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五千年執著地奔月,去月球一探宇宙的謎團

2020-11-07 張顧之

2020年10月24日,你出門很早,天卻已經開始泛起微光,看來這是一個不錯的天氣。你抬頭想確認一下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卻有了一個意外發現:月亮還在頭頂掛著。

這在夏天不是個特別稀奇的事情,但在秋天卻難得一見。你稍微放慢了腳步,凝視了一下那個距離人類最近的地外天體,一種莫名的情愫湧上心頭。

日月同天

奔月,是一個跨越了五千年的執念。當人類開始仰望星空的時候,就曾無數次想過,能不能到月亮上去。

也許是為了看看月亮上的風景,也可能是為了換個角度看世界……不過最大的可能,是月亮在神話中往往代表著神明的居所,那裡空曠、幽靜、清冷,但仍然有著宮殿、亭臺,也許還有奔月的嫦娥、伐桂的吳剛、搗藥的玉兔。

2007年10月24日,滿載著中國人對月球嚮往的「嫦娥一號」升空了。

這是中國首顆繞月飛行的人造衛星,她肩負著代替人力進行地月空間探索及月球數據收集的重大任務,圓滿完成這些任務,是為後來的「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升空做好萬全的準備。

月球,距離我們僅三十八萬公裡,是茫茫宇宙中距離我們最近的自然天體。上千年以來,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和思考都不曾中斷。無論是詩歌還是神話,月球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可這個天體卻存在著太多的謎團,比如,美國「阿波羅」號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從月球帶回的巖石,經過測算,其形成時間遠比地球的形成時間要早,早很多——目前我們擁有的月巖中,最年輕的月巖被測定為36億年前形成的,而地球上最古老的的巖石形成在37億年前,其他的月巖分別形成在43億年前、45億年前、46億年前和53億年前。而月球上的土壤甚至比巖石還要古老,科學家們認為,月壤比月巖要古老至少10億年,而且這些土壤的成分和巖石毫無關係,簡直就像是別的地方來的。

而我們知道,地球的年齡也正好是45億年——這指的是地球誕生,而不是巖石的形成。巖石還要在地球誕生之後近十億年後才會形成。

地球並不是獨自誕生的,整個太陽系基本也在45億年前「同時」誕生。這意味著,月球比整個太陽系(除了太陽)還古老。

目前最具有說服力的理論,是月球本身是一顆太陽系以外的流浪小行星,因為機緣巧合,被地球的引力俘獲,從此成為地球的衛星,為地球帶來了潮汐、磁場,並且為地球擋下了許多次小行星的襲擊,使地球可以安穩成長,直到孕育出生命。

而月球上帶回來的樣本,還有一個令人驚嘆的發現:月球的鐵不會生鏽。

月面巖石樣其中含有純鐵顆粒,蘇聯和美國的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純鐵顆粒在地球上放了7年還不生鏽。要知道,地球的鐵顆粒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會產生鏽跡,然後從堅硬的鐵變成鬆散的鐵鏽。可月球的鐵明顯不想落得這樣的下場。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月球的鐵「太有自己的想法」,「阿波羅號」的記載表明,當推進器被廢棄到月球表面時,發出的聲音幾乎就是金屬撞擊的聲音,像是一個巨大的鈴鐺被人搖響。同時,月球的表面還分布著大量的「玻璃狀物質」,這意味著月球表面曾被極高的溫度灼燒過;另外還有許多黑色的平原,登月者們發現想要打個孔比他們登上月球容易不了多少,他們帶回來的樣本發現,那些平原的土壤中存在著大量的金屬鈦,還有鋯、銥、鈹等硬金屬,而這些金屬至少要在約2500攝氏度的高溫下,才會和土壤混為一體。

月球上的黑色平原

看起來,除了文學層面上的重大意義,月球還有著科學上的重大意義——尤其是氦3


氦3是太陽風粒子的其中一種,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氦3可以毫無阻礙地滲透到月球的土壤中去,這使得月壤擁有高密度的氦3儲備。而這種元素,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種清潔能源燃料。

