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博物館復原1.1億年前多刺甲龍 被稱為「恐龍中的坦克」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加拿大博物館復原1.1億年前多刺甲龍 被稱為「恐龍中的坦克」 (3/3)

"← →"翻頁

2017年8月4日訊,加拿大德拉姆黑勒,皇家泰瑞爾博物館展示1.1億年前的多刺甲龍化石,該多刺甲龍長約5.5米,重達1.3噸,被稱為恐龍中的坦克。

發布時間:2017-08-04 11:15:30 【編輯:翟璐】

加拿大博物館復原1.1億年前多刺甲龍 被稱為「恐龍中的坦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1.1億年前,這隻甲龍死前吃了啥?科學家花費數年找到答案
    保存最為完整的恐龍化石之一在動畫片《恐龍王》中,有一隻名為「八百度」的食草恐龍,這隻恐龍雖然有高度近視,但是卻擁有這堅硬的體甲,這一度讓片中的「特暴龍」表示不愛吃這種硬殼的動物。阿爾伯塔省的一個露天礦井中的重大發現,據了解,當時人們發現了一個距今長達1.1億年的化石,而這塊化石正好是關於食草甲龍的,更為重要的是,這塊恐龍化石的發現,讓人類得到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
  • 亞洲首次發現多刺甲龍亞科恐龍
    12月16日,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根據對此前在蘭州—民和盆地發現的標本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確認發現一種多刺甲龍亞科恐龍的新屬種:金城洮河龍。此前多刺甲龍類只被發現於北美和歐洲,這對於研究甲龍類的演化和分布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上。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體型的大與小恐龍在距今約兩億多年前出現,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它們總是個頭巨大,看著就令人害怕。但實際上,也有一些體型很小的恐龍。資料圖:2017年8月4日訊,加拿大德拉姆黑勒,皇家泰瑞爾博物館展示1.1億年前的多刺甲龍復原圖,該多刺甲龍長約5.5米,重達1.3噸,被稱為恐龍中的坦克。「中生代時溫度總體比現在要高,有利於爬行動物生活。」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資料圖:2017年8月4日訊,加拿大德拉姆黑勒,皇家泰瑞爾博物館展示1.1億年前的多刺甲龍復原圖,該多刺甲龍長約5.5米,重達1.3噸,被稱為恐龍中的坦克。王維表示,爬行動物是終身生長的,理論上講只要活得時間足夠長、食物攝入量足夠多、生活環境夠合適,一生可以不斷長大,只是成年後生長速度會變慢。在恐龍家族中,個頭最大的往往是那些「吃素的」蜥腳類恐龍。「還有一些鴨嘴龍類也是如此。在我們國家,曾發現過一種鴨嘴龍類化石,叫巨型山東龍,就比霸王龍個子還大。」
  • 1.1億年前恐龍最後的晚餐吃的是什麼?
    經過五年的研究,科學家從一隻1.1億年恐龍胃部化石,揭示了它最後一餐的食物成分。這頭恐龍的化石最早在2017年在加拿大亞伯塔省被發現,是甲龍家族的一種諾多索龍(Nodosaur),估計重達1.3噸,是食草恐龍,身披厚厚的盔甲,但是尾巴末端沒有近親種類帶有的那種標誌性的錘狀結構。
  • 1.1億年前恐龍最後一餐吃了什麼
    經過五年的研究,科學家從一隻1.1億年恐龍胃部化石,揭示了它最後一餐的食物成分。2017年在加拿大亞伯塔省被發現,是甲龍家族的一種諾多索龍(Nodosaur),估計重達1.3噸,是食草恐龍,身披厚厚的盔甲,但是尾巴末端沒有近親種類帶有的那種標誌性的錘狀結構。
  • 揭開1.6億年前彩虹龍化石秘密 其擁有不對稱飛羽
    專家揭開1.6億年前彩虹龍化石秘密  化石彩虹龍擁有屬於鳥類的不對稱飛羽 此前擁有同類特徵的是始祖鳥  擁有黑褐色豐澤的羽毛,頭部呈現紅、綠、藍等多種色彩,展開的翅膀上反射著彩虹的光彩,這個鳥類形狀的恐龍就是巨嵴彩虹龍的復原圖。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直到2015年8月,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及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學者利用SRT(單繩升降)技術對該處恐龍足跡進行翻膜時,才真正揭開其神秘面目。  意義:恐龍在重慶地區至少生存了1億年
  • 恐龍中的「坦克」一一甲龍
    甲龍,是結節龍類、甲龍類等恐龍的總稱。為了避免混淆,下文中的「甲龍」一律指『大面甲龍』這個物種。它是甲龍下目中最大的物種之一,但體型並沒有紀錄片中的那麼大。甲龍全長不到7米,臀高在2米以下,體重5噸左右。背部覆蓋著皮內成骨及排列整齊的骨釘、骨板,尾部連接著一根尾錘,看起來攻防皆備,頗似現代的坦克,所以甲龍也被稱為「坦克龍」。
  • 穿越回侏羅紀看恐龍,想試試嗎
    它身上還有刺,吃進肚子裡還會引發胃出血,有點划不來。最想不到的是,甲龍的尾巴有個小錘錘,襲擊它的敵人被甩到或抽到,可能當場骨折。  所以,甲龍是有資本的,可以慢悠悠地找一天的食物。  6月1日起至10月10日,你不僅可以在杭州看到當年的甲龍,還能夠一起見到它的小夥伴——1億年前,生活在白堊紀的江山龍、天台鐮刀龍類、吉蘭泰龍、東陽龍、越龍等一共6種復原造型的浙江恐龍。
