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IPO:扒掉科技的外衣,2萬億巨無霸螞蟻還剩什麼?

2021-01-15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邦動力」(ID:iebrun),作者 饒翔宇,編輯 沈橋。36氪經授權發布。

名為「螞蟻」的龐然大物即將踏入二級市場,資本市場迎來罕見的熱鬧與狂歡。但就在螞蟻集團上市前夕,包括馬雲在內的公司高層被監管部門約談。

11月2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四部門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進行了監管約談。當晚,螞蟻集團回應稱,螞蟻集團會深入落實約談意見,繼續沿著「穩妥創新、擁抱監管、服務實體、開放共贏」的十六字指導方針,繼續提升普惠服務能力,助力經濟和民生發展。

備受矚目的螞蟻集團IPO,是近期資本市場的熱門事件之一。截至10月30日,A股和港股各有約516萬和155萬名用戶申購螞蟻集團新股,雙雙打破紀錄,申購金額總計超過20萬億元。狂熱的不只是散戶,參與螞蟻IPO初步詢價的機構投資帳戶近1萬家,而且陣容豪華,不乏全國社保基金、中國人壽、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紅杉資本、淡馬錫等知名機構。

預計融資2300億元的螞蟻,已超過了去年上市的沙特阿美,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IPO。按照每股68.8元的定價,若機構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市場俗稱「綠鞋機制」),螞蟻發行後的總股本將達到306.26億股,市值2.11萬億元,超過茅臺成為A股新「股王」。

從任何一個維度看,螞蟻上市都稱得上全球資本市場的裡程碑事件,而這並不令人意外。過去一年,螞蟻年度活躍用戶接近10億,數字支付規模111萬億元,是國外最大支付平臺PayPal的近25倍。

但狂歡背後,仍有隱憂。科技與金融的標籤之爭、支付入口之戰,以及來自監管層面的系統性風險,是螞蟻未來不得不翻越的三座大山。

扒掉科技的外衣,螞蟻還剩什麼?

成立16年以來,螞蟻從來沒有像今年一樣急切、頻繁地為自己披上科技公司的外衣。

2020年5月,沿用6年的螞蟻金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螞蟻集團。這家公司的全稱,也由螞蟻小微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更變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9月,據彭博社報導,螞蟻集團與至少7家投行進行溝通,希望安排科技行業分析師來覆蓋公司上市的研究及發布報告。知情人士表示,螞蟻集團投資者關係部門與至少5家中國投行及2家國際投行進行了口頭溝通,希望分析師強調公司業務重心在科技業務,而非金融。

10月22日發布的招股書中,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全員信的第一句話就特意聲明:「您正在關注的螞蟻集團,不是一家金融機構,也不僅是一家行動支付公司,而是一家決心用今天最好的技術和資源,去助力銀行和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每一位消費者、每一家小微企業的科技公司。」

在二級市場,科技公司的市盈率普遍比傳統金融機構高出一大截。如騰訊在港股的市盈率為37倍,阿里巴巴為30倍,與螞蟻集團類似的Paypal高達50倍,Visa為41倍;相比之下,在港股上市的中資銀行本年平均預測市盈率為4倍,A股四大銀行的平均市盈率僅5倍左右。要撐起2.1萬億元的市值,螞蟻必須實現「科技」的自我定義。

從目前的IPO定價和二級市場的超額認購來看,螞蟻的嘗試獲得了投資者的認可。但在科技外衣之下,螞蟻招股書中的諸多數據,又呈現出了與科技定義相差甚遠的內在肌理。

來源:螞蟻集團招股書

從收入來源看,螞蟻主要從四種業務中賺錢:支付、貸款、理財和保險。其中,螞蟻最初起家的支付業務,可以說是螞蟻帝國的基石。在支付業務中,資金流從買家流向賣家,支付寶App作為中間管道收取一定的「過路費」,也就是技術服務費。

「一般情況下,商戶使用支付寶的費率在千分之六左右,不同行業費率會有所不同。」支付寶頭部服務商吳一帆(化名)對億邦表示,支付寶會在收取信息服務費後給服務商返點。不過,隨著行動支付業務發展,支付寶在螞蟻的生態裡,更多地成為其他業務的入口,如在螞蟻收入佔比近四成的貸款業務。

