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1月8日訊 近日,家住北京的王殿魁老人,連續多個晚上夢到「蟲洞、宇宙大爆炸、穿越」等宇宙場景。雖然做夢原本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細心、嚴謹的王殿魁老人卻並不這麼想,他仔細回憶夢中的情景,竟然寫出了近4000字的科學筆記,其中包括「正反物質」、「中微子」、「能量場」等等專業的科學名詞。在文章最後,王殿魁老人還呼籲保護地球,支持可持續發展。
原文如下:
《靈魂出竅夢遊宇宙》 作者:王殿魁
古人曰,「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近日我連續多日在夢中經常夢見同一個事物。彷佛靈魂出竅,從時間隧道「蟲洞」穿過,跨越約137億年的時空,來到即將發生宇宙大爆炸的現場,第一時間與宇宙大爆炸進行親密接觸和現場觀察;之後又夢遊到了幾萬億億億年之後的宇宙邊緣窺測宇宙從發散膨脹到收斂收縮這一時刻的轉變。場面異常震撼和壯觀。下面我把所觀察到的景象和想到的事情介紹如下:
1、宇宙的誕生與消亡,新的宇宙產生及消亡,是永不停歇的過程。如果我們現在的宇宙,這樣永遠膨脹擴散下去,這就是「一次性宇宙」。這種「一次性宇宙」離散解體之後,不可能有新的宇宙產生!那麼,大爆炸時中心宇宙點從何而來? 便成為不可知!自然會引出上帝之類的猜測,是非自然力產生。這與宇宙萬物的生死,誕生與消亡,反覆無窮有悖。儘管宇宙無窮大,但也可把它看作一個絕對大的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宇宙大爆炸——發散膨脹擴展——逆轉收劍收縮到大爆炸前的原點,整個過程就如鐘擺擺動一樣,只不過這個過程始終是「無阻尼」地進行,保持著總的質、能恆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宇宙大爆炸,產生新的宇宙,已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無窮盡的次數,從來未停止過。儘管楊振宇、李政道兩位物理學家合作,於1957年獲得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這也是在宇宙內系統中的局部作用,對整個宇宙大系統的質能守恆不構成挑戰。
2、在我們現在宇宙之前的宇宙經歷了許多萬億億億億年的發散膨脹轉為收劍收縮後,當最後一個「中微子」被汲納的一剎那,前一次的宇宙徹底清空歸零。就像地球上某地午夜11點59分59.9999…秒的時刻,在極其短的Δt時間,達到第二天的0點0分0秒,這時我看到一個壘球大小的東西,我把它定義為《宇宙胎》,它是宇宙最後一個,最終唯一的黑洞,它是有所有星系物質耗盡坍塌的殘骸殘留物密集堆積而成。宇宙胎中沒有物質分子、原子、中子、電子,各種奈克,包括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也沒有中微子,也沒有場它們壓縮在一個壘球大小的空間。
3、在等待片刻後, 在Δt 時間內,突然大爆炸發生,開創了新的宇宙,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宇宙。大爆炸的衝擊波,把無數的碎塊從《宇宙胎》原點拋向四面八方,同時也產生了瀰漫空間的星雲、宇宙雲團。在拋向四面八方的拋物中有約2000多億塊是《宇宙胎》碎塊,這些碎塊在本質上與《宇宙胎》沒什麼不同,是物理意義上的粉碎,它們佔整個《宇宙胎》的50%,這些碎塊以極速發散擴展,正是這些2000多億塊的宇宙胎碎塊,後來形成2000多億個宇宙星系。我們的銀河系就是其中之一。正是這些2000多億塊宇宙胎碎塊,形成宇宙中的暗物質即黑洞,我們現在的宇宙也是從大爆炸開始產生並計量時間和空間。
4、大爆炸不但產生了2000多億塊暗物質——黑洞,同時也創生了物質和反物質,正、反物質約佔《宇宙胎》總量的50%,但大爆炸產生的正、反物質並不等量,正物質約佔27%,反物質約佔23%。大爆炸後這些正、反物質與星雲一樣充斥宇宙空間,各自運動。由於大爆炸產生的《宇宙胎》碎塊暗物質在廣褒空間以自身力所能及的引力作用下爭奪各類物質,建立自身的體系,在建立2000多億個星系過程中,正、反物發生了吸引、碰撞,最後湮滅。在湮滅過程中27%正物質被23%反物質對衝,只剩下4%的正物質,這就構成我們今天的宇宙的物質世界。我猜測,宇宙中還有一些極少的倖存的反物質沒有與正物質湮滅,還在宇宙中遊蕩,人類科學家應在宇宙中捕捉這些極少的反物質。
5、上面講的正、反物質湮滅,其結果是創生了兩大局面,第一,湮滅後,創生了看不見摸不著的「暗能量」,它的「能量場」加速了各個星系的發散運動,宇宙中星系不以勻速的方式運動,而是加速運動。第二、它創生了「中微子」,中微子佔36%,「暗能量」佔10%,整個宇宙空間瀰漫著濃密的中微子,各個星系完全淹沒在「中微子」的汪洋大海中,正是這些中微子,把星系之間聯繫起來,對「中微子」在宇宙中的作用,往往被人們忽略,人類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6、宇宙大爆炸產生時間、空間、物質,這些一般人比較熟悉,但同時產生了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形的「場」這種特殊形式的物質,如電場、磁場、引力場,地球上的重力場以及遠距離之間兩個量子的相互糾纏的「量子場」。各種信息傳播都要通過「介質」,譬如日本幾年前發生的福島大地震海嘯,並不是震源處的海水來到福島把核電站摧毀,而是福島當地的海水傳遞地震波的能量摧毀了福島核電站。所以「場」這種特殊物質起到了介質作用。中微子在傳遞信息過程中不斷變換正反兩種形式與電場、磁場、引力場不無關係。哪天家裡的WiFi停了,手機 上網就不靈了,衛星轉到月球背面,與地面聯繫的無線電通訊中斷,所以大爆炸後創造了很多形式的物質形態正在被人類利用。之所以能利用,是因為我們有描繪宇宙的文字手段——數學、量子力學。
