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那些不起眼的角落裡,生活著一群行蹤鬼祟的住客:它們拖著長長的尾巴,在下水道和垃圾場之間「刺溜刺溜」地穿行——沒錯,就是老鼠。
老鼠們相當不討人喜歡,如果它們突然出現在人們視線中,隨之而來的估計只有尖叫、拖鞋和掃把。一般人常對髒兮兮的老鼠唯恐避之不及,不過有一群科學家卻是例外——他們的工作,就是想盡辦法與這些神秘的城市居民們增進了解。
動畫片裡的Rémy很可愛,但現實中,恐怕沒人能忍受老鼠闖進廚房。圖片來自:《料理鼠王》
為啥要研究那些討人嫌的城市「流浪耗子」?這主要是出於公共衛生方面的考慮,老鼠們是多種傳染病的傳播媒介。在實驗室裡,那些專為科研繁育的大鼠小鼠已經為科學家留下了非常多的研究數據,但是,總有些問題是它們無法解決的。只靠實驗室研究沒有辦法掌握流浪耗子真實的活動規律,也沒法知道它們正攜帶著哪些病原四處逃竄。
話雖這麼說,但直到目前為止,有關城市野鼠的研究資料卻十分匱乏。這並不是因為研究沒有必要,也不是因為科學家不想研究,而是因為那些四處亂跑的耗子研究起來確實相當困難。
首先,如何找到它們就是個問題。老鼠們喜歡在沒人看得見的地方活動,神出鬼沒。而且,礙於面子,很少有人願意主動報告自家有老鼠,更不用說那些一旦被發現鬧鼠害就得支付高額罰金的商鋪主人了。好不容易找到了老鼠,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要想收集樣本,就得近距離接觸這些很容易攜帶病原體的傢伙,抓撓咬傷乃至糞便尿液,都可能造成疾病感染。
解決了上面這些問題,就能成功採樣,對耗子們進行病原體檢測,但動態監測還是個更大的難題。監測野生動物可以用無線電遙測和GPS等技術,但這些技術放到城市老鼠身上並不好使——成本太高不說,無處不在的建築和人工設施也會嚴重幹擾信號的接收,影響數據質量。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一種常在人類居住地出沒的常見老鼠。圖片來自:empirepestcontrol.co.uk
而這一次,霍夫斯特拉大學的研究者們給出了研究耗子的新方案:既然主動追蹤不好做,那不如守株待兔,引誘耗子上門吧。
用什麼來當誘餌呢,奶酪嗎?不不,這可不是《貓和老鼠》。且不說老鼠是不是真愛吃奶酪,食物誘餌的效果本來就不夠好,聰明的老鼠能夠很快察覺食物和危險之間的聯繫,並在下次再遇到同樣的陷阱時選擇繞道而行。
食物誘餌?老鼠才不會一直上當呢。圖片來自:《貓和老鼠》
事實上,研究者們選擇了一樣對老鼠頗有吸引力,但只會讓人感到噁心的東西——實驗室大鼠們使用過的、臭烘烘的髒墊料。這些髒墊料散發的氣味中含有多種「信息素」,對老鼠們來說是重要的交流媒介。聞到信息素的老鼠會誤以為有同類出沒並上前查看,結果正落入了研究者的圈套。
和食物誘餌不同,同類氣味的引誘能夠成功地讓老鼠反覆上鉤。在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間,同一研究小組對氣味誘捕法進行了初步實踐。他們收集到了來自8隻褐家鼠總計397次「回訪」的數據,其中有4隻不僅反覆回到觀察點,還多次進入觀察點附近的捕鼠籠,這一結果充分證明了信息素誘餌的魅力。
在幾經試驗之後,研究者們總結了研究方法,並發表論文分享了他們的逮耗子經驗。
通過尋訪確定老鼠可能出沒的地點之後,就可以安放好捕鼠籠、誘餌和觀察用設備。為了實現對單只動物的追蹤,第一次被研究者捉住的老鼠會接受一個簡單的小手術:以注射的方式在後頸部的皮下植入一個米粒大小的晶片。這枚晶片是頻射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系統的一部分,相當於身份標籤。當老鼠再度出現在觀察點時,頻射識別天線便能讀出晶片對應的編號,結合地面的重力感應器,記錄下這隻老鼠的體重、出現的時間以及停留時長。
左上:存放在觀察點附近的可攜式實驗臺,配備了麻醉及採樣所需工具;右上:捕鼠裝置;左下:用異氟烷氣體麻醉動物;右下:晶片植入手術現場。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這些捕鼠籠配有警報裝置,一旦有老鼠落網,研究者就能在手機上收到消息。如果有採樣需要,他們就可以第一時間趕到觀察點,將老鼠麻醉後收集血液、排洩物等樣本,帶回實驗室分析病原攜帶狀況。
儘管一些人為阻礙依舊存在,研究者相信他們的方法依舊是個進步。他們的全套實驗設備只花了不到1萬5千美元,對比美國每年因鼠害導致的高達19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還是相當划算的。
老鼠們依然會和人類一起長期共存在城市裡,無論捕鼠夾還是老鼠藥恐怕都很難把它們趕盡殺絕。不過現在,至少我們不會再對它們那樣一無所知了。(編輯:窗敲雨;排版:Sol_陽陽)
參考資料:小白鼠可謂是實驗室中最常出現的物種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小白鼠模擬實驗的那些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