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冷身體越不通,一補就上火,上熱下寒的人,這樣做疏通身體

2021-01-08 網易

  天地上下不通,天人相應,這時候人體也容易不通。冬至後,陰氣最盛,身體裡的陽氣潛藏在深處,也很難水火相濟,身體上本身容易上火,下半身又很怕冷。


  天地不通,身體也陷入矛盾

  天人相應的原理,身體也會感覺乾燥,上火,加上本來冬天的寒,因此上熱下寒的人,此時會感覺格外難受……

  這個焦慮著,晚睡著,又時髦著,追逐網紅著的時代,我們的身體多多少少都有點上熱下寒,加上現在正式進入閉塞的冬日,上熱下寒的的感覺就會更明顯——

  具體是什麼感覺呢?

  如果你的火也常常在上面,口舌生瘡,經常嗓子痛,牙痛,愛流鼻血……

  如果你有甲狀腺腫大的問題,並且氣鬱的指數挺高,但又容易拉肚子,小腹摸起來也常常是涼的……

  如果你臉上容易長痘,但其實你還常常手腳冰涼,晚上睡覺,腿腳怎麼都捂不暖。

  如果你是個容易急躁焦慮的人,同時還會腰膝酸冷……

  如果你膚色暗沉,容易長黑斑,甚至有水腫,同時又有便秘或是便溏……

  如果你容易失眠,臉總是紅紅的(臉比眼睛周圍要紅),但其實還挺怕冷。

  如果你月經血塊多,痛經,小肚子發涼,但是經前期脾氣又特別不好,心煩不安……

  如果你經常睡不好覺……

  你發現沒有,這些情況都是上面在呼呼冒著火氣,下面冒著寒氣,或是全身都不通暢的鬱結,連覺都睡不好。

  身體很誠實,上熱下寒的狀態,反映著我們現在正處於矛盾的糟糕的狀態。


  現代生活的我們,多少都有點上熱下寒

  看看我們的生活,真的一不小心,就上熱下寒了,這些描述裡,也有你嗎?

  用腦多,就是上面動的多,眼睛在看,手在動,大腦也總是飛速運轉。於是呢,大量氣血就會往上引,我們全身的氣血其實是有限的,都用在上面了,下半身的氣血自然不足,長時間如此,就造成上半身過熱,下半身火力不足。

  活動少自然是下面的活動少,我們宅著,坐著,躺著,呆著,腿腳很少運動,經絡不通,火無法引領到下半身,造成了下寒。

  肝氣鬱結:我們在如如不動的方寸之地裡,想這想那,心境很容易不開闊,愛有情緒,愛生悶氣,漸漸肝氣不舒,一生氣,氣也往上跑,氣得面紅耳赤的人,你見過沒?時間長了,肝氣鬱結,氣機不順,更是推不動身體的氣血。


  脾胃不通脾胃在中焦,聯結著上焦和下焦,而我們卻常常不好好養護脾胃,吃得太多太雜油太快,接二連三的暴飲暴食,讓消化不掉的垃圾都堵在脾胃中焦這個要道。

  胃氣不降,脾氣不升,中焦不通,上下自然沒法暢達。

  腎陽不足:喝冷飲,吹冷風,傷完脾胃,就該消耗腎的陽氣了。此外,女人的經、帶、胎、產都需要腎陽的參與支持,養護不當,也會受到損傷。腎陽不足,下面缺少火力,上熱不一定是真的熱,但下寒可就是真的寒了。

  身體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樣?

