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哪個市「出產」兩院院士最多?

2020-12-02 鳳凰安徽站

2019年11月22日,隨著兩年一次的院士增選結果的公布,「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話題又火了起來。

「院士」來自英文「academician」,據說是傅斯年將西方的「學院」與東方的「士」結合起來翻譯而成的。中國第一批院士由「中央研究院」於1948年評選產生,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等81人入選。

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233人,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可以說,院士群體代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

多年來江蘇、浙江、山東「出產」的兩院院士數量名列前茅,安徽也緊隨其後。那麼,安徽哪個市「出產」的兩院院士最多呢?

知安徽根據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官方網站梳理出96位兩院院士來自安徽(含祖籍安徽但不含已故院士),安慶、合肥、宣城擁有的安徽籍院士數量最多,分別為25位、16位、9位,蚌埠、馬鞍山、池州、淮北擁有的安徽籍院士居於末位,分別是1位、1位、1位和0位。

此外,在這96位院士中,男性93人,女性3人,其中34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63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需要注意的是滁州人陸元九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知安徽注意到,銅陵擁有安徽籍院士有6位,其中有5人是樅陽人。2019年公布的「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中,樅陽有2人上榜,11月22日當天,樅陽縣委縣政府給兩位院士發去了賀信,對他們當選院士表示熱烈祝賀。

據媒體報導,長期以來,我國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科技界也湧現出許多受到人民愛戴的科學家,他們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精神,影響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科技人才的發展,排除非學術化因素的幹擾,讓院士稱號真正回歸學術和榮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

2014年,兩院舉行了同為兩年一度的院士大會,分別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自2014年院士制度改革後,院士增選推薦渠道由原來的100多個收緊為「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兩個。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文/吳蘋)

96位兩院院士全名單(按籍貫劃分)

安慶

方復全

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貫安徽桐城。數學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1964年10月生於安徽省桐城市,籍貫安徽桐城。1986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 1991年在吉林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何祚庥

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貫安徽望江。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1927年8月24日生於上海,籍貫安徽望江。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副所長。

陳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

無機化學家。南開大學教授。1967年9月出生於安徽省宿松縣,安徽宿松人。198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1999年在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南開大學副校長、先進能源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李亞棟

中國科學院院士

無機化學家。清華大學教授。1964年11月出生於安徽省宿松縣。1986年7月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化學系,1991年7月和1998年6月先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研究所所長、Nano Research副主編、《科學通報》副主編。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奇

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分子物理化學家1955年3月17日生於安徽蕪湖,籍貫安徽桐城。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1987年獲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獲選美國物理學會Fellow。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物理名譽教授及理工研究所所長,併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化學和材料科學學院院長。曾任德國BASF公司研究總部高分子研究中心洪堡研究員、雷射光散射實驗室主管。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程和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

細胞生物學家男,1962年12月生,安徽桐城人。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87年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方精雲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態學家,男,1959年7月生,安徽懷寧人。1982年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1989年獲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學術所長。曾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

陸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

精神病學與臨床心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1966年9月生於安徽省安慶市,籍貫安徽安慶。1989年畢業於華北煤炭醫學院,1999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 獲得醫學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

陸大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

經濟地理學家1940年10月22日生於安徽桐城。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

吳立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理海洋學家1966年9月17日出生於安徽省桐城市,籍貫安徽桐城。198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91年和1994年在北京大學先後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副校長。

徐宗本

中國科學院院士

信號與信息處理專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副校長。1955年1月生於陝西省柞水縣, 籍貫安徽嶽西。197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數學系, 1982年和1987年分別於西安交通大學獲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志鑫

中國科學院院士

空間遙感應用專家。北京市遙感信息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65年8月生於安徽太湖縣,籍貫安徽太湖。1986年畢業於電子工程學院,1989年和1997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吳曼青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5年8月29日出生,男,漢族,安徽桐城人,網絡信息領域專家。1990年畢業於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並獲碩士學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社會安全風險感知與防控大數據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央軍委科技委網絡信息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全軍綜合電子信息系統頂層設計與推進工程總設計師、科技創新2030重大科技項目「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專家組組長。

