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上下不通,天人相應,這時候人體也容易不通。冬至後,陰氣最盛,身體裡的陽氣潛藏在深處,也很難水火相濟,身體上本身容易上火,下半身又很怕冷。
天地不通,身體也陷入矛盾
天人相應的原理,身體也會感覺乾燥,上火,加上本來冬天的寒,因此上熱下寒的人,此時會感覺格外難受……
這個焦慮著,晚睡著,又時髦著,追逐網紅著的時代,我們的身體多多少少都有點上熱下寒,加上現在正式進入閉塞的冬日,上熱下寒的的感覺就會更明顯——
具體是什麼感覺呢?
如果你的火也常常在上面,口舌生瘡,經常嗓子痛,牙痛,愛流鼻血……
如果你有甲狀腺腫大的問題,並且氣鬱的指數挺高,但又容易拉肚子,小腹摸起來也常常是涼的……
如果你臉上容易長痘,但其實你還常常手腳冰涼,晚上睡覺,腿腳怎麼都捂不暖。
如果你是個容易急躁焦慮的人,同時還會腰膝酸冷……
如果你膚色暗沉,容易長黑斑,甚至有水腫,同時又有便秘或是便溏……
如果你容易失眠,臉總是紅紅的(臉比眼睛周圍要紅),但其實還挺怕冷。
如果你月經血塊多,痛經,小肚子發涼,但是經前期脾氣又特別不好,心煩不安……
如果你經常睡不好覺……
你發現沒有,這些情況都是上面在呼呼冒著火氣,下面冒著寒氣,或是全身都不通暢的鬱結,連覺都睡不好。
身體很誠實,上熱下寒的狀態,反映著我們現在正處於矛盾的糟糕的狀態。
現代生活的我們,多少都有點上熱下寒
看看我們的生活,真的一不小心,就上熱下寒了,這些描述裡,也有你嗎?
用腦多,就是上面動的多,眼睛在看,手在動,大腦也總是飛速運轉。於是呢,大量氣血就會往上引,我們全身的氣血其實是有限的,都用在上面了,下半身的氣血自然不足,長時間如此,就造成上半身過熱,下半身火力不足。
活動少,自然是下面的活動少,我們宅著,坐著,躺著,呆著,腿腳很少運動,經絡不通,火無法引領到下半身,造成了下寒。
肝氣鬱結:我們在如如不動的方寸之地裡,想這想那,心境很容易不開闊,愛有情緒,愛生悶氣,漸漸肝氣不舒,一生氣,氣也往上跑,氣得面紅耳赤的人,你見過沒?時間長了,肝氣鬱結,氣機不順,更是推不動身體的氣血。
脾胃不通:脾胃在中焦,聯結著上焦和下焦,而我們卻常常不好好養護脾胃,吃得太多太雜油太快,接二連三的暴飲暴食,讓消化不掉的垃圾都堵在脾胃中焦這個要道。
胃氣不降,脾氣不升,中焦不通,上下自然沒法暢達。
腎陽不足:喝冷飲,吹冷風,傷完脾胃,就該消耗腎的陽氣了。此外,女人的經、帶、胎、產都需要腎陽的參與支持,養護不當,也會受到損傷。腎陽不足,下面缺少火力,上熱不一定是真的熱,但下寒可就是真的寒了。
身體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樣?