  人最好的狀態,其實是陽氣在下部,自下而上溫煦全身,陰液在上部,自上而下灌溉全身,也就是我們的心火往下走,溫暖下半身,腎水往上走,滋潤我們上半身。這樣我們身體才會陰陽平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腎交融,水火既濟。

  而上熱下寒,就是上面的火上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整個人不是一套有序的系統,熱的熱,寒的寒。(和此時的老天爺一樣的不舒服)

  原因不止一個,改善方法也不止一種

  上熱下寒的原因不只是一個,有的人需要改善脾胃,中焦通了,整個身體的輪子就轉了起來。有的人需要疏理肝氣,肝火旺盛,焦慮帶動著心火,整個人的上熱就會特別明顯。有的人是腎陽虛了,下面的寒特別明顯。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太一樣,無一例外,都是堵,因此,都需要通。

  自製肉桂小米飯

  上熱下寒,火不歸元,不妨試試「火神派」大家李可先生名方「油桂米丸」的簡化版:取肉桂6克(若能買到「企邊桂」最好不過),磨成細粉;小米150克,蒸至爛熟。食用時將肉桂粉均勻撒在小米飯上,拌勻,當作主食吃。


  肉桂能補火助陽、引火歸元,小米可以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兩者配合,同氣相求,不僅能讓上竄的火歸位,還能補脾腎、助陽氣,兩全其美。

  調理中焦

  中焦不通,心陽不能溫煦腎水,腎水不能制約心陽,就會導致很多人的上熱下寒。

  所以,不管你是長痘,還是大便不正常,又或是口腔潰瘍、上火失眠、牙齦出血、口臭,上熱下寒,都需要疏通中焦,只要中焦一通,這些症狀自然消失了。


  但是大家絕對不能只注意補脾,還要注意清。中焦不通的人,切忌亂補!很多人覺得既然問題是因脾胃受傷、脾胃功能虛弱引起,那我就補脾胃就好了,這樣反而因為身體裡還在堵著,補的氣血也被堵在體內而加重身體的火。

  這種情況下「清理」和「補益」要同時進行。只有中焦先通了,氣血能動起來了,補的才能發揮效果。這時候就適合用這款麥芽蓮子茶:

  疏通中焦:麥芽+佛手。「麥芽」健脾益氣的同時,最擅長消食導滯(促進消化),幫助身體消化食物,通一下停滯的氣血,把腸道裡的食物和濁氣通下去,排除體外。

  「佛手」疏肝理氣,健脾燥溼,可以調暢氣的運動(肝主調節氣的運動),尤其是中上焦,幫助中焦的氣運轉起來。

  健脾兼顧養心補腎:蓮子+芡實。「蓮子」補益脾胃的同時,還能養心安神,防止心火太盛,再搭配可以溫補脾腎的「芡實」,保證健運中焦脾胃的同時,還能調理上焦的心和下焦的腎,補益上、中、下三焦的氣,改善身體上熱下寒的問題。

  健脾祛溼:橘皮+薏苡仁。「橘皮」和「薏苡仁」一個擅長理氣化痰溼,化解已經生成的痰濁,一個擅長幫助身體運化水液,減少痰溼的生成,同時還能清熱。


  搭配「菊花」、「荷葉」增強清熱祛溼效果,主清中上焦之熱,身體因為中焦堵化生的熱少了,痘痘和口腔潰瘍就沒了。再用「黑豆」補腎祛溼、清虛熱;「甘草」平補脾胃,調和諸品。

  你要是脾胃寒溼、上熱下寒,可以喝它

  也有多人說手冷腳冷,但吃懷姜膏就會上火。或者有的人溼氣很重但又很愛上火,口腔潰瘍、脾胃虛寒、上熱下寒,還往往有這些症狀:

  


  腹脹吃得少,容易腹痛、喜歡溫暖、喜歡捂著肚子,大便很稀;

  


  吃寒涼的,或一冷一熱的食物,或肚子受涼,很容易拉肚子;

  


  有小肚腩而且減不下去,摸上去比其他地方溫度低;

  


  臉色發黃髮灰、暗淡無光,而且嘴唇也偏淡,嘴唇周圍發黃;

  


  整個人火力不夠,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嚴重者浮腫,小便不通暢;

  


  女生還可能伴有白帶量多清稀。女生有宮寒痛經、月經量少、顏色暗血塊多。

  

  那麼問題來了,脾胃虛寒成這樣了,要怎麼才能讓脾胃暖和強健起來呢?

