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0 17:52
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唐夢霞
這幾天朋友圈很多人分享《據說超過35歲的,聽不到這個聲音》的帖子,說是聽不到這段音頻的話就說明耳朵老化了。
事實上,測試某種聲音究竟能不能聽見已不是新鮮事兒了。好幾年前,就有報導稱英國一家公司發明了一種名為「青少年超音驅逐器」的聲音。這種聲音其實就是頻率高達14400赫茲的電流聲,聽得到的人會感到很刺耳。
不過,測試發現,有20多歲的小夥子發現自己聽不到,也有50多歲的大媽覺得刺耳。
那這個測試靠譜嗎?
※ 沒想到專家說法也不同呢↓
武漢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袁琨表示:
人的正常聽閾是250-8000赫茲。也就是說,介於20-250赫茲和8000-20000赫茲之間的聲音,因每個人的敏感度不同,有人聽得到,有人聽不到,這都是正常的。而測試中的音頻,是一段電流聲,約為14400赫茲,所以,是否聽得見,與耳朵的年輕或老化沒有必然聯繫。
紅框內是武漢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袁琨的說法
也有耳鼻喉科專家說:
一般來說,人耳能聽到的聲音範圍約在20赫茲到20000赫茲之間,可分為高頻、中頻、低頻三個頻帶,其中4000Hz以上的頻率被稱為高頻。
人與人正常交流時,只要耳蝸的500Hz到3000Hz的頻率聽覺功能正常就行了。然而當高頻聽力受到損傷,就會出現有的人能聽到而有的人聽不到。年齡越大,耳朵對高頻音就會越來越遲鈍,甚至完全聽不到。
但是,35歲不是聽力下降的分水嶺,明顯是發這個音頻帖的人為了博取眼球才定的這個界限。
資料顯示:聽力衰退的年齡和程度因人而異,並不是每個35歲以上的人都會聽力衰退。人到60歲以後,55%的人有高頻聽力下降。
三個頻段範圍的分界,不同的資料略有不同
※ 聽力減退從高頻聽力下降開始
衰老是成人生理性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一般老年性聽力減退的進程,一開始是高頻聽力下降,即高頻聽力不敏感,對頻率較高的手機鈴聲、電話、門鈴的聽力感覺下降。其後是中低頻下降。
就像您的頭髮會花白,您的視力會下降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您的聽覺器官也會自然衰老,耳蝸基底膜增厚、變硬,導致聽覺毛細胞變弱、受損、變得遲鈍。
再者,由於年齡和生理的關係,這階段容易出現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容易造成耳部神經供血不足,微循環障礙,進而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
※ 不良的用耳習慣將會導致聽力下降
為何那些才35歲,甚至還沒有到35歲的人,也聽不到音頻中的刺耳的高頻聲音,聽力的確會隨著年齡老化而逐漸下降,但不良的生活習慣起到了「幫兇」作用。
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分貝高或是時間長的噪音中,噪音刺激使耳蝸血管收縮,組織缺血壞死,內耳毛細胞損傷。一旦這些至關重要的毛細胞遭遇損傷,就會損傷你的聽力,而且此損傷是不可逆轉的。
很多人常戴耳機聽音樂,在公交車內、地鐵裡、喧鬧的大街等嘈雜環境中,更是將聲音調得很大;還有人喜歡睡前戴著耳機聽音樂,並在不知不覺中睡著了;喜歡將電視聲音開得很大,就好像是把一個強聲聲源放置在耳內。
另外,某些藥物對耳朵的傷害更易被忽視,比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它們會損害內耳(包括耳蝸、前庭),造成耳聾和平衡失調。同時精神緊張、壓力過大、睡眠不足也可導致內耳供血障礙,引發聽力損傷。
喜歡菸酒、燒烤等刺激性食物也是聽力減退的重要原因,太多刺激性食物通常會對耳朵的毛細血管和聽神經造成損傷。
※ 如何緩解聽力下降
要年老後最大限度保護聽力,平時就要養成良好的用耳習慣,不要長時間佩戴耳機,勿將聲音開得過大;
服用耳毒性藥物時,謹遵醫囑,千萬不能自己亂買亂吃,尤其是本身就有耳病或腎功能不良者更需在意。
另外,不要常用耳挖勺、火柴棒等硬物掏耳,以免碰傷耳道,引起感染。一旦患中耳炎等耳病,應及時就診。
另外,高脂血症者、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也都會影響內耳的血液循環,影響聽力。所以積極預防和控制全身性慢性疾病,也有助於防止老年性耳聾的發生。
建議60歲以上老年人應定期到醫院測試聽力(每半年1次)。
※ 耳朵常保年輕的保健操
概括說來就是:摩耳廓、拉耳垂、拔雙耳、撥天鼓、摩全耳。
摩耳廓,用大拇指和食指沿著耳輪從上往下,輕輕推摩耳輪,直至發熱,一般做20次左右。
拉耳垂,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向下拉耳垂,做60下左右。
拔雙耳,把食指輕輕放入耳孔,旋轉三次,突然拔出,不能堵得太嚴,深入太長,而且力度要輕。
撥天鼓,用掌心捂住雙耳耳孔,食指搭在中指上,輕撥頭後部,每次做三下,做10次。
最後是摩全耳,把手摩擦熱,用掌心摩擦全耳,耳前耳後都要摩擦到,一共6次。
戴耳機記住60-60原則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保護耳朵的第一步就是摘掉耳塞、少用耳機。耳塞會把外耳道塞得死死的,對聽力損傷大。
如果一定要用耳機,也買質量好的,還要記住60-60原則,即在使用耳機時,音量建議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也可根據自身情況,將音量調至更低,只要保證能聽清楚即可。
另外,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不宜超過60分鐘,每次聽半小時為宜。
據楚天都市報、健康時報等
14400643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