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連燒四輛,福建邵武市80輛威馬計程車中就燒了兩輛,這個出事頻率太高了!而頻繁出事的威馬汽車,用的是在業內名不見經傳的中興高能電池。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一家汽車企業,短短的時間內,「偷梁換柱」再次將業內認可的高質量的寧德時代的電池更換成中興高能?
威馬汽車又出事了。
10 月 27 日晚,網友發博爆料北京市海澱區北四環力學所內一輛威馬電動汽車發生起火爆炸事故,威馬汽車隨後在微博做出回應證實。
威馬汽車稱,10 月 27 日 21 時左右,一輛 EX5 於北京市海澱區北四環西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內發生起火。公安、消防等部門迅速出警,事故很快得到處理,未造成人員受傷及其他財產損失。
雖然威馬汽車及時做出回應並進行召回,但愉觀車市從附近單位聊天群的截圖中看到,事故發生後,相關單位已經下發通知,禁止電動車駛入車庫。其中,還特別強調,這輛威馬EX5電動車, 看是在原地未充電的情況下發生爆炸,且威力巨大。
其實,這已不是偶然事件,10月5日,威馬EX5發生首起自燃起火事故以來,短短的10月份,威馬汽車已經燒掉4輛車。
福建邵武市在今年10月,投放了80輛威馬EX5作為電動計程車使用。而就在10月5日,一輛威馬EX5在市內的道路上發生自燃,當時並未充電,火勢一度十分迅猛。無獨有偶,緊接著在10月13日,又一輛EX5在充電。
近期,在特斯拉電池日(Battery Day)上,馬斯克發布了一款無極耳電池,縮小了電子移動的距離,降低了內阻,甚至還宣布,要讓電池成本下降56%,並基於此推出售價17萬人民幣的特斯拉。
如果降低電池成本這一目標能夠實現,那麼電動車替代燃油車是否將指日可待?目前,一輛電動車的製造成本中,最大的就是動力電池,佔整車成本的40%。而在傳統油車的成本構成中,發動機和變速箱價值最大,佔比25%。
電池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展現在大家面前,無論是磷酸鐵鋰,三元鋰電,無鈷電池,甚至固態電池,任何技術路線,都需要大量鋰元素——這種白色金屬,被譽為 「白色石油」。
我們可以暢想一下,在過去的舊時代(燃油車),強權們在中東為了石油強取豪奪;在未來的新時代時代(電動車),新的角逐將在南美洲、非洲、澳洲上演,鈷礦和鋰礦將成為人們爭奪的焦點。
那麼純電動汽車會是汽車動力的未來麼?「白色石油」的新時代會到來麼?這個問題很值得深思,那就趁著特斯拉電池日的熱度,談一談酸奶水果的認識。
壹
2020年9月16日,在全球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上,國家新能源汽車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剛發表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供應鏈技術路徑的探討」的主題演講:
「不建議制定禁止燃油車的時間表,不主張在中國提出禁燃的口號。」
「今後15年我國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將並舉發展,到 2035 年各佔 50%。」
「節能汽車實現『混動化』,以『全面電驅動計劃』代替『禁燃時間表』。」
納尼?在輿論宣傳上,純電都快把燃油車踩的頭都抬不起來的時候,王組長您居然說這個?
當然毫不意外的,這些表態,你很難在所謂電動粉圈子裡,聽到消息。平時大洋彼岸的馬斯克掄個錘子,他們都能在1分鐘內搬到微博。但這次就在南京家門口,國家新能源車項目組長的主題演講,他們卻視而不見?
咱們這代人,自幼讀著《愚公移山》長大,看著科技飛速發展,相信人定勝天的道理。很多電動粉暢想著純電動汽車一步登天,誰攔著登天,就是沒有汽車電動化信仰,就是陳腐僵化的能源舊勢力,就應該被掃入阻礙科技進步的垃圾堆。那麼,純電車未來會替代燃油車麼?
隨著城鎮以及社會分工的形成,人們身邊的木材越來越少,而砍伐與採集木材的勞動強度也越來越大,這時候迫切需要一種燃燒時間長,發熱量大,但是運輸存儲比較方便的燃料替代木材。
此時,煤炭出現在人們眼前。漢書有記載,「豫章出石,可燃為薪」。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了當時將煤炭用作日常燃料、鍛造、燒石灰、煉製硃砂、硫磺等等。
如何像歐洲一樣把煤炭的力量開拓到足以推動一場革命,那就不得不提一下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些「懶惰」又聰明的歐洲人,打算解放自己的雙腿,構想出使用固定軌道行駛的重型交通工具——蒸汽機車。
但是蒸汽機實在太過麻煩,又要燒煤,又要加水,經常把人們弄得灰頭土臉。這時候,人們把注意力放在了石油上,隨著原油冶煉及內燃機技術的提升,人類社會進入了如今的石油時代。
大家可以發現歷史上的這幾次能源技術革命,有以下3條特徵:
1、能源技術革命本質核心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可以讓機器多幹活,人類少幹活,滿足人更懶的需求。
2、新的能源技術革命會值根於現有能源體系,通過技術的革命,解決現有能源使用的痛點,儘量帶動全行業的共同創新及進步。
3、無論是煤炭代替木材,還是石油代替煤炭,能源革命的趨勢,都是能量密度高的代替能量密度低的。
那麼大家可以對照著看一下,純鋰電池技術具備這三條能源革命的特徵麼?
