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伴隨著春天響起的陣陣春雷、下起的陣陣暖酥的春雨。江南的山丘上,一種叫「地菇」的墨綠色藻類植物悄然生長,並瞬間席捲了整個大地。它們尤其偏好那種舊草尚未腐爛,新草剛剛冒出點嫩芽的土壤。長在這種環境下的「地菇」,往往成片出現,個大味美。
不好的是因為撿拾的時候難免會夾雜著許多枯草的碎屑,「地菇」又多褶皺,因此清洗起來非常麻煩,沒有10遍是洗不乾淨的。所以,想要吃上一盤色香味美的清炒地菇,需要很多的精力。對於那些沒有耐心的年輕人來說,清洗地菇的過程無疑是漫長而艱難的。而老人一般都特別有耐心,一隻只地菇,在她們的手中,在水中一遍遍地揉摸,除去雜質,變得晶瑩剔透,活像一片片祖母綠的寶石。
地菇在我國南方北方各地都有分布,甚至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出現。海拔數千米的高原雪山,酷寒奇熱的沙漠與極地,火山熔巖流經的土地等複雜地理環境中,均可以看到它的身姿。國外的一些英語系的國家,將地菇稱之為fallen star(墜落而下的星星)或是star jelly(星星果膠),乃是誤認為其是由天上所降下來的緣故。
在我國,由於地域文化的豐富多樣,方言語系的龐雜,地菇的名字也是花樣百出,有的地方稱之為地耳、地衣、地木耳,有的地方叫地皮菌、雷公菌,還有的地方叫地軟兒、地瓜皮等。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名字叫「天公shi」,天公就是雷公,因為它們總是出現在打雷下雨之後,所以人們把它們視為雷公打雷後落在地上的產物,雖然叫法有點粗糙,但卻很能體現地菇的生長習性。在江西地區,人們美其名曰「地菇」,因為它就跟蘑菇一樣,喜歡潮溼、背光、土壤肥沃的環境,總是在雨後大量出現,而到了晴天,便很難看到它們的身影。
最好的食材,往往用最樸實無華的做法,才能做出最好的味道。地菇當屬山珍,江西地區普遍的一個做法是清炒,配料很簡單,只需一點點薑末、蒜末、新鮮的紅山椒切丁,然後其他基本的,油鹽醬,這就可以了。只需簡單的翻炒3分鐘左右,一道美味可口的清炒地菇就做好了,吃起來軟綿爽口。其他一些地方也有涼拌、清蒸等做法,味道應該也會很不錯。
中醫《本草綱目·菜部·地耳》記載:「地踏菇屬地耳,形狀如木耳。氣味甘、寒、無毒。明目益氣,補腎。」《綱目拾遺》載:「(地菇)可清隔、解熱、利腸胃。」此外,多種中醫文獻記述表明,地菇通過內服外用,可清熱明目、降壓涼血、滋養肝腎、益氣延年。能治內臟蘊熱,燙傷燒傷、目赤、夜盲、脫肛、子宮脫垂、陽痿遺精、陰虛乾咳、便秘等多種病症。可見,地菇不僅有很好的食用價值,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個不可多得的美味。
清明春雨後,上山拾地菇。春遊踏青,不妨選擇在春雨過後的第二天,這樣,郊外的草地上就不僅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還能撿拾到美味的地菇哦!春天,從心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