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螳螂慢慢地轉過身子,一口咬掉雄螳螂的頭,吞下肚去。因為沒有頭,雄螳螂的中樞神經變得更為專一,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集中在交配上,使整個交配變得更加單純,更加投入。
摘自《為禽獸喝彩》
地球生命誕生至今20億年,生、老、病、死始終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生與死佔據著兩個極端,「生」伴隨著繁衍,「死」又代表著滅亡,除去少量無性繁殖的生物,繁衍總是不能避免交配。
昆蟲的繁殖能力,在自然界絕對名列前茅,交配方式也千奇百怪,在人類看來,有些行為甚至過於「血腥殘忍」。
螳螂的交配方式,絕對是「血腥殘忍」的代名詞,十八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將「螳螂弒夫」寫進書籍,《昆蟲記》的出版和風靡,讓螳螂夫妻間恐怖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文學家
螳螂大眼長鬚、角頭鐮脛、腹肥臀大,除南北極地外,遍布全球,體長5到10釐米不等,現今發現2000餘種,我國已知本土品種一百有餘,具有較強的藥用價值,在我國傳統中藥裡具有一定的地位,《本草綱目》有相關記載。
螳螂因前腿常向內摺疊,與祈禱的修女相似,在古希臘文化中常被視為先知。作為肉食動物,美國曾主動引進我國中華大刀螳用於防止農業蟲害。除去常見農業害蟲,部分螳螂也會捕食體型較大的動物,如生活在南非的一種螳螂,雌螳螂會捕食落在樹上歇息的麻雀,該螳螂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螳螂。
螳螂之所以如此出名,殘忍的交配方式位居首功。交配過程中雌螳螂為何會咬掉「丈夫」的頭顱,並蠶食雄性的身體?一直是科學界比較熱門的話題。
科學家發現,雄螳螂體內中樞神經較為分散,咽下神經節對交配行為存在抑制效果,咬掉頭部,會減少雄螳螂腹部交配神經的抑制,讓雄螳螂在長時間內處於高度興奮交配狀態。
另外,雌螳螂在交配過程中也會掌握絕對的主動,想要停止交配只需回頭吃掉背上的雄螳螂軀體即可。
上述看似合理的解釋,卻有個很大的漏洞,因為人類很少在野外發現雌螳螂「弒夫」現象。
1984年,科學家為證明「弒夫」是否屬於螳螂交配必備的程序,開展試驗。實驗結果證明,弒夫並非螳螂交配必備程序,研究人員猜測「觀察者效應」可能是導致雌螳螂弒夫的原因之一。
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實地觀察的方式,發現螳螂在交配過程中存有「弒夫」行為。而此次試驗,研究人員利用攝像機代替實地觀察,結果發現30對螳螂在交配過程中,未出現「弒夫」行為。難道弒夫是因為交配過程中有人觀看,螳螂害羞導致?
在後續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雄螳螂在交配過程中會小心謹慎地靠近雌螳螂,並「舉行」一場數分鐘至數小時的求偶儀式。觀察者的出現,讓雄螳螂放棄求偶儀式,直接「蠻幹」,被殺也不足為奇。畢竟交配過程中,旁邊站個龐然大物,誰都會緊張、恐懼,做出怪異的舉動。
除「觀察者效應」外,科學家還發現,飢餓程度可能與「弒夫」行為也存在關係,在長達數小時的交配過程中,雌螳螂體能消耗比較巨大,「弒夫」與未「弒夫」雌螳螂產下卵的數量,相差接近一倍,吃掉雄性的雌螳螂產卵數量明顯增多,弒夫可能是為了補充能量多產後代。
產卵的螳螂
2015年,英國《皇家學會學報》刊登的一篇文章,稱發現飢餓的螳螂,會分泌大量費洛蒙。我們可以將費洛蒙看作是一種求偶信號,只有成熟期的雌螳螂才會分泌該物質求偶,飢餓狀態下的雌螳螂大量分泌該物質,明顯是將雄螳螂視為獵物,「傻乎乎」的單身雄螳螂,誤以為遇到了真愛,誰知一去不回。所以雌螳螂只是餓了,並非尋求交配。
雌螳螂為何會吃雄螳螂?科學界至今還未有統一的解釋。除去上述提高交配質量、觀察者效應、飢餓等解釋外,還普遍認為是雌雄螳螂發育時間不同,器官發育未成熟的雌性受到「欺辱」時,出現自衛行為。
科學大跨步發展,相信在不遠的未來,螳螂之謎會被完全解密,為雌螳螂「沉冤昭雪」。
螳螂弒夫現象,在自然界中很少被發現,只有在實驗室裡極度飢餓、恐懼(觀察者效應)或身受侵害的時候才會出現,那麼螳螂是否根本就不存在「弒夫」習俗呢?就像影視劇中一樣,人類在飢餓、恐懼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同類相殘、相食的現象。螳螂弒夫也許只是被嚇破了膽?
科學不止浩瀚宇宙
生物世界也很遼闊
關注我,帶你暢遊生物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