1、論提高生產力水平,滿足人更懶的需求。目前技術下的純電動車,江湖俗稱電動爹,需要愛的供養。怕冷怕熱怕碰撞,距離遠了不行,長時間不充電不行!電動車使用者,好像跟「懶人」不沾邊。
2、論值根於現有能源體系,解決現有能源使用的痛點。動力電池技術對於傳統能源行業是顛覆性的技術,別說帶動傳統能源行業創新及進步了,不革你命就算不錯啦,此刻傳統能源巨頭與內燃機車企,在旁邊瑟瑟發抖。
3、論能量密度高低替換,才能出現能源革命。汽油能量密度大約是12~17MJ/kg,鋰離子電池是0.66~0.98MJ/kg,所以100kg的鋰電池充滿電的帶電量大約只相當於3公斤汽油的發電量。
所以我們會拋棄能量密度大20倍的汽柴油,而使用目前技術水平的鋰電車?
於是有人又說了,我們選擇純電動車,是為了保護環境。
貳
客觀的說,不能粗暴地把汽柴油看作汙染源,而應當盡力挖掘效率及環保方面的潛力。前幾年油價暴漲時,美國與巴西大量使用燃料乙醇摻混汽油作為車用燃料,同樣有不錯的環保效益。
那麼純電動車真的就那麼環保麼?汽車排放的環保需求是人類社會的剛需還是一個幌子?
在生產動力電池過程中,姑且不論提純碳酸鋰,開採金屬鋰產生的環境汙染,單是大量的廢舊鋰電池回收,就是一個巨大的環保問題!
廢舊的車用鋰動力電池,由於存在易燃易爆的特性,不可以當做生活垃圾一樣處理,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汙染和浪費,絕對是個環保難題。從資源回收處理方面來說,鉛酸電池的環境友好再生性,要遠遠優於鋰動力電池。
說到汽車尾氣對大氣環境汙染,其實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關係的論述,丁仲禮院士早些年做客柴靜節目時,講的很透徹,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地球用不著你拯救,地球溫度比現在高十幾度的時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高10倍的時候有的是,地球都是這麼演化過來,都好好的。」
---丁仲禮院士
從本質上來說人類所有能源,均來於自然界,無論傳統的石油、天然氣、煤炭,還是所謂的新能源:風電、太陽能、鋰電。所謂人類科技,就是發現了萬物的運行規律,利用這種能量而已。
荀子《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全球氣溫或超危險界限 溫室氣體排放達臨界值
對於環境汙染而言,無論是內燃機還是動力電池,區別僅僅是把汙染放在使用還是製造環節,在你看的見的地方,還是看不見的地方,其實誰也不比誰高尚許多。
況且,碳排放與全球變暖關係,目前並不確定。隨著氣候變化,俄羅斯有了溫暖冬天,傳說中的北極航道也提上了日程。中國大西北的降雨量近年來有了明顯的增長,河西走廊和新疆南疆地區甚至出現了沙漠變草原奇景,如果未來降雨繼續增加,大西北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的糧倉!
大家不要覺得這是氣候異常,要知道唐朝時候,西安可以種植亞熱帶水果,在新疆絲綢之路上還跑著大象運輸貨物,也許地球暖季與冷季交替周期是500年?所以請人類不要給自己加戲,對於45億年的地球而言,咋們300萬年的人類只是過客而已。
懂王帶著美國退出了巴黎氣候協議,澳大利亞大火肆虐了半年有餘,土庫曼斯坦的地獄之門燃燒了有半個世紀了吧,這中間產生了多少大氣汙染,有多少碳排放?
地獄之門
為啥全球強權只盯著汽車尾氣這點排放使勁懟?成年人考慮的是利益,對於國家間利益博弈更是如此~
當一個東西是生活必需品,而你家裡沒有,只能從別人家買怎麼辦?為了避免賣家坐地起價,那就告訴對方,我正在研究推廣新產品,將來可以替代你家的寶貝,這就是電動汽車推廣對於國際油氣價格打壓預期。
推動純電動汽車發展是為了什麼?
