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凌雲
攝影:李國慶
(視頻來自華輿 視頻製作/李國慶)
華輿訊 紅牆黃瓦老皇城、青磚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鐘鼓樓,藍天白雲鴿子哨。這樣的景象出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是很多人記憶中的北京聲音。
那是空中的「交響樂」,那是和平之音,北京鴿哨製作技藝傳承人吳海泉如此比喻鴿子「演奏」出來的聲音,而他最快樂的事就是讓鴿子帶上自己做的鴿哨飛上幾圈。「鴿子飛翔有順風的時候,也有逆風的時候,有俯衝的時候,也有『摔盤兒』的時候,鴿哨伴隨著鴿子的飛翔,相互配合,演繹出動人的樂聲。」
吳海泉表示,人們給鴿子帶哨講究配音,既要有低音部分(葫蘆類的哨),中音部分(筒類的哨),也要有高音部分(星排類的哨)。「玩鴿哨的人更像是一個指揮家,讓鴿群演繹出動人的樂聲。」
據了解,鴿哨又名鴿鈴,是裝在鴿子尾部的一種哨子,在鴿子飛翔時可以發出響聲。北京鴿哨已經有很長的歷史,老北京制哨名家都要在鴿哨上刻上印記,就像寫書法的落款印章。清代時做鴿哨的「老四家」為惠、永、興、鳴,民國時做鴿哨的「小四家」為永、祥、文、鴻。吳海泉師從「文」字傳承人張寶桐。
2020年9月22日,北京鴿哨製作技藝傳承人付磊在工作室中製作鴿哨。(圖片來自華輿)
鴿哨的主要製作材料是竹、葦、葫蘆、瓢等,上敷以漆,利用空氣吹入,而寬仄其哨口,大小其容積,從而聲音有強、弱、大、小、高、低、巨、細之不同。以「三聯兒」為例,以蘆葦三根粘合而成,上做哨口,音尖而脆,其音階「1」「3」「5」,音不正確,響不清亮者為下乘。在吳海泉看來製作鴿哨,不僅需要有音樂基礎,更要有美術功底。「鴿子哨不僅是民間風物,更是工藝美術作品。」
吳海泉出生在北京,從上中學開始就喜愛鴿子哨的聲音,並開始嘗試自己製作鴿子哨。1996年,吳海泉經人介紹拜北京鴿哨文字門第二代傳人張寶桐為師,系統學習鴿子哨製作技藝,「從把鴿子哨作響到摸清裡面的門道,注重鴿子哨的音色和音準,越做越好。」
2000年底退休之後,吳海泉投入更多精力到養鴿子、鴿子哨製作技藝中來。「製作一把哨子,桌子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時光就在手中慢慢流逝。」
2020年9月22日,北京鴿哨製作技藝傳承人付磊在工作室中製作鴿哨。(圖片來自華輿)
吳海泉介紹,北京鴿哨文字門創始人陶佐文的絕活兒是全竹葫蘆「捧月」,將葫蘆掏空,哨的厚度只有1毫米。這種哨對工藝要求很高,一對哨要用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別人難以模仿。師傅張寶桐的絕活兒是「旁崽二筒」,也就是在二筒邊上再加兩個小哨,大哨和小哨相互配合,聲音清脆悅耳。「傳承到我這裡,我做的最大創新在於將火繪葫蘆的技藝運用到鴿子哨之中,讓鴿子哨的外觀更加美觀,更具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我的徒弟付磊將大漆生漆運用到鴿子哨之上,增加了鴿子哨的古典美。」
2020年9月22日,北京鴿哨製作技藝傳承人付磊在工作室檢測鴿哨的厚度。(圖片來自華輿)
百餘年的發展,鴿哨技藝代代相傳,吳海泉認為外觀、材質等方面工藝可以進行創新,但是對於一些傳統技藝不能改變,比如前人為何給「捧月」設計「十個崽兩個門崽」,這有點像雙手十個指頭捧住哨子的感覺,如果多增加門崽可能就擋風了,反而影響哨的發音。
2020年9月22日,北京鴿哨製作技藝傳承人吳海泉(右)和他的弟子付磊在家中。(圖片來自華輿)
傳承與發展,音色與調音是吳海泉製作鴿子哨過程中,最願意談的話題。如今因為身體的原因他已經自己不再製作鴿子哨,但是他的四個徒弟繼續將鴿子哨帶給更多的收藏家和鴿友。
2020年9月22日,北京鴿哨製作技藝傳承人吳海泉(右)和他的弟子付磊介紹鴿友送他們的字畫。(圖片來自華輿)
「小時候經常會被鴿子哨的聲音叫醒,當時沒有想過自己會與其結緣。」1981年出生的付磊從小接觸鴿子,也對鴿子哨感興趣並且自己動手嘗試製作鴿子哨,2012年拜吳海泉為師。他最開始只是將鴿哨製作技藝當作興趣愛好,但隨著訂做鴿哨的人越來越多,付磊辭去廣告公司的工作,全心投入到鴿子哨製作工作中。
「或許做鴿子哨最難的地方就是有耐心、坐得住,尤其是在快節奏發展的當今社會。」付磊希望將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吳海泉相信,有愛鴿子的人,就會有人喜愛鴿子哨,鴿子哨製作技藝也會因為年輕人的喜愛而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