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日,你出門很早,天卻已經開始泛起微光,看來這是一個不錯的天氣。你抬頭想確認一下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卻有了一個意外發現:月亮還在頭頂掛著。
這在夏天不是個特別稀奇的事情,但在秋天卻難得一見。你稍微放慢了腳步,凝視了一下那個距離人類最近的地外天體,一種莫名的情愫湧上心頭。
日月同天
奔月,是一個跨越了五千年的執念。當人類開始仰望星空的時候,就曾無數次想過,能不能到月亮上去。
也許是為了看看月亮上的風景,也可能是為了換個角度看世界……不過最大的可能,是月亮在神話中往往代表著神明的居所,那裡空曠、幽靜、清冷,但仍然有著宮殿、亭臺,也許還有奔月的嫦娥、伐桂的吳剛、搗藥的玉兔。
2007年10月24日,滿載著中國人對月球嚮往的「嫦娥一號」升空了。
這是中國首顆繞月飛行的人造衛星,她肩負著代替人力進行地月空間探索及月球數據收集的重大任務,圓滿完成這些任務,是為後來的「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升空做好萬全的準備。
月球,距離我們僅三十八萬公裡,是茫茫宇宙中距離我們最近的自然天體。上千年以來,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和思考都不曾中斷。無論是詩歌還是神話,月球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可這個天體卻存在著太多的謎團,比如,美國「阿波羅」號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從月球帶回的巖石,經過測算,其形成時間遠比地球的形成時間要早,早很多——目前我們擁有的月巖中,最年輕的月巖被測定為36億年前形成的,而地球上最古老的的巖石形成在37億年前,其他的月巖分別形成在43億年前、45億年前、46億年前和53億年前。而月球上的土壤甚至比巖石還要古老,科學家們認為,月壤比月巖要古老至少10億年,而且這些土壤的成分和巖石毫無關係,簡直就像是別的地方來的。
而我們知道,地球的年齡也正好是45億年——這指的是地球誕生,而不是巖石的形成。巖石還要在地球誕生之後近十億年後才會形成。
地球並不是獨自誕生的,整個太陽系基本也在45億年前「同時」誕生。這意味著,月球比整個太陽系(除了太陽)還古老。
目前最具有說服力的理論,是月球本身是一顆太陽系以外的流浪小行星,因為機緣巧合,被地球的引力俘獲,從此成為地球的衛星,為地球帶來了潮汐、磁場,並且為地球擋下了許多次小行星的襲擊,使地球可以安穩成長,直到孕育出生命。
而月球上帶回來的樣本,還有一個令人驚嘆的發現:月球的鐵不會生鏽。
月面巖石樣其中含有純鐵顆粒,蘇聯和美國的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純鐵顆粒在地球上放了7年還不生鏽。要知道,地球的鐵顆粒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會產生鏽跡,然後從堅硬的鐵變成鬆散的鐵鏽。可月球的鐵明顯不想落得這樣的下場。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月球的鐵「太有自己的想法」,「阿波羅號」的記載表明,當推進器被廢棄到月球表面時,發出的聲音幾乎就是金屬撞擊的聲音,像是一個巨大的鈴鐺被人搖響。同時,月球的表面還分布著大量的「玻璃狀物質」,這意味著月球表面曾被極高的溫度灼燒過;另外還有許多黑色的平原,登月者們發現想要打個孔比他們登上月球容易不了多少,他們帶回來的樣本發現,那些平原的土壤中存在著大量的金屬鈦,還有鋯、銥、鈹等硬金屬,而這些金屬至少要在約2500攝氏度的高溫下,才會和土壤混為一體。
月球上的黑色平原
看起來,除了文學層面上的重大意義,月球還有著科學上的重大意義——尤其是氦3。
氦3是太陽風粒子的其中一種,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氦3可以毫無阻礙地滲透到月球的土壤中去,這使得月壤擁有高密度的氦3儲備。而這種元素,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種清潔能源燃料。
換句話說,如果能夠順利開發氦3,人類的能源科技將向前邁進一大步。
可在弄清楚月球的那些謎團之前,我們可能也沒辦法真正去開採這些氦3。
如今,「嫦娥」探月計劃已經進行到了「嫦娥五號」,「阿波羅」們帶回來的那些謎團,終有一天會被人類弄清楚。
你收回了投向月亮的目光,繼續前進。
希望解決這些謎團之前,美國不要真的宣布月球是他們的領地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