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大麻二酚,又名麻寶愫DM CBD)是大麻中的主要大麻素之一,它不僅沒有依賴性和成癮性,還對大麻植物中THC(四氫大麻酚)的依賴性和成癮性有抑制作用,並且CBD還可以從工業大麻(THC<0.3%,又稱工業大麻)中提取。
大麻二酚-CBD
DM CBD是現在海外最火的成分之一,被廣泛添加到護膚品、食品、飲料、電子菸、醫藥等多個領域,掀起了CBD產品的熱潮!中國也湧現出了大量添加「大麻葉提取物」的化妝品。
本文主要介紹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性病科」的李焰梅等人,發表在《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上的關於CBD對皮膚病的治療潛力研究。
這項研究指出, CBD可能是治療痤瘡/粉刺、過敏性皮炎、銀屑病/牛皮癬、皮膚腫瘤、大皰性表皮鬆解症、色素減退的皮膚病等疾病的有力工具。
痤瘡 /粉刺
痤瘡,又稱粉刺,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主要發於青少年。臨床表現為面部的粉刺、丘疹、膿皰、結節等多形性皮損。痤瘡的產生原因,包括 皮脂分泌過多 、 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 和 炎症反應 等。
研究發現, CBD具有抑制皮脂腺細胞的皮脂分泌、抗增殖和抗炎作用。CBD對體外培養的人SZ95皮脂腺細胞中由「促痤瘡劑」誘導的 過量脂肪生成,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並且通過 「全層人體皮膚器官培養技術」模擬體內皮脂腺功能,發現 CBD對原位人皮脂腺也具有顯著抑制 。
此外 ,研究者通過應用「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和「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的脂磷壁酸」模擬皮脂腺細胞感染, 結果顯示 CBD能顯著抑制IB、H6和 TNFA MRNA的表達,具有普遍抗炎作用。
除了上述研究, CBD還被證明能抑制角質形成細胞的過度增殖,並具有顯著的抗菌活性,能夠從多種途徑抑制痤瘡的進展。
變應性接觸性皮炎
「變應性接觸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一種遲髮型超敏反應,是皮膚接觸過敏原後發生的炎症性疾病。
一項研究通過聚肌胞苷酸刺激 Hacat細胞,模擬ACD的體外模型,結果顯示CBD降低了HACAT細胞中的單核細胞趨化蛋白-2、L6、L-8和TNF-a的蛋白表達水平, 進一步研究發現 CBD的抗炎作用 ,可能與 CBD受體的激活以及TRPV1通道的脫敏有關。
銀屑病 /牛皮癬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有易復發傾向,有的病例幾乎終生不愈,該病發病以青壯年為主。 臨床表現以紅斑,鱗屑為主 ,全身均可發病,以頭皮,四肢伸側較為常見,多在冬季加重。
研究發現 CBD能抑制角質形成細胞的過度增殖,表明其可能有益於銀屑病。後續研究發現 ,CBD可能通過作用於CB1受體,調節表皮分化基因的表達,此外,CBD可能發揮DNA甲基轉移酶增強劑的作用,作為轉錄抑制因子,調控角質形成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目前銀屑病是免疫或炎症介導的疾病這一觀念越來越得到認可 ,銀屑病與T細胞介導的炎症反應失調有關。
研究顯示CBD具有調節免疫細胞的功能,CBD可以通過動員骨髓來源的抑制性細胞抑制T細胞的功能活性,CBD還能降低Th7細胞的功能,減少炎性因子的分泌。另一方面,CBD還能調節角質形成細胞分泌的炎性因子。
皮膚腫瘤
研究表明,CBD(大麻二酚,又名麻寶愫DM CBD)對不同來源的腫瘤,包括少突膠質細胞瘤、乳腺癌等均具有細胞毒性,能夠抑制增殖、誘導凋亡,並且通過下調分化抑制因子等途徑抑制轉移。
黑素瘤是全球皮膚癌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麻素受體先前已被確定為潛在的治療靶點。 CBD能促進誘導腫瘤細胞死亡,研究顯示9四氫大麻酚(△9+ tetrahydrocannabinol,△9THC)能降低黑素瘤細胞活力,抑制腫瘤異種移植物生長,當CBD與較低劑量的△9-HHC組合時,其體外抗腫瘤作用增加,並且與體內單獨的高劑量9-HC效果相當。
最近一項研究使用 B16F10黑素瘤細胞系注射到C57BL/6小鼠皮下建立黑素瘤模型,然後腹腔注射CBD,每次5mg/kg,2次/周,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相比,CBD顯著降低了黑素瘤的生長速度並延長黑素瘤小鼠的存活時間。
血管生成是腫瘤進展的基礎 ,新血管的形成促進腫瘤的侵襲及轉移。研究發現,CBD(大麻二酚,又名麻寶愫DM CBD)可有效抑制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增殖,抑制內皮細胞遷移、體外侵襲和萌芽,並抑制體內血管生成。CBD的作用不是由於內皮細胞毒性,而是通過調節細胞內途徑導致幾種促血管生成因子減少,包括基質金屬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MP9,組織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內皮素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AA等。儘管CBD作用的分子機制仍未完全闡明,但現有研究表明CBD在皮膚腫瘤的治療中極具潛力。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種罕見的水皰性皮膚病,表現為皮膚的脆性增加,因日常的輕微摩擦而反覆發作水皰,導致疼痛和反覆感染。
一項病例研究報告了3例10歲以下EB患兒使用自製外用CBD製劑取得有益效果,3例患兒均發現傷口癒合更快,水皰更少,並且疼痛得到緩解。
另一項病例研究報告了3例聯合THC和CBD治療EB相關疼痛,通過舌下給藥,3例患者均顯示疼痛改善,瘙癢減少和總鎮痛藥物攝入減少。雖然以上結果提示CBD在EB中令人欣喜的應用前景,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色素減退的皮膚病
色素減退的皮膚病,是指患者皮膚上出現一些白斑,即出現了皮膚色素減退。常見引起色素減退的疾病有白癜風、炎症後色素減退、先天性的色素減退。
黑素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照射和氧化應激 ,防止DNA損傷。研究顯示 CBD可以濃度依賴性地增加人黑素細胞中酪氨酸酶活性,增加黑素含量。進一步研究發現 CBD可能通過作用於CB1受體,激活p42/44MAPK和p38MAPK信號通路,增加「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基因」的表達,從而上調黑素生成。這項研究提示CBD可能有改善色素減退性皮膚病的潛力。
最後,作者指出,「目前研究初步表明 CBD可能是治療痤瘡、過敏性皮炎、銀屑病和皮膚腫瘤等疾病的有益工具,但還需要更多研究探索CBD在這些皮膚疾病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
資料來源:李焰梅,郝丹,蔣獻的《大麻二酚在皮膚科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