換句話說,如果能夠順利開發氦3,人類的能源科技將向前邁進一大步。

可在弄清楚月球的那些謎團之前,我們可能也沒辦法真正去開採這些氦3。

如今,「嫦娥」探月計劃已經進行到了「嫦娥五號」,「阿波羅」們帶回來的那些謎團,終有一天會被人類弄清楚。

你收回了投向月亮的目光,繼續前進。

希望解決這些謎團之前,美國不要真的宣布月球是他們的領地才好。

相關焦點

  • 各國對月球探索熱度和速度明顯上升 紛紛計劃奔月之旅
    各國對月球探索熱度和速度明顯上升 紛紛計劃奔月之旅 2020-11-25 10:55:19 來源:新華網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24日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胖五」就位嫦娥「五妹」將奔月:出發,去月球「挖土」
    「胖五」就位嫦娥「五妹」即將奔月出發去月球「挖土」任務難度大完成「2+2+2+1」探月飛行:兩次發射、兩次著陸、兩次封裝、一次交會對接實現四個我國「首次」:首次在月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千米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 ​從「一克月巖」到「嫦五」奔月
    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從以前人類探測器都不曾到過的地方,攜帶約2公斤月壤返回地球。而中國人第一次接觸月球土壤,則是在1978年中美建交前夕。當時,美國為表誠意,送給中國一份特殊的禮物:1克重的月球巖石標本。從「一克月巖」到「嫦五」奔月,中國航天事業42年磨一劍,不僅將「嫦五」成功送上月球,而且將帶回珍貴月壤著陸地球,這不僅彰顯中國在航天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也力證我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 月球上的謎團:宇宙飛船和外星人
    月球存在巨大的宇宙飛船和金字塔建築物?(示意圖)自從人類登月以來月球上的謎團有增無減。大約40年前有人聲稱月球存在巨大的宇宙飛船,後來又有人在月球上發現了十分高大的人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月球上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美國於1966年發射的「月球軌道環行器2號」在月球表面上發現了一些像金字塔的建築物,也有點像華盛頓紀念碑。它們的建築角度明顯運用了幾何學原理。排列方式與埃及三座大金字塔頂點的排列方式完全一樣。太空人們在拍攝月面照片時,意外拍到了一個巨大的「宇宙飛船殘骸」。據稱,這個龐然大物長達4千米,高達500米!
  • 去月球上「挖土」!凌晨4點半,嫦娥五號成功發射!|月球|長徵五號...
    這一次,「嫦娥」將在月球上做些什麼,又將如何從月球返回?跟隨這張長圖,一起揭秘嫦娥去哪?據悉,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將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送入近地點200公裡、遠地點41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探測器與火箭分離後,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進入環月軌道,降落在月面正面風暴洋西北部區域。
  • 「胖五」送「嫦五」奔月!去月球上抓把土有多難?
    當著陸器託舉上升器實現月面起飛上升後,嫦娥五號一路飛奔而去。但是僅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飛到月球軌道上,在這裡與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把採集到的月壤轉移到返回器。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已經熟練掌握了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但是在 38 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不僅在中國尚屬首次,而且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 「嫦五」奔月,去月球「挖土」沒那麼簡單!這些知識講給孩子聽
    同學們可能會感到疑惑,大老遠地再折騰一番跑去月球挖土,還要辛辛苦苦帶回來的意義在哪裡?答案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月球。把任務完成過程進一步拆解下來就是「一發、一落、一採、一升、一會、一回」。其間還涉及探測器的四個組成部分,也就是上升器、著陸器、返回器、軌道器的多次分離組合。
  • 人類月球日|登月50餘載三大謎團仍待解:起源、磁場、地月距離
    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近到在月球表面留下人類的腳印。從仰望月球開始,人們便對其開展了持續研究,許多關於月球的特性都已被我們所掌握。然而,這個「近鄰」仍留有許多謎團,有待我們去探尋。月球是如何誕生的?它的年齡幾何?
  • 嫦娥「五妹」即將奔月!帶回月球「伴手禮」還要體驗太空「打水漂」