徐南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化學工程專家。出生於安徽省桐城市。1989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現南京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湯中立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地質礦產勘查專家、礦床學家。安徽省安慶市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甘肅省地質礦產局高級工程師,並任長安大學教授。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大地測量學家。安徽省桐城縣人。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武漢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大地測量學科領域的教學、研究和工程技術工作,從50年代起就開始進行地球重力場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實踐工作包括我國天文重力水準的布設,地心坐標的建立和參考橢球體的定位等。

胡之璧(女)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藥學、中藥生物工程學家。安徽潛山人。1984年畢業於德國圖平根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研究所名譽所長。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研究所所長。

楊善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8.10.5- )管理科學與信息系統工程專家。安徽省懷寧縣人。現任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智能決策與信息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過程優化與智能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國際信息系統學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曾任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

常凱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4年8月出生於安徽潛山,1996年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凝聚態物理專業畢業並獲理學博士學位。1996年-1998年在中科院半導體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1998年-2001年赴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物理系合作研究。現任中科院半導體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主要從事半導體物理的理論研究工作。

吳宜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漢族,1964年出生,安徽省宿松縣人。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核能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是中科鳳麟創始人。

彭壽

中國工程院院士

安徽桐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全國勞動模範、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帶頭人,安徽省先進工作者。

魯安懷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漢族,1962年7月生,安徽懷寧人,博士研究生。1995年7月加入民盟。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全國政協委員。

胡以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以華,男,漢族,1962年5月生,安徽懷寧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空間學會會員。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胡以華教授。

錢前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漢族,1962年3月生,安徽安慶人。1996年5月加入九三學社,研究員,中國水稻研究所稻種資源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謝毅(女)

中國科學院院士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1967年7月23日出生於安徽省阜陽市,籍貫安徽安慶。198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96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獲博士學位。

合肥:

王廣厚

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理學家,1939年11月生於安徽省肥西縣。196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

楊振寧

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理學家,1922年9月出生於安徽合肥。1938至1944年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1948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季維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動物學家。昆明理工大學教授。1950年6月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籍貫安徽合肥。1982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獲學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

李家洋

中國科學院院士

植物分子遺傳學家男,1956年7月生,安徽肥西人。1981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1991年獲美國布蘭代斯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農業部副部長等。

吳福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

巖石學家,1962年8月生於安徽省廬江縣,籍貫安徽廬江。1984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1987年和1990年分別獲該校巖石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吳新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古人類學家,1928年6月2日生於安徽合肥。1953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1961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畢業。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

鄭永飛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地球化學家1959年10月14日生於安徽長豐。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91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劉盛綱

中國科學院院士

電子物理學家。1933年12月25日生於安徽肥東。195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1958年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通過副博士學位論文答辯。電子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校長(1985-2001)。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吳一戎

中國科學院院士

信號與信息處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3年7月生於北京,籍貫安徽合肥。

彭一剛

中國科學院院士

建築專家。1932年9月3日生於安徽合肥。1953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天津大學教授、建築學院名譽院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建剛

中國工程院院士

等離子體物理學家。安徽省合肥市人。198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獲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任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

王思敬

中國工程院院士

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巖體力學專家。原籍安徽巢湖市人,出生於上海市。1963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地質學院,獲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道增

中國工程院院士

建築學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籍貫安徽省合肥市,1930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市。師從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畢業。曾任首屆建築學院院長兼首都建築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在學術上堅持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深入研究理論,形成他「新制宜主義的建築觀」。

王正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

野戰外科學專家。祖籍安徽合肥,出生於福建漳州。1956年畢業於瀋陽中國醫科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研究員。

沈榮駿

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天工程管理與測控技術專家。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畢業於軍委測繪學院。曾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顧問,國防科技大學和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俞書宏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7年8月出生於安徽廬江,材料科學家,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副院長,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與化學研究部執行主任。

宣城

文蘭

中國科學院院士

數學家,1946年3月生於甘肅蘭州,籍貫安徽涇縣。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86年獲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方榮祥

中國科學院院士

植物病毒學家和植物生物技術專家男,1946年1月生,安徽績溪人。196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洪德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

植物學家,男,1937年1月生,安徽績溪人。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66年獲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鞠躬