7、當宇宙大爆炸和二次正、反物質湮滅爆炸時,其溫度極其高,產生的壓力也極其大。約有50%的《宇宙胎》,因此而創生夸克、膠子、正反電子、中微子、中子、正反質子、原子,創造出一百多種元素。當然最容易產生的是氫元素,所以它的數量最多最普遍,元素的原子量越重,越難產生,太重的原子量的元素,存活期極短,有的只有幾微秒。宇宙中充斥著大量氫元素的氫,極少量與氧化合成水,99.999%氫在被暗物質黑洞捕捉過程中聚積起來,當積累到足夠量時,達到臨界值,便發生爆炸,創生為恆星。
我們銀河系中,有2000多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夜裡眼望星空,銀河系像彩帶一樣,懸浮在天空。銀河系是在大爆炸後10億年開始形成,我們的太陽恆星誕生比較晚,大約在大爆炸後40億年才誕生,我們的地球大約在46億年前才出生,從宇宙時間上看,我們正處在上午8-9點鐘時間的朝陽階段。
8、誕生了我們的太陽系這顆恆星,開始燃燒自身的氫核燃料,照亮了四周,同時,太陽以其自身的引力,力所能及地在宇宙空間捕捉其它所有物質,星雲、雲團聚積起來創生太陽系自己的大家庭,先後產生了,金、木、水、火、土、地球、海王星等等衛星。大爆炸後創生的各種元素在當時的溫度壓力環境下相遇時便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水、氧化物、氯化物、酸、礆、鹽、有機化合物,如甲烷、甲醛、乙炔......我們人類身體本身的組成成份主要元素有:碳、氫、氧、鈣、鐵、硫、磷......及微量元素。可以說,沒有大爆炸就沒有人類本身。太陽這顆恆星也不是永久地燃燒下去。它的核燃料總有一天要消耗殆盡,那時太陽將吞掉它周圍的行星變成中子星、白矮星或爆炸,或被銀河系中的其它大質量黑洞吞沒。我們人類盼望有朝一日找到外星人,也使人類在宇宙中不再孤獨,這個想法很美,但絕對不現實,在宇宙中存在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星球不會少,但同時兩個類地星球同時產生了人類的概率幾乎等於零,也許幾十億年前在某個類地星球上早已產生過人類,但現代人要找他們,一個是早已消亡,另一個可能是尚未誕生。在宇宙大爆炸創生無窮無盡個宇宙過程中,像人類一樣文明的生物也不知出現過多少次,應該是無窮無盡次數了。可惜!不同的宇宙年代讓我們無緣與他們共舞,我們地球上的人類,仍然是現在宇宙中唯一幸運的寵兒。
9、人在夢境中會產生靈感,我這次夢遊宇宙過程中,見證了大爆炸創生了時間、空間、暗物質、暗能量、物質、反物質、星系及恆星和衛星,他們在宇宙中加速運動,發散式擴展,我的靈魂又一次經過幾萬億億億億年之後,看到滿天星鬥變得極其暗淡,真是「鬥轉星移」能發亮的星星非常稀疏,而且暗淡微弱,很多以前的恆星都已燃燒殆盡被星系中央的暗物質——黑洞吞噬,由於《宇宙胎》碎塊大小不同,所以暗物質的黑洞引力也有差別,《叢林法則》在這裡用得上,大的吃掉小的,強的吃掉弱的。暗能量的場強也在這一個過程中越來越弱,轉變為物質附著在各個星系的物質上,當宇宙星系擴展到無窮盡時,當所有的星系恆星燃料全部消耗殆盡時,當宇宙邊緣和暗物質都十分接近「絕對零度」,——(-273.15C。)時,各個星系已經無光可發,宇宙漆黑一片,幽暗深邃,此時暗物質不斷吞噬周圍的殘骸的同時,發生逆向收斂運動,其運動的速度也是加速進行,但時間與以前擴張時的時間基本相同,直到最終形成新的《宇宙胎》,為再次發生大爆炸,再次誕生更新的宇宙,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最後,當我在幽暗深邃的宇宙邊緣返回時,我找不到我們的銀河系,找不到我們的太陽系,更找不到我們的家園——地球,在萬分焦急中,我猛然驚醒,我發現,我正坐在玉兔月球車上,在月球的水平線上看到一個蔚蘭色的星球鑲嵌著綿柔的白色彩帶,一副美倫美幻的畫卷——哇!那不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嗎?如此美妙壯觀迷人,這不就是天堂嗎?為什麼我們還想往別的天堂呢?生在福中不知福,原來古人早就說過「不識廬山真面貌,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是,當我來到地球時,地球的現場讓我驚呆了!這裡確實有美景宜人,但確看到局部地區炮火連天到處是千瘡百孔,挖礦鑽井,汙水橫溢,殘恆斷壁,滿目蒼夷,物種滅絕,空氣汙染,難民潮湧動。由於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對大自然不了解,對自身也不了解,就用一種精神力量來解釋和控制,於是創造了宗教,創造神靈。宗教的誕生,在人類發展史上至今也起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教導信徒們要行善勿惡,和諧相處,包容共生,相互尊重,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可惜這些美好的願望當今確成為難以獲取的奢侈品。我們都應予以反思。拯救我們的家園——地球。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家園——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