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央企科研人員當選兩院院士-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2021-01-10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今天,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了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

此次兩院增選院士名單中,共有18名央企科研人員入選,其中中國科學院共有2名,中國工程院共有16名。

中國科學院

技術科技部

毛明 1962年9月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第二〇一研究所

毛明,中國兵器首席科學家,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二〇一研究所研究員,99A坦克總設計師,擔任國防973技術首席、國防科工局基礎科研先進設計領域專家組組長等職務,長期從事裝甲兵器總體技術、越野技術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排名第1、第2)、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排名第1),出版著作3部,發表論文80餘篇,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8件,為兵器科學技術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並榮獲全國傑出科技人才、央企楷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等榮譽稱號。

祝學軍 1962年12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祝學軍,碩士研究生,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戰術武器系列總設計師、型號總設計師。

中國工程院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單忠德 1970年1月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單忠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總院集團技術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數位化機械裝備與先進成形製造技術研究,在自動染色數位化裝備、數位化無模鑄造複合成形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推動紡織、鑄造行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與重大技術裝備創新。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特等獎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等獎勵。起草國家、行業等標準規範13項,出版學術著作4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入選第一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青年創新獎等,指導培養碩博士38人。作為主任建立並主持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2018年科技部評估優秀),主持組建獲批國家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

徐 青 1960年10月

中船重工(現與中船集團重組合併)第七〇一研究所

徐青,畢業後一直在中船重工(現與中船集團重組合併)701所從事驅護艦研究設計工作。他從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做起,37年時間,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努力,成長為我國驅護艦領域新一代領軍人物。他先後擔任多型護衛艦和大型驅逐艦總設計師,在軍委科技委、軍委裝備發展部等國家部委、機關組建的多個學術組織中擔任專家,為實現我國驅護艦跨越式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重大貢獻。2016年被聘為中船重工集團首批首席技術專家。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均排1)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項6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被評為「船舶設計大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防科技工業十大創新人物」等。

楊樹興 1962年11月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第二〇三研究所

楊樹興,中國兵器首席科學家,中國兵器工業第二〇三研究所總工程師,擔任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防973技術首席等職務。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排名第1、第3和第6)、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1)、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1),授權發明專利41項,出版專著《旋轉彈動態穩定性理論》,發表論文185篇。獲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防科工委型號研製一等功、百千萬人才工程、光華工程科技獎等榮譽。

朱廣生 1963年1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朱廣生,博士研究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擔任多個型號產品的總設計師。先後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國家級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稱號,入選1999年度「百千萬人才」工程,2000年被授予航天科技集團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部委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2009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4年獲航天科技集團2013年度航天功勳獎。2018年獲「中國航天基金獎特別獎」。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魏毅寅 1962年9月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魏毅寅,1984年8月參加工作,航天工業部三院三部飛行器導航控制系統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工學博士學位,研究員。曾擔任國家重點型號總師、總指揮,作為我國航天型號方面的專家,在其從事型號設計、制導控制系統技術研究與應用期間,攻克了諸多關鍵技術,取得了系列成果,為實現我國有關航天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突出貢獻。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劉正東 1966年10月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劉正東,現任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鋼鐵研究總院首席專家,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均排名第一)、省部級特等獎2項(1項排名第一)、省部級一等獎4項(2項排名第一)等。劉正東教授近30年來一直在第一線從事超超臨界火電站、核電站和潛艇核動力工程用鋼冶金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研究,是我國超超臨界火電站、核電站和軍用核動力工程用鋼及其冶金製造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使我國火電和核工程用鋼及其冶金技術躍居世界前列。

彭 壽 1960年8月

中國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彭壽,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全國勞動模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23屆國際玻璃協會主席。現任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凱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壽開發出高品質浮法玻璃、光伏玻璃、超薄信息顯示玻璃等多種新型玻璃材料,支持了我國汽車工業、光伏產業、信息顯示行業的快速發展。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國際玻璃協會終身成就獎、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獎項。彭壽長期聚焦國家玻璃新材料重大需求,建立了我國玻璃工業技術創新體系,研發製造出國家新興產業急需的系列玻璃新材料,保障了國家信息顯示產業安全,引領我國玻璃科技與產業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郭旭升 1965年4月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

郭旭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學博士,山東師範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學碩士,現任中國石化勘探分公司總經理。郭旭升同志一直工作在油氣勘探科研生產第一線,在頁巖氣和超深層天然氣勘探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和實踐方面,取得多項重要進展和突破。發現了我國首個大型頁巖氣田——涪陵氣田、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元壩氣田。主持或參加完成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攻關及生產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發明專利6項,公開出版學術著作4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7篇。他是「新世紀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2年被評為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獲得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14年榮獲中國首屆「傑出工程師」獎,2016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李 寧 1958年7月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寧,教授級高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翁文波院士和譚廷棟先生培養的我國首位地球物理測井學博士。40年來先後擔任二十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負責人,是國家油氣重大專項項目「測井重大裝備與軟體」的首任項目長。在地球物理測井理論方法研究、複雜儲層測井評價體系建立以及大型測井軟體研發三個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和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獲第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被俄羅斯歐亞地球物理協會授予「為測井技術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者」。其科研團隊獲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工人先鋒號」和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李寧創新團隊」獎。