  仲景先師在提醒我們盲目喝水有害的同時,在《傷寒論》也給出了答案:人參茯苓茶。配伍也是大簡大明的:只有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四味藥。


  其中,人參、乾薑、灸甘草都是食藥同源的食材,但白朮燥溼之力大,有一定偏性,作為湯藥用來治病好,但不宜作為日常飲用的小藥茶。

  所以中醫老師以理中湯原方為基,把白朮換成了茯苓,這樣既能溫暖脾胃,也不會太燥,做成小茶包,方便脾胃虛寒的朋友日常也能衝泡著喝調理身體。

  茯苓主要是祛溼之用,與偏燥的白朮不同,茯苓的性子很平和,搭配乾薑溫中驅寒,就像上面出太陽暖暖的,下面又在清理溼氣,專門給脾胃減負。

  人參、甘草是補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氣,脾胃的寒溼清理之後,就需要補充能量,讓脾胃恢復健運。

  人參茯苓茶進到虛寒的脾胃裡,就像冰雪遇到熱水一般,都化開了。喝1~2周,就能感覺肚子裡有個小火爐在慢慢升起、肚子暖暖的、身體暖暖的。有些人胃口變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這些都是脾胃變好的表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身體冷熱交替,怕冷又上火?不只是「上熱下寒」那麼簡單,要重視
    天氣冷了,人怕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有些人,不僅僅怕冷,還怕「熱」,身體冷熱交替,於是會出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特別怕冷,經常手腳冰涼,四肢不溫,不能吃冷的,一吃冷的,感覺身體的寒氣會異常的重。
  • 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 這樣做竟會造成上熱下寒
    你是不是常常聽說,上熱下寒,但是你又不明白什麼是上熱下寒,長痘痘、痛經等於上熱下寒,手腳冰涼、頭皮屑多屬於上熱下寒,可能上熱下寒說的就是你,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上熱下寒怎麼辦?什麼是上熱下寒體質中醫常說上熱下寒體質,上熱下寒體質的人,雖然下身比較寒涼,冬天怕冷,並且手足冰涼,但是上身容易發熱上火,由於上焦虛火旺,不能吃熱性的食物或者是補性的食物,這樣會容易上火。像羊肉、辣椒等等都會引起上熱下寒者口腔潰瘍、或者牙痛,甚至有些還會出現面部和背部粉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這種體質者對如何調理一籌莫展。
  • 上熱下寒愛上火,如何把旺盛的火氣,變成你的元氣?
    最近天氣熱了,很多人卻變得怕冷了。群裡就有這樣的小夥伴一邊上火一邊怕冷。其實這是上熱下寒的表現。這樣我們身體才會陰陽平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腎交融,水火既濟。而上熱下寒,就是上面的火上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整個人不是一套有序的系統,熱的熱,寒的寒。其實你不缺陽氣,只是沒有在恰當的位置上。我們把氣血變成了火氣,而沒有變成元氣來好好滋養我們。
  • 夏季容易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都有這些症狀表現
    最近天氣熱了,很多人卻變得怕冷了。一邊上火一邊怕冷,其實這是上熱下寒的表現如果你有甲狀腺腫大的問題,並且氣鬱的指數挺高,但又容易拉肚子,小腹摸起來也常常是涼的……如果你臉上容易長痘,但其實你還常常手腳冰涼……如果你是個容易急躁焦慮的人,同時還會腰膝酸冷……
  • 現代人常見「上熱下寒」 , 張仲景這個方子管用!