    「五妹」將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著陸,風暴洋相對較年輕,富集鈾、釷、鉀等放射性元素,該地存在大約13億至20億年前的玄武巖,而人類目前尚未有這一時段的月球樣本。即兩次發射:地面發射與月面發射;兩次著陸:月面著陸與地球著陸;兩次封裝:月面封裝與月軌封裝;還有一次交會對接:月軌對接。  將來自月球的「紀念品」順利帶回地球,是「五妹」此次奔月之旅成功與否的關鍵。由於月球與地球的距離遙遠,在離開月球返回地球的路上,火箭的速度會不斷上升,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會以第二宇宙速度左右的高速再入。
  • 網飛動畫電影《飛奔去月球》首發預告與海報 講述現代版「嫦娥奔月...
    網飛動畫電影《飛奔去月球》首發預告與海報 講述現代版「嫦娥奔月」故事 2020-06-24 12:56:42 來源:微博 作者:電影飛奔去月球 編輯:心碎的豆漿 瀏覽:loading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 嫦娥五號為什麼選擇在凌晨發射
    那麼,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嫦娥五號為什麼選擇在凌晨發射呢?一起來看看吧。  經地月和環月飛行,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完成月球樣品採集,然後從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地轉移和再入回收,將約2千克的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嫦娥五號將在軌飛行20餘天,歷經11個階段:  1、發射入軌階段。嫦娥五號由運載火箭發射,進入到地月轉移軌道的飛行階段,開啟探月返回的旅程。  2、地月轉移階段。
  • 宇宙無法解開的5大經典謎團,第4個謎團最讓人捉摸不透
    太空人表面看上去光鮮亮麗,可是背後他們的辛苦很少人能夠感受得到,最讓太空人難忘的是他們在太空行走時那種讓他們感到害怕的孤獨感,特別是像阿波羅登月工程中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曾經就有記者採訪過他,問他登上月球後的感受是什麼,他說除了激動以外剩下的就是孤獨,為什麼太空人在太空中會感到如此孤獨呢?
  • 月球沒有火箭,飛船是怎麼離開月球返回地球的
    相信大家也知道,我們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在2020年11月24日發射升空,經過數日的飛行,2020年11月28日晚上20時58分,探測器在距月球表面約400公裡處成功實施3000牛發動機點火,進行了第一次近月制動,探測器順利進入了環月橢圓形軌道。
  • 歷史上的10月24日發生哪些歷史事件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號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 宇宙中至今無法解開的5大經典謎團,第4個謎團最讓人捉摸不透
    太空人表面看上去光鮮亮麗,可是背後他們的辛苦很少人能夠感受得到,最讓太空人難忘的是他們在太空行走時那種讓他們感到害怕的孤獨感,特別是像阿波羅登月工程中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曾經就有記者採訪過他,問他登上月球後的感受是什麼,他說除了激動以外剩下的就是孤獨,為什麼太空人在太空中會感到如此孤獨呢
  • 「嫦娥」奔月圓夢廣寒,「玉兔」落月首屈一指,國人登月此期可待
    乍一看前言不對後語,可若是我們把吟誦這句詩的地點換到月球上。「低頭」、「舉頭」之間使這首上千年的古詩文煥發出新的韻味與意境。中國首位登月的太空人,完全可以在第一次踏足月面時,吟誦這句詩文,比「一小步,一大步」更能彰顯中華底蘊與人類情懷。詩情畫意的美好場景總是令人神往,但是把思緒拉回面對現實。
  • 深度|「嫦娥」再次奔月,這次將有去有回
    「嫦娥」奔月中國開始籌備月球探測工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當時主要進行論證工作。直到2004年1月,探月工程正式獲批立項,並命名為「嫦娥工程」。二期工程包括「嫦娥2號」和「嫦娥3號」兩次任務,主要目標是實現月球的軟著陸,以及開展月球表面的探測和勘察任務。2010年10月,「嫦娥2號」發射,作為「嫦娥3號」的先導星,「嫦娥2號」主要用於開展部分技術的先期驗證,包括直接奔月軌道、X頻段測控以及預選著陸區詳察等。
  •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組圖」
    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網 楊佳 攝影中國網文昌11月24日訊(記者 楊佳) 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發動機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尾焰照亮夜空,很快穿越雲層,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宇宙十大驚天謎團:三體系統或有生命?
    導讀:宇宙中存在著很多謎團,有些我們已經破解了,有些因為我們現在技術有限還未破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宇宙中的十大驚天謎團
  • 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發射背後有個益陽「男保姆」
    圖/受訪者提供 24日凌晨,嫦娥五號向38萬公裡之外的另一個天體奔去,那是兩代玉兔和四代嫦娥奔赴並留下的地方。對於太空飛行器來說,奔去的瞬間往往也是與我們離別的時刻。在中國航天的歷史上,這樣送別,並不陌生。但這次發射和以往都不一樣。