。中國經濟從剛突破人均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到2019年已經增長了20年,根據國際經驗,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阿根廷和巴西突破人均3000美元之後增長了約50年左右,前三個國家和地區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之後實現了持續增長,而阿根廷和巴西的人均收入卻在增長三十年後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滑。
  • 南極出現「西瓜雪」,全球氣候變暖有多可怕?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冷眼2月的南極可以說並不「平靜」,才出現了南極突破20攝氏度的高溫,居然又來了一個「西瓜雪」,難道2020年的地球真的是有點不一樣,是一個不平凡的「鼠年」嗎?
  • 達摩院:2020 十大科技趨勢
    2019年,全球科技與產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人類歷史上首次獲得黑洞圖 像,實現了天文學重大突破。谷歌宣稱實現量子霸權,量子計算再掀熱潮。多國邁入5G時代,萬物智聯掀幵發展新篇章。企業上雲迎來拐點,全球雲上 的IT基礎設施佔比超過傳統數據中心,阿里巴巴率先實現核心系統100%上 雲。Facebook推出基於區塊鏈的虛擬加密貨幣Libra;衝擊傳統國際貨幣體 系。
  •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報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鹹變鹹,淡變淡」的鹽度變化態勢加劇,海水垂向層化持續加強。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被海洋吸收,海洋熱含量成為判斷全球是否變暖的最佳指標之一。
  • 達摩院發布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前沿科技研究機構達摩院發布了2020十大科技趨勢,涵蓋了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區塊鏈等前沿科技及技術熱詞。業內認為,達摩院發布的趨勢內容聚焦了正在走進現實生活的前沿技術,成為相關行業一種有益的展望。
  • 達摩院2020十大科技趨勢發布:科技浪潮新十年序幕開啟
    達摩院2020十大科技趨勢發布:科技浪潮新十年序幕開啟 2020-01-04 1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新知:全球變暖,蜥蜴遭殃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科學新知:全球變暖,蜥蜴遭殃 2010-05-20 09:20 來源:新東方 作者:劉豐禕(譯)
  • 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發生寒潮很正常
    1月8日上午,甘肅省氣象局在蘭州舉行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新聞發布會。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月8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為什麼今年冬天卻這麼冷?」今天上午,在甘肅省氣象局舉行的相關發布會上,面對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對全球上百年際時間尺度溫度增暖趨勢的描述和總結,全球不同地區氣候變暖的程度有所不同。在此背景下,溫度不僅存在明顯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在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段裡,還會有階段性特徵,溫度仍然受不同天氣過程的影響出現冷暖波動的現象,這很正常。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2020年12月,先後有兩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分別為2020年12月13日至15日(全國型強冷空氣)和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全國型寒潮)。這兩次都是全國型冷空氣過程,影響範圍大,冷空氣強度也較強。
  • 全球智庫動態 | 美國智庫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風險預測
    【編者按】每年一月,全球最大的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會發布全球十大風險。1月6日,歐亞集團發布了2020年全球十大風險,該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來,第一次把美國國內政治風險列為全球十大風險之首,其他風險包括中美關係、跨國公司面臨的政治壓力、印度、歐洲、氣候變化等。近10年來,人們一直生活在地緣風險不斷上升的環境中,但沒有出現真正的國際危機。除了地緣政治風險,全球發展趨勢良好,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全球化至關重要。
  • Nature盤點:2020年十大生命科學封面文章丨梅斯評述
    原創 Jessica MedSci梅斯導語:2020年度生命科學研究top10盤點來咯~2020年接近尾聲,梅斯醫學為大家盤點了《自然》(Nature)雜誌2020年發表的十項生命科學封面文章,包括p53缺失可驅動頭頸癌中的神經元重新編程
  • 美國一家科學網站評出十大同性戀動物(組圖)
    美國一家科學網站評出十大同性戀動物(組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06:02 來源:     來源:    黑天鵝1/4的「同居者」是同性,同居時間可持續數年。    美國一家科學網站最近評出了10大同性戀動物。
  • 達摩院2020十大科技趨勢發布:多個技術領域將現顛覆性突破
    1月2日,阿里巴巴達摩院預測了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這是繼2019年之後,阿里巴巴達摩院第二次預測年度科技趨勢。認知智能將從認知心理學、腦科學及人類社會歷史中汲取靈感,並結合跨領域知識圖譜、因果推理、持續學習等技術,建立穩定獲取和表達知識的有效機制,讓知識能夠被機器理解和運用,實現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的關鍵突破。
  • 全球14家單位學者聯合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Trenberth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ADVANCES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以News&Views的形式發布了國際第一份涵蓋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溫度和鹽度)變化研究報告。新的研究指出:2020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時,報告還指出:海洋「鹹變鹹,淡變淡」的鹽度變化態勢加劇,海水垂向層化持續加強。
  • 美國評出2018年度十大新物種 中國科學家發現其一
    2018年5月29日訊,新華社華盛頓5月28日電(記者周舟)新的類人猿、像頭髮一樣的細菌、靠螞蟻行走的蟲子……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和林業科學學院近日評出2018年度十大新物種。北京寬耳蝠 資料圖 與本文內容無關該機構從2017年各科學期刊上公布的新物種中選出最與眾不同的1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