    只好反彈上去唄,於是出現了上熱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氣溫煦向上,天氣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萬物生靈。人體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溫暖我們的下半身,腎水要往上走,滋潤我們的上半身,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平衡,就像太極圖一樣,是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 經常屁股涼、愛上火,或不僅是上熱下寒那麼簡單,怎麼調理好?
    現在一天比一天冷了,但一到冬天,很多人是很怕冷但又特別容易上火,特別是自己的屁股好像一直都是冰涼的,有的人是手腳全身都涼,有的人是身體涼還愛上火,尤其是對很多女性來說,這種現象可能更常見。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如何改善,讓自己的屁股暖起來、身體暖起來呢?
  • 又上火又怕冷,上熱下寒體質都有這些症狀表現,中一條就是了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上熱下寒」體質,溫補不能耐受,寒涼又不能承受,難以調理。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醫如何調理這「上熱下寒」的體質吧!不耐熱也不耐涼,這是怎麼回事?上面講到的這種正常運作的狀態,叫做「水火共濟」,簡單說,就是讓身體內的氣血陰陽的循環,保持正常的狀態,讓需要溫暖的地方保持溫暖,需要冷卻的地方適當冷卻。而「上熱下寒」的體質,就是「水火不濟」導致的結果。《黃帝內經》裡說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 經常上火又怕冷,多是「上熱下寒」惹的禍!專家教你如何暖陽散寒
    其實,這或是你的體質的原因,上熱下寒,就容易經常上火又怕冷的,多半是你的陽氣跑錯地方了,下面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看看怎麼能把陽氣調回來,改善這種體質?為什麼會出現上熱下寒?還有的人飲食作息等生活習慣不健康不合理的,經常喜歡吃涼的食物,飲食也比較重口味,經常熬夜、不注意身體的保暖等,也都會引起上熱下寒。上熱下寒體質的人,身體會有什麼變化?
  • 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一喝溫性中藥就出現上火、煩躁,原因是什麼?
    上熱下寒體質本來就是身體陰不能涵陽所導致的,所以喝溫性藥更是陰不能涵陽,所以才會導致上火!其實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產生的原因、調理的方法以及平時應該如何正確的保養上面談一談自己的理解!中醫則認為上熱下寒主要是由於下焦肝腎陽氣比較弱,從而導致剩餘的陽氣被逼而走上焦進而導致上熱下寒體質的出現,一般情況下中醫對於上熱下寒的病人其實都使用了具有調和作用類的方劑。
  • 體寒的女生為什麼總愛上火?這是因為上熱下寒,祛溼降火才是關鍵
    一、導致上熱下寒的原因平時大家應該都有過,吃點滋補或者高熱量的食物就會上火的時候。從中醫角度來講這就是虛不受補,而虛就是說我們的元氣不足,使我們沒有足夠的元氣去運化食物,從而導致我們上火。而體寒的人元氣也就是陽氣,是不足的,這就會導致我們在怕冷的同時,又愛上火。
  • 上熱下寒體質如何調理最好?
    上熱下寒是人體的一種疾病產生的徵兆,它主要是由於人體內寒熱錯綜複雜的表現之一,與此同時,它也會有其他的症狀,比如說腹瀉,津液損傷、以及咳血等症狀的產生,那麼上熱下寒的體質該如何調理呢? 人體質上上熱下寒的症狀會有哪些?
  • 手腳冰涼,卻總是容易上火,針對上熱下寒的體質,該如何調理?
    導讀:手腳冰涼,卻總是容易上火,針對上熱下寒的體質,該如何調理?但是有些人的體質卻是陰晴不定的,本來自己的手腳冰涼,很多人都以為應該是陰性體質,但是卻總是容易出現上火的問題,針對這種上熱下寒的體質該如何調理?如果你也屬於這種體質,不妨花三分鐘看一下這篇文章或許能夠幫到你。
  • 身體不舒服 說明經絡不通了