不可否認,帶著網際網路基因的螞蟻貸款業務觸達了銀行未能覆蓋的客戶群體,但它的本質仍然是傳統的金融服務,利潤來源也主要是賺取金融機構信貸息差。

雖然螞蟻始終強調其信貸業務背後的科技屬性——大數據風控能力,但對於大型的商業銀行來說,螞蟻所提供的風控只是完成了貸款用戶的前期初篩。用戶與銀行能否達成交易,更取決於商業銀行本身的風控系統,螞蟻的角色更傾向於用戶導流。

招股書顯示,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螞蟻信貸業務收入佔比從24.75%上升至39.41%,成為螞蟻的「現金牛」。今年上半年,負責貸款業務的螞蟻微貸科技平臺下屬4家子公司實現利潤112.23億元,持股30%的網商銀行利潤5.5億元,加起來佔螞蟻全部利潤的一半左右。

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看出,螞蟻的收入結構與傳統金融機構更為接近。

躲不開的入口之爭三次敗給微信 

作為幾乎所有業務的導流入口,螞蟻最為倚重的支付寶App,在愈發擁擠的行動支付賽道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大批對手紛至沓來,微信支付首當其衝。

在與微信爭奪支付入口流量的競爭中,螞蟻已經至少輸掉了三場。

2014年春節,微信推出紅包功能,幾乎一夜之間讓超過3000萬名用戶綁定了銀行卡,並順理成章地推出微粒貸借錢、理財通、保險等服務。由於微信的打開頻次和社交屬性遠遠強於支付寶,支付產品推廣流暢得多。在這場猝不及防的「奇襲」中,支付寶堪稱慘敗。

來源:螞蟻官方

微信擠進支付賽道後不久,第二場更大規模的支付入口戰爭隨之展開。

同一年,滴滴與快的開啟網約車大戰,補貼如洪水一般向用戶湧去,雙方訂單量暴漲,一度連伺服器都宕機。支付入口的戰火先由騰訊點燃,阿里隨後跟進。據《晚點LatePost》報導,滴滴的訂單一度佔到整個微信支付總量的88%。這場網約車大戰以滴滴收購快的告終,微信支付再次佔據重要入口。

以共享單車為主角的第三次大戰中,螞蟻支持的ofo敗北,欠下大量未退押金;騰訊支持的摩拜被美團收購,微信再次獲取了入口之戰的勝利。

隨著騰訊投資範圍擴大,更多支付入口開始朝微信傾斜。

騰訊在2014年入股京東、2016年1月領投美團、2016年7月投資拼多多,這些都是重要的支付入口。同時,微信在線下通過大量服務商進行地推,並藉由美團的線下勢能進入商超、餐飲等場景,擴大支付入口規模。

據易觀國際數據,2020年一季度,支付寶和騰訊金融分別佔據第三方行動支付市場的54.97%和38.92%份額,支付寶保持領先。不過,在支付頻次上,支付寶已被微信遠遠拉開。支付寶去年的日均交易數為6.3億筆、遠低於微信的15.1億筆。吳一帆告訴億邦,在線下交易場景中,支付寶的市場份額已被微信遠遠拉開差距。「大部分地區微信與支付寶的份額對比為7:3,有些地區甚至是7.5:2.5。」

微信支付的不斷壯大,將給螞蟻帶來越來越大的增長壓力。

就在螞蟻上市炒熱市場情緒後,騰訊股價近日連創新高。過去市場不清楚騰訊的金融科技業務價值幾何,螞蟻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讓這項業務的價值表現得更加直觀。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騰訊金融與企業服務業務毛利潤為160億元,毛利潤率28%。如果將這一數字與螞蟻的212.34億元淨利潤比較,按照48倍的市盈率估值,騰訊金融業務的市場價值可能高達1.54萬億元。這也意味著,騰訊股價有近4000億元的上升空間。

從10月23日收盤至10月29日收盤,騰訊股價累計上漲7.75%,市值增長約4200億港元。

「回頭看看微信支付,明顯被低估,反而投資機會出現在騰訊身上了。」網際網路分析師鄧志鵬對億邦表示,螞蟻最大的對手是自己,如何度過增長瓶頸,用什麼增長來維持這麼高的估值才是關鍵問題。