為了一個讓世界認為油氣時代終將終結的預期!這個預期可以長時間控制世界的油氣價格和產量!目前除了取得頁巖油氣革命勝利的美國,全球強權國家的石油資源天賦都不是特別好。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在新能源領域下大力氣,就是工業強國利用工業科技能力對油氣價格最好的打壓手段,讓全球油氣價格預期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當然美國的頁巖革命算是神助攻,一舉將能源進口大國變成了能源出口大國,提高了世界油氣資源的供給總量,嚴重打壓了油氣價格上漲的天花板。
至於新能源未來能不能完全替代傳統能源,純電動汽車何時替代燃油汽車,對於全球強權來說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畢竟多一種能源選擇總是好的!
叄
汽車的發展史,是動力續航、環保排放、製造成本、可靠性與壽命四者的平衡產物。相信未來純電動車的發展,也不能免俗,依然要在這個四邊形中搞平衡。
總有人在說2030年,XX國將禁售燃油車,電動車是天選之子,鋰動力電池一統江湖是板上釘釘。但是科技應用領域從來沒有什麼天選之子,一切市場都需要憑實力去拿!
回顧手機的發展,大家就會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禁售,智慧型手機出來後,諾基亞功能機直接一敗塗地。所以當電動汽車發展到特別好用,技術足夠成熟的時候,取代汽油車那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所以未來的禁售政策都是幌子,如果到了那一天,動力電池技術達不到市場要求,消費者還是拒絕購買,那麼禁售令那就是紙老虎。因為10年後,進步的不僅僅是鋰電技術,要知道內燃機也不斷適應規則,而科技變革是由先進的生產力書寫的!
看看燃油車動力發展歷史:當自然吸氣發動機成熟後,要想繼續提高動力並節能減排,只能朝著渦輪增壓一路狂奔。於是誕生了目前清一色的直噴+渦輪組合動力,為了滿足越來越苛刻的排放要求,甚至出現了奇葩的1.0T的三缸發動機。
在增加動力、減少排放、不增加成本、還要保證可靠性的四方夾擊下,汽車被逼到了兩條路:一是尋求理想燃燒,二是乾脆換成純電動車。
一年前的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諾貝爾化學獎由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等三位科學家分享,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發展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在人類發明電池的初期,人們並不敢使用鋰電池。由於鋰電池製造工藝的不成熟,鋰電池會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不斷析出枝晶,最終引起電池自燃。最終,在多次安全事故發生後,鋰電池被打入了冷宮。
經過一百年的發展,鋰電池技術取得了突破。
1980年,Goodenough的團隊發現鈷酸鋰(LiCoO2)既能釋放鋰離子,也更為穩定,非常適合用作鋰電池的電極材料。陰極材料的問題解決了,陽極材料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一個名叫吉野彰的日本科學家出現了, 1985年,吉野彰利用鈷酸鋰和聚乙炔製造出了第一塊現代鋰電池。基於該技術,索尼與旭化成株式會社在1991年聯合推出了第一塊商用鋰電池。
不過,後來的日本,並沒有趁熱打鐵發展成為車用動力電池行業龍頭。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電池技術的拓荒者,汽車領域的領頭羊,居然不充分利用先發優勢,卻逐步放棄了鋰純電動車賽道,為何?
細數酸奶水果從小到大用過的電池,有乾電池,有CD及MD上的鎳氫電池,有卡丁車上的鎳鎘電池,當然還有單眼相機的鋰電池。印象中,貌似國人最初的消費電子產品的電池,都是日本生產的,而且最早的汽車渦輪增壓器也是日本人發明的。
對於同樣油氣資源短缺的島國,日本人玩車,玩電池玩了半個世紀了,具備電池與汽車技術先發優勢,為啥不持續發力,做大做強鋰動力電池,繼而形成純電動汽車產業鏈呢?難道是日本電池技術不行,還是電機技術落後,亦或是日本目光短淺,不知道汽車電動化才是未來,就知道鋰電應用在數碼產品上,格局太小麼?
作為元素周期表裡最活潑最容易失去電子的金屬鋰,躲在眾多鋰離子化合物中瑟瑟發抖,不知道聰明的電動粉還要給它匹配什麼樣的陽極材料,讓它滿足400Wh/kg的能量密度。
要知道汽油能量密度大約是12~17MJ/kg,而氫氣的能量密度是是汽油的三倍。酸奶水果相信電動粉的單位換算能力還是不錯的,也知道技術拓展的邊際成本遞增效應。
現在汽車強國日本,莫名其妙的要搞氫能源,造車造了大半個世紀的豐田汽車打算先搞混動過渡,最終劍指燃料電池。這種選擇,是賣遍全球無敵手的豐田,明珠暗投麼?對於國內的電動粉來說,豐田這不是走邪路麼!
其實,最好的科技就是讓你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如同你現在用手機刷酸奶水果的公共號,一切都是自然隨意。如今,鋰電池的續航能力,枝晶安全問題依然像幽靈一樣,困擾著大家,也讓鋰電池難以承擔引領人類未來的重任。
今 日 小 話 題
純電動車未來會一統江湖麼?
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著作權歸酸奶水果所有,
雪球酸奶水果投資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