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國產愛情電影」的集體淪陷
說點有意思的吧,2020年疫情後的國產愛情電影:
姚婷婷導演執導,李鴻其、李一桐等主演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2020.8.25),5.5分;
徐展雄導演執導,馬思純、鍾楚曦、黃景瑜等主演的《蕎麥瘋長》(2020.8.25),4.3分;
王韋程導演執導,包貝爾、辛芷蕾等翻拍的《我的女友是機器人》(2020.9.11),3.8分;
王丹陽導演執導,郭採潔、李彥漫等主演的《喜寶》(2020.10.16),3.4分;
張林子導演執導,關曉彤、黃景瑜等主演的《月半愛麗絲》(2020.10.30),3.7分;
郭廷波導演執導,韓雪、魏大勳等主演的《婚前故事》(2020.11.13),3.7分;
落落導演執導,郭敬明監製,章若楠、孫晨竣等主演的《如果聲音不記得》(2020.12.4),4.1分;
周楠導演執導,楊穎(Angelababy)、李鴻其等主演的《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2020.12.24),評分4.0。
沒有想到吧?
當時被口誅筆伐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竟然還是最高分,有些電影可能你都沒有聽說過,因為沒有票房,在影院中很快就下檔了。
問題出在哪兒了?
演員?不用我說,你也能發現在這些低分的愛情電影中,可並不缺乏大明星的身影。你敢說,是韓雪不夠大牌?還是關曉彤沒有流量?抑或是黃景瑜、鍾楚曦沒有知名度?
創新?你並不能否認這些影片在創新方面所做出的探索。除去《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蕎麥瘋長》以外,剩下的幾部電影都在創新方面下了不少力氣的。因為製片方清楚地知道,如果還一如以往地按照前兩年類似《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左耳》、《同桌的你》等等純情的講述方式,必將被觀眾摒棄。
於是乎,你看,《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是一部愛情奇幻片,男主讓時間倒流;《月半愛麗絲》是一部愛情奇幻片,女主變成了美麗的愛麗絲;《如果聲音不記得》也是一部愛情奇幻片,男主對聲音有著絕對的掌控力;而《婚前故事》試圖在影片中展現時代的變遷;《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雖然是翻拍作品,但同時也是一部愛情科幻片,看片名你就懂了;郭採潔的《喜寶》則是將愛情放到了倫理道德的評判場,年輕女孩和有錢老男人的故事……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
別把矯情當愛情
① 矯情!
豆瓣9.5的《父母愛情》(2014年)中,郭濤和梅婷,在平凡的生活中鬥嘴耍橫,卻最終相守一輩子,他們間的矛盾,比如母親的潔癖和父親是個大老粗之間的衝突,比如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的衝突……你看,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並不是說,所有的愛情故事都得拍得像《父母愛情》中一樣,但,至少,愛情,並不等於矯情。
可矯情的東西卻時常出現在現在的國產愛情電影中,雨中暴哭、借酒消愁、自殘打架成了情感釋放的高潮,仿佛不摔幾個酒瓶、不曾在深夜撕心裂肺就不是愛情。閨蜜背叛、愛人出軌車禍絕症,是「最好」的轉折呈現……
無疑,創作者將感情符號化了、將愛情符號化了。在他們的設置下,美滿就得要用盛大的儀式表現,終結就是聲嘶力竭的表達,浪漫需要大量濃烈的渲染……卻唯獨忽略了愛情片最重要的東西——對情感滋生、發展與結束進行合乎邏輯的剖析。
湯唯和韓國歐巴玄彬在2010年出演的《晚秋》電影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對白,在遊樂場中,湯唯用中文說,玄彬用韓語回答,雖然玄彬飾演的勳根本聽不懂湯唯飾演的安娜的中文,但兩人卻在那一刻似乎都能深探到對方的內心。其實,愛情,也可以是很平靜的,一如「晚秋」之靜美一樣。
而那些狗血的橋段、缺乏生活經歷的創作者、帶著文藝氣息的臺詞、暖心動人的歌曲、如油畫般的風景,雖然會在一時為人們津津樂道,卻終究詮釋不出愛情的真諦。
當愛情變得矯情,也就偏離了現實的軌道,變成一種懸浮之物。
觀眾審美疲勞了
② 審美疲勞
資本終究是逐利的。自從2011年白百何、文章等主演的《失戀33天》,在那個年代就斬下了3.2億的巨大票房之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013年)、《分手合約》(2013年)、《被偷走的那五年》(2013年)、《第101次求婚》(2013年)、《我想和你好好的》(2013年)、《同桌的你》(2014年)、《北京愛情故事》(2014年)、《匆匆那年》(2014年)、《左耳》(2015年)、《梔子花開》(2015年)、《萬物生長》(2015年)、《七月與安生》(2016年)……等等相繼而來,這些還只是比較出名的幾部,其它諸如此類的愛情電影更是不計其數。而這些電影在內容上卻都大同小異,讓觀眾甚至產生了一種免疫,因而在新的愛情電影出來後,觀眾開始缺乏一種對此的期待。
在《戰狼》系列、《我和我的祖國》等「主旋律電影」斜路殺出以後,觀眾們陡然間發現,去影院需求一種刺激的感官感受比愛情電影爽多了,也所以,你可以看到疫情後《八佰》31.13億的票房成績。
不知道,你對2020年的「國產愛情電影」有著怎樣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