  • 恐龍1.1億多年前吃下最後一餐後死去,它吃了啥?
    一隻長滿硬甲的巨大恐龍1.1億多年前吃下最後一餐後死去。加拿大研究人員從它胃中保存完好的食物化石分析出它最後一餐吃了什麼。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網站2日報導,這是一隻馬克·米切爾北方盾龍,其化石2011年出土於加拿大麥克默裡堡附近。
  • 水中魚像汽車一樣,最新研究:撒哈拉沙漠是1億年前最危險的地方
    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然而國際科學期刊《ZooKeys》最新的一篇研究顯示,摩洛哥東南部(如今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卡瑪卡瑪地層挖出的化石顯示,1億年前的白堊紀,這個區域有著森林與河流,充滿大型肉食恐龍,例如身長超過8公尺的鯊齒龍,一些肉食恐龍可能會吃其他肉食恐龍。
  • 研究發現1.25億年前澳大利亞恐龍遍布全球
    維多利亞博物館的圖片顯示,肉食恐龍—角鼻龍在1.25億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亞。化石研究表明澳大利亞恐龍是一類四海為家的動物,而不像目前的某些野生動物是澳大。維多利亞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埃裡奇·菲茨傑拉德(Erich Fitzgerald)表示,在距離墨爾本87公裡遠處發現的踝骨化石表明,被稱為角鼻龍(學名:Ceratosaurus)的肉食恐龍在1.25億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亞。他說,這一發現表明,當時澳大利亞具有與世界各地相同的大型、知名的掠食者,如霸王龍和異特龍(allosaurs)等。
  • 工地發現侏羅紀蛇頸龜化石 距今1.4億年
    原標題: 重慶工地發現侏羅紀蛇頸龜化石 距今1.4億年(圖)圖片說明:工地發現恐龍化石東方網7月10日消息: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球上有什麼生物?相信大家首先想起的會是恐龍。而前幾天,渝北回興一工地挖出的烏龜化石,經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實地勘察,確定正是來自這個時期。
  • 科學家發現1.1億年前恐龍的最後一餐 看看都吃了啥
    6月4日,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了1.1億年前恐龍最後一餐的化石證據。報導稱,這種身披裝甲的恐龍名為Borealopelta markmitchelli,胃裡有蕨類植物的梗、嫩枝和葉子化石,還有一些木炭碎片也被發現,這表明這隻巨大的恐龍可能在一個被大火摧毀的地區進食。
  • 1.2億年前的恐龍起源,竟是發生退化的原始鳥類?
    現在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說,1.2億前有鳥類——這些鳥類都是從前退化的部分恐龍,距今已經有1.5億年的時間。而更令科學家們感到興奮的是,這類化石在德國首次被科學家們發現,而且時間也比較早,是在1951年,科學家們將其稱為始祖鳥。
  • 德國發現的1.5億年前斯式侏羅獵龍可能曾在暗夜中捕魚時使用尾巴上的感官鱗片
    侏羅獵龍(Juravenator)是一種生活在1.5億年前現今德國的小型掠食恐龍,它尾巴上保存的鱗片有著小小的突起物,科學家相信那是感覺器官。BELL(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JOHN PICKRELL 編譯:石頤珊):這種與雞差不多大的恐龍來自侏儸紀的歐洲。它尾巴上的敏感鱗片或許有助於在黑夜的水中狩獵。大約1.5億年前,有一種大小如雞的恐龍生活在現今的德國,它可能曾在暗夜中捕魚時使用尾巴上的感官鱗片。
  • 這隻甲龍會挑食:迄今最完好胃化石,呈現恐龍死前大餐
    這是一隻 1.1 億年前的恐龍,重達 1.3 噸,它死後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被衝到海裡,陷入海床。2011 年,其化石在麥克莫瑞堡被發現。尤為難得是,其胃部以及胃容物保留完好,這給了科學家絕佳的研究機會。自 2017 年以來,這隻恐龍化石連同其胃部內容物和骨骼在皇家泰瑞爾博物館展出。
  • 中國發現1.61億年前「彩虹恐龍」:羽毛絢麗如蜂鳥
    中國發現1.61億年前「彩虹恐龍」:羽毛絢麗如蜂鳥 2018-01-17 00:53:16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自貢方特恐龍王國年底開園 沉睡上億年恐龍今朝「活」起來
    ,這些化石源自距今2.05億年至1.35億年前的侏羅紀,已在地下沉睡上億年,它們在博物館靜靜地陳列,只有透過專家的講述,我們才能對億年前的恐龍世界窺知一二。  如今,毗鄰自貢恐龍博物館,一座大型「恐龍王國」正在拔地而起,這就是由自貢市政府與深圳華強方特集團共同投資31億元建設的自貢方特恐龍王國。「作為全省標誌性重點文旅項目之一,疫情並未放緩恐龍王國的建設進度,今年年底前將建成並向遊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