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玉平 教授
真菌性皮膚病是由於真菌引起的皮膚、黏膜、毛髮和指(趾)甲的感染,臨床上多呈水皰鱗屑型、禿髮及指甲增厚變色等表現,具有傳染性,且發病率高,容易復發或再感染。真菌性皮膚病會導致患者癢痛,全身不適,治療不當則反覆發作,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嚴重者可致殘甚至危及生命。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性病科冉玉平教授,針對真菌性皮膚病的診斷治療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展開了分享。
皮膚鏡(毛髮鏡)可提高頭癬早期診斷率
傳統將頭癬分為「白癬」「黑點癬」「黃癬」「膿癬」,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顯微鏡鏡檢和菌種培養鑑定,近年來皮膚鏡(毛髮鏡)的運用發現頭髮受真菌感染後的早期特徵性改變,如「螺旋狀發」「條形碼樣發」「紫外光皮膚鏡下看到的毛根部藍綠色螢光」以及治療後新生的毛髮頂端的「菸灰狀發」,這些改變對於早期診斷和療效評價更加精準,對取材的陽性率及服藥期限的判斷更有幫助,可使皮膚科醫生診斷此類疾病更加得心應手。
螢光染色法可提高診斷效率
關於真菌性皮膚病的診斷,常規方法是皮膚真菌鏡檢:將毛髮、鱗屑或指(趾)甲的標本,加入氫氧化鉀後,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這一診斷方法已沿用了幾十年,可直接發現菌絲和孢子,但該方法入手慢,研究人員想要在標本裡發現真菌的蹤跡,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有的實驗室人員即使接受了超過3個月的培訓,也未必能夠準確出具報告。
最近幾年,臨床上主要採用真菌螢光染色法鏡檢進行診斷。這種新方法將螢光素加到染液中,讓其可以特異性地與真菌細胞壁成分結合,然後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查到螢光標記的菌絲或孢子即為陽性。這一方法如同一枚戒指掉到了垃圾堆中,如果逐個翻找,效率極低,但如果利用戒指的發光特性,便可在成堆的垃圾中輕鬆找出。相比傳統真菌皮膚鏡檢,真菌螢光染色法對實驗人員的技術水準和熟練度的要求降低,人員培訓周期更短,具有簡單、快速、便捷等諸多優點。
通過綜合方法鎖定致病真菌
目前關於真菌種類的判斷有兩種方法。一是培養法,該方法利用各種培養基對標本進行培養,是進一步鑑定菌種的前提條件。但此法並非在每個單位都能開展,且培養需要觀測2~4周,雖然目前有一些現成培養基的改進,但是仍未得到大規模推廣。
二是非培養方法,對一些疑似真菌,但在顯微鏡下又無法準確判斷的標本,可提取其DNA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DNA序列判斷真菌菌種。但這種方法成本偏高,且只知道DNA序列,若不能獲得活菌,就無法開展藥物敏感試驗。
所以現在臨床一般採用綜合方法鎖定真菌:通過直接鏡檢和螢光染色,快速確定有無真菌;通過提取DNA測序判斷真菌種類;通過真菌培養進行藥物敏感試驗,對個別的耐藥真菌,可選擇對其更為敏感的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
兒童頭癬和患病寵物需要同步治療
真菌性皮膚病治療的用藥方法和療程,取決於患者真菌感染發生在什麼部位。如果發生在光滑的皮膚上面,即所謂體癬、股癬,且面積比較小,治療以外用藥物為主,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鹽酸特比萘芬乳膏或硝酸咪康唑乳膏等。