系統性風險,最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問題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而是缺乏金融生態系統的風險。」螞蟻上市前夕,馬雲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的演講,一時在金融行業刷屏。在中國金融系統中,螞蟻是堪稱另類的存在,馬雲希望監管部門對其給予更多包容。

但事實上,從誕生之初就面臨與各方博弈的螞蟻,本身就可能成為系統性風險的一部分。

前重慶市長黃奇帆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2013年,靠兩家在重慶設立的兩家小額貸款公司,再加上網際網路的規模優勢,螞蟻可以用30億元的資本金撬動3000億元的貸款,實現了100倍槓桿。螞蟻貸款業務的基本盤由此被迅速擴大,周轉速度比商業銀行快好幾倍,但這一業務模式很快因風險過大被叫停。

隨後,為繼續擴大貸款規模,螞蟻又利用助貸(將用戶導流到銀行)和聯合貸款(螞蟻與銀行按比例聯合出資)的方式,靠收取技術服務費找到了新的增長曲線。截至2019年下半年,螞蟻的貸款餘額佔全國約2萬億聯合貸款餘額的一半。但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防止銀行的金融風險,監管部門再次出手,要求銀行核心風控能力不能外包。

隨著各項業務推出,還有新的隱患出現。比如,在螞蟻紛繁複雜的金融產品中,來自用戶的資金流開始在螞蟻的生態中流動,無需通過兩大清算機構(銀聯和網聯)的轉接。後果之一是銀行和央行無法監測資金流向,監管也就難以實施。

11月2日晚,相關部門在《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網絡小額貸款業務未經批准,不得跨省開展業務;小貸公司的槓桿率被進一步壓縮;自然人的單戶貸款餘額上限不超過30萬元;由同一股東控股的跨省經營網絡小貸公司數量不得超過一家。這意味著,「花唄」和「借唄」背後的兩家小貸公司將面臨整合退出一家的可能。

來源:螞蟻官方

螞蟻依靠支付寶的巨大流量掌握了數億用戶多維度的數據,基於自身收集到的海量數據,通過為銀行引流、助貸和與聯合貸款等方式,實現對部分商業銀行風控風險的兜底和部分兜底,但螞蟻本身也是金融系統性風險的一部分。

為改變這種局面,央行一直在努力推進「一碼通用」的實施。

所謂一碼通用,就是以支付寶、微信、銀行為代表的各類條碼支付實現互聯互通,構建統一的規則和體系,支持不同App的互認互掃。這意味著支付寶和微信的壟斷地位將受到挑戰。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央行數字貨幣研發工作明顯加快,並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測試。螞蟻在招股書也提到了這一點,稱數字貨幣何時正式推出沒有時間表,尚難評估該項業務對於公司的影響。

按照官方說法,數字貨幣從功能屬性上與人民幣完全相同,但不需要綁定銀行帳戶,只需要綁定一個應用軟體並註冊就可以使用。數字貨幣實現了最新的雙離線技術,在手機沒有聯網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使用。官方說明中特別提到,數字貨幣可以幫助央行應對私人部門提供的數字支付服務應用的挑戰。

綜上,在螞蟻上市背後,除了資本市場對於財富的熱望,更意味著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時代到來。

