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球確診新冠肺炎病例累計超過150萬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社會陷入沉寂,新冠病毒(SARS-CoV-2)成為了全球的眾矢之的。在疫情爆發前,已知冠狀病毒中,有6種可引發人類疾病,包括: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和MERS-CoV,SARS-CoV-2成為了第7個能夠引發人類疾病的離散冠狀病毒種屬,表徵為β-冠狀病毒。
面對新發現的病原體,抑制病毒感染或直接狙殺病毒,是遏制病毒生存希望的最佳選擇,而發現靶點是開發具有高度靶點特異性的藥物來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一步。病毒感染過程的關鍵蛋白以及針對靶點的一些代表性已有療法或候選療法包括3CLpro(洛匹那韋)、PLpro(洛匹那韋)、RdRp(瑞德西韋)、S蛋白(阿比多爾)、TMPRSS2(甲硫酸卡莫司他)、ACE2(阿比多爾)、AT2(L-163491)。
S蛋白可與宿主ACE2受體相互作用,引發細胞通過內吞將病毒吞入細胞內,從而發揮其「毒藥」技能。S蛋白在病毒的感染和傳播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向我們透露了更多細節。SARS-CoV-2的S蛋白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做S2亞基,負責「鑽」入細胞,與蝙蝠病毒的相似性達到了93%;而負責識別細胞受體並與之結合的S1亞基,相似性則只有68%。
2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Jason S. McLellan團隊[1]根據已公開的基因組序列,合成並純化了S蛋白的膜外部分。再通過冷凍電鏡、3D重建,獲得S蛋白三聚體結構,並證明S蛋白更容易與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結合,且親和力是SARS病毒的10~20倍。該研究為後續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生物學數據支撐。
繼McLellan團隊,西湖大學的周強團隊進一步解析了完整的ACE2與S蛋白受體結構域(RBD)的複合物結構[2]。雖然ACE2二聚體有開放和關閉兩種構象,而且都有與冠狀病毒結合的界面,但與S蛋白RBD結合的ACE2-B0AT1複合體只有關閉構象。周強等認為,S蛋白中有幾個胺基酸殘基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新冠病毒S蛋白與ACE2的親和力。
新冠病毒RBD和SARS病毒與ACE2結合位點深度分析,可以看到些許不同[3]
隨後,清華大學的王新泉和張林琦課題組[3]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RBD與ACE2的胞外部分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團隊發現SARS-CoV-2的S蛋白RBD的18個胺基酸殘基,與人細胞受體ACE2細胞外部分的20個胺基酸殘基結合,結合面積在1700平方埃米左右。與SARS-CoV-2結合和SARS病毒結合的那20個ACE2的胺基酸殘基,有17個是一樣的。在新冠病毒RBD與ACE2的結合界面,有17個氫鍵和1個鹽橋;而SARS病毒和ACE2的結合界面,有12個氫鍵和2個鹽橋。
關閉與部分開放的S蛋白三聚體與ACE2相互作用後的構象變化[4]
3月,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Veesler課題組[4]繼續詳細闡釋了S蛋白在新冠病毒與宿主侵染和膜融合的機制。SARS-CoV-2的S蛋白的結構域B(SB)開放對於在宿主細胞表面與ACE2相互作用,引發導致S2′位點斷裂、膜融合和病毒的構象變化是必需的。此外,S蛋白三聚體頂點處SB開口存在多個不同的構象狀態,這些結構變化對於受體結合是必需的,並觸發細胞膜融合。
此外,David Veesler團隊還發現SARS-CoV-2的S蛋白和SARS-CoV 的S蛋白之間有驚人的結構相似性和序列保守性。SARS-CoV S引起的多克隆抗體應答有效地中和了新冠病毒S介導的進入細胞,大多數抗體都是針對高度保守的S2亞基(包括融合肽區域),進一步分析S2結構域顯示,其與SARS-CoV的S2結構域具有88%的序列同源性。這無疑為新冠疫苗的設計又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於對S蛋白的基因組序列分析以及結構剖析,靶向S蛋白的藥物和疫苗開發是目前全球抗擊SARS-CoV-2病毒疫情的一個大方向。數據顯示[5],目前已有超過500項專利申請,描述使用四種不同生物製品治療或預防SARS和MERS。其中治療性抗體(99項)中,超過90%的抗體靶向病毒的S蛋白(包括受體結合域),預示著S蛋白是開發新冠病毒抗體的一個潛在靶點,且S蛋白比較容易激發宿主的免疫反應。
目前,Vir Biotechnology、Abcellera Bilolgics、Regeneron、Flanders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等公司分別以康復病人的單抗、小鼠來源的S蛋白單抗、美洲鴕等作為單抗的來源,SARS-CoV-2的S蛋白作為單抗作用靶點,開發新冠肺炎的相關單克隆抗體藥物。而再生元製藥則利用其獨特的優勢和技術平臺(Velocimune)快速篩選單克隆抗體,使用一種表達SARS-CoV-2 S蛋白的假病毒,使其能產生人類抗體庫的轉基因VelocImmune小鼠免疫,從而產生候選單抗。與其他藥物相比,抗體副作用較少,這意味著我們很快就能找可以安全有效對抗SARS-CoV-2的抗體,但更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迅速、大量地批量產生這些抗體。
同時,SARS-CoV-2疫苗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Moderna 公司的mRNA 疫苗(mRNA-1273)率先進入臨床,編碼病毒表面的S蛋白。緊接著,牛津大學開發的COV001疫苗同樣包含了SARS-CoV-2病毒表面的S蛋白的遺傳序列;Symvivo公司的bacTRL-Spike,能快速誘導靶向S蛋白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一種雙歧桿菌單價DNA口服疫苗;由OncoSec Medical colaborating聯合Providence Cancer Institute,使用了TAVOTM(質粒IL-12)與DNA編碼的S蛋白結合的方法研發了CORVax12疫苗。儘管目前已有近百個新冠病毒疫苗項目正在推進中,但疫苗作為健康人群預防手段,安全性仍是最重要考量因素。
雖然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但圍繞SARS-CoV-2 S蛋白所開發的藥物和疫苗正如火如荼地進行。S蛋白僅僅是SARS-CoV-2感染和傳播的關鍵蛋白之一,雖然它是「毒藥」,但若能順利開發基於S蛋白的靶向藥物和疫苗,有效對抗SARS-CoV-2,甚至是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其他冠狀病毒,那麼S蛋白或許也是我們的「解藥」。
參考文獻:
1.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944462v1
2.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9.956946v1
3.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9.956235v1
4.Alexandra C. Walls et al. Structure, function and antigenicity of the SARS-CoV-2 spike glycoprotein.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2.058.
5.Liu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Therapeutic Agents and Vaccines for COVID-19 and Related Human Coronavirus Diseases. ACS Cent. Sci., 2020, 6, 3, 315-331.
bioSeedin柏思薈是生物醫藥行業的交流互動和知識服務平臺。以優質的知識分享和領先的用戶體驗,幫助更多的生物醫藥人自我優化與提升,旨在匯聚行業領袖與人才共同播種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夢想的胚芽,重塑中國企業創新思考和認知邊界。
bioSeedin柏思薈目前正在進行關於抗體藥技術和細胞治療技術的相關分享,配合workshopwebinarlabconference等多種活動形式滿足企業不同所需。
bioSeedin workshop以融全球智力為中國新藥為目標,著意於對創新型生物藥研發人員的培養,致力於突破國內抗體藥的轉折點向全球化國際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