中國科學院院士

神經生物學家男,1929年11月生,安徽績溪人。1952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第四軍醫大學教授。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汪衛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材料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63年7月生於安徽寧國市,籍貫安徽寧國。1987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物理系,1990年獲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碩士學位,1993年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朱永(濬)

中國工程院院士

核化學化工專家。出生於上海市,原籍安徽省涇縣。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 

翟光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於湖北省宜昌市,祖籍安徽省涇縣。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石油勘探專家。 

汪應洛

中國工程院院士

安徽涇縣人。管理科學與管理工程專家。曾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管理工程學科評審組召集人,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現任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葉向東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漢族,1963年生於安徽宣城寧國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滁州

歐陽頎

中國科學院院士

非線性科學與生物物理學家。1955年7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籍貫安徽天長。198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系,1989年獲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凝聚態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副主任。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方維海

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理化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55年12月22日出生於安徽省定遠縣,籍貫安徽定遠。1982年畢業於阜陽師範學院化學系,1993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院長,亞太地區理論化學家聯合會會士(Fellow)。

穆穆

中國科學院院士

大氣動力學家1954年8月31日出生於安徽定遠。1978年畢業於安徽大學,1982年獲該校理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復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大氣科學評議組召集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副主編。曾任國際動力氣象委員會與行星大氣及其演變委員會委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季刊編委會成員等。

陸元九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陀螺及慣性導航專家。1920年1月9日生於安徽滁州,籍貫安徽來安。1941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194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研究員、總工程師、科技委員會常委。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樊邦奎

中國工程院院士

無人機偵察技術專家。安徽省滁州市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總參某研究所所長,解放軍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兼職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光電子技術專業組組長,國家「973」計劃項目專家組組長,國家「863」計劃主題專家組成員。

凌永順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電子對抗技術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於安徽省定遠。197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先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歷任教員、講師、副教授、教授。在雷達隱身、紅外隱身、電子偽裝和雷達紅外複合幹擾技術的研究上獲得突破性成果。1992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996年、1998年各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1996年獲軍隊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1992年經中央軍委江澤民主席籤署,榮立一等功。

湯廣福

中國工程院院士

電力系統電力電子技術專家,安徽滁州市人。199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現任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副院長,先進輸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國際大電網會議組織(CIGRE)高壓直流與電力電子技術委員會委員。 

六安

湯濤

中國科學院院士

安徽省舒城縣。計算數學家,南方科技大學教授。1963年5月生於安徽省舒城縣。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1989年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

安芷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四紀地質學家,1941年2月25日生於湖南芷江,籍貫安徽六安。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陝西省科學院院長\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第四紀聯合會副主席、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科學委員會副主席等。

宋家樹

中國科學院院士

金屬物理學家。籍貫安徽舒城。1932年3月21日生於湖南長沙。1954年畢業於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1958年該校研究生畢業。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員。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李天初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5年11月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男,漢族,安徽省金寨人。中共黨員。1970年清華大學畢業,1981年和1991年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82年至今歷任中國計量院助研、副研、研究員。現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

鄔江興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漢族,1953年9月生於浙江嘉興,原籍安徽金寨。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專家,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曾擔任「九五」、「十五」國家863計劃通信技術主題專家組副組長,「十一五」國家863計劃信息領域專家組副組長、國家移動通信重大專項論證委員會主任、國家三網融合專家組第一副組長等職務。現任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DSC)主任,教授,中國網信軍民融合聯盟理事長。

袁亮

中國工程院院士

安徽金寨人,煤炭開採及瓦斯治理專家,煤與瓦斯共採理論主要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淮南礦業學院(現安徽理工大學)採礦工程系地下採煤專業。曾任淮南礦業集團(原淮南礦務局)總工程師長達15年,現任安徽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兼任煤炭開採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深部煤炭開採與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安徽省科協副主席、中國煤炭學會副理事長,曾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劉玠

中國工程院院士

安徽六安,我國冶金自動化及信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現任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1998年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2001年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榮譽稱號。

銅陵

王福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染病學、肝病學專家男,1962年8月生,安徽樅陽人。1984年畢業於蚌埠醫學院,1992年獲軍事醫學科學院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教授。

丁漢

中國科學院院士

機械電子工程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1963年8月29日出生於安徽省樅陽縣,籍貫安徽樅陽。1982年畢業於長安大學, 1985年獲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 1989獲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陳學東