如果是由頭皮或頭髮的淺部真菌感染導致的頭癬,僅靠外用藥是不夠的。因為真菌已侵入毛囊或毛幹裡,僅針對頭皮表面的真菌治療並不能達到根治效果,需以口服抗真菌藥物為主,可聯用外洗加外塗抗真菌製劑。在尚不明確真菌類型時,多選擇具有廣譜抗真菌效果的口服藥物,以保證抗真菌治療的效果。總體上主要有兩大類抗真菌藥物可供選擇:一類是伊曲康唑,另一類是特比萘芬,也可口服傳統的灰黃黴素。
頭癬多發於兒童,所以在用藥時,醫生要注意根據其體重來確定劑量。此外,用藥也有諸多注意事項,如伊曲康唑在酸性環境中藥效釋放效果遠大於中性和鹼性環境,因此在用藥時可選擇可樂等碳酸飲料或全脂牛奶服用。
對於兒童頭癬,同步治療是關鍵。近年來,大量頭癬患兒的致病菌為犬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作為親動物性真菌,常在動物皮毛上帶菌致脫毛和致病。患兒在撫摸、接觸攜帶該致病菌的寵物後,再搔抓自己的頭皮,也會感染頭癬。一旦發生上述情況,多數家長選擇將寵物拋棄或送人,但這可能引發新一輪真菌傳播。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對患兒和寵物進行同步治療,並對環境進行消毒。這在保證兒童身體健康的同時又不會對其幼小心靈造成傷害,並防止了真菌進一步傳播。
頭癬治療的療程一般為2~3個月,病情嚴重的患者治療時間相對更長。痊癒的標準是對患者的新生頭髮進行鏡檢,結果為陰性。有些患者因擔心藥物不良反應,治療初見成效便停止服藥,這可能會導致疾病的遷延不愈,甚至加重。實際上,現有的抗真菌藥安全性及療效均較好,只需定期檢測肝功能,並堅持足夠的療程,保證藥物劑量足夠,頭癬便可徹底治癒。
間隙衝擊療法治療甲真菌病
造成甲真菌病的真菌有:以紅色毛癬菌為代表的皮膚癬菌,以念珠菌為代表的酵母菌,以及其他黴菌,如麴黴、短帚黴等。在治療前,首先要對指(趾)甲進行相關檢查,明確有無真菌感染及致病性真菌的種類。事實上,約50%的指(趾)甲病變,不是由於真菌感染造成,而是由於銀屑病、扁平苔蘚、斑禿等累及指(趾)甲引起病變。因此,在診治前需完善相關檢查結果,謹慎判斷。皮膚鏡對這些甲病的鑑別診斷很有幫助。
如明確患者為甲真菌病,在疾病早期可直接塗抹外用抗真菌藥,但絕大多數患者需要同時口服抗真菌藥物,以保證療效。口服藥可從消化道直接吸收,並作用於血液,最後達到甲床和甲根部,促使新生指(趾)甲的健康生長。
治療策略方面,建議採用間隙衝擊療法,即一個月僅服用一周伊曲康唑。一般先服用兩個療程,然後做相關的實驗室和皮膚鏡檢查以判斷療效。其療程取決於指(趾)甲的生長速度。一般而言,年齡越大,指(趾)甲生長速度越慢,療程越長;反之,年齡越小,指(趾)甲生長速度越快,療程越短。
小結
真菌性皮膚病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皮膚病,臨床醫生要有足夠認識,才能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
皮膚鏡影像在皮膚科領域的發展、真菌螢光染色的臨床應用、真菌非培養的分子研究、未知菌種的培養和建立、臨床藥物療效的增強,都是未來真菌性皮膚病的研究方向。
對於普通人群,皮膚科醫生要及時普及真菌相關知識。比如不是所有的指(趾)甲病變都是「灰指(趾)甲」,其有可能是真菌感染造成,也可能不是。患者就診前要有此概念,然後再到醫院做檢查,由真菌學專家給出準確診斷。
每位皮膚科醫生都有亞專業學科,但對於真菌引發的相關皮膚病,都應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包括用藥特點、用藥劑量等。二級醫院或三級醫院,皮膚科都應增設真菌亞專業學科。治療關鍵要確保診斷正確,如果專業知識不足,就應將患者推薦給真菌學專家。
真菌性皮膚病的診治,是每一位皮膚科醫生的必備技能之一。皮膚科醫生要保持真菌性皮膚病相關診治知識和技能的繼續教育,不斷更新真菌知識,提高診療水平,以造福廣大皮膚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