羅 琦 1967年10月

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羅琦同志長期從事核動力設計研發工作,先後發表論文26篇,專利20餘項。羅琦同志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4項,個人一等功和個人二等功各1次,獲中國傑出質量人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央企業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防科技工業傑出人才等榮譽稱號。

舒印彪 1958年7月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

舒印彪,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第36屆主席,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舒印彪長期從事超/特高壓輸電重大工程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究。為實施「西電東送」國家重大戰略,依託三峽送出和特高壓示範工程建設,開展了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輸電技術研究,突破了超/特高壓輸電工程電壓和容量提升的瓶頸。主持三峽500kV超高壓輸電關鍵技術研究和重大示範工程建設,實現了從依賴國外到自主化的轉變;主持±800kV直流和1000kV交流特高壓輸電關鍵技術研究,建成世界上電壓最高、容量最大的向家壩至上海特高壓直流工程和晉東南至荊門特高壓交流工程。成果促進了全國電網互聯,推動了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開發。他主導制定超/特高壓系列標準,使我國特高壓電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是我國標準國際化的開拓者之一。被選舉為首位中國籍IEC主席。

王運敏 1955年10月

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運敏,正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中鋼集團馬礦院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致力於金屬礦山開採關鍵技術研究工作,主持並承擔了30餘項國家與省部級重點課題的研究與應用工作。多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行業特等獎2項、一等獎7項。研究成果已在我國95%以上的金屬露天礦應用,為我國金屬露天礦採礦工程技術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徐 建 1958年8月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徐建,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工業工程振動控制」和「工業建築抗震」技術研究三十年,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機械電子、航空航天,冶金電力、國防軍工等領域的重大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主編國家標準10部,授權發明專利19項。在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領域,突破了長期制約我國高端裝備精準高效運行的瓶頸;在工業建築抗震領域,解決了工業工程輸變電關鍵設備抗震性能評價的難題。徐建1997年入選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全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先進個人」「我國建築振動標準化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稱號」。

張喜剛 1962年3月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張喜剛,教授級高工,全國工程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36年來,負責完成了國內外特大型橋梁工程設計和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交通運輸重大科技專項等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緊密結合重大工程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對推動中國和世界橋梁技術發展、提升中國橋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作出重要貢獻。作為第一發明人獲發明專利12項,主編專著7部和標準規範6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傑出土木工程成就獎」、國際橋梁大會(IBC)最高獎「喬治·理察森獎」、國際諮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項目傑出獎」(全球共10項)和「百年優秀諮詢工程師」(全球共6人),並獲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工程管理學部

曹建國 1963年8月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

曹建國,長期從事航空航天技術研發和工程管理工作,是我國系統仿真技術的領軍者之一,曾任多個型號項目總指揮,主持實施國家科技專項,構建了以專項目標為牽引的工程管理體系。兼任中國仿真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聯合體主席。曹建國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一等獎2項,全國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2項,國防科技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2項,榮獲國家級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中國青年科技創新十傑、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孫麗麗(女) 1961年9月