中國工程院院士

特種設備設計製造與運行維護工程科技專家。安徽省銅陵市人。198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機械與設備專業。2004年獲浙江大學化工過程機械專業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旭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9年12月31日出生於安慶市,男,漢族,安徽省樅陽縣人,炸藥與爆破技術專家。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安徽大學。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總工程師、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爆破行業協會會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等職。現任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副組長、全國安全評價工作委員會主任、公安部爆破專家組組長、公安部消防局專家組顧問,國際巖石爆破破碎委員會委員。   

曹建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漢族,生於1963年8月,安徽樅陽人。199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3月參加工作,航天部三院三部飛行器導航控制系統專業研究生畢業,工學碩士,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姚富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1957年5月生,安徽樅陽人。少將軍銜。1982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並獲學士學位,1990年和1993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分別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1年在國外做訪問教授。

2019年11月22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阜陽

陳孝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

肝膽外科領域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肝膽胰外科研究所所長。1953年6月生於安徽阜南,籍貫安徽阜南。1973年畢業於蚌埠醫學院,1982年和1985年分別獲同濟醫科大學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韓斌

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物基因組與遺傳學家男,1963年4月生,安徽阜陽人。1985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1992年獲英國John Innes Centre-The Sainsbury Laboratory博士學位。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

陳國良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並行算法、高性能計算專家。1938年6月3日生於安徽潁上。1961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專業。現任深圳大學教授。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郝躍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1958年3月21日出生於重慶市,籍貫安徽阜陽。1982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技術物理系,1991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

劉德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

醫學分子生物學家。安徽阜南人。1986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87至199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

黃山

方守賢

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貫安徽太平。加速器物理學家1932年10月生於上海,籍貫安徽太平。195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主任,曾任該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主任。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

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1934年5月4日生於安徽歙縣。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62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國際地潮委員會主席。

汪耕

中國科學院院士

電機設計專家。1927年10月11日生於江蘇南京,原籍安徽休寧。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方家熊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傳感技術專家。安徽黃山市人。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1966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光傳感器研究,為我國空間遙感系統提供了多種紅外傳感器。 

汪燮卿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3年2月11日出生於浙江龍遊,原藉安徽休寧,男,漢族,有機化工專家。中共黨員。1951年入清華大學化工系,1956年北京石油學院人造石油專業畢業,1961年民主德國麥塞堡化工學院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曾任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現任中石化科技委資深顧問。

宿州

王運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漢族,195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安徽碭山人。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貼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江西理工大學採礦專業,獲學士學位。

高松

中國科學院院士

無機化學家。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1964年2月生於安徽泗縣,籍貫安徽泗縣。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88、1991年先後獲該校碩士、博士學位。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1965年7月生於安徽省蕭縣。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91年於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9年於該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竇賢康

中國科學院院士

空間物理學家。武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1966年1月生於安徽省泗縣,籍貫安徽省泗縣。198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1990年、1993年分別獲巴黎第七大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武漢大學校長。

劉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4月生於江西豐城市,籍貫安徽宿州。1985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1988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98年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博士學位。

蕪湖

周其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

有機化學家。南開大學教授。1957年2月生於江蘇南京,籍貫安徽無為。1982年7月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1985年、1987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先後在德國Max-Planck高分子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學和美國Trinity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動態學專家。1936年5月19日生於安徽無為。1964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清華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宣益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

工程熱物理專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副校長。1956年9月生於安徽無為縣,籍貫安徽無為。1982年畢業於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84年獲南京工學院碩士學位,1991年於德國漢堡國防大學獲博士學位.

