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瓴資本歷史成績單來看確實是牛的一批,都是好公司,都是上漲的。
就連漲幅墊底的海底撈,放長來看,至今漲幅也飆到203%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家是真的時間的朋友,人家也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流持續買買買。
也難怪大傢伙兒把高瓴資本奉為圭臬,心理默念:只要高瓴投的股,一定漲。
但二級市場的錢大都是套利的,短期的。當新股的估值越來越高,當市場情緒越來越弱,投資者就會用腳投票,賣的人多自然就破發了。
像後面的合景、藥名巨諾、甚至是螞蟻集團,基本面都沒的說,但就是估值高。
這個時候,對於奔著套利而來的打新客就不太具有性價比了,一頓操作猛如虎,首日不漲要吃土。說不定還會被其他短期套利資金連累破發,然而對於價投者,買對比買貴更重要。
最後,除了這兩隻生物科技股,螞蟻集團和藍月亮依舊是本年度比較大的,或者說比較熱門的兩大個股。
藍月亮,高瓴資本在2010年和2011年用4600萬美元,持股10%,到現在,10年了,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時間的朋友,什麼叫做長期主義。
螞蟻集團,十億用戶、百億利潤、千億營收、萬億估值,本周就要招股了!
最新市場消息:港股螞蟻初步計劃於27日至30日招股,科創板螞蟻計劃在29日發行,A股股票代碼688688,申購代碼787688。擬在11月5日A+H股同步掛牌。
關於螞蟻的估值一直是市場熱議的話題,從剛出消息至今估值已經奔著翻倍去了,終於理解馬爸爸為啥說對錢不感興趣了:
7月8日,1.5萬億港幣(2000億美元);
7月29日,1.65萬億港幣;
8月21日,1.74萬億港幣;
9月21日,1.9萬億港幣;
10月16日,2.17萬億港幣(2800億美元);
10月22日,3800億美元至4600億美元(2.8萬億港幣~3.56萬億港幣)
而最新也是最高的這個估值,放在香港H股將僅次於騰訊(7000億美元+)和阿里巴巴(8000億美元+);
放在A股,甚至有可能超過貴州茅臺(2萬億)榮登市值第一的寶座。工(1.8萬億)農(1.1萬億)中(9500億)建(1.6萬億)四大行伴隨共和國的成長,在助力登頂世界第二的經濟體中立下汗馬功勞,螞蟻軍團依靠小微,只用10多年就超越了。
用馬校長的話,誰讓你們傳統大行只是抵押當鋪呢,一點都沒有網際網路金融的精神,更插不上科技估值的翅膀...
有人說:螞蟻幾乎所有營收都和金融相關,卻一直強調自己的科技標籤。
我想說:雖然螞蟻金服的不少業務與金融相關,但它確實是一家科技公司。
看一家公司的屬性,不能被「它是靠什麼賺錢的」「它在哪個行業賺錢」這種表象所迷惑,而應該看「它是怎麼賺錢的」。
舉個例子:
今日頭條這種類似於當前傳統媒體、門戶網站的公司算得上科技公司嗎?
你可能會說,不管是今日頭條,還是傳統媒體、門戶網站不就是靠廣告賺錢的嗎?!確實是,但他們從「怎麼靠廣告賺錢」這件事上,差別巨大。
今日頭條是用機器算法分發信息,用一種洞察人性的手段,高效率地連接了人與信息,再把廣告主介紹給用戶。背後的算法代表著一種科技。
從這點看,傳統媒體與門戶網站在獲取廣告上沒多大差別,但媒體與讀者是割裂的,廣告與用戶是靠想像與經驗感知出來的。
以這個思路看螞蟻金服。
雖然螞蟻的支付、貸款、理財、保險等很多業務與傳統銀行的主業沒差,而且也要去申請並獲取各種金融牌照,但這都是表象。
網際網路行業區別於傳統行業最核心的三個維度是:技術、渠道、數據,這才是構築螞蟻金服根基的三叉戟。
其實螞蟻是一家用AI技術,高效提升從支付、智能風控、信貸決策等金融行業全鏈條服務效率的人工智慧企業。
是一家讓網購、水電費繳納、休閒娛樂、出國籤證等衣食住行所有環節,全部變成指尖上一鍵辦理的生活服務企業。
64%的技術人員,3年200億的研發投入,這些都透露著螞蟻在科技領域保持絕對領先,持續創新的決心。
2017~2019年,螞蟻連續三年拿下區塊鏈專利數量全球第一。最誇張的2018年,螞蟻在國內區塊鏈、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物聯網、雲計算領域提交的專利以平均每天7件的速度增長,累計申請量突破1萬件,遠超Facebook和亞馬遜。
基於以上種種,你還覺得螞蟻只是個金融公司嗎?
截止目前,螞蟻的招股價,每手股數,甚至港股上市時間仍然是個謎,不得不說螞蟻上市IPO的保密工作真的是滴水不漏哇。
據說,螞蟻集團為了上市特意取了代號叫做「program star」。在中環置地廣場告羅士大廈7層以外的地方,所有關於螞蟻集團上市的故事統一用這個代號進行。包括為螞蟻集團做上市的成員,在打車或者其他的消費後,進行報銷等都以此代號進行。搞得跟諜戰似的。
如果4610億美元估值為真,那麼螞蟻股價高達101元,折合117.6港元,若是一手100股,入場費大約在11900港幣。
如果港股招股的消息屬實,到底多少錢,或許明天就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