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出現的獵戶座流星雨再次引發天文觀測熱,記者探訪成都
觀星族—
天府早報記者趙雨欣
昨晚,獵戶座流星雨如約而至,成都天氣雖然讓觀賞受到限制,但仍有很多
天文愛好者堅守陣地,而他們也被親切稱為「觀星族」。「觀星族」也許只是少數人,他們的愛好較為小眾,但為了看到
天文奇觀,他們會扛著望遠鏡和攝影器材,驅車數小時去郊野徹夜觀星,他們實踐著大多數都市人心中一直存留著的觀星夢。
為什麼很多市民對天文感興趣,但又很難持續下去?天文發燒友每年在觀星上要花費多少?是否要擁有很好的觀星設備,才能成為「觀星族」?
走訪
30位市民僅4人願為觀星買單
「紅月亮」剛走,天文愛好者們又迎來了流星雨,這些天文奇觀不僅引起了眾多天文愛好者的關注,還引來不少市民圍觀,但是天文事件結束後,絕大部分市民的觀星熱情又會迅速消退下去。
為什麼很多市民對天文感興趣,但又很難持續下去?21日,天府早報記者在春熙路附近做了一個小調查,隨機採訪了30位市民朋友,結果顯示,23位市民對觀星感興趣,但是由於時間、經濟條件方面的限制,難以圓夢。
在隨機選擇的市民中,15位市民表示自己或身邊有人對天文感興趣,28人則表示,曾經或小時候有過看星星,或者有觀看流星雨的記憶。同時,30位市民中僅4位表示,在時間和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願意購買望遠鏡觀星,但觀星設備的價格不能超過4位數。
建議
一架普通望遠鏡就足夠了
很多市民看到電視裡的觀星一族展示的「長槍大炮」,就以為觀星設備昂貴,是一項有錢人才玩得起的愛好,其實不然。實際上,「對於一般的觀星愛好者而言,買一架幾百元的雙筒望遠鏡就足夠了。」天文發燒友張聰表示,觀星並不是外界想像中的那麼複雜和花錢。大多數觀星愛好者都只是觀看銀河和星座,因此用普通的雙筒望遠鏡就足夠了,如果想辨認星座,就再買一個指南針和旋轉星圖,這已經是很多專業天文迷的標準配置了。
不過,如果想觀看深空的星星,那就需要購買天文望遠鏡,便宜的幾百元就可以買到,不過質量好一點的需要兩三千元,如果再加上觀星常用的三腳架、赤道儀、尋星鏡等,一整套買下來需要一萬多元。
很多入門愛好者認為器材是必需品,其實不是這樣的。「最好的器材就是自己的眼睛,你可以先嘗試做一段時間的目視派—直接用肉眼觀看。」張聰說。那麼,如何拍下美美的星空照片?張聰表示,可以將單眼相機或微單固定在三腳架上,對著星空,啟動長時間自動拍攝模式,讓設備在設定的照片間隔時間自動曝光、拍攝。但如是拍銀河,間隔時間建議設為十幾秒到一分鐘;如拍星軌,間隔時間設為1-2個小時,曝光時間越長,出現的星跡就越長;如果拍延時攝影,可持續拍整個晚上。
發燒友講述
追星至雲南 只花了1600元
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科普部講師陳曉東是一名天文發燒友,「我認識的天文愛好者中,小至9歲,大至60歲都有,但多數人屬於70後—90後。」科普部講師一職,僅是陳曉東的業餘愛好,「天文科普學會裡很多人都不是專職的,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包括做IT的、搞建築的、學生等等。」
在多數人眼中,天文愛好者都有屬於自己的天文望遠鏡,而天文望遠鏡的價格也不菲。「2002年我初中畢業時擁有第一架天文望遠鏡,50毫米口徑的,媽媽花了300元錢買的,能通過望遠鏡看到月亮上的環形山,簡單的來說,就是隕石坑。」陳曉東回憶。當提及更換設備時,陳曉東說:「2009年參加工作了,自己花了800元購置了一架80毫米口徑的天文望遠鏡,能看到土星和木星等了。」2003年,陳曉東花了2000元左右更換了一架4寸馬卡鏡,就是俗稱的折反式天文望遠鏡,「最大的不同就是能看到更多細節了,包括土星上的光環,還有定位功能,不需要手動跟蹤觀測的天體了。」
談及每年在觀測天文奇觀上的投入,陳曉東坦言,「花銷並不大,是大眾都能達到的」。就拿去年夏季跟隨學會去雲南永仁縣為例,「當時學會裡組織冬季星空大會,30人包大巴車去雲南,4天3晚,吃住行加上包車的費用,平均花了1600元左右。
新聞連結
成都今年幾次重要的天象奇觀
1月4日「象限儀座流星雨」
當日凌晨,2014年首個天象—象限儀座流星雨如約光臨地球。成都資深天文愛好者丘寒,在都江堰趙公山拍攝到這一壯觀景象:藍絲絨般的天幕上,無數星星「鑲嵌」其中,划過的流星被定格在一瞬……「最多時每分鐘肉眼能看到七八顆流星。」
5月4日「木星伴月」
當日晚8點,不少成都市民抬頭仰望星空,希望看到精彩的 「星月童話」—木星伴月。不過由於連日的陰雨天氣,成都大部分地區未能觀測到此景觀,留下遺憾。
10月8日「紅月亮」
當日傍晚,今年唯一可見的月全食上演。由於成都天氣不佳,四川天文協會的幾位天文愛好者一路追星到南充。當日傍晚,南充西山風景區迎來了不少觀月的市民。19時33分,羞答答的「紅月亮」終於在萬眾期盼中出現,天文愛好者們紛紛用相機拍下這激動人心的一刻。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天府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