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孫麗麗,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正高級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開發了高效環保芳烴集成設計技術,在芳烴自主技術工程創新上填補了國內空白;研發了原油清潔高效轉化系列工程技術,在煉油技術集成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高酸天然氣淨化關鍵技術,解決了高酸天然氣超大規模安全高效淨化處理的世界性難題;主持建成了首套自主技術芳烴聯合裝置、我國首座單系列千萬噸級煉廠、世界第二大高酸天然氣淨化廠和我國最大海外合資煉油項目—2000萬噸/年沙特延布煉廠等多項標誌性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二等獎2項;獲全國工程勘察設計金獎1項,全國工程總承包金鑰匙獎3項;獲菲迪克傑出項目獎;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政府特貼專家等榮譽。獲授權專利36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責任編輯:趙藝涵】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焦點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過去10年,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主持研發了中國 自研的雲作業系統——飛天,突破 技術難題,實現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王堅作為民營企業技術帶頭人的代表當選,也意味著民營企業科研力量逐漸成為國家科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1000多位兩院院士大多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國企等。
  • 排名中央企業第10位!
    3月31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經批准,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融通集團」)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至此,國務院國資委監管央企數量增加至97家。關於將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的公告2020年第1號經批准,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融通集團」)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大師遠行,長歌未盡。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1982年至1984年,他獲公派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冶金工程系作訪問學者,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曾任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名譽總經理、核工業特種材料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反應堆材料和燃料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
  • 近20年共當選77位兩院院士!地方高校出院士,太難了
    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是國內最高學術榮譽,當選者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科學家。2001-2019年,我國共增選十屆院士,共遴選院士1106人,其中科學院院士519人,工程院院士587人。而從院士們的當選單位來看,他們大多集中在國內最為頂尖的高校以及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科研機構,其他類單位儘管偶爾也能分到「一杯羹」,但是並不多。據統計,2001-2019年,共新增科學院院士519名。這519名院士來自部屬高校的共有226名,佔比高達43.55%。
  • 當前院士最多的央企|航天科技集團有33位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祝學軍、朱廣生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當前,航天科技集團有33位(在職10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人數位居央企之首。
  • 科學賞|兩院新增院士名單出爐 浙江6人當選
    中國工程院12月7日公示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6月8-13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從521位有效候選人中產生了203位進入第二輪評審。第一輪評審會議結束後,中國工程院委託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的主管部門組織對其材料進行了公示,併集中受理和認真處理了對候選人的投訴。10月下旬,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會議,經過各學部初選和全體院士終選等程序,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
  •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兩院院士?2021年增選院士的硬核條件來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俗稱「兩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且這個榮譽伴隨終身。能獲得兩院院士榮譽的,都是我國各條科研戰線的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因此,他們備受社會尊崇,當然,要當選也有著極為嚴苛的標準。根據相關規定,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
    《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全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部署,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降低國有企業槓桿率,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增強經濟發展韌性,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現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 哈電集團4部門39個崗位公開招聘-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是我國最早組建、全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艦船動力裝置、電力驅動設備研究製造基地和成套設備出口基地,是中央管理的51戶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之一。
  • 央企改革再出新動作 中絲集團無償併入保利集團
    央企改革再出新動作 中絲集團無償併入保利集團7月8日,記者從國資委網站獲悉,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這15位兩院院士,都在天津大學任職,其中一位還是校長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獲得者,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天津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共有15位兩院院士。本期推送,我們就來走近天津大學,一睹天大院士的風採。
  • 我校8位教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位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對外公布,我校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4位教授,以及常進、陳學思、相裡斌、吳宜燦4位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譽教授安東·塞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畢業。1982年至1984年,他獲公派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冶金工程系作訪問學者,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指導意見
    加強對國有金融資本重大布局調整、產權流轉和境外投資的監督。完善國有金融機構內部監督體系,明確相關部門監督職責,完善監事會監督制度,強化內部流程控制。加強審計、評估等外部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依法依規、及時準確披露國有金融機構經營狀況,提升國有金融資本運營透明度。  三、優化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制度  (十)健全國有金融資本基礎管理制度。
  • 安徽哪個市「出產」兩院院士最多?
    多年來江蘇、浙江、山東「出產」的兩院院士數量名列前茅,安徽也緊隨其後。那麼,安徽哪個市「出產」的兩院院士最多呢?位、9位,蚌埠、馬鞍山、池州、淮北擁有的安徽籍院士居於末位,分別是1位、1位、1位和0位。
  • 中國「兩院院士」五成有官員背景 山東籍院士約90位
    雖然中科院學部工作局隨後發表聲明,稱未收到「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但由於此事件摻雜著權力和利益的角逐,一時間,「院士」這個稱號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中國,「兩院院士」代表著學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是很多學者終身奮鬥的目標。據公開資料顯示,「兩院院士」中,男性院士人數超過九成,約90位院士為山東籍。除擁有學術性職務外,部分院士還兼任官員及企業高管等職務。
  •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組建 在副部級央企中排名第11位
    信息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組建 在副部級央企中排名第11位 新組建的中國航發集團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排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之後。  航發列入戰略新興產業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飛機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卻是制約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軟肋」。目前,真正能生產航空發動機的只有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等幾個國家。
  • 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嘉興兩院院士增加至54人
    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嘉興兩院院士增加至54人 發布日期:2019-11-26 08:01 信息來源:嘉興日報瀏覽次數:   近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兩位在漢部屬高校校長當選院士,湖北兩院院士增至73人,總人數居中...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羅欣揭明玥通訊員丘劍山陳麗霞吳江龍)繼前日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出爐後,昨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省武漢大學竇賢康教授、徐紅星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張清傑教授3人當選。至此,我省兩院院士增至73人,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
  • 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逝世!今年我國已失15位兩院院士
    據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乾二於5月3日20時33分安詳辭世,享年93歲。南都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我國已失去了15位兩院院士。張乾二。曾任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研究方向為結構化學和量子化學,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等。此外,張乾二還是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常委,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