人最好的狀態,其實是陽氣在下部,自下而上溫煦全身,陰液在上部,自上而下灌溉全身,也就是我們的心火往下走,溫暖下半身,腎水往上走,滋潤我們上半身。這樣我們身體才會陰陽平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腎交融,水火既濟。
而上熱下寒,就是上面的火上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整個人不是一套有序的系統,熱的熱,寒的寒。(和此時的老天爺一樣的不舒服)
原因不止一個,改善方法也不止一種
上熱下寒的原因不只是一個,有的人需要改善脾胃,中焦通了,整個身體的輪子就轉了起來。有的人需要疏理肝氣,肝火旺盛,焦慮帶動著心火,整個人的上熱就會特別明顯。有的人是腎陽虛了,下面的寒特別明顯。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太一樣,無一例外,都是堵,因此,都需要通。
自製肉桂小米飯
上熱下寒,火不歸元,不妨試試「火神派」大家李可先生名方「油桂米丸」的簡化版:取肉桂6克(若能買到「企邊桂」最好不過),磨成細粉;小米150克,蒸至爛熟。食用時將肉桂粉均勻撒在小米飯上,拌勻,當作主食吃。
肉桂能補火助陽、引火歸元,小米可以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兩者配合,同氣相求,不僅能讓上竄的火歸位,還能補脾腎、助陽氣,兩全其美。
調理中焦
中焦不通,心陽不能溫煦腎水,腎水不能制約心陽,就會導致很多人的上熱下寒。
所以,不管你是長痘,還是大便不正常,又或是口腔潰瘍、上火失眠、牙齦出血、口臭,上熱下寒,都需要疏通中焦,只要中焦一通,這些症狀自然消失了。
但是大家絕對不能只注意補脾,還要注意清。中焦不通的人,切忌亂補!很多人覺得既然問題是因脾胃受傷、脾胃功能虛弱引起,那我就補脾胃就好了,這樣反而因為身體裡還在堵著,補的氣血也被堵在體內而加重身體的火。
這種情況下「清理」和「補益」要同時進行。只有中焦先通了,氣血能動起來了,補的才能發揮效果。這時候就適合用這款麥芽蓮子茶:
疏通中焦:麥芽+佛手。「麥芽」健脾益氣的同時,最擅長消食導滯(促進消化),幫助身體消化食物,通一下停滯的氣血,把腸道裡的食物和濁氣通下去,排除體外。
「佛手」疏肝理氣,健脾燥溼,可以調暢氣的運動(肝主調節氣的運動),尤其是中上焦,幫助中焦的氣運轉起來。
健脾兼顧養心補腎:蓮子+芡實。「蓮子」補益脾胃的同時,還能養心安神,防止心火太盛,再搭配可以溫補脾腎的「芡實」,保證健運中焦脾胃的同時,還能調理上焦的心和下焦的腎,補益上、中、下三焦的氣,改善身體上熱下寒的問題。
健脾祛溼:橘皮+薏苡仁。「橘皮」和「薏苡仁」一個擅長理氣化痰溼,化解已經生成的痰濁,一個擅長幫助身體運化水液,減少痰溼的生成,同時還能清熱。
搭配「菊花」、「荷葉」增強清熱祛溼效果,主清中上焦之熱,身體因為中焦堵化生的熱少了,痘痘和口腔潰瘍就沒了。再用「黑豆」補腎祛溼、清虛熱;「甘草」平補脾胃,調和諸品。
你要是脾胃寒溼、上熱下寒,可以喝它
也有多人說手冷腳冷,但吃懷姜膏就會上火。或者有的人溼氣很重但又很愛上火,口腔潰瘍、脾胃虛寒、上熱下寒,還往往有這些症狀:
腹脹吃得少,容易腹痛、喜歡溫暖、喜歡捂著肚子,大便很稀;
吃寒涼的,或一冷一熱的食物,或肚子受涼,很容易拉肚子;
有小肚腩而且減不下去,摸上去比其他地方溫度低;
臉色發黃髮灰、暗淡無光,而且嘴唇也偏淡,嘴唇周圍發黃;
整個人火力不夠,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嚴重者浮腫,小便不通暢;
女生還可能伴有白帶量多清稀。女生有宮寒痛經、月經量少、顏色暗血塊多。
那麼問題來了,脾胃虛寒成這樣了,要怎麼才能讓脾胃暖和強健起來呢?
仲景先師在提醒我們盲目喝水有害的同時,在《傷寒論》也給出了答案:人參茯苓茶。配伍也是大簡大明的:只有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四味藥。
其中,人參、乾薑、灸甘草都是食藥同源的食材,但白朮燥溼之力大,有一定偏性,作為湯藥用來治病好,但不宜作為日常飲用的小藥茶。
所以中醫老師以理中湯原方為基,把白朮換成了茯苓,這樣既能溫暖脾胃,也不會太燥,做成小茶包,方便脾胃虛寒的朋友日常也能衝泡著喝調理身體。
茯苓主要是祛溼之用,與偏燥的白朮不同,茯苓的性子很平和,搭配乾薑溫中驅寒,就像上面出太陽暖暖的,下面又在清理溼氣,專門給脾胃減負。
人參、甘草是補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氣,脾胃的寒溼清理之後,就需要補充能量,讓脾胃恢復健運。
人參茯苓茶進到虛寒的脾胃裡,就像冰雪遇到熱水一般,都化開了。喝1~2周,就能感覺肚子裡有個小火爐在慢慢升起、肚子暖暖的、身體暖暖的。有些人胃口變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這些都是脾胃變好的表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