相關焦點

  • 2.1萬億元的螞蟻集團,開啟全球最大規模IPO
    10月21日晚間,隨著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在螞蟻集團公眾號發表致投資人的一封信《因為相信,所以看見》,也正式宣布螞蟻集團開啟全球最大規模IPO。10月23日,螞蟻集團將正式開啟科創板詢價,26日完成A股定價,申購時間則為10月29日。而隨著掛牌日期的日益臨近,螞蟻集團的承銷商陣容亦浮出水面。
  • 螞蟻IPO登陸在即,這筆3萬億的帳怎麼算?
    螞蟻集團本周開展上市前推介,兩家承銷商瑞信及摩根史坦利給予的估值分別為3800億至4610億美元(約2.96萬億港元至3.6萬億港元),以及3330億至4570億美元(約2.6萬億港元至3.56萬億港元),估值上沿比此前傳出的2800億美元高出至少30%。若暫取其中位數,這單IPO也將要接近3萬億元。這也意味著,這隻巨型螞蟻將佔據科創板的半壁江山。
  • 巨無霸螞蟻金服即將兩地上市,打新港股就上股票牛
    前兩天螞蟻集團首發申請通過的消息刷爆朋友圈,讓很多投資AH股的小夥伴感到瑟瑟發抖,原因很簡單,這傢伙上市以後有可能是香港內地有史以來最大的IPO,超過了沙特阿美公司創紀錄的290億美元的銷售額。
  • 萬億市值的螞蟻圖鑑
    每天在用支付寶,但你卻未必了解螞蟻集團最真實的一面。萬億元市值的螞蟻集團,終於在8月25日同時在香港和上海披露了招股書,這家巨無霸的營收結構、利潤來源第一次被詳細的展示。螞蟻集團2019年營收1206億元,同比增幅超過40%;同時2019年淨利潤超180億元,是2018年的7倍多。
  • 史上最大造富運動:螞蟻集團市值2.1萬億,馬雲總算超越了李嘉誠
    10月29日,螞蟻集團A股網上申購開啟。根據安排,網上投資者申購日2020年10月29日申購無需繳納申購款,2020年11月2日根據中籤結果繳納認購款。按照螞蟻集團A股發行價格68.80元/股,港股80港幣/股,以及發行的股份數計算。螞蟻集團總市值高達2.1萬億元。
  • 中國投資者表示,螞蟻集團仍然有能力獲得全球最大的IPO
    來源:海外財富資訊關鍵點復星科技金融集團副總裁劉強對CNBC表示,螞蟻集團的基礎技術和廣闊的生態系統仍然是一項強有力的投資主張。在備受期待的雙重上市中止之後,這家科技巨頭本月初遭到了打擊,該上市有望打破紀錄。
  • 螞蟻定價68.8元/股,代碼688688!市值2.1萬億碾壓茅臺,對A股影響有多大?最全解讀來了
    3、A股發行總市值2.1萬億元按68.8元/股的價格計算,意味著最終A股發行總市值2.1萬億元。2.1萬億是什麼概念?一舉超過茅臺,成為A股市值第一,還超過了工行、平安、建行等。 而2.1萬億比此前IPO之初的2000億美元的估值溢價了50%,不過,較此前多家投行預測約2.5萬億-3萬億元估值,折讓幅度約20%-30%。
  • 「遠見」「萬億IPO」背後 螞蟻上市的壓力與挑戰
    7月20日,螞蟻集團對外宣布:將啟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尋求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本次IPO目標估值為2000億美元。其中,香港IPO計劃募資100億美元,中金、花旗、摩根大通等銀行負責IPO事宜。螞蟻還表示,以進一步支持服務業數位化升級做大內需,加強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
  • 2.1萬億的巨型螞蟻終於來了
    這次螞蟻上市可謂萬眾矚目,多個數據刷新歷史: 從募資額上看,A股預計募資額1322億元,螞蟻集團將成為A股史上最大規模IPO; A+H股IPO擬募集約344億美元,將取代去年上市的石油巨頭沙特阿美(294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IPO
  • 劉全:全球最大IPO螞蟻集團重新上市很難!
    2020年11月3日,上交所發布公告稱,螞蟻集團暫緩IPO的原因之一,是公司報告所處的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發生變化等重大事項。劉全認為,螞蟻集團一直強調其科技屬性,淡化金融屬性,以規避金融市場監管。螞蟻集團暫緩上市後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從金融市場發展來看,螞蟻集團等待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完善之後再上市,對於螞蟻集團有可能是滅頂之災,而對於行業發展也許是一件好事。
  • 再大的螞蟻它也是只螞蟻!成不了大象,更不可能化身為龍,呼風喚雨!
    數據顯示,2019年螞蟻集團一整年的營收是1206億元,其中數字金融科技服務費收入677.84億,佔比56.2%。什麼叫數字金融科技服務費??數字金融業務分為微貸(花唄、借唄、網商貸)、保險、理財三部分,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418.85億元、89.5億元、169.5億元。也就是花唄、借唄,是最最最大頭的組成部分!!
