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是歷史上後周的君主,在位時間不長,身後江山被部將趙匡胤奪去了。柴進是《水滸傳》中的人物,說他是滄州人氏,後周皇裔,人稱柴大官人,綽號小旋風。他家裡有一道護身符——宋朝皇帝頒發的「丹書鐵券」,本尊仗義疏財,好交朋友,曾幫助過水滸英雄林衝、宋江、武松等人。後來因莽漢李逵在高唐州打死殷天錫,被高廉打入死牢,最終由梁山好漢救出上了梁山。英雄排座次時,說他上應「天貴星」,正好進入到前十名。徵方臘後辭官回鄉,得以善終。
讀者朋友可能會對文章標題產生疑問:他們二位,一個是在冊帝王、一個是文學人物,一個是祖先、一個是後人,即使有得一比,也不存在誰沾誰的光的問題!不妨讓我們一起將文章讀完,看看這麼說是不是有一些道理。
周世宗柴榮畫像
首先來說周世宗柴榮
柴榮(921—959),後周建立者郭威的養子,954—959年在位。他在歷史上雖然只做了短短五年的君主,但幹的事情卻不算少:曾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先後攻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復三州。正是他的這些努力,為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他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注意以身作則。統帥軍隊,號令嚴明,攻城拔寨,親臨前線。有時敵方的箭石落到了他的身邊,邊上的人大驚失色,他卻巋然不動,作出的臨機應變往往出人意料。他治國勤奮,親自查看檔案資料,指陳利害,明察秋毫。一生戎馬倥傯,如有閒暇,便請學者和自己一起研讀歷史,討論得失,從不吃喝玩樂。對於下面人的過失,總會當面指出,允許悔改,有功便賞。文武大臣,各用所能,大家既怕他的明察,又感懷他的恩遇。
他經常鼓勵下面的人指出自己失誤,對他們說:「我對下面的人,才不能盡知,面不能盡識,如果不能做到聽其言觀其行,就不可能了解他們的品德和才幹,就會出現用人不當。聽不進別人的話,罪責在我;鼓勵你們說話,不說就是你們的不對!」
位於河南新鄭郭店鎮的柴榮陵墓
一次,他親自檢閱囚徒。汝州有個叫馬遇的人,父親和弟弟都被官吏害死,幾經上訴,都得不到解決。他親自盤問,了解到馬遇的冤情,宣布予以平反。上行下效,各級官員於是紛紛到監獄考察,平反了一批冤案。
一天,他和將相們在一起吃飯,突然發出感慨:「這兩天天冷,我在宮裡吃的是山珍海味,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感到很慚愧。既然不能親自動手耕種獲取糧食,就應該衝鋒陷陣為民除害,求得自安呀!」
當時大梁城內街道狹窄,一些居民佔街做房,能通行大車的道路很少。他下令整治街道,取直、拓寬,使得主要街道寬達三十步。又將規劃區裡的墳墓遷走。針對一些人的不滿,他說:「今日擴廣京城,擾動很多,罵人的話,我自當之,相信以後大家會明白這麼做的好處。」
959年六月,柴榮在北徵返京後不久病逝,死前他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但次年正月發生了「陳橋兵變」,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後周恭帝柴宗訓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國號為「宋」。
柴進(影視劇照)
接著說說小旋風柴進
在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柴進這個人物的「戲份」不算少,是塑造得比較成功的一個藝術形象。他的仗義疏財、俠肝義膽,給讀者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1993年,中國郵政曾發行了一枚《柴進失陷高唐州》的郵票。如今,山東高唐縣又依據水滸故事,為柴進等人樹立了塑像。
成書於宋元時期的《大宋宣和遺事》,以及同時期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一向被認為是小說《水滸傳》的雛形。在這兩部文學作品中,都有柴進這個人物。但尚無任何歷史資料能夠證明,水滸英雄柴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既然如此,我們只能將柴進作為一個藝術形象。
一部以北宋為時代背景、帶有濃鬱武俠色彩的古典小說中,為何有一位五代後周皇室的後人呢?是不是非有不可、沒他不行呢?對於涉及藝術構思的類此問題,很難直接給出一個具體明確的答案,只能移步換景,旁敲側擊。
《柴進失陷高唐州》郵票
小說中的柴進,最具個人特色的,是他家中藏有一道宋朝皇帝頒發的「丹書鐵券」。他原本以為這物件能為自己避災免禍,但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可以這樣說,柴進這個藝術形象和他那失靈的「丹書鐵券」的存在,很自然地形成了對北宋王朝的一個諷喻。這一點應該是不會有什麼疑義的。
那麼,小說的創作者為何要作出這樣的諷喻呢?這恐怕要歸結於歷史上存在的「柴榮情結」。單從在位時間的長短來看,柴榮只不過是五代時期的一顆政治流星,但他卻被後世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後人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見仁見智,眾口難調,但柴榮可能算是一個例外,後來人不僅很少說他的壞話,而且大都對他充滿著同情。例如:
歐陽修說:「(後周)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司馬光說:「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朱元璋說得更絕妙:「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看得出來,他們都為柴榮的英年早逝而倍感惋惜。
柴進與李逵塑像(高唐縣)
歷史上因為留下孤兒寡母而丟掉江山的君主多的是,唯獨柴榮江山被奪而名氣不衰,這與他在生時的勤勉有著很大的關係,人們對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充滿著同情和敬意。
寫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作出想像:無論柴進這個人物的虛與實,他的出現應該都跟後人對柴榮的追思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水滸人物柴進應當是沾了周世宗柴榮的光。然而,經典文藝作品的影響力,往往會超越歷史的真實。時至今日,更多的人可能是通過柴進這個藝術形象,才曉知周世宗柴榮這位歷史人物。從這個意義來說,周世宗柴榮也沾了水滸人物柴進的光。歷史真實與藝術想像,在他們身上達成了完美和恆久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