陸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林,男,1962年11月生,中共黨員,博士,安徽師範大學教授。「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皖江學者,安徽省高校教學名師,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地理科學》、《人文地理》、《中國旅遊研究》編委,《旅遊學刊》特邀學術委員,安徽師範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點負責人。

淮南

卞修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體病理學家。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1963年11月生於安徽省壽縣,籍貫安徽壽縣。1986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1989和1995年先後獲該校碩士和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所長。

韓家淮

中國科學院院士

細胞生物學家男,1960年1月生,安徽淮南人。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85年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廈門大學教授、副校長。

亳州

段樹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

神經生物學家男,1957年10月生,安徽蒙城人。1982年畢業於蚌埠醫學院,1991年獲日本九洲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浙江大學教授。

盧秉恆

中國工程院院士

機械工程專家。安徽省亳州市人。1967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專業,1986年獲西安交通大學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博士學位。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機械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諮詢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製造工藝協會副理事長等。

蚌埠

高鴻鈞

中國科學院院士

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63年8月生於安徽省懷遠縣。1987年畢業於安徽教育學院物理系,1991年、1994年先後獲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碩士和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

池州

李根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1年9月22日出生,男,漢族,安徽石臺人,油氣鑽井與完井工程專家。中共黨員,民盟成員。1983年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開發系,1986年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獲碩士學位,1998年獲石油大學油氣井工程博士學位,先後在日本東北大學和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做訪問學者和高級研究學者。1986年至2003年在石油大學(華東)歷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現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校長、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工程分會(第六屆)主任委員。

馬鞍山

徐大懋

中國工程院院士

熱力渦輪機和熱能工程專家。安徽省當塗縣人。196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獲清華大學工程博士學位。原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長期致力於熱力渦輪機和熱能工程的設計與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設計概念和方法:如汽輪機長葉片氣動設計準則,最佳餘速分布,等轉速模化,長葉片分類法,供熱機組設計原則,「比焓差」法等,形成了先進的設計體系。 

(這份匯總統計名單綜合來源於中國科學院官網和中國工程院官網)

(知安徽百家號)