    人的身體有很多經絡,當你身體經絡不通的時候就會通過冷、熱、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表現出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注意調理身體,疏通經絡了。1、疼和痛疼和痛是兩個概念,兩者都和經絡不通有關,但程度上有些差異。比如我們被扎了一下,立刻產生的感覺叫做「疼」;如果接著按壓一下受傷的地方,這時候產生的感覺才叫做「痛」。
  •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是「上熱下寒」體質,該如何調理?
    現在的人多是上熱下寒的體質,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這是什麼樣的體質,就是說上半身是容易上火,下半身是有體寒的症狀,如手腳冰涼,這個是很多女性的一個身體現狀,出現這樣的體質跟平時的生活習慣是有很大的關係。下寒就是手腳冰涼,很多女性都會有這樣的情況,這個是因為平時不注意保暖,貪吃涼食,導致寒氣入體,堆積在體內,尤其是下半身的位置,因此這類女性是很容易出現痛經的情況,並且下半身也容易肥大。那對於這些情況的出現,在生活中就需要及時的調理。如何調理上熱下寒的體質?
  • 經絡不通,補什麼都沒用!用好這幾招,經絡通暢百病消!
    總的來說,「疼」是經絡不通的初發期,位置在「經」,「痛」則是經絡不通的進一步加重,擴散到「絡」。遇到疼痛類的問題,可以採取點面結合的方法來疏通經絡。面積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裡痛就按摩哪裡,面積稍大一些可以艾灸,這樣經絡慢慢就通了。
  • 這個穴位不通 會讓你身體四肢發冷發熱、麻木僵硬 瞧瞧醫生是怎麼...
    1、 膽經絡不通會導致身體局部冷  膽經絡不通,除了頭涼外,身體的某些部位也會發涼,最常見的是手腳很冷,這是因為脈絡不通,氣血無法通暢運輸至,從而致使氣血不旺,體溫偏低。這就如半身不遂的人,因經絡嚴重不通,從而導致健康部位與不健康部位的溫差很大;  2、 膽經絡不通也會導致身體局部發熱  由上文,我們可以很快知道經絡不通不僅會導致某些部位無法通暢,體溫偏冷,還會導致另外個部位發熱。
  • 為什麼有人怕冷,有人怕熱,有人又怕熱又怕冷?老中醫說出了秘密
    倒是有一種病,會影響到機體怕冷怕熱,即甲狀腺的問題。如果甲狀腺功能亢進,身體代謝速度快,能量散發多,體內熱量就多,表現出怕熱。如果甲狀腺功能衰退,調節溫度的能力下降,體內產熱不足,就會怕冷。然而,生活中更多的人,並非是由於肥胖或者甲狀腺問題而怕冷怕熱,身體各方面也多是正常的。
  • 溼氣重愛上火怎麼辦?身體不通,祛溼也白祛!
    最近很多人都在說:自己溼氣重,但是又特別容易上火,引起嘴邊起泡,嘴裡口腔潰瘍,吃東西說話都特別難受。尤其是午睡起來嘴裡又幹又渴,身體也有很多缺水的症狀,看一眼鏡子就看到舌苔兩邊像爛了一樣,不停的潰瘍。有時候喝點祛溼的茶,嗓子又會發乾發癢,大便也特別幹!
  • 經絡不通怎麼辦升溫是疏通經絡最有效的方法
    1.冷冷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症狀,最常見的應該就是手腳冰涼了,這很有可能是經絡不通的信號,因為人體的體溫是靠氣血輸送決定,只有我們氣血充足,體溫才會正常,而如果我們出現發冷的情況,則說明我們可能經絡不通。並且有些經絡不通的人還有可能會出現一半體溫正常一半發涼的情況,如果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出現發涼的情況,可以適當的疏通經絡,相信發冷的情況會有所改變!
  • 身體輕鬆不輕鬆,就看肝經通不通,三步走,自己疏通肝經
    身體輕鬆不輕鬆,就看肝經通不通,三步走,自己疏通肝經。經絡穴位,對很多人來說,是比較「神奇」的,認為很玄妙、甚至有點半信半疑。如果對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自然會為中醫的縝密思維所折服。就以足厥陰肝經來說,我們只需「三步走」,完全就能自己疏通肝經,從而起到提高身體健康的目的。第一步:了解肝經的循行路線:足厥陰肝經起於大腳趾上的「大敦穴」,然後繞過腳踝,沿著小腿內側中間、大腿內側中間到小腹兩旁的「少腹」,繼續向上到胸脅、頭額眼周,最後在頭頂與督脈交會。根據肝經的循行路線,我們因此也就能大致判斷肝經是否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