  • 歷史最大IPO 螞蟻集團是螞蟻還是大象?
    終於,螞蟻集團發行價格確定為68.8元,媒體紛紛報導,歷史最大IPO出爐,超過此前沙特阿美。一時間,股吧微博炸開鍋,螞蟻從科技成長的乖巧形象,一下子變成了人人生畏的大象,好像要碾壓一切。但是,這個IPO,真的這麼恐怖嗎?
  • 螞蟻能否撐得起超萬億市值?
    一直身陷上市傳聞的螞蟻集團,終於在7月20日對外公布將啟動在科創板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尋求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以進一步支持服務業數位化升級做大內需,加強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
  • 12億用戶撬動萬億估值 螞蟻啟動「巨獸」級IPO
    從上市「小考」到科技「大考」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6月,支付寶及其本地錢包合作夥伴已經服務全球超12億用戶。 2019年開始,螞蟻集團的盈利持續好轉。
  • 四大家約談,巨無霸止步,不能讓國人成為沒有金服可穿的螞蟻!
    四大家約談,巨無霸止步,不能讓國人成為沒有金服可穿的螞蟻!老勝算/文至今,許多國人並不理解前不久發生的一件看似很不起眼的大事:四大家約談螞蟻金服,叫停股票上市。後來看到新聞說這個股票首次估值達2.1萬億,上市估值可達20萬億的世界史無前例的超級巨無霸IPO計劃,這才覺得此事非同小可!我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才接近100萬億啊!光是這個股票就佔了五分之一,能不驚人嗎?!不明就裡的普通人以為這不是好事嗎?中國人創造世界第一的股票,這樣的事正好證明中國強大中國企業厲害。如果你這麼認為可就大錯特錯了!
  • 潛望丨IPO暫停後,螞蟻嘗試再造螞蟻:放下槓桿 回歸科技平臺
    1個月前,或許數百萬參與「螞蟻基金」的投資者都未曾想到過,馬雲在一場論壇上炮轟銀行業「當鋪思維」的言論,竟然成為了一顆投向萬億財富的核彈。 定價前一個月內估值從2250億美元猛增至3000億美元之上、要求網際網路分析師跟蹤覆蓋、向五家一線公募基金定向「募資」六百億、甚至杭州大平層的房東們已經做好了「量價齊升」的準備。
  • 2.1萬億元!這隻螞蟻有點貴…還能幫我們賺筆養老錢?
    ,最終A股發行價確定為每股68.8元,總市值2.1萬億元。螞蟻「A+H」兩地上市,有望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大的IPO。更具特殊意義的是,這也是史上第一次,科技大公司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完成大規模定價。無論對A股,還是對科技公司而言,一個新時代已經來臨。
  • 螞蟻IPO前的最大動作,首屆外灘大會講了什麼?
    作為全球高級別的金融科技大會,外灘大會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著名經濟學家、諾獎得主、企業家和技術大咖們用3天的時間,討論從金融科技創新技術、全球化經濟再到綠色可持續、人才與研究等眾多議題。 選址在上海舉行,自然離不開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理優勢,同時這裡也是支付寶杭州、上海雙總部中心和阿里的技術腹地。 作為IPO前最重要的一場科技大會,螞蟻拿出了多項「看家本領」。
  • 全球最大的公司誕生!市值13.36萬億,相當於2.5個阿里,2個騰訊
    在去年,「沙特阿美」是全球最大的公司,這家公司擁有全球最大的陸上油田和海上油田。2019年,「沙特阿美」上市創下最大規模IPO歷史記錄。2019年8月,「沙特阿美」估值或超2萬億美元。根據今年8月份福布斯公布的排行榜顯示,「蘋果公司」市值超過了「沙特阿美」,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進入第三季度,隨著蘋果iPhone12的熱賣,蘋果公司的股價也不斷上漲,市值達1.99萬億美元,約13.36萬億元,超過「沙特阿美」。目前,蘋果仍然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 解析螞蟻IPO「生態概念股」:一臺無人售貨機裡的科技變革
    螞蟻集團掛牌科創板在即,這家擁有超10億年度活躍用戶、118萬億元支付交易規模、2萬億元市值的科技巨頭,還有超過6成用戶通過支付寶APP獲得數字生活服務對於友寶而言,支付寶的前沿科技便是那陣春風,就在第一臺機器誕生2年多後的2013年11月,友寶開始支持支付寶線上支付,僅僅10個月後,友寶的單月銷售額就突破百億元,成為中國無人售賣機市場當之無愧的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