相關焦點

  • 中國「出產」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 是這個地級市
    無論是在學界、還是在普通人心中,「兩院院士」都是一個無比光榮的稱號。 在仰望這些學界泰鬥的同時,很少有人關注過,中國「出產」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是哪裡? 最近,在網上流傳的一份名單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籍貫人數最多的城市居然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蘇州市。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獨家:60年來中國兩院院士籍貫分布
    原標題:獨家:60年來中國兩院院士籍貫分布 這幾天今2015年兩院院士的增選結果引發了大家很大的討論,大家也一直都聽聞說江浙地區歷來高產院士,可是對於江浙地區究竟出了多少院士其實並沒有太直觀的概念。
  • 中國最強大腦地圖:兩院院士哪裡多?浙江排第二
    (總數) 在中國科學界中,兩院院士群體代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他們也是中國最值得敬佩的一群人。截止到2017年11月,共有1367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來自全球的116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共有879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和臺灣)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來自全球的66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兩院院士籍貫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 中國最強大腦地兩院院士哪裡多?浙江排第二
    2018-06-28 21:27 | 教育之弦微信公眾號1955-2017年中國兩院院士籍貫分布(總數)在中國科學界中,兩院院士群體代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他們也是中國最值得敬佩的一群人。截止到2017年11月,共有1367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來自全球的116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共有879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和臺灣)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來自全球的66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兩院院士籍貫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 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四所高中,群星璀璨,堪稱「院士的搖籃」
    兩院院士,即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研人員的至高榮譽。 今天筆者給大家聊一聊我國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四所高中,群星璀璨,堪稱「院士的搖籃」,而培養的院士多,也證明了這些學校深厚的底蘊和超強的實力。
  • 「兩院」院士哪個更牛?工資一般多少?
    相同之處1、等級相同: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合稱為「兩院」院士,均分別是中國科學和技術領域以及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權威,同屬於國家認可的最高級別人才。院士稱號是一種榮譽稱號,用來表彰在專項領域內做出的卓越貢獻。「兩院」直接隸屬於國務院,同時都向國家提供專業的諮詢。
  • 2019新增兩院院士最多高校:北大第一,中科大第三,清華第幾?
    對於每一所大學來說,院士都是要力爭的人才。院士不光光可以給這個學校帶來榮譽,更重要的是院士在該學校可以帶動學科的快速發展,學科發展了學校的實力就會更強,更強了就有資本吸引更優質的本科生源,獲取大量的資金支持。
  • 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10所超級中學,最多的有57人!個個都是牛校
    兩院院士指的是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能成為了兩院院士的都是在各自學術領域獲得了非凡成就的高級人才,都是我輩敬仰的楷模,引領著學術發展的前沿。那麼,大家知道哪些中學是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嗎?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一話題。
  • 兩院院士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在小編上大學時,就聽說過院士的厲害,一個院士對學校的重要程度高的無法想像,小編是無法接觸到的,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大學高校有著很多的院士。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中國的院士到底是什麼吧。目前我國院士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中科院院士,另一種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工程院院士其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提供決策諮詢,致力於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 2616位兩院院士籍貫分布!看來自哪個省份的多
    院士是我們國家最高的學術榮譽,下面是1955-2019年2616位兩院院士籍貫統計,看來自哪個省份的多!(轉自青塔)
  • 5年來安徽省8位科學家 新當選「兩院」院士
    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記者昨日從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在過去的五年時間,安徽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佔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從「十二五」末的2.8%增加到2019年的5.1%;全省累計有效發明專利74812件,增長1.87倍;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
  • 兩院院士市州行丨中國工程院付小兵院士領銜資陽市創面修復醫院...
    連日來,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正在深入開展,全省各地精準對接、精心組織兩院院士市州行活動。  2020年9月20日上午,資陽市創面修復醫學整形美容中心項目對接專題座談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創傷外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付小兵出席座談會。會上,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特聘付小兵院士為該院首席科學家,付小兵院士團隊將與該醫院合作開展資陽市創面修復醫學整形美容中心項目建設。
  • 全國各省兩院院士大排名:浙江395人位居第二,第一居然是這個省
    相信大家都聽過兩院院士這個稱號吧,兩院院士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通稱,代表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能被評為院士的人一定為社會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說袁隆平,袁老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相信大家都在歷史課本和《新聞聯播》中看到過他。袁老在雜交水稻中的成就創下了歷史最高水平記錄,改變了中國糧食結構,並且解決了14億人的溫飽問題。
  • 憑什麼最年輕的兩院院士均來自合肥的中科大?
    目前中科院擁有800餘名院士,工程院擁有900餘名院士,其中自恢復高考以來中國高校院士本科校友(不含合併高校)排行榜顯示,北大、清華、中科大當選校友位列全國前三,中科大當選人數21人,總量位居第三位,但是結合中科大小而精的規模體量,人均院士產出高居全國第一,有著「千生一院士」的美譽。
  • 安徽師範大學校友汪衛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衛華 [資料圖]12月7日,2015年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結果公布,安徽師範大學87屆物理系校友汪衛華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至此,安徽師範大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專業均有校友當選為「兩院」院士。汪衛華1987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物理系,一直致力於新型材料領域的研究,特別是在新型大塊非晶、納米材料及其它亞穩材料在高壓、微重力等極端條件下的製備、結構、物性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創新性成果,為我國物理教育與物理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有力推動了我國物理科學的發展進步,贏得了國家的表彰和社會的讚譽。
  • 兩院院士籍貫榜單公布,第一463人,網友:果然是它
    而在科研院所又有研究員等稱呼,提到兩院院士其實是我國人才水平的最高標準了,甚至被親切地稱為領域內的學家,在我國如今存在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兩種院士,從目前我國院士數量來說還是十分稀少的,特別是兩院院士的評選超級嚴格,需要層層把關才行,甚至連原清華大學最有名的顏寧博士最終都落選了兩院院士評選。
  • 兩院院士最牛群體的構成來源——國籍與籍貫分布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通常被簡稱為「兩院」。兩院院士中,以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個群體為整體學術水平與科技成就最高。中科院外籍院士泰半是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科學家。在接近70年的歷程中,中國科學院先後共產生115名外籍院士。外籍院士中的華人院士為46人,其中,在中國出生的44人,在國外出生2人。
  • 湖南這所高校,連博士點都沒有,卻有兩院院士坐鎮
    兩院院士,處在我國人才梯隊最高的那一級,能獲得院士稱號,說明其在某個領域內所取得的成就是極高的,院士目前也是各省市不惜一切代價所想引進的高端人才,要知道,一名院士,就能帶動一個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所以,是極為稀缺的人才。
  • 2020中國大學兩院院士校友數量排名:150餘所高校擁有院士校友!
    「兩院院士」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每兩年評選一次,從國內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是代表著我國科研實力最高水平的一批人。 在一定程度上,兩院院士校友的數量是一個學校生源質量、培養能力和師資力量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